苏斌 发表于 2012-12-30 09:32

杨艺平先生(中国书协会员,桐城书协主席)

   刚才,各位对桐城书坛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桐城书坛的发展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在这里主要想对这次展览作个简要的总结:
    (一)缘起。自2009年桐城书协换届以来,新一届书协始终坚持“学术、规范、竞争、发展”的治会理念,所有的工作都围绕这个来开展,确定了临帖展和“时中”双年展为桐城书协的主打展览。事实上,两个展览已成为桐城书协的品牌展览。临帖展重在引导,打好基础;“时中”双年展重在创作、提高。一个是基础,一个是提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时中”二届双年展是从全市50余位作者的70余件作品中评选出的28位作者38件入展作品,加上4位特邀作者共42件作品。然后,从42件入展作品中遴选了32件作品,出版了一期《书画世界》增刊,这是面向全国发行的。下一步我们还要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推介。现已与中国书法网联系了,近期将发出来。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中国书法网,尤其是桐城版块。
下午开的这个座谈会,是展览的延伸,也是这个展览的一部分,价值不言自明。
   (二)评价。横向比较不说,就纵向比较而言,可以说这次展览代表当前桐城书坛的最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品质量超过以往;二是投稿面大;三是入展作者是最近几年活跃在全省、全国书坛的作者。
   不足的地方:一是形式不够理想,水平也参差不齐。投稿作品,行草居多,水平也相对高一些;楷书有一定数量,小楷居多,但整体质量差强人意;篆隶作品较少,篆刻除国亮一幅外是一个空白,篆隶作品整体水平不是很理想。二是受场地的限制,都是小字,小作品,展览气象上有些逊色。小巧有余而张力不足,缺少一些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展厅效应不佳,在震撼力上不够。现在书法展览,展厅效应不能不重视。从展厅效应上讲,大小都要结合,小字有小字的内涵,大字有大字的优势。展览如果没有大字,势必在视觉冲击力上,在展厅效应上很逊色。受西方沙龙主义影响,从明代高堂大轴开始,就追求那种张力,那种效果。书法在宋代以前,都是很小的,都是手札,在手上把玩的东西。从明代开始,就在厅堂里悬挂,供众人欣赏。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作品就具有张力,具有大作品。上次我到青岛看徐渭的丈二作品,确实具有震撼力。三是就入展作者而言,一部分人不是最佳状态,有些作品不是准备得很理想,还有提升空间。个人作品雷同,形式单一,作者之间也有雷同。四是个性不足。三年多来,桐城书协在引导大家书法道路怎么来走,我们做到了。就是学古人,学传统。但目前还是在初步阶段,还谈不上个性。书法作为艺术的东西,最终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写自己的内心情感,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最终要走这一条路。古人的东西,临的再像、再好,毕竟是古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个性,都不是很成功的。到目前也仅仅三年多,大家刚刚走上路子,也不能要求大家怎么样,但对于今后来讲,大家必须要反思。
    (三)期待。
   一是传统再深入些。大家在继承传统方面一定不能放松,一定要深入彻底。古人的东西是没有止境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深入,深入到什么程度。只有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土壤之上,才能滋生出更鲜艳的艺术之花。千万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样学古人永远只是皮毛。我们深入进去,不要愁着出不来,问题是只有深入进去,才能出得来。
   二是功夫再扎实些。书法这东西,功夫是前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会有好效果的。从这次展览的作品看,一些人明显功夫不足。大家王铎都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何况是我们。所以在临帖方面,要坚持不懈,每日坚持,每月坚持,每年坚持,要趁热打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三是学养再深厚些。在这方面,我对大家的要求可能有点高。作为我本人来讲,现在谈学养还谈不上,只能朝这方面努力。每次书协活动,我都反复强调一个问题,刚才张馆长和汪老师也都讲过,就是读书。书法文化,是个精英文化。它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一定的学养支撑。没有学养,纯技法的东西,永远就是个匠人,上不了更高的层次。技法可以达到一个高度,但学养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生活在桐城这个地域,桐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决定着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桐城文化,也是精英文化。从明代的经学研究到桐城派的形成,再到诗、书、画,无不是精英文化。作为桐城的书家,首先要做个文化人,要有别于其他地方。文化这个品牌,将来可能成为我们桐城书法的优势,桐城书法的特色。桐城书法要走向全国,文化优势必须要具备。从全国书坛来讲,比较浮躁,真正读书人寥寥无几。我们桐城人如果把握住这个机会,可能就能成为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再平静些。书法这个东西是一生的追求,是书斋里的学问,它不是表演艺术。书法可以使人平静下来,但没有平常的心态,书法也不可能使人平静下来。不妨将这个顺序颠倒一下,先平静下来,再学书法,可能效果更好些。至于展览和活动,它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既要看重,又要轻视。为什么要看重,因为参加活动是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为什么要轻视,展览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水平。至于交流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打铁还要自身硬。这也适合我们搞书法的人。如果自身水平很差,怎么出去交流。对外交流,如果没有一定的水平,对桐城来讲,是一次不好的宣传,是负面的,是个伤害。等我们的水平有了一定的高度,对外交流,对外宣传,可能更好。交流不是张扬,不是炫耀,更不是争名逐利,交流的目的也应是更好地促进自己水平的提高。
   五是未来再自信些。只要我们修正路子,方法得当,功夫足,眼界高,不愁不出成绩。讲自信心的问题,桐城一帮书友是守有余而放不足,在个性张扬上,霸气上确实缺少一些东西。艺术这东西,需要张扬,不能穿钉鞋,戳拐棍。你越走越小心,可能路子越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反思,一定要有自信心,要有个性张扬的东西。
      最后,祝大家书艺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更辉煌的成绩。

陈琛 发表于 2013-1-5 22:39

五千年的文化,不是都是优秀的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什么该继承,什么该唾弃,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陈琛 发表于 2013-1-12 22:31

今年初夏时节,在南京有幸参观了李啸的个人书法展。哦,那真是个美好的夜晚。李啸先生格外照拂,夜初人静时分,打开展馆的大门,亲自陪伴我和好友陈国富、曹志龙参观。走进大门,辉煌的灯光下,赫然而见一幅丈二狂草的对联“挥毫散林鹤,研墨惊池鱼。”那博大雄浑的气势立即把我惊住。文字的结体充满了张力,字与行仿佛要飞迸出条幅,多变的墨色又洋溢着动感,作品整体气息贯通,极好地表现出对联的内容:让读者宛如见到一群林鹤扑棱棱地飞散;满池的鱼儿惊恐地乱游。这幅为人熟悉的对联写得如此灵动,书家的豪气用书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孤陋寡闻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它让我屏住了呼吸,细细地品味,忽地,内心飘起一股思绪:这样的巨幅书法作品我见过不少,有时还有幸亲睹书家当场挥毫。当他们俯在地上或仰身墙边书写鸿篇,让我心怀敬意,赞叹他们凝神的定力和充沛的体力。及至这些巨制挂满一墙,顶天立地的书法却往往让我产生一种压抑感,那飞扬的文字让我觉得自己的渺小,如同站在高楼大厦灰石的森林下,我已经不再是个审美者,而成了俯首称臣的俘虏。文字压倒了读文字的人,我不知这是书法鸿篇应该达到的境界还是相反。但我仰视名山的古老摩崖题字,却只生敬意和神圣感,同时欣赏书法的美妙,并不觉得那文字将我压扁。这也许是书法与展示的场所或环境有关,或者是我个人的神经质,不足为训。但,李啸的这幅动感极强的巨制,却能让我心跳的同时,又能品味书法的神韵。原来这作品在动感中还有沉稳的静态。文字结体的变化正由中规中矩的法度中出发,而这种变化,又出自他对于书写内容的理解、个性的张扬、以及他对书法风格的追求,这三者形成了他的书法理念,涵蕴着诗意和哲理。我不知我这理解是否确当,但这幅狂草的确是件极好的作品。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参观了整个展馆。我惊讶于李啸书展书体和格式的多样性,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斗方、册页、扇面,横竖条幅、中堂、对联多种格式,他样样写来得心应手。整个展馆节奏流畅,布局合理,仿佛是一条蜿蜒的艺术创作之路。每件悬挂的作品都是一棵树木、一株翠草,高矮青葱,显示出他功底的深厚和艺术追求的执着。每一个展台又像歇脚的凉亭,或平实文雅、或诗韵悠然的作品如阵阵清风,让你冷静地回望来时的风景,咀嚼他渐渐显露的属于他自己的艺术风格。而那些在文静的书作中突然出现的奇崛短章,是那样夺人目光,就像在一群朴实秀丽壮美的少男少女中,蹦出几个天真的孩子,那份活泼分外招人喜爱。他写的扇面“青云白鹤”、短幅“卧云”、横幅“云鹤游天”,都引起我极大的兴味,仔细地欣赏了很久。

  我知道,他自幼学书,遍临碑帖,深研楷行,将法帖的规矩和碑体的拙朴雄强结合在一起,又依自己的个性及对诗书的理解而于书作中融通变法,遂渐成一格。我想,魏晋风骨为历代中国文人所向往,即使今日,谈及魏晋,仍让人心潮起伏。但是,历史无法复制。所有的历史现象,都空前而绝后,彼此之间,至多有些近似值。只有那些经岁月的考验得以存留的规律才享有相对的长久,不过也需要不断的修改。中国汉字的书法,有悠长的历史,书风的改变几乎无时不有。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的规律虽然相对稳定,形成法度。然而,书法是纯粹的个人艺术。社会的风气虽然会深深浸染流行的美学价值观,却难以更改心有定力的艺术家,始终追求艺术的真谛。当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在内心里充盈了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便会在自己的实践中生腾出自己的艺术哲学,指导自己的创作。我以为,李啸就是如此。

  书写汉字,除了作为传达信息的手段之外,便是艺术创作。它要求书家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积累,有严谨而熟练的功底,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张扬的个性,也有不随波逐流的稳定心,但又能与时俱进。这才可能是一个好的书法家。我从李啸的书法中看到了他能深明法度,又不拘泥法度,而是按照自己的理念飞腾而出,在字体结构中于偏旁部首做大胆张缩,而创出新美,既有时代个性飞扬的特色,又拒绝了“审丑”为美的流行病。如今世风浮丽,书法界难逃传染,种种匪夷所思的丑书,流布域内。在这种潮流中,李啸坚持在书法创作中,寻求迅猛中的安静、快捷中的舒缓、写意中的精致,以一种诗韵悠然的优雅和美丽,率真地表达出个性的张扬和整体的和谐,犹如注解孔子的“和而不同”。李啸是位真才子。

  走出展馆,细雨初停,星月在天,一阵阵难得的清风拂面,心里塞满了愉悦,一时说不出该怎样感谢李啸,只有和他紧紧的握手。

  一个人最幸福的事,便是他的心里积存了文化,而又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这些文化,并且表达好这些文化。因此,李啸是幸福的。

苏斌 发表于 2013-1-12 22:45

文艺精品应该具备三方面的属性:一是艺术性。文艺创作要扎根于传统,从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化宝藏中汲取营养,努力做到正大气象、技艺精湛、取法高古、传承有序;二是时代性。文艺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着力歌颂人民的生动实践、展示人民的精神风貌,反映火热的时代生活;三是创造性。“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创造力”, 要勇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文艺创造,要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就书法精品创作而言,我觉得力求四个方面的统一。首先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书法必须扎根于传统、取法经典,向古人学习、向名碑佳帖学习,使作品有渊源、有传承,同时求新求变,力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第二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书法精品有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这对书法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三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书法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同的内容决定采取不一样的形式,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第四是技法和意境的统一,任何艺术都必须以精湛的技艺作为支撑,但光有技法就会滑向匠的沼泽,必须有意境的营造,即上升到“道”的境界。

李翠 发表于 2013-1-17 11:32

西部墨潮培育的知名文化品牌长海雅集,每年一度,以诗书相约,自由交流创作;来自各界的名人雅士,以书法的无用之用、余事之余,愉悦心灵,探究真、善、美,感悟生命。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3-1-19 16:05

心胸要开阔,要发到书艺新闻版,这儿连个杯子都放不下,你怎么宣传泥?{:1_244:}

李翠 发表于 2013-1-21 10:31

虚堂顿觉海般宽,翰墨馨香汇大观,
小坐茶烟谈笑里,旷怀未必到崇峦。

李翠 发表于 2013-1-21 10:36

旷怀堂画店开业大吉徐向中(一)云龙山下一堂新,四壁琳琅夺眼神,画美书精诗有味,旷怀怡性比阳春。(二)春风二月画堂开,济济宾朋喜贺来,柳绿杏红诗酒美,高歌酣饮尽舒怀。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3-2-8 12:18

中国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大凡人本性中都含有善的成份,只是这个善字被世俗一点一滴地磨成粉末消失了。
          前段时间有传言红十字会的善款被人大肆挥霍;也有人说如果谁需要我宁可直接给需要的人,不愿给什么慈善机构而被利用;街边拖着残肢卖唱的人被认为是骗钱的……许多人以此为戒,觉得自己是明白人不会被骗子骗而上当。但同时人们说世事淡薄人情冷漠。人们不理解所谓的淡薄与冷漠是谁造成的,其实是谁造成的呢,谁认真想过呢!造成这样局面的人恰恰是我们自己。多数受到几年教育的人们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没几个人能够明白学习目的。学习是让你认识,然后懂得,之后再超脱,通常状况是人们只是认识懂得之后就停止不前了,不再更深入一点去找寻人生意义,而是转而追求一种生活的安逸,费尽心力地为自己小家谋利益,好像人活着就只是这么点事儿。人活着也许真的没多大的事儿,只是看你想走到哪一步,你的生活需要什么东西。也就是说你的追求就是你的境界。人们总向往良善,正直以及所有美好的东西,正因为这些在世俗中的缺失才会令人向往。而所谓的善只是一种无私付出的做法,你所付出的是你的心意,至于这份心意最后的归宿,最好不必深究,这样以来就不会落入一种层层关系织成的迷阵中,纠缠在网中,心恼与身累,还不若只是纯粹的付出,付出时的欢欣即是一种无上的良药,引你回归本真。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大道是至简,简单是无上真理。能够理解能够懂得这道理并在生活中实践才是智者,否则就会被这些事件扰乱心神,疲惫不堪。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3-2-8 12:20

文字还有个特性,就是它可以完美的表达出一种东西。人常说美如画,画能画出的美,能让人看到一种美,虽然画也能表达深层次的美,但画家所能达到的也只仅此而已;文字能够表现出来的美却是画笔不能达到的深境,文字通过描述让人在大脑里产生画面,这个画面虽然不能展现在眼前,确让人感觉到另外一种美,文字可以让人的想象无边无际地驰骋,那种深意是美另外的一种阐释。
页: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查看完整版本: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