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老李
发表于 2012-11-17 17:33
品茗抄书,难得一个“雅”字。抄书自古就是文人中的雅事。王献之好写《洛神赋》,残存的十三行墨迹被人刻成玉版,为书坛留下一段佳话;岳飞爱抄《出师表》,抄罢掷笔,涕泪滂沱,后人为之动容。李白酒肆题壁,顷刻抄遍长安;左思《三都赋》一出,洛阳一时纸贵。有多少诗文通过手稿或抄本流传下来,成为善本和孤本!“每闻善事身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明窗净几,笔砚精良,一杯佳茗在手,美文佳句在笔底下流淌,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享受!这时最担心的是俗客上门或是老妻命我下楼灌液化气什么的,我辈终是俗人,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更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到俗客离去,或是气喘嘘嘘扛了煤气罐上楼来,却再也没有了品茗抄书的兴致。
李翠
发表于 2012-11-20 09:34
新的经典创作——十万佛塔。
玩也玩出心思,玩更玩出经典!
苏斌
发表于 2012-11-20 10:34
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眼光是几千年来最低的时期,画家和书法家之所以写不好也画不好,根本的原因在于审美出了问题,眼光太差。他觉得那些很一般的就是好的,最好的,他反而看不出好在哪里。如果知道好的好在哪里,他下笔就会自觉地向这个标准看齐,就算达不到,起码不会画坏。审美眼光差,主要还是文化不行,传统文化被完全割裂了,新的文化又没有建立起来。
苏斌
发表于 2012-11-20 10:46
不善于虚词,不会应付人。关系越好,说话就越直接。不熟悉的人有点不适应,适应了就没事了。我很喜欢梁启超写过的一幅对联,内容是: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也几乎是我的座右铭了。以前对朋友要求是有点高的,起码是人品要好,做事磊落的才行,所以朋友就很少。现在要求低了,只要不坏就行了,最近的朋友也多了。哈哈。
曹伟革
发表于 2012-11-21 09:10
001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
002茶能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003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004花影忽生知月到;竹梢微动觉风来。
005春风来时会良友;秋月明处思故乡。
006水清石出鱼可数;竹密花深鸟自鸣。
007雷声忽送春峰雨;花气浑如百合香。
008花影忽生知月到;竹梢微动觉风来。
009万花著雨春如梦;一桨横江月有声。
010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
011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012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013文成蕉叶书犹绿;吟到梅花字亦香。
014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
015为爱鸟声多种树;欲留花气不开帘。
016瓦当文延年益寿;铜盘铭富贵吉祥。
017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018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019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
020月中未要恨丹桂;岭上且来看白云。
021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
022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
023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024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025水能性淡为我友;竹解心虚是吾师。
026墨池香霭花间露;茶鼎烟浮竹外云。
027二月杏花八月桂;三更灯火五更鸡。
028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029竹阴扫阶尘不动;月光穿沼水无痕。
030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舞弦万古琴。
031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
03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033雪满林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034酒因劝客小盏饮;句到惊人大字挥。
035竹露松风蕉叶雨;茶烟琴韵读书声。
036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
037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三千年。
038碧海芝浓春五色;丹崖日暖鹤千年。
039烈士肝肠名士酒;美人颜色古人书。
040种树类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
041竹阴满地清与水;兰气当风静若天。
042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043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04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045直上中天摘星斗;欲倾东海洗乾坤。
046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047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于竹同。
048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
049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050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051曾因酒醉鞭名马;只怕情多累美人。
052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053无私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
054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055持身每戒珠弹雀;养气要如刀解牛。
056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私品自高。
057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058大鹏鸟飞九万里;蟠桃子熟三千年。
059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060自古名士能评水;从来高僧爱斗茶。
061从来艺圃多丰岁;自辟书城作富家。
062偶羡沙鸥飘碧海;甘随孺子做黄牛。
063载竹尽成双凤尾;种松皆作老龙鳞。
064该出手时就出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065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常送海涛来。
066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067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068林间好鸟人如意;壁上春山月有光。
069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070句从月腋天心得;辞在花见马背成。
071诗入司空廿四品;帖临大令十三行。
072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073韦孟五言作清咏;晋唐八法为工书。
074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075酒对一尊怀我友;花明四壁是君家。
076味无味处求吾乐;才不才间过此生。
077六经读罢方拈笔;五岳归来不看山。
078花阴数酌陶元亮;日课一诗梅圣俞。
079日移竹影浸棋局;风递花香入酒杯。
080焚柏子香读周易;滴荷花露写黄庭。
081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
082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083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084庭小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
085笔头洒起风雷力;壶中别有日月天。
086闲拈古帖临池写;静把清尊对竹开。
087公馀补睡续清梦;客去偷闲吟小诗。
088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089莫放春秋佳日过;最宜风雨故人来。
090深堂有月同参禅;清昼无人自检书。
09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092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093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
094天气乍晴花满树;人家久住燕双飞。
095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秋泉。
096心肠铁石梅知己;肌骨冰霜竹可人。
097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098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
099一帘风雨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
100一帘花影云拖地;半户书声月在天。
101一庭春雨朴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102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
103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104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苏斌
发表于 2012-11-26 16:00
邬惕予(1929-2009),湖南新化人,本名邬迪于,字朝吉、号西江樵子,又自署萸江一怪,为当代楷书大家。他四岁临池,毕生攻书,终造极境。其书融二王的古雅、率更的险劲、鲁公的厚重、河南的灵动、板桥的俏皮于一体,形成了静穆醇和、精严险劲、秀逸典雅的书风,源于古人而又别于古人,自成一格,世称邬体。为隆重纪念邬惕予先生,弘扬湖湘书法文化,特举办“纪念邬惕予先生书画邀请展暨邬体书法学术研讨会”。
一 组委会
主任:周用金何满宗
副主任:鄢福初潘寿民 周志勇
委员:李东升 晏西征刘广文 苏美华 王玄曹隽平 萧坚强 刘汉辉陈际邬江弯刘慕杉 王建国
二 主办单位
湖南省文化厅
湖南省书法家协会
三 承办单位
湖南省群众艺术馆
娄底市文广新局
四 协办单位
《艺术中国》杂志社
湖南省收藏协会
长沙电视台收藏频道
新化东方文武学院
湖南省邬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湖南贡莲皇酒业有限公司
长沙湘侬寨文化餐饮连锁机构
长沙湘浙小商品市场有限公司
五 活动内容
1、即日起征集邬惕予先生书法遗作精品,于2012年12月23——30日在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展出。
2、即日起征集关于邬惕予先生书法艺术的研究论文,于2012年12月23日在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召开研讨会,论文发送至hnyszg@163.com。
3、即日起征集纪念邬惕予先生书法、美术作品,一并展出。
4、出版《邬惕予遗作精品及邬体书法研究论文集》。
5、出版《纪念邬惕予先生书法美术邀请展作品集》
六 收稿地点及联系方式
长沙市天心区杉木冲西路69号
湖南省群众艺术馆《艺术中国》杂志社
电话:曹隽平 0731——8411418613548963617
苏斌
发表于 2012-11-26 16:05
艺术之魂在于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
-----------王华超:散文作家.书画评论家
有名家评论说:公丕炎的近作,基本以“鸡”为表现主题,以花卉树石为背景,以写意表现为手法,且赋予作品以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特点,使意象、符号、笔墨所表达的现实生活的生机与活力,指向当代生活的诗意与美感。这是公丕炎作品的突出特色。
中国大写意的花鸟画,画家一般都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笔意的动物形象,如李可染之于牛、黄胄之于驴、徐悲鸿之于马、李苦禅之于鹰、李燕之于猴、冯大中之于虎、汤文选之于猪、吴作人之于骆驼……人说公丕炎则有鸡趣。与古今画鸡名家相比,公先生的鸡画与众不同,个性独具。其特色之一:画鸡爪不用勾线。公先生画鸡爪一反众家的先勾线后染色法,只用水墨一气写成,简到不能再简,反觉劲健异常。其特色之二:画鸡冠只点三笔。公先生每每当场画鸡,等把鸡的眼睛、嘴巴、身体、鸡爪都完成后,最后画龙点睛般用曙红点鸡冠,唰唰唰,只三笔标出高冠。其特色之三:用墨独特。公先生画鸡,除鸡冠用红色外,纯用水墨在浓淡干湿中变化,大胆尝试以水墨写意画鸡,笔墨简练至极,寥寥几笔,神形俱全。
“艺术之魂在于画家是否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是画家公丕炎先生的一句肺腑之言。中国画自古以来以画明志,古有唐伯虎画鸡,近代的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家也画鸡。纵观画鸡的变化过程,作为表现客体的鸡,随着画家的感受而变化,主客体相融,客体并未异化。创新即是变化,与他人或与自己比照。变化来自于画家的感受,造型、笔墨、色彩、构图等外在形式的变化,只是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根据。变化还与画家对形神、似与不似等问题的认识有关。这方面,有两事不易处理:一是化俗为雅;二是化实为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画家而言,天人合一不是玄谈,画鸡可能就是达到天人合一艺术境界的中介。
公先生画鸡,首重“神采”。这个神,不仅是花鸟自身之“神”,更重要的是人格化、人性化、负载文化传承底蕴的“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视鸡为太阳鸟,称之为“德禽”。《尔雅翼》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鸡确实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家禽,其“表情”也十分生动、丰富。司晨的鸡,昂首挺胸,神气十足;觅食的鸡,俯首含胸,温和柔顺;闲游的鸡,悠然自得,与世无争;遇敌的鸡,咄咄逼人,剑拔驽张……公丕炎先生写鸡不以形似,只取其神,轻快浑厚,惬意深沉。无论公鸡还是母鸡,或者一群可爱的小鸡,都用直白的笔墨展示出生命的强大,公鸡多用笔果断,展示雄健,母鸡多用线条勾勒展示其温顺,而小鸡则笔墨清润秀雅,以示天真烂漫,笔墨精简寥寥,却神形兼备。公先生的“鸡”能够在形像中溢显雍雍,在神似中表现出大雅。雍雍大雅就成了公丕炎先生追求和膜拜的艺术创作意境,也是公丕炎先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在。
公先生画鸡,亦精于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国画大师石涛说“黑墨团中天地宽”,道出了黑色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公先生深知用墨之道:“淡,浓、干、湿、泼破、勾、染”等各种笔法墨法交互使用,时而严谨细腻,时而洒脱奔放,丰实而不保板,飘逸而不草率,笔与墨的运用相辅相成,把“气韵发于墨”广泛应用于创作之中。写意中国画的“神”(即“意”),就是通过笔墨的高低、文野之分来传递的,很难想象一幅没有笔墨的中国画会是什么样子。写意中国画通过点、线、墨色等一系列完备的手法、技能、理念来反映作者的主观世界,早已形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表现形式上,笔墨也是中国画的特点和长项,使之迥然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笔墨的好坏是评判一幅写意作品的首要标准,往往一幅作品就是因为有几块好的笔色、线条摆在上面,便使人觉得满纸清气、淋漓、隽永。即使造型稍有不准,也无碍于事。李苦禅先生在谈他画鹰时说过“离形愈远,离神愈近”。反之,离形愈近,离神愈远。当然这里的“远”和“近”也有个度的把握,必须在大量的绘画实践中,不断总结慢慢体会。
公先生画鸡,亦厚于师家。画鸡能充分展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审美价值取向,所以许多中国写意画家以鸡入画,将笔墨发挥到极至。众多擅长画鸡的前辈中,应首推清末任伯年先生。任伯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画家、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精。他的鸡造型准确,色彩丰富,是一位开创性的大师,至今影响很大。一代大师齐白石先生,继承了八大、吴昌硕的优良传统,并将其融为一体,加之民间艺术观念的影响,开创了大俗大雅的一代新风,尤其画小鸡,占得浑然苍厚,毛茸茸的感觉活灵活现。齐白石曾经对胡佩衡说过:“余画小鸡二十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徐悲鸿是我国伟大的美术教育家,人物和马画得非常著名,所作雄鸡笔墨深得传统水墨精髓,且又自出新意。他将鸡的腿足画长,夸张得恰到好处,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黄胄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同时也擅长各种动物和家禽,他直接以速写线条入画,经线为主,线面结合。所画的鸡形象生动、笔墨纯熟,随笔成趣,绝无雷同。陈大羽以花鸟画名世,他的花鸟画取材广泛且重在写意。他用笔刚中藏柔,朴茂雄健。陈大羽的花鸟画创作,除了追求意境,对形式美的要求也较高,常采用顶天立地的构图,小而不塞,大而不空。大羽的花鸟画以“大公鸡”最为出名,人称“画鸡大师”。公丕炎先生汲取众家之长,习古而不泥古,主张个性创新,不求具象,单取神似,跃然纸上的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公先生潜心于画鸡,有着他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公先生之所以选择写意手法作为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不是偶然的:因为出生在齐鲁大地的画家,深得齐鲁文化的孕育,而且积淀颇为深厚的齐鲁文化给了他的生命以品格和质量,酿成了他真诚朴素、坦率大气的性情,况且生命本色的使然与表现,又驱使他在人生之路上选择了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艺术之路上选择了率性而为,洒脱随意的方式:因此,以写意笔墨手法入画便是他极其自然与必然的选择了。
公先生最令我佩服的还有他心志和精神境界,非常人、庸人所能及。
公先生坦言:“我很在意自己的心态,我的相处之道就是甘于吃亏,多为他人着想。无论和谁打交道,我能马上发现对方的闪光点;无论观看谁的作品,即使初出茅庐的小字辈,我也会由衷地去鼓励。平时遇到好事,先与大家分享;有了进步的平台,就极力推荐年轻人;争名夺利的竟场,远远躲开:容易产生矛盾的场所,干脆就不出现。身在世俗社会,遇到不顾是正常的,只要遇到,我就去画画,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公先生出生在文化故地泰山脚下,生活学习在天子封禅东岳的御道旁,坦荡磊落的风范自然就流尚在血液中,温文尔雅的气质自然就浸入了投手顿足之间。公先生大接受彩访时还说过这样的一番话:“我确实是把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放在了首位。技法很重要,这些年,我每天都是5点多起床,在艺术创新、继承传统、吸收西洋等多方面,下过苦功夫。但是我非常清楚,艺术之魂在于画家是否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我常常告诫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喧嚣和浮躁,做人,一定要坦坦荡荡;无论面对多少诱惑,做事,一定要干干净净。心灵纯净了,画面才能清心;画面能清心,画家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苏斌
发表于 2012-11-26 16:07
http://blog.sina.com.cn/gongpiyanguohua
http://blog.sina.com.cn/fxwanghong
蓝田老李
发表于 2012-12-4 20:23
用户名teacher密码xawl
李翠
发表于 2012-12-27 10:04
棹雪书话
汉唐气象(隶书作品)
隶书之正脉兴于汉唐之间,其另一高峰则在于有清一代。汉之隶书有宽博正大之煌煌气象,而清之隶书多讲究笔墨书写及个性情趣的表达。余习书根基在汉魏六朝书法,近十余年始用功于隶书研习,而得力于碑版志铭颇多。隶书取法胎息汉古朴厚重之根本,兼取清人郑谷口、金冬心之奇巧灵动,并深入皖人先贤邓石如之体态,化为己有。吴昌硕有言:古人为宾我为主。隶书之面目显现,全在出入之间,入古为新,方有可观处。中华文化源流长远,汉唐大气象永远是绕不开的民族情怀,正大、宽厚、自然、生动,应当是隶书审美永恒的追求。
宋意风流(行草作品)
古今书道之卓然名家者,莫不是在行草书上独有手段。余习行草忽忽二十余载,而对宋人写意书风情有独钟,孜孜以求。宋人行草之卓越贡献在于其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对唐代森严法度的彻底颠覆,群星璀璨,才华横溢,风姿凛凛。而苏黄诸家均对佛法禅宗有精深的研究,得益于禅家开示方便,而各具体态。余之行草坚守宋代书法之艺术自觉,借重于汉魏之机巧,上追魏晋之风骨,并参之以对禅宗文化的理解,力求在自我性情的表达中显现禅学精神与宋意风流。在当代展览书法盛行之时,把书法之审美引入深层次的文化回归,应当是对当代书法的救赎!
禅风禅骨(魏碑行楷)
黄山谷说,学书如参禅,当照破生死之根。我对书法一直是走走停停,喜欢水流花开自由自在的状态。始终向往着那种淡然自足的禅悦之心,得自在之心,洞见光明本性,方可谈为艺为人。自见本性,无住生心,智者所谓的心斋、坐忘。其实就是一种把握自我,通于自然万有的心性。社会需要秩序与规范,而书道绝不仅仅是法的要求。人生难得是从容,从容二字指的是生命的状态,于书亦然。而今时事繁烦,存一方冷处观之,或可得书道真味。时光流转,岁序更替,历史对于文化的沉淀必将会回归自性与自在。当我们愿意歇却狂心,抬头仰望满天的星空时,我们就开始走向觉悟了。
心灵墨舞(大字书法)
佛家有云:入佛界易,入魔界难.我想这正是禅宗之精义所在。当代大众艺术更多的趋向于娱乐性与浅层次的阅读和欣赏,流行于精细化的表现抑或是形式上带来的感官刺激,这种单纯的取悦于受众的意识,与己无益,与艺无益!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化的表达是应该有所支撑的,笔墨之舞动,需要的是对传统的内涵继承,更需要对现代文明的合理诠释。为艺者最为可贵的是艺术精神的传递和个性化的创造。握管于案,默坐凝神,当你一切的展现发乎于心而又自见本性时,佛界魔界则一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