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斌 发表于 2012-7-27 01:15

在当今国画写意花鸟画中,鲁慕迅先生的作品独具一格,给观者一种"清新"的艺术美感.他的作品在好看与耐看的结合方面,有独到的追求与表现.   花鸟画要求给观者的第一印象是好看,不好看的作品(换言之,一般化的作品)则不吸引人,抓不住观者的视线,观者对一般化的作品视若无睹--感到看与不看差不多,不愿浪费自己的视力和时间.反之,对好看的作品,观者会感到眼前一亮,心中一动,愿意在好看的作品面前流连一些时光,感到愉快、开心、幸福、机会难得,愿意在美神面前俯首称臣。
   花鸟画的第二个审美层次是耐看,不耐看的花鸟画就像塑料花一样,初看时感到好看,再看时感到它缺少真花的芳香、滋润、生命力。耐看的花鸟画才会有艺术生命力,使观者百看不厌。
   好看的花鸟画,不一定耐看;耐看的花鸟画,也不一定好看。要将好看和耐看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水乳不分,确非易事。许多艺术家在追求这种赏心悦目--好看又耐看的艺术美感上,有各自的艺术手段、方式、追求和表现。鲁慕迅先生追求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则在构图、用笔、色彩和意蕴这四方面,有他独到之处。
        (一)构图的装饰意味
   花鸟画的构图,一般常见的形式是“三角形”、“之字形”、“十字形”等,虚实、开合都比较分明。而鲁慕迅吸收的花鸟画,借鉴和吸收了一些装饰画的技法;竖直状的线或形体,尽可能作竖直状处理;水平状的线或形体,尽可能作水平状处理,倾斜状的线或形体,尽可能作倾斜状处理;另一方面,使这些线或形体,产生某种节奏感或者韵律味,这种装饰味,就具有一种美化的作用。我们从其代表作《鹤望兰》、《玉兰黄鹂》就可见到他的独具匠心。
        (二)篆法用笔
  在近代花鸟画中,以篆法用笔而扬名画坛的,首推吴昌硕先生。鲁慕迅先生在花鸟画中也主要运用篆法用笔。他不追求用笔的提按顿挫而出现的婀娜多姿,而追求中锋用笔的锥划沙,力扛鼎的力度。与吴昌硕的篆法用笔不同之处是,鲁慕迅在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一些直线。而直线的运用,一方面是写意国画所忌的,写意国画,追求的是用笔的曲线美。另一方面,直线是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高速公路,是直线;千里铁轨,是直线;近程远程航空线,是直线;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是直线;盈握于掌的手机,是直线;其它林林总总,物流滚滚的呈现直线的现代社会的产品,触目皆是,不胜枚举。直线是现代经济的物化形式感之一。而在花鸟画中,恰倒好处的运用一些直线,可以增加作品的现代感,也可以增强作品表现力的力度。直线在他的《杲日融融》、《八哥野果》等作品中,运用得比较出色,比较充分。
          (三)色由心生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花鸟画作品体现的色彩理论或原则,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中国传统画所主张的“随类赋彩”(固有色着色法),另一种是西方色彩或理智色彩的概念中。实际上,还有一种着色法,我把它称之为主观色或情感色彩。清朝的赵之谦用朱砂画竹叶,当代的钱松喦用白色表现红岩的芭蕉,这些都是体现画家的情感色彩。在鲁慕迅先生的花鸟画中,《日静玉生香》《高秋图》用石青来表现绿叶,就使作品的美感显得有韵致,设若用汁绿来染此画的叶片,效果则“泯乎众矣”。再者,那种给人感觉是石青色的颜色,也不是单一的石青,而是一种复色,因此它不显得单调、呆板,而是比较丰富、有层次感,不火气。慢慢的品味,观者会发现其着色的手法也是高明的,它不是简单平涂或渲染,而是依据叶脉、叶筋的走向运用干、湿变化的用笔,使叶片具有光泽和滋润感。
   与此画相对照的是《鸡冠花》,用藤黄来勾叶筋、叶片,使作品统一到一个暖调子中。与作品的诗句“一身都作明霞色”相吻合,与作品要表现的那种“昂冠振羽势高低”--对生活的挚热感情融洽。体现出作者善于用色来达到作品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四)意蕴
  苏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他强调文学严肃作品需要讲究意蕴。不能“作诗必此诗”,当然,也不能“作画必此画”。意蕴是花鸟画的生命,作品没有意蕴,则没有生命,没有意蕴,作品就不耐看。
  意蕴二字最好说,可以博引旁征古今中外美术评论家、艺术家各种名言格言来阐述。意蕴二字也最难说,因为它不是某些人主观要求的所谓“纯美术”、“纯美感”的问题。意蕴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善”的范畴。一位外国美术评论家说:不能说一切艺术作品功能的基石。作品的意蕴,是作者人格的体现,它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热爱,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赞美,对活泼生命力的咏叹。意蕴“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它蕴藏在作品之中,至于谈说鲁慕迅先生那一幅作品,表达那一种意蕴,另一幅作品,又表达什么意蕴,诸如此类问题,那就只好请观者自己去品味,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苏莹 发表于 2012-7-30 03:04

思维 思辩 思考之真;     道德 道理 道义之善;
    文明 文化 文采之美。

    有烦恼才知道什么是快乐,
    有痛苦才懂得什么是幸福,
    有失才能有所得,
    该珍惜的好好去珍惜,
    该放弃的毅然放弃掉,
    既然痛苦无法避免,
    就让我们笑对人生吧!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放弃不一定最难受;
    懂得放弃的人找到快乐,懂得真诚的人找到朋友。

    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
    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会一片明亮;
    你要是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
    你要是不计较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

苏莹 发表于 2012-7-30 03:05

读书,追求心灵的宁静;   练笔,记录生活的美景;   弹琴,感受音乐的意境;   上网,享受现代的文明。   无论时光如何绵延,让真情永远;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让宽容永远;   无论咫尺还是天边,让美好永远;   无论快乐还是忧伤,让祝福永远。   做人单纯点,做事尽力点;   思虑简约点,所求稀少点;   待人平和点,最后谦虚点。   年轮——一叶小舟无岸;   网络——汪洋大海一片;   寻觅——天地之大无边;

苏莹 发表于 2012-7-30 03:05

朋友——相识相知有缘;   诚实——展现网络浪漫;   知己——以诚相待永远。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换取个人的烦恼,   人生最大的浪费是用生命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   所以,屋宽不如心宽,身安不如心安!   月光很美,比不上朋友的安慰,   星星很美,比不上友情的点缀,   夜色很美,比不上友谊的珍贵。   智慧无量,棋术无疆;   真情无语,生命无常;   音乐无界,心静无伤。

苏莹 发表于 2012-7-30 03:05

人生如梦岁月匆匆 人活一世草木一朽 人活一种心情;   成也好 败也好 爱也好 恨也好 富也好 贫也好,   始终是过眼烟云;   只有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珍爱自己所得到的,   在自己开心的同时把快乐带给朋友!   音乐是心情的记忆,心情是音乐的写真。   音乐是上帝赐给苦难人的补偿。   听音乐能保持心境的平和,   常欣赏音乐很少有无法排遣的寂寞,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它可以直接替我倾诉心事,   可以与我的苦乐发生共鸣。   忘不掉的是过去酸楚的记忆,   不能更改的是进行中的现在,   捉不住的是无法预知的将来。

苏莹 发表于 2012-7-30 03:06

眼中捕捉世界的美丽,   心中永留美丽的世界。   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   我在自然垂钓,钓几缕怡神养性的空灵;   我在书海垂钓,钓些许开启混沌的真谛;   我在尘世垂钓,钓几多感人肺腑的真情……   也许你不很聪明,但要有悟性;   也许你不很潇洒,但要有气度;   也许你不很热情,但要有真诚;   也许你不很风光,但要有尊严;   也许你不很开心,但要有幽默;   也许你不很有钱,但要有幸福.   钱多钱少,常有就好;   人丑人俊,顺眼就好;   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穷家富,和气就好;

苏莹 发表于 2012-7-30 03:06

一切烦恼,理解就好;     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心态左右行为,
    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影响命运。

苏莹 发表于 2012-7-30 03:07

当你遇到一件事情,已无法解决,甚至是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心情时,何不停下脚步,给心灵一个修禅打坐的时间。或许换种方法,或许换种角度,或许换条路来走事情便会简单了许多,“如果我们走的太快,要停一停等候灵魂跟上来”。据说这是印第安人的依据名言。

    只是不要让自己一直的陷在痛苦的深渊中,生命中总有挫折,那不是尽头,只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苏莹 发表于 2012-7-30 03:08

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放手并不代表你的失败,放手只是让你再找条更美好的路走!
    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当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放弃已经是最好的诠释,也就是一种最好的幸福。放弃了恨,留下的就是爱,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华丽的背影,让心灵的负荷轻松而灵动,心中留下的应该是那种淡然,当时间静悄悄的滑过,那样一种感觉,已经随着时间而慢慢走远,心中维存一种叫爱的东西。

苏莹 发表于 2012-7-30 03:08

日休禅师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只有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实。

    执着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苦楚,计较的太多就成了一种羁绊,迷失的太久便成了一种痛苦。放弃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放弃,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中,得与失,也发生在一闪念间。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要失去什???
页: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查看完整版本: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