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5-5-1 13:28

                学子思秦,古秦周至人氏,生於乾州,学艺从余十载,常喜心翻倒,憨态可鞠。其为人心诚而佛爱之,秉性敦厚而人喜之。纵观时下学古学今,苦不纯粹,未臻其境,流于绮靡,入於僻涩,皆非深造逢源之道也,西安画界素有早年便专心力作名士,未能向学问用功者众,以画邀名者尤甚矣,思秦入此坊间,尝能保持清纯心地,坚定地走着一条“清心、务本”画路,儒子可教也!
东坡每诮东野诗如食小鱼,吴昌硕论“作画如事父母,色难”;潘天寿论“用色如烹小鲜”......观诸前贤,其用心,其智慧,恭敬从志之状可见一斑,今观市场绘画,鱼目混珠多多,其病在年少即下笔矜持,毁书劈板,自谓另起炉灶,唯叹其难修正果罢了。
老夫致力斯事六十载,可谓谤满天下,名亦随之,今已老去才退,虽浪得学问一二,归隐山林多年,已日渐声名暗淡,消遁几近咫尺。见思秦入西安从绘事己八载,始办首次个展,其作为与众多被利益化后而一味办画展炒媒体混脸熟者大有区别!见其参展作品尚存碧潭之精洁,琴阁之风华,娴静之典雅,但有学识渐进,悟性渐高者,自能智过其师,青出於蓝矣,学子有志绘事,若能弥久愈坚者,再长十年,刮垢磨砺,自觉觉他。针砭泥淖,洗尽铅华。待诗文卓然可观时,则舍老夫安归矣。
----老呆子 辛卯三月既望 於上林宛之杏园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5-5-1 13:41

从来名士爱流水,自古山僧喜斗茶。佛能使人安静,茶亦能如此。佛家的人,总是喜欢静静地坐着参禅,在时空的流动中感受人生的微妙。静静地泡着一杯茶,即使不喝,内心也会充满惬意、富足。这或许就是在感受茶的真谛,或者说是人生的真谛吧!  
  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禅一味,由茶入禅、由禅品茶,都是在求其安静清澈之味。茶与禅相通,重在感受,重在深味,重在深味之后有所得,非深味不可得。茶中有禅,禅借茶悟。禅提升了茶的品位,茶洗涤了人心中的幽暗,茶禅一味,悠然忘怀。
  
  “茶”是“草木之中有一人”,人在草木中,就是在大自然之中,在大自然之中的人,其心灵也是最为自然的。正所谓一杯清茶,附着一份闲情,延伸一种心境。
  
  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一种享受。在高速推进的生活节奏下,咖啡成为了人们忙碌的调剂品,使得人们渐渐的忘记了品茶,忘记了享受“一份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匆匆的脚步也踏翻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悠远心境。所以,在闲暇时,不妨放慢自己匆忙而又疲乏的脚步,泡一杯清茶,品一口佳茗,品一段人生。
  
  浮生如茶,茶之初,其叶微小纤弱,当它放入杯中,一旦与水相融合便释放它的一切。其色彩得以展现,其清香得以挥发,其魅力得以绽放。虽然遇水后,它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融入了水,虽然彼时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叶而是杯中水,但它都无怨无悔,因为它已绽放过自己的美丽了,哪怕是一瞬,哪怕是一杯。
  
  人生在世,浮浮沉沉,何其短暂,在有限的生命里,有多少人能及得上那片微小纤弱的茶叶所绽放出的全部价值。沧海人世中,每个人都在完成着自己生命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留心每个人,所以我们又何必为自身融入这万千社会却不为人关注而沮丧呢。佛语有云,人生最大的幸福其实是放得下,只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只要绽放了属于自己的魅力,带着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朴实,便会拥有绚烂的光环。
  
  浮生如茶,从无色到有色,从有色到无色。出生,如那一沸的茶汤,小小地起着涟漪;中年,如那二沸的茶水,激烈地带着茶叶翻滚;晚年,如那三沸的茶叶,滤去浮躁,沉淀在杯底,用唯一的表情——微笑,来接纳一切。
  
  所以也有人说,人生如三道茶,其一,苦若生命;其二,甜似爱情;其三,淡如清风。人出世的那一声啼哭便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注定有七情六欲的苦,贪、嗔、痴的障。禅茶悟道,“无”是禅茶的真境,意为抛弃一切烦恼,灭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人只要有了“无”心,便能处处修心。
  
  品茶助神思。品一口佳茗,品一份淡泊、朴素、节俭,清廉的人生格念;助一份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的神思。品茶的过程其实也是“苦静凡放”的修炼过程。


苏斌 发表于 2015-5-7 19:58

“彭武彭夷,德垂闽水;元勋元正,香溢神州。”这是任宗厚老师为正山堂书画院撰写的楹联书法作品。相传公元前4600年彭武、彭夷隐居武夷山时,教人开垦荒地,种植粮棉、花果、茶叶,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此山命名为武夷山,延用至今。今天,茶叶成为武夷山的名片之一。2005年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首创金骏眉红茶,带动了红茶的复兴,填补了没有高端红茶的历史空白。旗下品牌之一“元正”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这杯茶可谓香溢神州!楹联作品对仗工整,饱含武夷山历史文化和正山堂的制茶理念,辅以隶书书写,联墨流香。作为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的任宗厚先生,无论是在大学课堂,还是在参与的社会活动,都秉承一贯的思想和理念,用传统的书法理论、书法艺术的自身规律和切身的学习体会去启发人,用切身的实际行动和创作行为去感染人。虽然年过花甲,他为此不遗余力。老师回去后,又发来一条短信,这一首诗传递着老师对武夷山的眷恋:
《武夷山纪行兼赠武夷诸茶友》回望崇安不忍离,别来朝暮泛相思。三三溪纳儒佛道,六六峰牵茶梦诗。彭武彭夷疏闽水,元勋元正育金眉。何当再上桐关岭,共邀山月话水湄。

阎仁杰 发表于 2015-5-21 14:52

4月20日上午,乙未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海内外华人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在河南美术馆开展。来自国内知名书画家、海外华人、华侨书画家的128幅书画作品“惊艳”亮相,看点多多。

以书画形式展现黄帝文化、根文化,丰富了大典的内涵,是近年拜祖大典的新特色。此次展出的艺术作品以轩辕文化为主,歌颂黄帝故里,弘扬民族文化,以和平和睦和谐来表达华夏儿女对世界和平的祝福。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身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地区同胞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风气越来越浓,他们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看到这些作品感到很震撼、很欣慰,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海外书画家的作品,表达对祖国、对黄帝的敬意和向往,相信对于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早日实现中国梦是个很大的鼓励。”中国书协香港分会副主席吴任对记者说。

阎仁杰 发表于 2015-6-5 18:20

   《国画收藏》杂志是面向全国美术界和收藏界的一本具有前沿性、权威性、鉴赏性、收藏性、可读性、学术性的高端专业杂志,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办刊宗旨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高雅艺术创作,反映中国书画发展现状,促进中国书画理论研究,搭建追求学术品质的中国书画交流平台。坚持以一流的稿件、一流的设计和一流的印刷质量,办一流的艺术杂志为目标。杂志自创刊至今,获得了美术界、收藏界及广大读者较高的赞誉与评价,并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进行首发,几年来拥有了一批高端的艺术读者群。在杂志上刊登过的诸多艺术家作品,还被广大收藏家、艺术机构广为收藏。



      本刊由中国工笔画学会和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担纲学术指导,由著名画家未君担纲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孟昕担纲学术主持。杂志2015年改为大12开本,每期全国发行3000本,所刊画家另由杂志官方微信平台负责发布一次或多次。为扩大杂志影响,广交艺友,特面向全国艺术家征稿,凡投稿作者,均将免费邮寄一本上期杂志。



      征稿内容:
①中国画、书法及中国书画相关的论文、随笔、探讨性文章;
②对古今书画艺术家个人及作品的评论文章;
③当代艺术家优秀作品集;
④当代艺术名家访谈;
⑤书画艺术品的收藏经历、感悟文章;
⑥当代优秀诗人的诗歌、散文(诗)作品;
⑦全国城市与旅游景点的高清摄影图片及其推介美文等。



      稿件要求:
①本刊只接收文稿、高清图片的电子邮件稿或快递已刻录的光盘,并请作者提供简介一份;
②书画作品注明作品名称、尺寸、创作时间;
③如有画册出版,请邮寄个人画册供发表参考;
④本刊对来稿有编辑、修改的权利,所有来稿文责自负;
⑤本刊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10个工作日内回函作者,并将“版式设计稿”发给作者确认。



      投稿邮箱:ghsc66@126.com或hnsys123@126.com;联系电话:18210270763    15210393832(本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阎仁杰 发表于 2015-7-6 12:52

黄宾虹为什么名气大
——从“南黄北齐”的区别说起
□李珂
  黄宾虹与齐白石在中国画坛并列齐名,素有“南黄北齐”称誉。其实他们二人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确切地说是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齐白石是个纯粹意义上的画家,一辈子基本上就是把自己关在家中画画。除了偶尔出游省亲,北京胡同四合院里的画室画案,那一方小天地,就是他艺术人生的全部“世界”和“舞台”。即使被徐悲鸿强拉硬拽聘请去北平艺专当教授,齐老先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是给学生做做示范,内容还是画画。所以,齐白石的名声名气名誉名望,完全是来自于他的作品。黄宾虹则恰恰相反,他在画画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远远不如他在各种社会性艺术活动方面和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多;画画取得的业绩成果,也远远不如他在社会活动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业绩成果大。因此,黄宾虹首先是一位积极热情、精力旺盛、极富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艺术活动家,其次是一位学养深厚、著作等身的艺术理论家、学者、著作家、鉴定家,再次是一位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的艺术教育家,最后才是一位画家。
  这样说,是有事实为根据的。
  翻开黄宾虹的生平年表简历,先不说别的,只看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量职称和头衔,便可证明他是一位多么活跃、多么积极的活动家、教育家——
  安徽公学学务襄理,新安中学堂教授,安徽铁路公司议员,神州国光社美术部主任,《神州国光集》兼《国粹学报》编辑,上海留美预备学堂教授,《神州日报》笔政,南社庶务,上海务商中学校董,宙合斋古玩店店主,竞雄女校文艺科教授,《国是报》编辑,有正书局编审,《美术周刊》主编,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江苏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中国画部审查员,《国粹月刊》名誉编辑,烂漫社社长,上海美专国画理论与诗文教授,新华艺术大学教习,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部委员,中日现代画展览会鉴别委员,中国文艺学院院长、教授,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习,新华艺专国画教授,《安徽丛书》编审,湖北水灾急赈会书画征求委员,安徽水灾救济会主席,《画学月刊》主编,四川艺术专科学校校董兼中国画系主任,蓉社出版部主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百川画会理事,中国画会第一、二、三、四届监察委员,上海市博物馆董事会董事,安徽黄山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黄山琴棋书画社社长,《学术世界》编辑部主任,中华美术协会第一、二届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审查委员,全国美术研究学会理事,北平艺专教授、理论教席,故宫古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研究员、教授,京华美专教授,国立杭州艺专教授,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身)所长……
  尽管上述职务职称不可能是同时同地从事和担任,个别的也许仅仅是“挂名”或“一次性”,但是一个人能够在有限的生命岁月里,从事这么多的重要工作、活动和事业,担着这么多的显赫职务、头衔和官职,而且还都干得好,干出成绩,而不是敷衍了事、尸位素餐、白拿俸禄,究竟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消耗多么大量的精力啊!
  据史料记载,黄宾虹绝不是华而不实、贪图虚名的人,他在各个领域里的每个岗位上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甚至辉煌业绩。这也正是黄宾虹在艺术圈内深受尊重尊敬,威信极高,被众多单位视为至宝、争相延聘和重用的原因。
  黄宾虹还是个特别不甘寂寞、交际异常广泛的人。他的朋友圈,绝对是一个超豪华的近现代文化艺术界精英阵容。仅仅开列出极小一部分名单,就会令读者震惊艳羡——谭嗣同、王国维、李叔同、苏曼殊、柳亚子、蔡元培、胡适、鲁迅、徐悲鸿、陈师曾、张大千、刘海粟、傅雷……这些近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与黄宾虹有过交往或情谊。
  黄宾虹超常超人的社交活动能力,还体现在他热衷组织和积极参与艺术社团活动方面。据不完全统计,黄宾虹发起创建或参与的艺术社团有——
  黄社,南社,贞社,蓉社,默社,烂漫社,寒之友社,消夏画社,停云书画社,神州国光社,中国书画研究会,国学保存会,文美会,百川画会,豫园书画善会,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广东国画研究会,上海艺观学会,国画补习所,存古学堂,上海留美预备学堂,中国文艺专科学校,中国文艺学院……
  在担任社会上和美术界多种职务和从事纷繁频仍的艺术活动之余,黄宾虹还创作、编撰了几千万字的学术著作,编辑过多种影响颇大的报刊画册。
  拥有了这些深厚的资历、显赫的职称、浩繁的著述、充足的理论,尤其关键的是拥有丰富优质“高大上”的人脉资源(黄宾虹结识交往的多是精英阶层名家大家,这些人握有重要的领导权、话语权,掌控着文化美术界的主要舆论阵地),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弟子、朋友、同仁……因此,在中国尊师重教、讲情义、凭资历、认头衔、崇名家、尚理论的传统文化背景下,黄宾虹想不出名都不行,想不名气大都不行。
  至于黄宾虹的绘画作品,笔者认为,既不是垃圾,也不是奇葩,更不是如某些人(包括他自己)形容的那样玄奥高妙,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有自己明显风格的传统写意山水画”罢了。
  因为人先有了名,画因人贵,成了“名人画”,所以黄宾虹的作品在市场上也就值大钱了。

阎仁杰 发表于 2015-7-10 15:54

长安城外乐游原,绿树红花四处连。古寺香烟飘远籁,真言法宝苦心传。

阎仁杰 发表于 2015-7-21 13:46

庄凡, 1981年生 , 浙江省湖州市人。2004年定居北京,开始从事绘画创作。作为青年女书画家,她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勇于追求创新,喜欢书法,擅长国画工笔,是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当代艺术家,师从当代著名国画家吴东魁先生。现为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长城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华夏画院副院长、全球华人文化统一促进会理事。

      庄乔莎的作品总是以独特的视角去描绘自己心中的国画形像。从早期的油画《青花瓷》系列到如今的国画《香溢》系列,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作者的每一次蜕变,而每一次流出的汗水都使得庄乔莎的艺术之花更加得娇艳妩媚。近年来庄乔莎主攻国画的同时还兼习书法。临习隶书《乙瑛碑》《曹全碑》,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学习的过程中庄乔莎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书画的无穷魅力并为之折服,作品也在国内外各大展中多次获奖,被收录于各种画册与画集。被国家领导人、企业家、国内外友人收购收藏。

201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展(北京军事博物馆)

2015年庄乔莎国画精品个人展(北京)

2014年“长城杯”第四届全国名家书画展(北京)

2014年“七京节”暨翰墨京韵国粹美书画展(北京)

201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名家书画联展(河北)

2013年海峡两岸名家交流笔会展(北京人民大会堂)

201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画展 ,作品获二等奖(中华世纪坛)

2013年山东淄博国际艺术博览会吴东魁、庄乔莎等北京名家联展(山东)

2013年“美丽中国”全国诗书画印大展,作品获大赛铜奖(北京东城)

201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诗词书画优秀作品展(北京)

2013年“中巴友好文化使者”全球华人作品展(北京浏阳河酒店)

2013年 缅怀开国元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15周年邀请展(民族文化宫)

2012年《和谐盛世翰墨情》第三届全国“长城杯”书画展(首都博物馆)

2012年为了世界环保全国书画展,作品获大赛铜奖(北京)

2012年喜迎十八大书画邀请展(北京)

2011年建党90周年全国书画展获大展铜奖(民族文化宫)2010年和谐世博会全国书画展,作品获大展铜奖(北京)

2009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6周年全国书画展,作品获大展金奖(北京)   

2009年国庆60周年全国诗书画印大赛,作品获大赛优秀奖(北京)

2008年北京当代艺术百人油画展

2008年北京上上美术馆当代艺术联展

2008年北京尚东艺术车间画廊联展

2006年北京宋庄第二届艺术节当代艺术展

2006年北京宋庄136艺术区当代艺术展







阎仁杰 发表于 2015-7-21 19:31

李开复,6月27日推出感恩之作——《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将他自2013年9月得知罹患淋巴癌以来治疗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以及死亡线上回来的人生思考与读者坦诚相见。


    对话星云大师:


    生病之前,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百大人物”之一,我意气风发地赴美受奖,自认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然而,吊诡的是,领奖回来没几个月,我就发现自己生病了。病中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风暴中,再大的影响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帮不了忙;在诊疗间、在病床上,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随时可能在呼吸之间顿失所有的病人。


    那时候,我常常怨天怨地、责怪老天爷对我不公平,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喊:“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这是因果报应吗?”我是天之骄子啊!我有能力改变世界、造福人类,老天爷应该特别眷顾我,怎么可能会把我抛在癌症的烂泥地里,跟一群凡夫俗子一样在这里挣扎求生?


    朋友看我很痛苦,特地带我去拜见星云大师,并在佛光山小住几日。有一天,早课刚过,天还没全亮,我被安排跟大师一起用早斋。饭后,大师突然问我:“开复,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人生信仰: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能够发挥效应……这个信念像肿瘤一样长在我身上,顽强、固执,而且快速扩张。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大师笑而不语,沉吟片刻后,他说:“这样太危险了!”


    “为什么?我不明白!”我太惊讶了!


    “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大师说得很轻、很慢,但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什么是‘最大化影响力’呢?一个人如果老想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想想,那其实是在追求名利啊!问问自己的心吧!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听到这里,简直像五雷轰顶,从来没有人这么直接、这么温和而又严厉地指出我的盲点。我愣在那里,久久没有答话。


    “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大师略停了停,继续说:“要产生正能量,不要产生负能量。”他的每一个字都落在我的心田里:“面对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药。病痛最喜欢的就是担心、悲哀、沮丧。病痛最怕的就是平和、自信,以及对它视若无睹。我患糖尿病几十年了,但我无视它的存在,每天照样做我该做的事,我现在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那几天常听大师开示,觉得自己过去坚信不疑的很多价值观、信念都是有瑕疵的。我当时还带着很多因为身份、名望、地位而来的自负,大师的话语,我虽然记住了,可是我并没有完全明白,也没有完全接受,甚至还有点儿不服气。


    有一天,我想到我在微博上时常针砭时弊,也曾对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口诛笔伐。于是请教大师要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社会上的“恶”?没想到,大师还是以一贯平和的语气回应我:“一个人倘若一心除恶,表示他看到的都是恶。如果一心行善,尤其是发自本心地行善,而不是想要借着行善来博取名声,才能导正社会,对社会产生正面的效益。”


    “可是,如果看到贪婪、邪恶、自私等负面的事件,又该怎么办呢?”我想辩解。


    大师说:“要珍惜、尊重周遭的一切,不论善恶美丑,都有存在的价值。就像一座生态完整的森林里,有大象、老虎,也一定有蟑螂和老鼠。完美与缺陷本来就是共存的,也是从人心产生的分别。如果没有邪恶,怎能彰显善的光芒?如果没有自私的狭隘,也无法看到慷慨无私的伟大。所以,真正有益于世界的做法不是除恶,而是行善;不是打击负能量,而是弘扬正能量。”


    养病期间,大师的话语时常在我心中回荡。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影响力”这三个字。


    过去,不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先估算这件事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一场演讲不到一千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我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电子邮件问我创业问题,我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是否要见一个创业者,完全取决于他的公司有多大潜力。要见哪位记者,也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


    我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我的行程排得满满的,我的时间有限,当然必须过滤掉很多次要的、没有意义的活动。于是,我精确计算每分每秒该怎么用在能够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地方;我也几乎有点偏执地把运营社交媒体当作人生目标的重点,把获取粉丝视为志在必得的工作。


    那时候,我确实沉溺在各种浮动的快感中,我是众所瞩目的人,走到哪儿都有粉丝围绕着我;我在微博上的影响力让我轻易发起万人实名抵制某一档红火的电视节目;我认为自己是路见不平、仗义执言的大侠。作为一个科技人,我丝毫未察觉自己已经越界;我坚信自己是在关心社会,但骨子里我恐怕已经被千万粉丝冲昏了头,每一个社会重大事件,粉丝都会期待我的表态,于是我陷入转发与关注的热潮中,不能自已;甚至还运用我的专业知识,筛选最值得关注的微博条文,好让我的言论更具有影响力。


    大师重重点醒了我:“追求最大化影响力,最后就会用影响力当借口,去追求名利。不承认的人,只是在骗自己。”


    为了追求更大的影响力,我像机器一样盲目地快速运转,我心中那只贪婪的野兽霸占了我的灵魂,各种堂而皇之的借口,遮蔽了心中的明灯,让我失去准确的判断力。我告诉自己,有了影响力,我就可以伸张正义、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我的身体很诚实,我长期睡不好、痛风、便秘,还患了几次带状疱疹。这些警示都太微弱了,无法撼动我那越来越强大的信念;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狂心难歇,最后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也让我从身体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体会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奥妙。


    身体病了,我才发现,其实我的心病得更严重!当我被迫将不停运转的机器停下来,不必再依赖咖啡提神,我的头脑才终于可以保持清醒,并清楚地看到,追逐名利的人生是肤浅的,为了改变世界的人生是充满压力的。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保持儿童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让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有成长,不必改变别人,只要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这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不必等待任何一个救世主来拯救。


    现在,我发现一种更符合自己渺小地位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如果我做一件事情,世界上每一个人也都这么做,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好一点?如果会,我就去做,但不再用量化的思维计算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太深奥了,很多看不见的价值与意义,会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细微之处。例如生病之后,我陆陆续续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些病后感悟的文章,我只是真诚地想要跟大家分享,再也不会像过去一样,为了增加点击率和扩大影响力而刻意营造推广。我发现,对于真正有需要的人来说,一篇短文、一句诚恳的话,就能深入人心。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两个人铭记在心。而且,通过这种真诚、无私的灵犀相契,我自己得到的回馈才会是正能量。


    现在,之前汲汲营营追求的一切,在我心里都渐渐淡了;卸掉身上很多看不见的负担,我才有能力辨识网上许多激昂、沸腾的讨论,常常都充满了负能量。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病中醒来,昏聩的心灵也醒过来了。我现在不太看网络消息,更不觉得自己需要在网上仗义执言。眼不见、心不烦,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不烦不乱,就不会带来身心的压力,不然,压力是一切致病之源。就算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我也势必要远离过去的生活方式了。



阎仁杰 发表于 2015-7-21 19:31

解读崔如琢似乎并不难:师从郑诵先、李苦禅等大师,因而用笔老辣,深得妙法;出海留洋历尽磨难,于是眼界大开,玉汝其成……

  然而,要读懂崔如琢却实在不容易:大气磅礴却又细致入微,恢宏中透出些许纤细;率性洒脱却又张弛有度,奔放中蕴含些许沉稳……

  因而,我只能去读画,在画境里品读一个激情荡漾如大海般涌动的心灵。

  古来咏荷、画荷者甚众,那是因为荷已经成为中国人特定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及至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把荷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歌之咏之。如琢先生笔下的荷花于是也在画面之外,解读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文精神。他的荷花挺拔劲直,酣畅淋漓,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更没有蜂蝶相逐、扭捏作态的酸腐。实在是用画笔铺就的《爱莲说》。这是我在如琢先生的《荷风盛世》里读到的真实感受。而繁简呼应,疏密相间,留白处意蕴深远,浓重处沉稳练达,无一不彰显着画家丰富的人生经历,如歌如诉,韵味绵长。而这种抒情的优美,恰恰构成了如琢先生的绘画风格,在自然流畅中跃动着生命的律动与节奏,以古典的形式解说着浮躁现实中的超凡与宁静。也正是这种审美意趣,构建了如琢先生对于自然与生命的关注,完成了“天人合一”境界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如琢先生书法功底深厚,因而以书入画,相得益彰。写枝条则揉入章草笔法,凝重自然;写叶则类狂草,奔放洒脱;写花又转而以行书笔意,流畅可人;总体布局则取书法的错落,活泼新鲜。可以说是书法化了的立体画卷。我们常说书画同源,这不仅是指工具材料以及技法的“同源”,更准确的说法是,站在书画文本背后的是强大的同源的文化。没有了文化的支撑,也便失去了可资品读的人文内涵。

  如琢先生的一首题画诗可能是我们深入解读他内心世界的另一把钥匙:“红裳原不掩清资,月白星稀绽一枝。博得濂溪真解意,中空外直满塘诗。”以诗入画,以画入诗,这大概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表达。诗书画的完美结合,使得如琢先生艺术表达容量增大,构筑起他的面目独特、蹊径自开的完整境界。

  对于一位成就斐然的艺术家做技术上的品评,显然是不明智的。然而,在画境里去品味一位跋涉者的心灵,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就像面对如琢先生的山水画卷,我们完全可以“一片寒林万事休,更无杂念在心头”,获得人生的超脱与心灵的洗涤,做一次精神的畅游。诚如郭熙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在如琢先生为我们构筑的四时山水中,或者可以安顿一颗疲惫的心。

页: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查看完整版本: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