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2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题鹅 【唐】李商隐 眠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极浦云。 那解将心怜孔翠,羁雌长共故雄分。 舟前小鹅儿 【唐】杜甫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 得房公池鹅 【唐】杜甫 房相西亭鹅一群,眠沙泛浦白于云。 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鹅儿 【唐】李郢 腊后闲行村舍边,黄鹅清水真可怜。 何穷散乱随新草,永日淹留在野田。 无事群鸣遮水际,争来引颈逼人前。 风吹楚泽蒹葭暮,看下寒溪逐去船。 道州北池放鹅 【唐】吕温 我非好鹅癖,尔乏鸣雁姿。安得免沸鼎,澹然游清池。 见生不忍食,深情固在斯。能自远飞去,无念稻粱为。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赠鹤 【唐】白居易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鹤答鹅 【唐】白居易 右军殁后欲何依,只合随鸡逐鸭飞。 未必牺牲及吾辈,大都我瘦胜君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胸如长海龙击水
诗入墨潮虎跃山
220313faa37vmm7yw78tzg.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5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画彩墨画,当时对这方面也不太了解,应该说我画的比较早,那时候画的比较抽象,甚至抽象到光剩下色彩逻辑和节奏,我也是受到现在艺术思潮的影响,也发现了它当中有一些活跃的思想和它的方法,从它的色彩、从它的线条、色彩逻辑、绘画的理念来说,都很有冲击力,所以我很喜欢,我当时进入这种状态时也觉得这个东西画起来有味道、有意思,所以就一直画了很长时间,当时我是把这个东西跟中国民间的题材做了结合,因为中国的民间艺术,比如皮影、蜡染、陶瓷,都很有特点,颜色丰富、热烈、夸张、都是现代艺术里必备的要素,我把这些东西运用起来,用了现代色彩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这样也算作一种尝试,就是说用西方一些绘画的理念来诠释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的味道,当时有首西北风的歌曲也很启发我,这种歌用现代的音乐节奏,摇滚的方式来诉说我们古老的民间故事,所以让我产生了这个想法,就把这种想法和创新沿用到绘画里面了,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一些外国人也很喜欢,但是后来发现我这样画很孤立,跟我呼应的人很少,所以禁不住诱惑又回到了水墨画的创作,就一边画彩墨一边画水墨,从现在中国国内的一些接受者来看,中国水墨画也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水平,这是一种文化的习惯。但是我在创作西藏题材的作品时发现,用传统那种笔墨画西藏,作品从感受上和那种真实的西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把彩墨和水墨整合在一起,用大量的水墨去构图,突出一些局部的重彩,显得就真实多了,这批西藏题材的作品也得到了很多好评,有段时间在那种激情的鼓动下,另外去寻找适合表现我心中西藏的手法,因此自己也创造了一些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5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画现代题材也好,画古装题材也好,画花鸟也好,山水也好,无论画什么题材,题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作品所包含的那些文化气息是否是现代的,这个很重要,现代的未必就是画得夸张变形,因为中国古代画家画的已经够淋漓尽致了,但是当时的气息不一样,今天我们的绘画是代表一些现代人的气息,因为我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了,社会价值观都不相同,所以没办法画的和古人一样,如果你画的和古人一样,那肯定是假的,因为这不是发自内心的创作,而一个真正好的作品,尤其是我们中国写意画的这种创作方式,一定是在某种激情之下创作的,代表的是心中的文化和感情,你究竟念了多少书,经历了多少事,你对绘画的理解有多么深,在画里都能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5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之所以很看重《金瓶梅》,并多次评价它,全在于《金瓶梅》的写实性,它是我国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现在,《金瓶梅》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无论《美国大百科全书》也好,前《苏联百科词典》也好,《法国大百科全书》也好,都说《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成书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的《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社会世情小说。它借小说《水浒传》中描写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故事,把故事引申开来,写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生活,详细刻画了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封建恶势力代表西门庆由发迹到暴亡的罪恶生活历程,明写宋代,实为作者所处的明朝“当代史”,深刻揭露了明代后期黑暗腐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毛泽东酷爱读书喜发议论,他曾先后五次评价过《金瓶梅》。
  第一次是在1956年。当年2月20日毛泽东在听取重工业部门工作汇报时同万里等人的谈话中讲道:“《水浒传》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的,《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
  第二次是在1957年。毛泽东充分肯定了《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与社会学价值,亲自拍板对《金瓶梅》在全国小范围解禁,毛泽东说:“《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省委书记可以看看。”
  于是,文化部、中宣部同出版部门协商之后,以“文学古籍刊行社”的名义,按1933年10月“北京古佚小说刊行会”集资影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重新影印了2000部。这些书的发行对象是:各省省委书记、副书记以及同一级别的各部正副部长。影印本《新刻金瓶梅词话》两函21册,正文20册,200幅插图辑为一册。所有的购书者均登记在册,并且编了号码。
  第三次是在两年之后。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一次谈话中,将《金瓶梅》与《东周列国志》加以对比。他说,后者只“写了当时上层建筑方面的复杂尖锐的斗争,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的经济基础”,而《金瓶梅》却更深刻,“在揭露封建社会经济生活的矛盾,揭露统治者与被压迫者的矛盾方面,《金瓶梅》是写得很细致的”。
  第四次是在1961年。毛泽东1961年12月2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说:“中国小说写社会历史的只有三部:《红楼梦》、《聊斋志异》、《金瓶梅》。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我推荐你们看一看,这本书写了明朝的真正的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暴露了统治和被压迫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很仔细。《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红楼梦》写的是很仔细很精细的历史。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
  毛泽东自己是把《金瓶梅》当作“明朝的真正的历史”来读的。他的这一评价,是很有深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抓住经济基础这个基本方面,便能揭示出上层建筑领域斗争或变更的原因,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第五次是在1962年。毛泽东当年8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上的谈话中,又将《金瓶梅》同《官场现形记》加以比较。他说:“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红楼梦》就不同,写得有点希望嘛。”

  把《金瓶梅》定义为“谴责小说”,毛泽东是第一人!谴责小说的最大特色是暴露。而《金瓶梅》正是一部暴露文学的结构。作者把一个时代的全部丑恶一股脑掀倒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所顾忌地揭露了一个时代的窳败。把那些男男女女的皮里阳秋来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曝光,痛快淋漓地画出了一幅中国16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在《金瓶梅》世界里,没有对道德人格的孜孜追求,没有对政治理想的英勇献身,只有对财富和享乐的无休止的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歇斯底里的奋斗。《金瓶梅》没有写到美,没有写到光明与希望,不是作者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过于肮脏。

  毛泽东之所以很看重《金瓶梅》,并多次评价它,全在于《金瓶梅》的写实性,它是我国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之前的中国长篇小说,或再现帝王将相的风云业绩,或褒扬草莽英雄的心秉忠义,或描写仙佛神魔的奇异行径,这些不寻常的内容显然远离了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而《金瓶梅》写的完全是市井平民真实的日常生活,诚如清人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所言:“似有一人亲曾执笔,在清河县前,西门家里。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碟儿碗儿,一一记之,似真有其事,不敢谓操笔伸纸做出来的。”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在我国小说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惟其细致,才更真实更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明史专家吴晗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撰文指出:《金瓶梅》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等,是一部明末社会史。

  现在,《金瓶梅》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无论《美国大百科全书》也好,前《苏联百科词典》也好,《法国大百科全书》也好,都说《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文学评论家们认为《金瓶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历史学家们则认为《金瓶梅》是研究明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0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道教南宗百家书画展目录
无为诗    李瑞环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12
天台论道  祖庭悟真  任法融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13
录紫阳真人悟真篇句  张继禹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14
贺紫阳真人神像落成  黄信阳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15
祖庭重晖  高信一  浙江省道教协会代会长      16
百福骈臻  张高澄  天台山桐柏宫住持 17
紫阳真人  陈梦麟  浙江杭州 18
慎终如始  朴真道人  四川青羊宫 19
老子道德经选段  王银堂  山东曹县 20
溪山论道  耿文君  江苏南京 21
治大国若烹小鲜  贝军  广东汕头 22
节录庄子逍遥游  马德俊  辽宁丹东 23
幽谷图  王国伟  河南驻马店 24
桐柏访友  王国强  浙江天台 25
唐司马承祯诗山居洗心  孙新龙  浙江天台 26
宇宙万物  道体合一  王英超  黑龙江 27
记游南雁三台道院  王雪熊  浙江温州 28
空山论道  毛明强  江苏无锡 29
秋思  王敬生  广东惠州 30
学习老子道德经之感悟  韦明     安徽合肥 31
洞天香谷  邓志仁  福建厦门 32
羽客皇家联  左溪  浙江天台 33
传家处世联  苏显龙  北京 34
紫气东来  卢前  浙江温州 35
所谓生活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  尹戈  浙江温州 36
非鱼  王建生  山东潍坊 37
桐柏宫远眺  吴东洲  浙江杭州 38
小窗白云联  车希彬   浙江天台 39
红莲白凤联  冉隆梅  四川达州 40
进青山出绿水联  门焕新  福建福州 41
长海乐道是福   师 维       陕西西安 42
道德经句  吕永军  浙江杭州 43
瑶池王母  吕锋辉  陕西渭南 44
泉曲鸟鸣联  华奎  北京 45
醉翁亭记  刘存献  浙江天台 46
林泉高致  庄裕奉  福建福州 47
枫林尽染  刘宋平  安徽马鞍山 48
云边竹里联  刘国锋  四川达州 49
神仙传说——太素真人  李达礼  江西安高 50
亮节虚怀  李振昌  湖北黄梅 51
抱朴道院  吴文秀  浙江杭州 52
道祖老子图  张振华  河南漯河 53
岳阳楼记  李鹏飞  河南郑州 54
进青山出绿水联  杨允君  浙江天台 55
问道  许国葆  浙江天台 56
见素抱朴  许迪勤  浙江海盐 57
韩愈石鼓文  杨东亮  甘肃静宁 58
道德经  杨叶勋  浙江天台 59
吉祥富贵  杨先国  安徽淮南 60
清潘耒诗一首  杨志成  浙江天台 61荷月清风  吴自立  浙江杭州 64
太极真人颂  吴宏江  河北承德 65
唐王维诗一首  何其原  河南扶沟 66
上善若水  朱希望  浙江台州 67
清源妙道真君  邹开甲  重庆 68
长海腾龙入碧宵  宋江安  陕西西安 69
空谷传声  潘平强  浙江天台 70
道德经第九章  张发茂  山西祁县 71
宋谢翱诗山中道士  张宝  黑龙江 72
道法自然  云水随缘  张建盛  陕西西安 73
松龄鹤寿  齐才杨  浙江天台 74
老子悟道图  张磊  山东菏泽 75
白鹤赞诗  姚玉炯  甘肃兰州 76
得一以宁  姚斌  浙江天台 77
上善若水  陈桂都  福建漳州 78
松泉图  陈致中  上海 79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周继中  安徽含山 80
清静经  戴军斌  浙江天台 81
天地人  陈踊  四川绵阳 82
荷花  武群轶  浙江杭州 83
李清照渔家傲一首  陈家全  河南雕县 84
高山流水  金双林  浙江台州 86
葛仙翁炼丹图  金如槐  浙江天台 87
道常无为  徐萍飞  浙江天台 88
道德经节抄  桂相文  江西九江 89
苍龙老树联  翁开陞   广东汕头 90
清音  庞晓萍  浙江天台 91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刘东红  云南西双版纳 92
太上感应篇  黄震  天津 93
宜居天台  胡文飞  浙江天台 94
虎  洪复旦  浙江杭州 95
节录道德经  刘庆杰  河北晋州 96
大雨道法联  黄刚  浙江杭州 97
松风明月玉笛声  黄理国  浙江温州 98
老子语  赵梦华  河南扶沟 99
师拜维持联  曹伟革  陕西西安 100
万古千秋联  曹鸣云  浙江天台 101
五祖玉蟾静观图  景钢  新疆哈密 102
终南幽处是仙家  程利  陕西西安 103
三清皓玉帝皓南极皓  章月樵  浙江杭州 104
岩深水落  潘善之  浙江天台 105
隐踪  甄齐  北京 106
菜根存故味  张思源  广东珠海 107
开悟有道  程肇荣  浙江金华 108
乎辞中庸联  童辉  陕西西安 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棋说棋

我在楼下拐角处见两个老者下象棋,因为一方违规吃了人家的“车”,两个人吵得脖子粗脸红。  象棋很有意思,同样的材质,刻上“将”,就可雄踞九宫,士保相护;刻上“车”,就会长驱直入,威风十足;刻上“马”,就能一日千里,驰骋疆场;刻上“炮”,就可狂轰滥炸,直捣将帅。
  我想,一盘象棋如果都是木质而成,或许是同出于一条山脉,同一片森林,也可能是同一棵树木。它们虽然出身相同,受到同样的磨练,但是它们不仅地位、身份、命运不同,阶级、立场也不同,涂上黑色,就是“黑方”,涂上红色,就是“红方”。不过既然身为棋子,在同一个战场,相互自有攻击战术。比如,“车”虽然勇猛直前,也不能落在“马”脚、“象”眼和“炮”口上。“卒”就是炮盔,挡枪林弹雨,不杀进敌营就无法并肩作战,小“卒”过了河可以当“车”用,单枪匹马容易被吃掉,它们团结就是力量,多少将军死在小“卒”枪下。可就是,小“卒”过河难,多少小“卒”一生守在岸边,只能望“河”兴叹。
  对弈是两个玩家,挑起一场场战争。本来楚河、汉界泾渭分明,都是因为显权势、争天下,搞得兄弟厮杀,骨肉相残,天昏地暗。
  其实,无论“车、马、炮”,还是“士、象、卒”,命运掌握在玩家手里,就是“将与帅”的输赢成败也在玩家运筹中。玩家喜欢怎么玩就怎么玩,喜欢重用谁就重用谁,“车”也好,“马”也好,用你的时候,你有用;不用你的时候,你没用。如果玩家高兴,完全可以把你让出局,使你有名无实。看开了,自己只是一颗棋子,到最后被扔回到盒子里,还是一块木头,返璞归真。
  哎呀,我豁然想起,玩家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只不过是权利的拥有者,而不是智者,真正的智者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再高的玩家,也要遵守游戏规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8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王迎春老师来了杭州,李云雷很快就赶了过去。自从去年两人一起做了《西湖六月中》双人展后,就成了莫逆之交。  王迎春这次来杭州,是来寻好纸的。“听说临安有人能做不错的手工纸,专程赶过来看看。”王迎春到了杭州不待休息就去了临安,一口气订了30多刀纸。
  除了绘画,王迎春对生活再无所嗜好。老先生一直留守在江西南昌,每天所事,无非是画画与读书。令人吃惊的是,老先生阅读的时间居然比绘画时间还长。“王老师爱研究,爱思考,从不满足于现有的笔墨。”李云雷说。
  杭州,大概是王迎春走得最频繁的地方,看画展,访画友,办个展,但凡杭州有规模的水墨书画展,王迎春都不会拉下。“南昌的艺术氛围相对封闭,在我看来,要找写意画的主脉只有在杭州。”
  大写意,也是王迎春一直坚持的艺术创作风格。他摸索了三十年,实践了三十年,坚持了三十年。但是说起中国写意画的未来,王迎春语带忧虑,世人对于写意画的误读,以及当前展览机制的局限,当他谈到写意画的发展时,眉头皱了皱,吐出两字:“很难”。
  L:王老师,当初您刚到浙江展出的时候,我感触很深,没想到江西还有您这样一位讲究金石笔墨的画家。您是怎么走上大写意之路的?
  W:我最早是画宣传画出身的,真正接触中国画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喜欢简单、单纯的东西,所以对花鸟情有独钟。
  走上大写意之路,源于从小的耳濡目染。我从小住南昌市青云谱一带,附近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没事儿就往馆里跑。馆里好东西多,不光有八大山人的原作,还能看到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的真迹,潜移默化之下,对大写意就有了亲近感。

  L:观王老师您的画,不嗔不怒,冷逸静心。但现在能欣赏大写意的读者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注重装饰性与制作性,传统的大写意,在浙江已经日渐式微,在江西又如何?
  W:最近我们江西省美协跟中国美协搞了一个全国性的八大山人画展,展出了三百多幅作品,但写意作品仅仅二三十幅。

  L:现在很多人把画作仅仅作为目光的审美,而不是文化与心灵的载体。我很想问问王老师,您觉得写意的精神究竟在哪里?我想它应该绝不仅仅是笔墨上的东西。
  W:我认为起码有一半人对大写意的理解有误区。以为大写意就是粗笔,男女老少随便拿笔涂几下就是写意。实际上,即使是工笔,也有写意的成分在。

  L:这方面王老师您与我所见略同。我们今天总把工笔与写意对立起来看待,但在古人的字典里,没有工笔、写意之分,只有细笔与粗笔的区别。细笔中包含写意的精神,粗笔中亦有精微表达。
  W:所谓写意,顾名思义,就是把意韵写出来。宋人的工笔画,仔细去看,线条完全就是写出来的,而非做出来的。我尤其强调绘画的书写性,特别讨厌“制作”。因为一“制作”,就伪了。

  L:而且宋人写的是无我之境,把自我与环境完全融合到一起。到明清后,文人开始追求自我的表达。
  W: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艺术门类,伟大的作品中都能读到作者自身的个性表达。
  识画者尤难
  L:2001年您到浙江来做展览,是不是带有一种寻根的元素?
  W:我一直认为,写意的主脉就在浙江。当年的浙江美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吴茀之、陆抑非,名家辈出。但写意画在今天越来越被打入冷宫,制作的东西越来越多。

  L:王老师,您觉得写意画今后的走向会如何?
  W:写意画要创新,很难。真正的好东西,几乎已经看不到了。现在的展览机制对写意画容易造成伤害。传统的中国画,是文人雅士案头把玩之小众艺术,由人细品味细斟酌细思量。如今,这些雅玩艺术却要被放到大展厅当中去,动不动就要大画。这样就容易造成一种倾向:太注重视觉效果,不在乎笔墨的语言,更毋论内心的书写。中国画高贵的气质正在被消磨,艺术越来越平凡化。
  另一个忧虑是受众。“金陵八家”之一龚贤曾说:“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

  L:老百姓是“听”艺术的。经典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故事性的元素在里面,老百姓更容易被其中的故事性所吸引,而非艺术品本身。你看上海的莫奈展,有多少人仅仅只是冲着名气赶热闹去的!
  W:文化的到达没有捷径。中国画的功夫不光在笔墨技法的锤炼,还在于自身的修养。我每天要看四五个小时的书,看书的时间比画画的时间还要长。一个好的写意画家非得几十年才能出来。多读多看多想,把心沉淀下来,你的画才能去掉火气。
  笔下生青花
  L:我和王老师您在景德镇画过几次瓷器,画瓷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您的瓷画特别生动,一根芦苇的线条都格外别致。
  W:我喜欢画青花。青花是釉下彩的工艺,是瓷器中唯一能体现写意笔触的。

  L:王老师您对画瓷有没有什么心得跟我们交流一下?
  W: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接触过画瓷,那个年代画瓷的人还很少,上海一些画家由专人送器具过去,画的是釉上彩。现在画家去景德镇画瓷却成了风潮,很多古窑场重新装修整饬后,专门接待各地来画瓷的人,市场化了。
  画瓷器,在坯胎上简单地移植宣纸上的画法未必最佳,对器型的把握上经验尤为重要。用怎样的“笔墨”能最佳体现出瓷的味道,是画家应思考的一个问题。瓷画用笔追求刚健、简捷、精致,这些特点更接近瓷的莹澈清爽、明净清朗的品质,因而更有“瓷味”。

  L:我想起长沙窑,您看那些动物的形象,那些题诗,很随性,富有意趣。
  W:我们搞写意的,就一支笔,拉出的一根线就体现了个人的修养。这根线有些人是生动的、有弹性的;有些人的线却是虚浮的、无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