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0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高论生死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余之至爱也,逾三十个春秋而不离;尝尽酸甜苦辣而不舍;历尽千辛坎坷而不弃。回首学书之路,有狂来欲碎玻璃之焦躁;有百思不得其解之迷茫;有屡战屡败之沮丧;有遇高人茅塞顿开之惊喜;有遇恩师豁然顿悟之感怀;有遇偶有收获铭酊大醉之窘态。
      凡书五体,余独钟魏碑,其壁立千仞之雄强,一点一画铿锵有声,令鬼泣使神叹;其波涛万顷之气象,横空架构,风度超凡,天惊愕地骇然。碑者,有顿之山安之厚重稳健,有导之则泉注之飘逸洒脱;有电闪雷鸣惊涛拍岸之激情渲泄;有小桥流水,悠然南山之恬静脱俗。仿佛一会儿是高八度之劲歌放怀,转眼又是低八度之轻柔吟转。点画之间,笔墨交融,俨然已跃出字外,置身于生命交响曲之鸣奏。书之,使人振奋;书之激昂忘我矣。
      天地万物,无非阴阳,书亦如此。阴阳两极,虚实相间,阴为阳生,阳为阴存,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然阴阳变化万千,深奥莫测,无一定式,无一雷同,余深知其难,难于上青天,虽顷毕生之力也鲜在建树,然既以至爱,爱而无悔,终身置于书之阴阳世界,竭力于阴阳矛盾中求统一,于大开中求大合,于虚中求之实,于实中浸其虚,此为余之书道,亦余之所乐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1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讲十年磨一剑,在艺术的创作中,有借禅说面壁十年图破壁之喻。这反映了书画艺术创作的艰辛,慕鸿走过了十年的悟道之路。十年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厚积薄发,可贵可敬。
      我进入慕鸿这十年,一直在书画同源这一课题中进行研究学习和创作
      现摘心得一二,请学兄们批评。
      书法中线条的质量决定字质的含量。对线条质量的理解取决于对古碑帖中笔画的理解和掌握,更取决于对自然界中各种“线”的概括、提炼和对天地万物心源造化的灵悟。
      书法中的一些用笔不等同于绘画的用笔,或者说不可植于绘画。在书法中强调的用笔,但用在绘画里很可能是败笔或死笔。吴昌硕先生画的梅花非常高古,但他的画面中一些书法的笔法,看上去就是死笔或败笔。所以导致有些人怎么也临摹不好他的梅花,一是没有先生的那种书法功底,二则不解此理。书法中的“带”是字与字之间一种气的连贯,放在绘画中则不可取。
      最早的象形文字如画,所以人们说字是画出来的,画是写出来的,书法中强调些画意或境界,更显得字的概括、凝炼,画面中用写的意念去取法可能更厚重和高古。
      书画同源是心的同源、悟的同源、理的同源、法的同源、气的同源。所谓心同源是因书画乃性情所致也,同从造化中得心源。境由心造,源自天开。道之于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于造化取之而为识用。
      在书家看来是字与字之间的连贯,行与行之间的布白、开合和气息的流转。但画与书法更多要考虑轻重、虚实、强弱、浓淡、深浅、险平、方圆、粗细、长短贯穿前后、高低、上下、远近、软硬、纵横、正斜、滑滞、宏微、急缓、顺逆、干湿、动静、刚柔、连断、巧、润燥、疏密、曲直、主宾、繁简、意象、形神、物心等。其实画画无不如此。这些辩证的原点还是道家阴阳互补说。阴阳之和谐使万物得以发展,这既是自然之道更是书画之道。以目以心以神去察悟这道,才能再现艺术的大美大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31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 谈 书 法 与 文 学  
                                                    王 道 雨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形式、表达作者的内在情致的艺术。二者都与文字有着密切关系。书法和文学用“字”作为载体,共同传递着不同的理念和感受。
    一、书法与文学肇始于自然。文字的产生是上古劳动人民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异也,初造书契《说文解字序》。文字是从宇宙万物的存在形质的运动发展规律中获得启示而创造的,因此说,文字肇起于自然。而用文字书写以记事、记文才有了书法和文学。
    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很多。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也有人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心灵,而心灵是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托马斯.阿奎》的神示说,还有人认为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即游戏说,还有人认为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表现,即巫术说,还有人认为是劳动说等等。笔者认为,无论模仿说、神示说、游戏说还是劳动说等,都是劳动人民在接触大自然而生发的,因此也应起始于自然。《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说,慢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从自然界中汲取营养,萌发了语言,创造了文学,创造了文字。有了文字才有书法,记事记文才有了文学。至于文学、文字的产生谁先谁后,在这里没有争论的必要。
    二、古典书法的生发依附于文学。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特别是上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猛进,微机的应用正在取代毛笔、钢笔、签字笔,而生发为无纸化办公的趋势。用毛笔书写已成为纯艺术。过去毛笔的实用功能随着无纸化办公的到来已消退已尽。延续几千年的毛笔字也已成为纯艺术形式存在。悲乎,喜乎?我们暂且不论。从上千年留下来的经典法书,大都是经典文学作品。如好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稿》、陆柬之的《文赋》、第三行书的苏轼《黄州寒食贴》、黄庭坚的《松风阁》等等不胜枚举。因此说,文学与书法的关系密不可分。书法是以一种视觉美来展示神韵、一种心境。她必须书写文字,以文字为载体。不管是书刻在碑上,书写在纸或绢帛上,都是抄录或刻录的文字,这些文字大都是文学类诗词,记事类文赋,或褒或奖,或赞或颂。如果离开文学,古今书法的意义就大打了折扣,也就不复存在。尽管我们今天已进入信息社会时代,作为纯艺术形式存在的书法,也大都是抄录古诗词为多,单独的以字符存在的书法形式很少。
    在流传下来的古典法书中,大都是历代文人墨客所书的文学精品(唐代抄经手除外)。像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等等,他们都是文学大家,文学滋养了书法,书法依附于文学,文学帮书法日臻完善。文学即人学,字如其人,人之有心,心于性情,情为书道之妙也。所以书家的文学修养程度,对其书法作品的风貌、格调、意境有着重要影响。所谓笔下有笔,墨外有墨,书外有书,正是书家文学素养在书卷之上的体现。
    三、书法与文学都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书法于文学艺术虽然分属两个范畴,但就创作途径而言,都是通过“字”作为创作载体的艺术,“字”的结体和含义是书法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和文学用“字”作为载体,共同传递着不同理念和感受。书法全以神采为美,以视觉美展示神韵、心境;而文学是用内容来反映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个通过“字”的结构表现美,一个通过“字”的含义表达美,但二者在创作主旨、风格、法度、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是有相通之处,二者都通过笔墨表达作者所思所感,因而在传递美的同时也具有教化的实用性,二者都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四、书法与文学应齐头并进。作为一个书法家或一个文学家,笔者认为,二者都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既然的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就应该在这两方面都有建树。提笔作书,意在笔先。古人云:胸中有书,下笔自然不俗。胸中有书,除章法和书势以外,还包括书写者的文学修养,没有文学底蕴的书法显得苍白无力。书法作品渗入深厚的文学积淀,注入诸子百家的思想、哲学、美学基因书法作品的精气神就足,作品显得厚重、流畅、明快,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都是文学大家,像苏黄米蔡等等。如果没有文学修养,王羲之写不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因为她的内容也是千古绝唱。
当今我们看展览,大都是抄录古今名人诗句和警句,特别是全国书展,可以说参赛的作品,千篇一律的是抄录的古今诗词歌赋。时下书法之风日盛,企业家、政府要员等喜欢挥毫泼墨的不在少数,文学家作家喜欢书法的也有一大批,这是好事。但两者都能达到高水平就好了。既是书法家,又是文学家的现在为数不多,我们呼唤这样的大家出现。书法家要多向文学靠拢,多学点文学精华,把文学修养提高上去;文学家多练练字帖,把字写得更好看些,免得写得丑态百出,不像书法。在近现代书法的百花园中,文学家的字就很明显。如文学大家巴金先生、叶圣陶先生等等,他们都有很深厚的书法功底。                 
    苏东坡语,天真烂漫是吾师。书法家提高水平,除了需要技术娴熟的基本功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文学功底。清包世臣说:书道妙在性情,然情在于心。心就是修养,就是文学功底。建议书法家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学修养,使其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书法家。文学与书法相互渗透,相互学习,将会相得益彰。文学和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学讲就结构、韵味、厚重、创新,唯美,书法亦然,因此,两者互相学习都有好处,而且,大有益处。对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是一大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4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两字,知易行难。作文不能就事论事,作画也不能就画论画,否则不能算是艺术创作。要学习,学习中国书画和中国文化数千年来形成的精神魂魄和优秀传统,学习西方现代美术在表现手法上大胆突破和勇敢尝试,艺术实践者需要雄浑崇高的艺术精神。将三者化为血肉,铸成一本,融于笔端,才能提高艺术家的学识修养,多些文化品位和精神底蕴,才有创新的条件和可能。

    书画之道莫重小技,小技要成大道,少不了形而上的意象世界的支持和关怀。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技巧是必需的,但光有技巧成不了大气候,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艺术大家是光凭技巧而载入史册的。古人所言的以人格如大画境,功夫在画外,说的就是要多与审会接近、多与自然接近、多与哲学接近、多听天籁之音,多读无字之书。感悟了人生宇宙之道,就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眼光,动墨下笔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画家与大师只是一步之遥,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有两个彼岸:一个是金钱,一个是艺术,当你在两个彼岸之间摇摆不定之时,你的抉择是痛苦的。墙头草绝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艺术的探险者绝不能固步自封,而每走一步都需要在大脑的支配下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4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笨人,悟性不高,不会高谈阔论,不懂深奥的名词和新潮的理论,只知埋头画事。不过,上帝造物造人的原则是公正,笨鸟可以先飞,笨人也可以借勤补拙。笨有笨的好处,笨人不懂机巧,不知走近路、讨便宜,笨人认定一个目标就不会轻易改变初衷。虽然,我的军旅、艺术之路走的算不上一帆风顺、一路畅通,但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对创作始终痴心不改,每迈出一步都未成偷懒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5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画展共展出50余件作品,皆为高卉民2014年上半年的新作。这次展览的作品,皆为横亘小幅、尺幅较小,题材上也多了不少田园雅趣,却以大写意手法创作,大小之间,能看到画家的豁达心胸和纯熟艺术。

  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何家英告诉记者:“高卉民的新作在布局、构图上追求一种现代形式,体现出现代意识,也可以说以这种形式更能够体现意境,体现出一种小情趣,画面虽然看似满,却显示出一种完整,归纳成为一种单纯。”何家英引用了孙其峰在花鸟教学上的理论“多的东西画少,少的东西画多”来诠释高卉民的作品境界,其画幅中仅有的“花草”和“动物”的关系鲜明、强烈。给人的感受丰富。在手法上,何家英向记者解释:“虽然这些作品所使用的素墨、积色的手法看似都是像诗歌一样的大写意手法,但每一幅作品都没有重复,表现的样式也千变万化,高老师能来天津,给天津美术界带来了丰富的营养。”

  高卉民坚守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并不断创新得到了到场画家的好评,中国国画院副院长卢禹舜介绍高卉民的创作:“他一直坚守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历经了60年的探索。大写意花鸟艺术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受众面却很小。大写意花鸟如今能够不断扩大影响,高卉民功不可没。”关于这批新作,他评价说:“作品内容更加深刻和注重内在,表现的内容与改变的图式结构,赋予内容更深刻的含义。给中国大写意花鸟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著名花鸟画家霍春阳也给出了很高评价,认为其新作“充满了生机和情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5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辽阔壮美,莽苍无垠的中国北方活跃着一群以高卉民教授为首的充满活力的花鸟画家,他们生活栖息在白山黑水之间,深受大北方地域文化的滋养,性格粗犷豪放,不慕名花贵草,专为山花野卉树碑立传,以前无古人,敢为人先的意志在中国花鸟画坛独领风骚。文章通过大量史料综合、联系、分析、归纳女真族的游猎文化,近现代以来“闯关东”的历史文化现象,北方的文化地域特色,以及儒释道哲学对高卉民大写意花鸟画的影响。当今社会,随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萌发与兴起,出现了多种艺术复杂共生的现象。中国花鸟画也呈多元化、多层次、多品味发展,我们要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丰富人类共有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艺术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予以认真学习研究,继承发扬,创新创造。研究高卉民大写意花鸟画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年轻一代北方花鸟画家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正是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性;注重积淀的传承性;“和而不同”的地域性;关照现代审美思想的时代性等方面来归纳总结高卉民先生大写意花鸟画的核心价值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8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茶修的是心,书法也是,其间留白,和吃茶的空寂一样,实则为殊胜灵魂中的游园惊梦,在现世中一个安静的投影,万物莫不过如此,一盏凉茶,几笔写意,勾勒出一个清净和寂。
我们看书法,吃茶,会友,除去现世谋生之用,归根结底,无非寻一个内心清净,清净心使人入定,定生慧,其心便可欢愉。所有的大成,如梦幻泡影,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作种种努力,默默地追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