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发表于 2012-12-27 10:05

王冬龄(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院教授、博导)

近些年来书坛涌现了一些很有才华的中青年书家,我想陈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陈智君真草隶篆都拿得出手,且有个性,十分难能可贵。陈智君的书法艺术特点,有三点尤令我欣赏,即有生气、有奇趣、有功力。萧衍《答陶弘景书》曰:“ ……浓约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暖暖,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所谓“生气”,就是指书法作品线条中蕴藏的一股朝气与精神力量,这与线条表现技巧有关,但又不仅仅是技巧所能产生的。陈智在其《一默书屋铭》中说:“吾自养吾浩然之气哉。何见浩然?简淡而然,虚空而然,诚如默而然也。”此段话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其书艺之境。邓石如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陈智的隶楷在结字上往往别有会心,而行草的行气章法又极为跌宕飘逸,并且富有节奏变化,奇趣横生。陈智的传统功力不仅体现在兼擅各体的广度上,其深度也体现在汉隶与魏碑上,因此他的隶书与楷书结字沉稳而奇峭,达到了“即知平正,复追险绝”的境地。总之,陈智君的书法艺术,使我感到振奋,也感到愉悦。因此他的书法点画线条和分间布白中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李刚田(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

我感到陈智君很好地创造了自己遨游于学林艺海的基础。这个基础一方面是文化基础,一方面是性灵基础。或者说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主体精神的宏扬,这一组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构筑了他治学和为艺的基础。我读过他入选书法研讨会的一些论文,如《文化·自然·宗教——关于黄宾虹书法艺术的总体思考》、《主角·东方文化精神》、《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浅谈庄子思想与书法艺术创作》等,文章在较厚的读书基础和较深的思辨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他以学问作为书法研究和创作的支撑,但他知道学问不可以替代艺术,书法艺术要凭借其艺术语言,去表现创造者的性情,去营造和展示自己心灵的境界。我们看他的书法作品,即可感觉到金石的厚重,又能体味到书卷的深邃,同时在笔墨淋漓中传达出作者情绪的贯注,心灵的悸动。我们赏读他的书作,从对审美第一感觉的冲击到循序而读所得到的隽永意味,如与陈智同乘一舟之中而俯仰与共。

梅墨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

我以为陈智君乃一好学深思且有个性之人,敏而能静,静而多思,参悟当不在尘俗庸凡间。陈智为书,能力较全面,功力亦扎实,从传统碑帖中来,不属于自我作古者,也就是说他为书是尊重传统理法的,是有所宗法的,是曾经在古人、前人那里下过功夫与心力的。其篆隶,古朴自然、大方而雄健、内含元气,不落俗套,虽笔法之精微处我不得见之,而其结字造型,时出已意而又有所本,堪谓有古意。所作行草,气息近明人,略参近人笔意,苍劲顺畅,有跌宕之美,似于黄道周、沈寐叟用功较多。总起来看,他所学在碑版简牍、于晋唐宋元涉猎较少,因显古朴劲健之感受。

周俊杰(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陈智行草,虽无连绵,却气息畅达,行气字势之间有一股逼人之精神,此决非仅仅依照古人书作描写者可以为之。其形质似源于黄道周、倪元璐,这也是当今书坛审美之一大趋势,宗法明末几大家,在他们那里寻找到了自己审美的精神家园。然我始终相信,书不入晋(尤其行草),终难得其正果。陈智书虽有明人之狂放,却也不乏晋人之雅韵,这倒是当下不少书家所缺乏的一面,其楷书以《嵩高灵庙碑》为本,此碑野逸且高古,很切当代人之口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总的审美倾向,这不依人意志为转移,陈智很聪明地选择了较为松散的魏碑,说明他对整个大的审美气候是很敏感的,没有这种敏感,是难入当代主流书法圈的。

刘墨(北京大学文化与艺术人才研究室主任)

陈智兄的书法真行草隶篆皆能,但我喜欢他的“静”超过喜欢他的“动”,尤其是他的篆隶。他的书法中有自己的特色,即有“我”在。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指出“有我之境”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动之静”三字,可谓妙极。近代哲学树立二名词,一曰宇宙观,一曰人生观。就是大体言之,宇宙观偏于静,人生观偏于动。而中国之宇宙观即人生观,人生观亦宇宙观,二者打成一片,动静不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素处以默”,是静;“妙机其微”,是动,动静不失宜,斯臻妙境,但这动是以静为前提为根柢的。

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陈智君书作的用笔有其独到之处,以其行草为例,线条的丰富并不靠每一笔画的提按藏露,而是靠方向的多变和俯仰伸缩以及急滞枯润;笔画中看不出传统帖派的那种流美,却也并不似碑派所常见的那种憨拙。笔画的使转在书作中被加以强调,乃至许多牵丝也有明显的使转,撇捺之中又多有隶意。字形的丰富、结体的奇特,大抵与这类笔法的运用不无关联。有刚健雄放之气而又具生动摇曳之姿,这是陈智书作独具个性魅力之所在。

丛文俊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吉林大学教授 博导)

我知道陈智能书,起初还是从他的来信中推想而来,虽然硬笔远逊于毛笔,而意气纵横,势如乱樵,还是颇有味道的。看陈智的作品,第一印象就是他正在做展示个性的思考和努力。若以行草而论,还是颇有成效的。从其用笔来看,曲势是主要倾向,曲而遒劲,多“生”,“老”之气,而时或杂以生硬的直折,二者对比鲜明,可以产生较大跨度的节奏变化,需要有相当的胆识和经验,捺画多见隶意,笔锋却不使到位即行挑出,增加不少的古拙与生动。此外,象挥洒的自由果毅,大开大阖,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古代书品评名言“快刀斫阵”,“沉着痛快”一类的美。审其字势章法,也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字形大都独立,间或有二三字的牵裹呼应,这种状态正与快速的书写相反,既可以缓解急噪浮华,远接魏晋古风,还可以多一点从容,得一点字外之韵致。

亚明(当代著名画家)

陈智乡友:书悉,作品见。余六十学书,七十不得入门。中华书艺无涯,有规律而无定法。陈智书见才气。唐张怀懽论书:文似黄山。《玉堂禁经》专说笔法笔势,录下: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虽心古法,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大凡笔法,备于永字,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墨道最不可蘧明,又先达于八法之外。更相五势以备制度。君之书,笔法、笔势、笔意有见,力、气有而味稍淡。明文徵明清晨笼首书千字,日以万字为率。书无涯,君年尚青,望以子昂、徵明为范,他日当成大器。冬安!丙子大雪后二日于近水山庄 亚明(1996年冬)

陈振濂(中国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智寄来作品,令我写一些感想,看了作品,感觉很好。点画功夫、造型感、风格夸张等,都很有可观。不知他这些年竟有如此的收获。我相信他是书法界较有创作活力的青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我看了以后也还有一些新想法。像这种讲究技巧型的、讲究笔墨情趣的、讲究书写行为的书写型创作,当然是当代书坛的创作主流,但是像陈智,有才华有思考,何不也在书写型以外的书法创作模式中作一番尝试?能否有一些“既是地道的书法,又是迄今为止还未看到过的书法”的大胆探索?把书法写的不像书法,大胆固然大胆,但却算不得本事;把书法写的像过去的书法一样,保险当然保险,但却少却一点这个时代的人应有的想象力。那么既要不同于过去,又要是纯正的书法,其中就有许多文章可做,我希望有才华的青年来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并且我也以为只有青年较少保守思想,才合适这样做。那么,我也同样寄厚望于陈智以及这一辈的青年书法家们。

李翠 发表于 2012-12-27 10:08

我觉得陈智有三个方面是值得称道的。一是认真。他办起事来,不慌不忙,井井有条。事情交给他是比较放心的。二是细心。他是一个有心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都记在心里。艺术上的每一件事他也有条不紊,记录有序。三是坚持。很多事情成功往往就在于坚持。成功总是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陈智从事书法二十多年,从没有间断过。虽岗位转换,从事的仍然是书法。他一直坚守书法创作和理论的双向发展,孜孜以求,笔耕不辍。他做人做事的三个特点成就了他的事业,也成就了他的艺术理想。宋人吴可曾写道:“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由此,我们不难找到陈智的清雅之气源于何处,更不难想象陈智书法的淡定由何而来。
 
“谁言诗到苏黄尽,万里南行眼界宽”。 智者不惑。 漫长的书法人生,对于步入不惑之年的陈智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墨证菩提,是禅意,也是智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真诚希望这个展览是他书法人生的一次新的涅槃。智在书法,推陈出新。期待并相信陈智开启的将是更新更广阔的书法世界。

李翠 发表于 2012-12-27 10:08

先说书法。陈智的书法在我看来有两个特色,一是清雅,二是淡定。清雅是一种格调,淡定是一种状态。时下的书法被展览的展厅效应所驱使,在不断追求形式感的冲动下,清雅之气是很难见到的,看到的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经不起推敲,自然也说不上清雅二字了。而观陈智书法,虽布衣素面,但满纸清气,自然生发,观后使人神清气爽。他的隶书出入于汉碑与完白山人,写得轻松悠闲,如山中道士,沉醉山林,乐而忘归。他的行草,另辟蹊径,自由于写经、写意之间,禅意盎然,自悦悦人。他的行楷内敛朴茂,天真烂漫。不求闻达,但求平和。于平静中见个性,寓法度于不雕。他的大字书法是他对当代审美的自我表达,也是他以书抒情的艺术尝试。展示了他书法表现的多样性和艺术的想象空间。不论他是怎样书写,采取什么形式,他的作品中都洋溢着一股清雅之气,从容不迫,沉着淡定。这是陈智十多年来书法创作上难得的收获。俗话说,得古人形易,得古人神难。难就难在形神兼备。书法说到底,写的是心性,而心性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是自身修养和气质的外在表现。能够自由地出入于汉唐,写出宋意风流,体现禅风道骨,这不能不说陈智的书法已在走向自由王国的道路上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李翠 发表于 2012-12-27 10:08

先说书法。陈智的书法在我看来有两个特色,一是清雅,二是淡定。清雅是一种格调,淡定是一种状态。时下的书法被展览的展厅效应所驱使,在不断追求形式感的冲动下,清雅之气是很难见到的,看到的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经不起推敲,自然也说不上清雅二字了。而观陈智书法,虽布衣素面,但满纸清气,自然生发,观后使人神清气爽。他的隶书出入于汉碑与完白山人,写得轻松悠闲,如山中道士,沉醉山林,乐而忘归。他的行草,另辟蹊径,自由于写经、写意之间,禅意盎然,自悦悦人。他的行楷内敛朴茂,天真烂漫。不求闻达,但求平和。于平静中见个性,寓法度于不雕。他的大字书法是他对当代审美的自我表达,也是他以书抒情的艺术尝试。展示了他书法表现的多样性和艺术的想象空间。不论他是怎样书写,采取什么形式,他的作品中都洋溢着一股清雅之气,从容不迫,沉着淡定。这是陈智十多年来书法创作上难得的收获。俗话说,得古人形易,得古人神难。难就难在形神兼备。书法说到底,写的是心性,而心性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是自身修养和气质的外在表现。能够自由地出入于汉唐,写出宋意风流,体现禅风道骨,这不能不说陈智的书法已在走向自由王国的道路上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李翠 发表于 2012-12-27 10:10

先说书法。陈智的书法在我看来有两个特色,一是清雅,二是淡定。清雅是一种格调,淡定是一种状态。时下的书法被展览的展厅效应所驱使,在不断追求形式感的冲动下,清雅之气是很难见到的,看到的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经不起推敲,自然也说不上清雅二字了。而观陈智书法,虽布衣素面,但满纸清气,自然生发,观后使人神清气爽。他的隶书出入于汉碑与完白山人,写得轻松悠闲,如山中道士,沉醉山林,乐而忘归。他的行草,另辟蹊径,自由于写经、写意之间,禅意盎然,自悦悦人。他的行楷内敛朴茂,天真烂漫。不求闻达,但求平和。于平静中见个性,寓法度于不雕。他的大字书法是他对当代审美的自我表达,也是他以书抒情的艺术尝试。展示了他书法表现的多样性和艺术的想象空间。不论他是怎样书写,采取什么形式,他的作品中都洋溢着一股清雅之气,从容不迫,沉着淡定。这是陈智十多年来书法创作上难得的收获。俗话说,得古人形易,得古人神难。难就难在形神兼备。书法说到底,写的是心性,而心性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是自身修养和气质的外在表现。能够自由地出入于汉唐,写出宋意风流,体现禅风道骨,这不能不说陈智的书法已在走向自由王国的道路上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王燕 发表于 2012-12-28 10:47

思人恩德,想人好处,这叫聚光,光向上走,表现在脸上,就是微笑,微笑的脸是元宝形,嘴像莲花一样,肯定发财。

想人不好,抱怨人,嫉妒人,憎恨人,这叫聚阴,气阴则下沉,表现在脸上,就是冬瓜脸,苦瓜相,肯定倒霉。

风水源头,在于孝亲祭祖,根深蒂固,枝叶自然茂盛。事业兴旺、家庭兴旺,多遇贵人在于夫妻和睦,阴阳平衡万事则兴。贵人得进,小人远离;夫妻不和万事衰;小人得进;贵人远离;夫妻是阴阳,男女也是阴阳。你不改抵触顶撞父母的恶习,你根本不可能改变命运——兼告诉大家“坏风水”是怎么回事。

我娘告诉我,一个人如果从小不曾抵触顶撞父母师长,他是必定做大官的,因为打小孝顺父母,每天积的福德别人根本比不上,他不做官谁做官,所以你见到这样的人,要好好对待,不能轻视,因为就算没读过书,还没找到工作,后面上天也会推他上去的。我家里好几个做大官的,无一不是如此。但一个人日常生活若好抵触顶撞父母,是绝对不能做大官的,连基本的日常工作都不会顺利,一生挫折连连,重要时刻无不败北。


抵触顶撞父母,就是把父母抵顶到对面去了,父母为生我,助我,没有父母生助,无法强大,就凭一己之力,当然压不住厄运,并且周匝鬼神会代你父母教训你,这个就是书上说的:不孝父母,天怒鬼神怨。如果要比喻,父母好比两大福德山,孝顺父母能镇一切恶(不顺),父母又是两大福德海,孝顺父母能济一切渴(匮乏))

这风水是福人居福地,你要是个福人,你住的地方就一定是福地。如果你住的地方不是福地,你也能住成福地,大家知道风水养人,却不知道是人也要养风水,人一住进去,周身气流就会逐渐充斥整个住地,把地养得福德兼备,就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住地就是你的形,这就是俗话说的“物是主人形”。你要住福地,先要好好积德,你积下福德,自己很自然的就能养风水。而且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了,怨尤生出来,好风水也烂掉的,它会不高兴你说它坏话,嫌弃它,我平时是好地我恭敬,坏地我恭敬,天地间的一切我恭恭敬敬。万物都有灵性的,不可轻视。

王燕 发表于 2012-12-28 11:02

这个社会呼唤什么,其实就是缺乏什么,而且是到了极度缺乏的时候,才会这样,我们呼唤诚信,我们呼唤道德,我们呼喊有尊严的活着,我们呼喊活的有品位有质量,只是,光呼喊就够了么?还是说,你穿上个唐装,古装,手上戴个手珠,留个个性的发型,就说明你是个紫砂艺术家了?你拿着把名家壶,就说明你是行家了?坐着拿着把壶泡茶,就说明你会享受生活了?或者说买几把壶,就提高你的个人品位和修养了?这里面是不是有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说这个社会问题那个社会问题都是政府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其实最根本上,就是社会的道德在沦丧的问题,教育文化在堕落的问题。是不是这样?

   五千年的文化,不是都是优秀的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什么该继承,什么该唾弃,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在我眼里看到的,不是民族在倔起,而是社会的道德的沉沦,精神信仰的缺失.中华民族,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为什么一刻都不能消停....虚荣,面子,祸害了中国几千年的东西,到了必须批判的时候了...壶友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一定要清醒啊,饭,不可以不吃,壶,可以不买,在价不符实的壶面前,我们要懂的说NO!!!!

    对那些坚守本份的艺人,要给予肯定和支持,也寄语那些自作聪明的人, 人在做,天在看,自作孽,不可活啊,壶友们并不傻,我们也会互相交流,某些壶师、壶商做的那点事,时间久了,壶友们怎么会不知道呢,地下三尺,都会被挖出来的,何况这点破事呢?

王燕 发表于 2012-12-28 11:13

明代憨山大师《醒世诗》: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家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定从闲口舌, 招灾多为热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好歹何须论短长。
   世界本来称缺陷, 此身焉得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害, 退避让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我? 酸咸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诌曲贪嗔真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翠因毛贵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斗胜也莫争强, 百年浑似戏文场。

苏斌 发表于 2012-12-30 09:22

在我们中国人的艺术范畴中,“书法”是个整合概念。如果细分起来,它其实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法”:第一层次的法是有法之法,第二层次的法是无法之法,所谓无法之法方为至法,指的就是这第二个层次的法。同日本人“书道”中的“道”相当的,也正是这个技进乎道的第二层次的法。在中国人的艺术理念中,这两个层次的法虽有高下之分,浅深之别,但两者的关系是有机的、互动的,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第一层次的“法”通过规矩、法度的确立,体现的是一种必然的境界;而第二层次的“法”,则通过规矩、法度的超越,体现的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没有第一个层次的规矩、法度作基础,第二个层次的法就失去了应有的质的规定性,使所谓的“道”流为玄虚、空洞,甚至对艺术本身会产生一种阉割、异化作用,而变成一种非驴非马的东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第二层次法的提炼、升华,第一层次的法就只是一堆无血无肉的纯粹的技术组合,缺乏一种深厚的文化品位和必要的哲学高度。由此可见,这两个层次的法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而“书法”这个名词就完整地包容了这两个层次的法,彻上彻下,严密周到,在实践中是不会发生任何流弊的。且不独书法艺术如此,即使就整个中国文化传统中任何一个文化门类的学习接受来说,也都是高度重视这两个层次法的有机结合的,儒释道概莫能外。以儒学为例,在进德修业方面,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法,礼所代表的就是一种规范;所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无法之法,如果从心所欲而逾矩的话,那就斐然不知所裁,甚至是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不是儒家所追求的中庸境界。再以道家为例,《庄子·养生主》中庖丁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讲的就是有法之法;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讲的就是无法之法,没有有法之法的训练,庖丁这种建立在必然基础上游刃有余、技进乎道的自由境界,就不可能出现。再以佛家为例,北宗禅注重渐修,南宗禅强调顿悟。渐修体现的是有法之法,顿悟体现的是无法之法。两者在修行上是循序渐进、缺一不可的。一味渐修而无顿悟,那是下根钝器;而缺少渐修一味地顿悟,也会卤莽灭裂,流为狂禅。真正得道的禅宗大德都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步步著实,才能进入一种挑水担柴、呵佛骂祖、处处是道、无乎不可的自由境界的。由此可见,以儒佛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方法论上开启的正是一个两法并重、下学而可上达的优良传统。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书写艺术使用“书法”这一名词来进行本质性的概定,表明它所承传的也正是这一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对于法始终强调,使法内化为一种艺术的自觉,确保了书法艺术学习的方向性、规范性、层次性,从而将创新置于一种坚实可靠的基础上。可以说,使用这个名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再回过头来说日本的“书道”,诚然从本质意义上,我们不能说日本人不重视“法”,但就“书道”这个名词在形式上所提示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来说,它容易将人们的注意点集中在“道”上而不是在“法”上,也就是说,因过分关注“无法之法”而有可能导致对“有法之法”的忽视。

苏斌 发表于 2012-12-30 09:27

一是要专一多思。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其他门类的艺术,都要尊重传统,尊重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尤其是书法艺术,要做到专一多思,就是要多向古人学习,多向有成就的大师学习,通过向他们学习,积累个人的创作经验。为什么一些人一写就出来了,一些人很难出得来,这还是个开悟的过程。何谓开悟,这就要求我们撇开一切杂念,坚持传统,专一多思。二是要百花齐放。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其他门类的艺术,都要以各种面目呈现。我们要在继承学习前人传统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百花齐放的宗旨就是创新。
页: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查看完整版本: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