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是学院教育,当为技术为主。还应加强文化教育。否则,成为匠人。
由技而艺,由艺而道。无技便无艺,更何谈道。
书法想要突破前贤,首先应在技法上有所超越,再谈韵意之境。必须有创新意识,否则,何谈em23...
讨论渐入佳境~em1 em1 em1 em1 说实话,我一直很羡慕在国美学习的人。我认为学习书法首先要技法过关,国美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正的创作是以技法为载体,书写作者的性情。尽管国美毕业的高材生们在创作上有雷同点,但我总觉得他们还都没有达到个人艺术的最高峰,他们一边探索一边创作,一旦他们的艺术成熟时,一定会有自己的面目的。 说实话 我认为学书法不如学国画 书法是依附国画的 学国画比学书法合算 在学国画的4年中 书法的基本问题也解决的差不多了 以后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关于“像”与“不像”
求“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像”!不是为了“东施笑颦”吧?
当你按部就班日积月累无我的求像之路成为习惯之时,想“不像”都难!
失去了这层意义,争论“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雷同”与“差异”的关系,
其真实性又有多大呢?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5-24 20:13 编辑 ] em1 em1 em1 em28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丁剑眼很亮,不过学院的在技术层面的艺术性的呐喊,还是要多拿出来晒一晒,现在很流行晒,要是能把水分给晒出去,对你我大家都好,晒!现在就晒! 只有技术好,才能上午能够升为艺术,才能使匠人变为艺人
我觉得中国美院的存在,让中国的书法才有了勃勃生机
回复 #123 曹元伟 的帖子
曹先生实际谈的仅只是技术的好处展开的。并且有一种愿景图式。大家都谈的很好,这个命题的确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
作为主持人和这个专题的策划者,我先把我自己的观点作个总结和陈述:
第一,我认为学院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技术化的趋势和实际的效果。即学生在四年的短时间内接受的多是技术的东西。这当然是一般学院所必须做到的。
第二,学院要求有全面的训练,因此这种全面给社会造成压力和误导。
学院要求全面的训练,即真、草、隶、篆多体都有教学要求,书法史、文字学等都做要求,这对于外部来说显示专业,给社会一般意义的书家造成压力——不专业、不全面。学院的全面和专业也给社会造成误导,即经过学院专业训练的才是真正的书法家。造成这样的一种社会崇尚。这是狭隘的。
第三,学院的规模化的技术训练造成技术的趋同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艺术的丰富性构成威胁,学院自然形成学院派,虽然可以肯定它是精品、精英化的流派,但它的强势话语权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书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科分类本身即使书法伦为专业小圈子,这种圈子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使书法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含量衰减和退步,这样的结果即所谓的纯艺术,而纯艺术也很可能就是纯技术,因为“纯”的结果和要求就是只有一小部分掌握它的人才可以操作它。
第四,当书法越来越技术化,书法就有可能进入西方艺术世界,有可能与西方接轨,进入当代艺术层面,那么,书法被异化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样的结果就是书法不再是书法了,或者说书法的原源依归没有了,这样的书法已经产生了,如果它是书法的趋势,这将是中华文化的一场空前灾难。因为,当其他意识形态、艺术哲学从一个民族的文字入手,攻破了她的文字防线,这最后一道防线都被攻破了,这就好象一个守贞的女人被脱掉了最后的一条内裤,这样的结果会是两种,一是她将悲愤的屈辱而死,二是她可能从此将变成一个荡妇,内裤已经失去意义,但这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什么好结果。
书法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文化的内裤,而学院的书法教育,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教你如何脱掉中华文化的内裤。
我的说法可能言重了,但这是我真实的思考,有了被脱掉内裤的隐忧和担心,我不得不思考,如何守住书法——这条中华文化内裤的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7-5-26 11:0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