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琴岛大布衣

与红荆藤论辩:能为大众所认同、能为百姓所接受的,是书法的客观标准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灵芝 :
灵芝女士好像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有句话叫“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用以说明书法的经典性,就是当代认定的经典,所以我说:“在你之前的你认为的经典,就社会层面来说就是以往的经典。”$ _$ a9 s+ n# n
还有一点,即书法审美多是个体的,即所谓经典必须是你认为的经典。这是最实际的问题。
' _7 w, O# I; H6 o5 W# E6 U. R
既然你承认书法审美多是个体的,也就意味着经典是以个人为单元认定的经典,如此,人人都有一个经典版本。如果按你所说的书法的审美标准就是经典,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审美标准吗?这不还是等于没说或者废话吗?/ `' ^/ T8 h+ \6 P) ]
: \( B6 @; L* _; b* g
[ 本帖最后由 灵芝 于 2007-6-22 20:04 编辑 ]
4 ], b: e- b/ H% _2 [

. U; z9 D) ]+ I9 \. I4 _#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丁剑
6 s& m7 ]/ ~; Z
: p5 A1 X  G0 r: e/ ~
原帖由 灵芝 于 2007-6-22 19:59 发表 1 a; L- p% c7 b" q3 |$ B1 K+ I* b

$ R  T' t4 j! a+ [既然你承认书法审美多是个体的,也就意味着经典是以个人为单元认定的经典,如此,人人都有一个经典版本。如果按你所说的书法的审美标准就是经典,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审美标准吗?这不还是等于没说或者废话吗? $ f% q' D8 ]1 F

9 W8 x( ^' K1 n: R
2 e. X! S2 M$ h! P: W
你怎么能这样认为呢?个性永远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共性,何来个性呢?就好像你每天吃三顿饭,你老公每天也吃三顿饭,为什么会一样呢?都吃三顿。: H* C* J$ Z# S: [
: n; t) y7 p% {% L$ K4 h. }
艺术的共性就是长期的集体的个性认同,林散之老说:“三百年后盖棺定论”为什么会这样说?通常一门艺术,时间越长,即经过长时间的检验,经过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思维、不同个体的检验,留存下来,它的经典性就越高,越不容质疑,为什么王羲之比王镛更被人接受?换个说法,假如王镛是晋人,王羲之是当代人,你信不信王镛肯定比王羲之更会被人接受和认可?5 X4 k3 p* ]$ b8 l3 e2 p3 ]
+ _6 F6 R" q5 q
所以你说的:“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审美标准”是有个前提的。就是共性。' U# @  |: Z* `- u

" Y8 b9 g8 E# G- C; _  X! c不要老是跟着别人的思维走!也不要纠结于文字表面的问题,我写下一百字,但我很可能作了一千字、一万字的思考,而你看到的只是那一百字。就匆匆回复,
* V# j/ _+ I4 b

$ J5 U; t* S' e- t6 s! D* j+ ]'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灵芝 :
9 v4 u/ e; ?5 H( L5 s1 V
; E! X" N2 @% ]- M
$ l' q/ ~+ s5 P0 a# M0 N# n
你怎么能这样认为呢?个性永远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共性,何来个性呢?就好像你每天吃三顿饭,你老公每天也吃三顿饭,为什么会一样呢?都吃三顿。
5 x' @' C7 v( |, ]" t/ L9 C' ?3 T  D: `0 l. X5 i0 U
艺术的共性就是长期的集体的个性认同,林散之老说:“三百年后盖棺定论”为什么会这样说?通常一门艺术,时间越长,即经过长时间的检验,经过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思维、不同个体的检验,留存下来,它的经典性就越高,越不容质疑,为什么王羲之比王镛更被人接受?换个说法,假如王镛是晋人,王羲之是当代人,你信不信王镛肯定比王羲之更会被人接受和认可?
. S8 K2 J1 `& ?) y7 l6 U. i
1 L4 U0 j" U8 n& z所以你说的:“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审美标准”是有个前提的。就是共性。
  d; h& ~3 t% j$ }4 k& A  S3 S! J, n9 Z+ Q2 x/ j: L
不要老是跟着别人的思维走!也不要纠结于文字表面的问题,我写下一百字,但我很可能作了一千字、一万字的思考,而你看到的只是那一百字。就匆匆回复,
8 `* a0 a" I: ^! G
哈哈,我也没有说你没有深入思考呀!不过,书面辩论就是靠文字的,你的一百字思考我怎能理解成一万字的思考呢?我想谁也不会吧?所以我只有在有限的字面理解。而且,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我也明白和理解。问题是,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经典版本,岂不说明所有文字留存都有可能成为经典的吗?再推论下去,这个共性就是所有个体经典版本组合而成的经典共性。很难想像这个经典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经典哟。还是等于没说。
' x  W/ X1 T; r' R& |& w. I! n我不是咬文嚼字,是我实在不能理解你的观点。  G9 f7 ~( u' y( O( |2 q
看来,在网络里面探讨一个实质性问题也存在缺陷。不过我只所以跟帖,还是期望能从中发现和寻求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你如果觉得我是跟着别人的思维走或纠缠于文字表面,那我只好不跟了。1 W1 E6 Z1 h- g1 }
顺便还是希望丁斑竹能够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阐述出来。就是把你所说的一千字一万字的思考系统阐述出来。这样别人才能清楚你的思想,庶几,会减少很多因断章取义而引发的不必要争论。7 D+ c, ~9 D9 X' S' @: {$ V4 g. b0 h
( n/ p  S, S+ F6 F5 ?

# I: U: A9 ]; t% L9 _[ 本帖最后由 灵芝 于 2007-6-23 00: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丁剑, ], G9 n# a! l) g* c5 Q2 Z( M- H4 }
你怎么能这样认为呢?个性永远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共性,何来个性呢?......
. f% T, `! m8 a% l5 B( E5 c: `, `$ `9 q6 |- R. K
艺术的共性就是长期的集体的个性认同,林散之老说:“三百年后盖棺定论”为什么会这样说?通常一门艺术,时间越长,即经过长时间的检验,经过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思维、不同个体的检验,留存下来,它的经典性就越高,越不容质疑,为什么王羲之比王镛更被人接受?换个说法,假如王镛是晋人,王羲之是当代人,你信不信王镛肯定比王羲之更会被人接受和认可?2 S4 m! L' z3 n3 [$ A
) p4 v% }3 [$ A. v; m9 x6 s; h
所以你说的:“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审美标准”是有个前提的。就是共性。
  D6 f0 ~) d' E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火木子 的帖子1 u# @' _8 V2 k( e* k+ o1 K

' E" x: U; W1 S0 N
这个思路提得不错,所涉及的问题,都需要深入考量。  y& r8 m7 F" e5 ]& t2 G; F3 G

) v2 Z7 t$ o/ X1 U; o首先我们讨论一下哲学问题:1 c4 m$ _0 n- e7 L% b, V

& M: x( @9 G! y8 ~$ ~  Y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呢?
* m3 Y" W, u7 Y/ q; F$ q+ y8 u( a5 e' o+ k( ]3 N% c- r0 w
还是“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呢?9 f) d2 s$ W: G1 s
em6
: T5 K8 D1 ]" b: r; ?/ Z/ F
3 Z* V, c6 j& o! m% r8 Y& t( h. {! z[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6-24 16: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4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红楼梦,所以为经典文学作品,因为它们揭示人性的各个层面,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者看到排满....它在人性上具有普遍性,在读者审美(体验)上,不同的读者又能获得不同(独特)的感受!正如沙氏的戏曲..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中揭示人性的共性(普遍性)的同时有给观众不同的个性(审美)体验!但是,书法艺术作品,能否象文学,戏剧那样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艺术功能,审美功能???书法能做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吗?还是书法,仅是脱离共性的,属于某个精英阶层的专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4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6-24 19:16 发表
: a( S( G( R! l6 o- Y$ Z***和红楼梦,所以为经典文学作品,因为它们揭示人性的各个层面,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者看到排满....它在人性上具有普遍性,在读者审美(体验)上,不同的读者又 ...
$ Y) c% Y3 |, P2 o; L

+ z+ _0 X1 [6 z2 O. D; Wem1 em1 em1 经典的书法作品,亦应该能给观赏者以不同的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6-24 17:16 发表
+ i1 ?1 ^! }7 L  K3 @* m+ q/ G( q* B" G2 s0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和红楼梦,所以为经典文学作品,因为它们揭示人性的各个层面,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者看到排满....它在人性上具有普遍性,在读者审美(体验)上,不同的读者又能获得不同(独特)的感受!正如沙氏的戏曲..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中揭示人性的共性(普遍性)的同时有给观众不同的个性(审美)体验!但是,书法艺术作品,能否象文学,戏剧那样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艺术功能,审美功能???书法能做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吗?还是书法,仅是脱离共性的,属于某个精英阶层的专利?
" b' ]1 ]& b4 Z# H% A0 L, _

" n# I0 @8 F- h3 R* T; u2 w
" |) _* z1 E6 _5 d# Y8 s4 E6 M' _! P
  g$ J9 B0 I1 `
客龙兄将此问题具体化了。
9 y% d, G2 z1 }$ N& X4 t
6 l% g$ N/ A5 i“创者”与“受者”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容混淆!
! Z; l3 s/ r3 w$ e# d- U 7 Z% {0 B7 ]8 i3 ^/ e1 k/ r- ^0 l
“文学”与“艺术”有通连之处,但也有截然不同之处。2 [9 \$ c* E: j; Y4 E/ I
2 V! k1 B2 K# M( e
书法作为艺术更有其独特性。
! x% s' ^, t2 }: w! p + R: {4 b- }( y, J( F9 V! y
其实“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才是哲学的基础理论命题。% R, Q" b! a: j
1 [" C% k+ ?4 N6 R0 `
我曾经讲过“白马非马”、“苹果非果”的道理。
# m4 K8 E; q+ j3 L7 U* Y
$ g8 S& i+ g" x2 E; {# O/ j而以“个性寓于共性之中”的“伪命题”来论事物,其结论永远是“伪”的!
' t+ u8 ~. V$ m9 X. L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灵芝 :
1 e/ o8 X8 k3 x7 E: S! w2 w既然你承认书法审美多是个体的,也就意味着经典是以个人为单元认定的经典,如此,人人都有一个经典版本。如果按你所说的书法的审美标准就是经典,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审美标准吗?
3 e8 ^; M- c/ v. r% o! }3 \
% N- j9 ~  e1 h9 F
% q; o4 |6 p/ X
灵芝 :而且,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我也明白和理解。问题是,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经典版本,岂不说明所有文字留存都有可能成为经典的吗?再推论下去,这个共性就是所有个体经典版本组合而成的经典共性。很难想像这个经典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经典哟。还是等于没说。
$ Z, O/ m6 I# ^( M8 [! U1 ~, \
em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荆藤 于 2007-6-24 00:37 发表
/ ^8 F6 f+ j2 S: y你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能被大众所接受原因,也是莎氏伟大之所在!
( K) c& ^, {% Q; l, G: g3 ~) ~
3 l) U% ?7 E1 S/ y. m0 w不知琴岛兄是如何解读的???- F1 f: @* O* L+ h( W
...
/ m8 I2 Z& ~. C* g
. b- w+ Q7 S$ R: z2 f2 T% C0 ^. k
如果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g( {( R: M$ \/ D6 m. O

8 J& u4 C6 L  [6 s8 w. n1 A& V那么,“审美标准”以那位读者为标准呢?" o- E7 f- v- `. {0 \8 n
3 ^3 @+ X1 y$ P& M! l- k. r
总不能有“一千种”标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