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红荆藤

与丁剑讨论:当代书法审美主体与审美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2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灵芝 于 2007-6-22 19:59 发表 - u) [2 F- L8 `2 b- M# \+ \

% d' [6 c0 f6 @$ L既然你承认书法审美多是个体的,也就意味着经典是以个人为单元认定的经典,如此,人人都有一个经典版本。如果按你所说的书法的审美标准就是经典,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审美标准吗?这不还是等于没说或者废话吗?

) f- `( Q3 V3 W1 ~2 f你怎么能这样认为呢?个性永远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共性,何来个性呢?就好像你每天吃三顿饭,你老公每天也吃三顿饭,为什么会一样呢?都吃三顿。7 J8 _, d0 ^" f  K  p# U

8 X- [1 _! r( }/ ?艺术的共性就是长期的集体的个性认同,林散之老说:“三百年后盖棺定论”为什么会这样说?通常一门艺术,时间越长,即经过长时间的检验,经过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思维、不同个体的检验,留存下来,它的经典性就越高,越不容质疑,为什么王羲之比王镛更被人接受?换个说法,假如王镛是晋人,王羲之是当代人,你信不信王镛肯定比王羲之更会被人接受和认可?1 `4 g3 Z- g; T8 s8 j
$ j( S( @% S& @, {6 o8 h
所以你说的:“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审美标准”是有个前提的。就是共性。% l8 f: L% w" ]3 h8 }  L3 A
* [8 M* q. r' k7 _: v& ]" k! |
不要老是跟着别人的思维走!也不要纠结于文字表面的问题,我写下一百字,但我很可能作了一千字、一万字的思考,而你看到的只是那一百字。就匆匆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3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 p" l( u# U1 A8 \: C% ^" |[quote]
( ^  Q. x+ T, S& ?; @5 j9 `你怎么能这样认为呢?个性永远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了共性,何来个性呢?就好像你每天吃三顿饭,你老公每天也吃三顿饭,为什么会一样呢?都吃三顿。. L9 h: x1 X. Z
# T0 D. I2 F* F: H$ t: _& ^
艺术的共性就是长期的集体的个性认同,林散之老说:“三百年后盖棺定论”为什么会这样说?通常一门艺术,时间越长,即经过长时间的检验,经过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思维、不同个体的检验,留存下来,它的经典性就越高,越不容质疑,为什么王羲之比王镛更被人接受?换个说法,假如王镛是晋人,王羲之是当代人,你信不信王镛肯定比王羲之更会被人接受和认可?
. p1 V& d, k# `2 w( {& |
, h; `7 \, C8 K  [所以你说的:“不等于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审美标准”是有个前提的。就是共性。
( ^: w% U5 K+ Z: q0 Z0 Y% O# K' t# e& h5 g5 ?# p* @& y& y
不要老是跟着别人的思维走!也不要纠结于文字表面的问题,我写下一百字,但我很可能作了一千字、一万字的思考,而你看到的只是那一百字。就匆匆回复,

; _# V. K6 y2 e6 Y+ ]. a- t) Q哈哈,我也没有说你没有深入思考呀!不过,书面辩论就是靠文字的,你的一百字思考我怎能理解成一万字的思考呢?我想谁也不会吧?所以我只有在有限的字面理解。而且,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我也明白和理解。问题是,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经典版本,岂不说明所有文字留存都有可能成为经典的吗?再推论下去,这个共性就是所有个体经典版本组合而成的经典共性。很难想像这个经典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经典哟。还是等于没说。3 X+ d9 [" o' Q- `
我不是咬文嚼字,是我实在不能理解你的观点。
+ F5 `) I. t5 A. i( \* d# A看来,在网络里面探讨一个实质性问题也存在缺陷。不过我只所以跟帖,还是期望能从中发现和寻求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你如果觉得我是跟着别人的思维走或纠缠于文字表面,那我只好不跟了。
# {; g* Z! `6 c1 |1 x顺便还是希望丁斑竹能够把自己的思想系统的阐述出来。就是把你所说的一千字一万字的思考系统阐述出来。这样别人才能清楚你的思想,庶几,会减少很多因断章取义而引发的不必要争论。
( q% v  _8 S3 U( B
, a/ J0 ]6 G& U& A7 y
% v6 _( c, C2 l7 `% h- r+ ][ 本帖最后由 灵芝 于 2007-6-23 00: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3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二位论辩者的发言,让我想起文学理论的一个公案:
$ U4 S! {1 l& l) }: p 3 j8 N% ]* f: w8 `9 R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结论对吗?
# b* L  m6 B( a/ }; d 8 e" i8 J- g* D8 r
这是就“审美主体”而言的,5 \' D$ y3 P2 v) l% M

, M# w6 N' V. D7 d2 C& S& k那么,就“审美客体”而言,“哈姆雷特”只有一个。2 p, @1 O$ v( Y: q3 W

6 w2 Z; l0 f( V恩格斯也说过“典型人物”的“这一个”。
8 A# p; s0 z$ C( Z8 ]  _8 B
' Z6 r- z4 P3 V) p, `; K到底是;
: S# G( o' s* [6 r2 L! H
7 s2 p# q9 a+ P  J& w& T# E# \* J“哈姆雷特”只有一个?# K8 x# |& v& b$ i5 D
4 l" b8 z2 v1 D1 r
还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E2 t& G$ j  M" v, V$ C6 f. k

9 B# j; O3 D6 v1 \+ j% a' w哪个结论对呢??
# E  V! a4 I) ]& F) x' b; B ; K# e/ B8 V$ Q' M" G. _8 z* Q
谁又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呢???6 l7 g  o) j: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3 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怕莎士比亚也不知“哈姆雷特”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3 琴岛大布衣 的帖子

你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能被大众所接受原因,也是莎氏伟大之所在!) [4 m6 R! s9 `6 t9 q( ^& b' |1 K8 S
4 O% h4 A! q' W7 M
不知琴岛兄是如何解读的???6 ^! W' K$ h5 |! m
9 E* e" w: G: i! M
还有你反复引用的“老姥遇题扇”的典故,它也能说明书法为普通民众服务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3 琴岛大布衣 的帖子

7 o; @2 U' b) ~; P

0 k5 \  h8 u% c8 `& x. n[ 本帖最后由 红荆藤 于 2007-6-24 17: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草浏览一遍,
& `1 P! b& r( F$ K丁剑和心得说得有理,
2 z# r2 }  T' c7 ]6 c, S- m0 l红老师好象至今没转过弯来.
0 F0 I8 v+ [" I) H2 C8 e) m; a1 M0 T9 P% R. z
em2 em2 em2 em2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4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7 抱朴散人 的帖子

可能没转过弯的是自己呢?
/ G/ B/ D! [8 {; u- V1 R1 Y0 i
% j* Y0 A  v* J- g. O一块硬币,一个看到了正面,一个看到了背面。都是那块硬币,但是都不全面。对,但不全对。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朴散人 于 2007-6-24 14:57 发表 + ~) R2 X$ J$ R
草草浏览一遍,) w8 Z+ I9 ]# j! E3 N% n$ e
丁剑和心得说得有理,) Y7 c: Z. n2 ]4 I
红老师好象至今没转过弯来.
; i/ l" s+ _1 g3 p3 a' N; z2 h1 v4 r9 z0 b- d# r; Q: l4 i8 d
em2 em2 em2 em2 em2

# u) m1 }+ R0 {6 j" b. [: }, X/ \; d- m0 `8 v. [
愿听抱朴版主的高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4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荆藤 于 2007-6-24 00:37 发表 : B9 J! m8 R% K. i; ~0 W% q
你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能被大众所接受原因,也是莎氏伟大之所在!
: }* |+ N0 n! S, J; N# `( S5 T+ o# E+ Z! `3 p: w( W
不知琴岛兄是如何解读的???
/ C6 g7 D) F- y( u. Z...

% q+ p8 |1 x) F/ U6 m7 E
; Z  k. R% |7 k$ U
如果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v; F5 W4 l$ C; ~( t" H
$ ~* W' w# _5 t# x; {
那么,“审美标准”以那位读者为标准呢?
7 t" B0 K9 [# |1 T( Y 3 z) z4 K3 C+ w5 Z' b6 D
总不能有“一千种”标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