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07-1-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8
- 点评币
-
- 学币
-
|
原帖由 红荆藤 于 2007-5-3 02:26 发表 # i8 d0 S9 F7 U# N6 ]& a- E% g
从书法史可以看出,唐以降,宋元明清确实少了以楷名世的书家。是后来没有人能够超越唐代颜柳褚虞欧等诸贤所创造的楷书高峰,还是唐楷的确退出了实用和书法审美的需求,唐楷,是习练行草书的基础或曰起步的必径之 ...
6 o7 e5 W" X) k$ J
& @; z/ s# f8 I5 ]6 J1 V- f% }1 T# m r
em1 em1 em1 em1 em1
2 w+ g+ K4 j% r7 U& j 唐楷淡出与碑的式微有关,观点很好!!!!!!!!!!!8 [/ k/ F m, R, m
但是,楷书(偶尔夹杂隶书)却一直是正式文告或正式场合的官用字体,直到明清时发展为黑大圆光的馆阁体,也没有脱离楷书的窠臼,这是因为这些场合需要文字有基本统一的格式,否则会给认知带来困难./ C+ A8 {9 Y( P( q
唐开始,我国有了雕版印刷,主要以经文和历书等为主要内容,如果这些内容不是用相对规范统一的文字格式表现,恐怕大唐的皇帝们又得进行一次"书同文"的运动了.所以说唐楷对汉字字型的规范对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字型方面的保证....... B2 g+ w. u0 [
$ u; F5 ^: u7 q, a( V 后来人学写字从唐楷入手,应该主要还是易记好认吧,试想,唐以后的人离金文\篆书\隶书...等等这些古意盎然的字体越来越远,学习文字,认字才是第一关,而楷书则正好提供了这种便利,认字之后就是写了,当然写的还是楷书,这是合乎唐以后人在"小学"方面的学习规则的.否则,放着好认易记的楷书不学,而要去从别的字体入手学习,岂不是舍近而求远,试想现在给小学生一本<草字汇>学识字,会是一种什么景况?0 z# h% k$ b5 I2 ~
% e0 j1 u0 l- U, \0 ]" h
另外,老是强调学好唐楷是给写好行草书打基础,这种观点并不完全对,否则把二王张芝......之流置于何地呢?
1 s8 ]* S9 a1 C1 f2 J4 [1 ~, }* c* e# H: j6 R+ F
进入中国书法史,如在万山丛中行,真是"一山放过一山拦","风物长宜放眼量",无限美景且赏不够,何必要在唐楷这棵树下守株待兔呢?3 J8 F) [1 t9 V' H+ D) _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对于"激活"一说并不完全赞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不是几个人呐喊着说要激活就能怎么样,谁能告诉我们激活以后的唐楷是什么样子吗?恐怕不能.9 z$ ?' b) I q+ Q3 c+ E: Q- a
, X! I- ]4 y8 b; B1 _2 J 所以,就让我们唱着笑着,写着思索着,继续在中国书法的道路上前进吧!!!!!!!!!!!!!!!!!!!!!!!!!em4 em4 em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