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琴岛大布衣

[热点] [ 陈浩观点 ] :“唐楷” 为何会在当代书坛及展览中遭到冷落?(给唐揩洗个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q# ~$ b4 l& r4 u8 X. _' d

3 ^) x$ r& P7 u2 h  l# c我认为,唐楷在当代书坛受到冷落,这本身并不是唐楷的错,而与这个时代的主流的审美偏好有关。唐楷,也即今楷,在汉就成熟了,有唐而达极致,出现了诸多体变,像颜、柳、虞、欧、褚诸种独特风格的楷体。卑唐,并不是当代才有的事,它也有较深刻的渊源,从米芾开始就有卑唐的言论,至清而达到极端与之相应的是推崇魏碑。当代的审美偏好事实上受清的遗风影响很重,加上学楷是十分艰难的事,写好不容易,创新更难,因此,展览上很难见到有功力、有新意的楷书作品。
9 X1 m, Z& l1 j& _
5 M/ `. k5 b6 p9 r' v" [5 |但楷是行、草书的基础,是学行草书很难逾越的阶段。以篆、隶、魏碑起步(兼能楷的除外)的书家,是很难在行草书上有成就的。张海先生在隶行、隶草上的探索就是一例。因此,当今一些有识之士,如张旭光提出要激活唐楷。
! p9 F3 x) f# g) b  g/ w
  q! V5 M+ B( F( g哈哈,布衣这个问题挺大,想说明白不容易,先占个沙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荆藤 于 2007-4-22 18:38 发表 7 l2 `# K8 x' `; n
这个问题值得探讨!9 l: o8 ^4 K  C! P

: ?8 w! U! a$ ^, s, v我认为,唐楷在当代书坛受到冷落,这本身并不是唐楷的错,而与这个时代的主流的审美偏好有关。唐楷,也即今楷,在汉就成熟了,有唐而达极致,出现了诸多体变,像颜、柳、虞、欧、褚诸种独 ...

, G* `0 W5 h( I欢迎红荆藤会员光临~em13 这个问题的确相当大!想说明白也是相当不易的,容我们慢慢来。。。。。。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em11 我坚信!
' B5 S% L5 Y  m+ E
' f9 j, I0 `1 Q- B$ e! K+ C[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4-22 19: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2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荆藤 于 2007-4-22 18:38 发表
' f1 z+ e9 g+ G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5 f0 J% _) }3 ?. N; h6 X, {+ M4 [
1 y2 E9 l; p& f$ |$ {3 @我认为,唐楷在当代书坛受到冷落,这本身并不是唐楷的错,而与这个时代的主流的审美偏好有关。唐楷,也即今楷,在汉就成熟了,有唐而达极致,出现了诸多体变,像颜、柳、虞、欧、褚诸种独 ...
' D! c4 N5 }8 k7 x
先得要澄清一个问题:% m) z3 ?& g: V% z7 \! @$ Q0 U
唐楷是指“唐代的楷书”,具体指:颜、柳、虞、欧、褚诸体。
! h( f" a7 x  T+ o* ^5 G+ F但在孙氏《书谱》中之称“真”或“隶”。8 o$ h6 ~; ?8 s# z* V' G- I
我们可做一比较,三国魏的锺繇的真书,从字型上还保留着隶书的“横势”,而唐楷则是“纵势”。
6 y4 \: [  m0 d- h为何会这样,以后再细说。* r" }; R1 D3 I; I
至于唐楷,也即今楷,在汉就成熟了”的观点,
7 V4 G: f/ M5 l3 ], I# J& `- V! K作者在文中就有提问?如何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唐楷,也即今楷,在汉就成熟了”的观点,
$ m9 ]" S; }6 O" E4 I  K作者在文中就有提问?如何回答?
    心情可以理解,不能说是落伍的表现,然其分析,立论的学理性难以成立,如仍坚持“……在楷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省简和快写,从而产生了行.草书。因此,楷书上承篆隶,下开行.草”的观点。那么,汉末张芝的草书又怎么解释?再者,认为楷书成熟于汉末,到隋朝才基本定型,到唐朝推向了极致“成熟”与“定型”与“极致”之间的关联又当何解?“锺.王”真书的历史地位如何评价?类似的自相矛盾的论述充满全篇。
em6% ^- ]0 \- l8 D+ h9 @. i9 u
" \/ s: R( U  d* E/ {2 t0 z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4-22 19: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3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尊唐爱晋 于 2007-4-20 16:22 发表
: ~. Q6 O5 w( x& x( A一个孩子要成长,肯定是从吃母乳或者奶粉开始汲取营养,等到慢慢长大了,母乳没有了,奶粉的营养也跟不上了,但是你不能回过头来说,当初吃错了,应该直接吃牛肉,吃大米,这样才长的快,可能吗?
# a9 D) R5 n! o' ]# r) x
* @4 T0 x! [2 h7 d2 ^3 @* Y/ l1 y' o
. |( o7 }4 G! s- ?) ~, v& a% L; ]
问题是:“孩子”长大****后,还需要吃母乳或者奶粉才能汲取营养?% j+ _- ]8 x5 Y/ K; \
“等到慢慢长大了,母乳没有了,奶粉的营养也跟不上了”,em6 要不要“断奶”???
! T1 d  s6 _' S要不要“吃牛肉,吃大米”,这样才能“长得快”?em28 7 e' F6 S; y8 ?7 u/ P6 H
真不知道几岁“断奶”何适?em3 7 y; D( i  M0 F1 k! \8 R
em18 em20 em4 em4 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3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4-22 21:48 发表
2 m7 X8 l9 N3 X& j* ~至于唐楷,也即今楷,在汉就成熟了”的观点,$ b6 e" r" x% K7 a
作者在文中就有提问?如何回答?
' A; i/ ]: D3 b! S0 ?1 Z
6 \0 F0 Y. g+ {" ^6 _# b8 {
这里涉及字体划分和演进的问题。篆、隶、楷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正书形式,它们的产生发展主要受书写介质的影响,就是说,它是书写介质进化的产物。篆,主要应用于刻、铸形式的介质上,甲骨、石鼓、钟鼎;隶是与竹木简应适应的,隶书的扁形结构及行距大于字距的章法都是竹编书写的必然结果;楷书是和纸、帛书相联系的。没有纸的产生就没有今楷。汉张芝草书即是今楷的草化,三国时锺繇的楷书虽然还有隶意,但已完成了楷书的进化,其点横竖撇捺已完全从隶中脱变出来。在字体的分类中,通常把魏也归入楷。其实,这是有点问题的。魏体是古人专用于碑刻而发明的一种字体形式,它有区别于楷书字体的明显的特征。行、草书是正书的简捷形式,隶之捷为章草,楷之捷为今草。篆之捷,是否可称篆草,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那个时候古人的文字交流不可能写得像钟鼎文那样中规中矩。现代考古已发现甲骨文、居延汉简中的草书体。这说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与通行的正体相应的行、草书。9 ~2 B5 n% j; m! l- w2 L- u8 }

5 `- q3 v# q* K" l据考,张芝,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这说明,楷在汉已比较成熟了,而且已经有了今草。王羲之不是今草的创始人。
  y  ~% R7 a+ n- a
- N9 I) s: O! w/ y4 ][ 本帖最后由 红荆藤 于 2007-4-24 01:53 编辑 ]
01x.jpg

锤繇的《荐季直表》

锤繇的《荐季直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4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感谢~红先生的热情关注~em13并提供贴图。
6 V7 t4 ?4 e/ _; [( {8 R 看得出先生对书学理论和史论的钻研深度,
7 i2 q- |& q2 }* s对已有的理论学说,了如指掌。
- b( j  b- X# J% _所述观点,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 r  k5 I4 ?* H& s, Q$ R# a7 V6 s也是我为什么要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所在。
; }2 W4 C. s7 F9 L我们先澄清一个问题:“今草”是相对于“章草”而言的。
3 O2 g* a# h* T4 U9 i# _也就是说,“今草”出于“章草”;  w& m% ]* J9 a2 C# v# b( `
“章草”出于“古隶”而非出于“今楷”。
6 O# b, `9 V' c3 e; v! m换言之:“今草”于“今楷”属两个系统。
9 ~/ B, y8 B& k, j. b* D这从张芝的草书中即可窥得一些消息。
6 C3 h6 v' G  A9 C$ S- _! |$ |4 I《书谱》曰:“...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是为佐证。
( v/ c' L0 q' v3 v) N) t9 h"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4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点讲,唐楷来的慢,非绝高功夫不好入展
0 [( t5 S9 m) |7 b3 s, \( y从审美上讲,唐楷出新难,建立在高超法度之上的创新更难,谁能比过赵、欧、柳、颜
# N- ^% z+ @% f% S) q& }2 l从创新上讲不好拓展,确切点讲是不好切入
3 d9 l) a% M( a.......+ r6 z$ l" L8 T' T% t0 j2 F- T1 J! Q
唐楷之出路:以新古典主义的思维展开,给唐法以新的解读,可惜当代书坛少有人能看到这一点: I7 N+ n) H9 D6 h
0 y! W: X0 K# l
唐楷的确需要洗个澡,更重要的是穿上新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4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论题很有意义!
% z& V8 ~: N( V) a0 h  `米颠已帮我们解释了一大部分:安排费工,岂能垂世!3 \( ^  f: |4 E" o' p- i2 F2 Z
唐楷是实用的,是入世的,是儒家的,
2 Y  T( S3 D2 D% Y! d/ I当代人手上功夫不好,
: ]2 W9 a$ X! D3 a9 C- b( C" s! t# T- y$ ]但是对书法的理解已经有很大的超越和提高,
( `. q! V: N$ j- Y! ^! L# d! Y重新激活唐楷必须要先在意识层次上要超越它,0 G; |% h* z  ?4 q! |. \
可以是艺术的,应世的,出世的,道家的,甚至佛家的。
/ N$ a+ L3 _- }& C* Y2 z) g当然这样一整,也就不再是原来的唐楷了!
& I7 ]; r: C: K象上期墨林中的一件颜字,
& S9 b+ N2 M7 V: P: W, D就让人看到了点艺术的,道家的意思在--不再安排费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4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4-22 16:04 发表 ' F7 o& C6 S- [; u4 E+ d4 \
7 u5 e: S1 r/ \
其实我觉得:“唐楷”的教学法,对书法学习与艺术成长来讲,才真的是误人子弟!学习“唐楷”的目的,就是要像“唐楷”一样逼真。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遑论“艺术成长”呢?
6 G9 F4 @+ m. P3 ^  s% _

& p' Z0 `8 o3 l$ k9 `. k
7 I4 D/ @9 }& N2 \3 m9 S/ M2 l+ {- t# J# V
呵呵,此话言重了,如果真有这样的唐楷教学法,教死了也是活该!!!!!!!!!!!!em4 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