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烟雨楼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杭州李文采先生的书论中曾经这样写道:“沈尹默先生和朱家济先生都极善于运腕,但我对沈先生所说的运腕却不能不怀疑。沈先生在《书法论》一文中说:“指法讲过了,再来讲腕法……不能将竖起来的手掌跟部两个骨尖同时平向着案面,只须要将两个骨尖之一,换来换去地交替着与案面相切近。”他在讲腕法中所说的运腕就只有这一句。“手掌跟部两个骨尖”“换来换去地交替着与案面相切近”,这分明不是腕关节在动,也不是肘关节在动,而是由于前臂的桡骨和尺骨忽平行忽交叉所引起的前臂旋转动作。腕关节没有动就不是运腕,而不运腕也就谈不上“腕法”。
我追随朱先生多年,在课堂上他不仅反复示范,而且不断纠正我的动作,所以我自信没有将朱先生的运腕说错。我想,沈先生不能运腕是绝不可能的,必定是说错了运腕──言不达意是常有的事。”
这段话就很令人深思。李先生是新中国浙江美院最早的书法专业研究生,他对书法学习是很系统的,并一直很推崇当时在浙美任教的朱家济先生,而朱老也是一位提倡“二王”书风的书家。但李先生在研究了沈尹默老《书法论》中的关于运腕的文字,还是很费解,故而有“我想,沈先生不能运腕是绝不可能的,必定是说错了运腕──言不达意是常有的事。”这样的感叹。而按我的看法这和每个人的师承以及文字表达的局限性都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尹默老的贡献不在书法造诣上,就我个人看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是他倾力在上海做了大量的书法普及和教育工作上,使得整个上海书坛在七八十年代一直领先于中国,还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他和我们的总理有些私交,致使他在文革受到的迫害相对较少,还能出来做点事,而与他同时的潘天寿、陆俨少、来楚生、朱屺瞻、李可染、李苦禅等大批艺术家在政治上是有“严重问题”的,他们的艺术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还有当时上海出版业在全国也是最为发达的,大量的毛主席语录书法遍布中国。二是在观念上他扭转了清以来的唯碑思想,让学帖的人又从新看到了出路。
单就艺术造诣而论,与其同时代的如潘天寿、陆俨少、刘海粟、陆维钊、徐生翁、来楚生、朱屺瞻、白蕉、王蘧常、李可染、李苦禅等艺术家的书法相比,相去甚远。
我就不明白上海有这么多杰出的艺术家,为什么你们单单抱着沈尹默、周慧珺不放?疑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先生本无恶意,有些观点是不能强求的。书法是很个人的问题。但你说的陆维钊等老辈书家本人都很推崇沈老。他们这是“违心之话”?还是“发自内心”?而沈老的书名在民国时期就誉满全国了。30几岁的时候就为蒋介石母亲写墓志铭了,为这事文革中他受的罪也不轻啊。其实对一个书家的不同观点,也正是书法艺术魅力所在。以为然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8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下面引用由sswaa2005/01/07 11:21pm 发表的内容:
杭州李文采先生的书论中曾经这样写道:“沈尹默先生和朱家济先生都极善于运腕,但我对沈先生所说的运腕却不能不怀疑。沈先生在《书法论》一文中说:“指法讲过了,再来讲腕法……不能将竖起来的手掌跟部两个骨尖 ...
没有这么玄妙,把笔无定法,要使宽而虚,不必斤斤计较,何绍基同志执笔、运笔就非常特别,而且写起来很费劲,不照样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李文采先生受过这么良好的书法教育却写不出其相应水平的书法作品,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当初,潘天寿老先生倡议创建的书法专业的初衷不会是为了培养几个会耍嘴皮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8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李文采先生受过这么良好的书法教育却写不出其相应水平的书法作品,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当初,潘天寿老先生倡议创建的书法专业的初衷不会是为了培养几个会耍嘴皮的人。”先生此话似待商榷,“写不出其相应水平的书法作品”,只是每个人的看法不同而已。可能还有自己的喜好问题。对李先生作品认可的也不少。而且能实事求是的写些自己的体会好象也并非“耍嘴皮”吧。书法是很个人的事啊。对每个人来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谈一谈临摹
俺最近翻看旧杂志,发现沃兴华大师地一篇文章《临贴要有自我意识》
又恰好有一本《颜真卿争座位贴》书后附有启功老人地临作,俺觉得启老就是自我意识比较强地,他不论是临怀素地自叙贴或者颜真卿争座位贴或者其他别家地帖子,基本上,不用看,就会知道个大概,启老肯定还是用地独家手段“种杆大法”。
俺不太明白地是,启老这是意临啊还是“遗貌取神”啊,仔细看来,两者都不像,颜真卿争座位贴丰富地笔法几乎看不到。
这样地临摹对初学者有什么价值,对继承书法这门国粹有何意义?[UploadFile=z_1105151050.jpg]
[UploadFile=z1_110515106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我把临帖分为实临和意临两大类,实临的目的主要是全面把握原帖的用笔、结体、章法等,适宜初学新贴;而意临主要目的是只取某帖的某一方面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完善和补充书者已形成的一些个人风格。两者不可偏废,各有优势,在不同的阶段或针对的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沃兴华老师的话不可全信,近年来他极力推崇了间书法,实际上他也是从正统和经典书法中走过多来的。又如我曾看到沃兴华老师七十至八十年代初的作品,主要是学周慧珺的,写得很像,但在他的学书经历中却只字未提。
个人浅见,不知狂草君以为然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8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看到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一文正辩解得如火如荼,辩论双方各拿出了真本事,通过引经据典以及发挥自身的优点与见解,我们不仅参与其中,而且从中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学识!这不仅符合书法网创办的要求,也符合我们许多书友的要求,体现了论“古不乖时”,道“今不同弊”的良好风气!我想对诸位书友们说的是,辩论时一定要注意“批”和“评”的关系,对有些已经定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我们就不需要再一味地去怀疑和否定了,对一些人物和书论有自己的看法,这本身就说明了你研究的认真和细致!既然某某人提出来的观点,它一定是很适合于他自己,他能把这些写出来供我们后学者来学习,来钻研,这本身就很令我们崇敬和仰慕了。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基础上去发扬,去创造!而不应该因为他的观点和理论和我的不像符合,我就说他怎样怎样,这种出发点不应该!比如王羲之在钟繇的基础上变法,像颜真卿在二王的基础上,开创了艺术领域的先河,自创出了“颜体”,他们在开创时并没有否定前人的艺术成就,反而是在学习了前人的基础上结出的硕果。再如马克思主义创立后,通过许多国家的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许多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学说,尤其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许多新的观点加了进来,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在当前我们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为指导。尽管马克思在创立时,思想在那时是多么先进,然而时代在进步,总会有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加入进来,可是我们却并没有去否定马克思当初创立的学说。从这些事例我们应该重视发现“新”,而不是一味地去挑已有的“旧”,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更有意义。对于老书记书友,我昨天和一位老师也聊到了,从他舌战群儒的内容看,在很多方面都有涉列,且知识面很广,很值得我们学习!只是我从老书记的言谈中,我感觉到他涉列的是多,但不知道他究竟把主要精力放在哪里?如果个人还很得意自己的这点成绩,那就会真的是融百家成不了一家,那不是很可惜吗!(附交谈内容:2005-01-07 21:37:33 烟雨楼
不过今天老书记有些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虽然说观点不是很一致,但也很受教育
  
2005-01-07 21:37:19 老师
是啊,他还在画画的,画理也通书理的。
2005-01-07 21:40:04 烟雨楼
可能我一味说书法,在文章中虽然没有去贬低画画,但你把书法提得那么高,那还是隐含了那个意思的,哈哈
  
2005-01-07 21:40:44 老师
他也很善辩的,他是贵州的,刚上来时老是要与人争啊。因为贵州本省的都认识的嘛。
2005-01-07 21:43:29 烟雨楼
我已看过他的一些争论内容了,的确也是很有才华!说起来我写书法理论文章太少,加上《初学书法五十讲》,正儿八经的文章也才两篇(一篇文,一本书)。昨天写的那篇文章,本来想发邮件寄给他,后来又发在网上,还是觉得对不起他!不过他说的我当时写很激动,哪里激动了!我都老僧佛定了,哈哈!
  
2005-01-07 21:44:05 老师
因为他自恃天分高,所以老要与人争。加上说话尖刻,与好多人结怨。
2005-01-07 21:44:34 老师
现在是好多了。
2005-01-07 21:46:29 烟雨楼
说到结怨,我倒不这样看,争一争也好!这些年我总是过多的练作,很少花时间去写书法文章,也正好练练笔,向他们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8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下面引用由老书记2005/01/08 12:59pm 发表的内容:
我把临帖分为实临和意临两大类,实临的目的主要是全面把握原帖的用笔、结体、章法等,适宜初学新贴;而意临主要目的是只取某帖的某一方面的特点,目的是为了完善和补充书者已形成的一些个人风格。两者不可偏废, ...
老书记先生对临贴的阐述我赞同。沃老师近年的变法,其成就如何,有待书坛今后再定。沃老师应该是上海近些年来自赵冷月后,令大家注目的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8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转贴:这是在其它一些网站看到的论书,到现在为止,我也有点"糊涂"了,也不知究竟是不是有"当代书法理论界夸夸其谈、不务实的学风"?我想,如果它能真的给喜爱书法的人带来益处,从而有所提高,这就足够了,管它是不是夸夸其谈呢,还是不务实!您看了后也希望您谈谈!
     
      中国的书法艺术,无疑是中国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只有中国的文字形式经过独特的文化滋养,才成为与文字书写密切相关的一门艺术。而中国的文字造字规则"六书"的形成,最终确立了中国文字独特的表达体系,加上毛笔的运用、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书写形式,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基础。其後,经历了从篆、隶、楷的字体转变和正、行、草的书体转变,形式丰富多样的中国书法终于蔚为成观了。 魏晋时代被人称为"中国人文主义"的自我觉醒时期,魏晋书法也以心境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而著称于世,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无可企及的地位。隋唐开始将"艺术的书法形式"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整理,并结合自身的时代特色加以开拓,所谓唐书"尚法"正是指此而言。宋代进一步强调了个性化的特色,讲究书法家个人的风格特征。入元以后,个性化和规范化似乎逐步成了两个对立的范畴,明代书法将此表现的最为明显,极其法度的馆阁书体和极尽变化的"尚势"书风各据一方。清代书法初期和明相似,但随着考古学对大量民间书法碑刻的发现,在清代中後期形成了一股追求外在表现形式、讲究多种书体、字体风貌的"碑学中兴",其流风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书法可以说是将文字所特有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结合的最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反过来说,它也是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界限混淆得最为"模糊"的艺术形式。通常意义上书法的矛盾统一律正是指此而言:一方面,书法始终与文字书写的实用功能价值相联系,所注重的是它书写的文字内容;另一面,作为艺术形式而言,它的审美价值则体现在中国文字书写所特有的笔法、结体、章法美上。 尽管远古的甲骨文、钟鼎文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极具震撼力的美感,但对于书法美的表现形式--笔法、结体、章法的自觉追求,是魏晋以后书法家的主要贡献,也正缘于此,本栏目对于书法艺术的介绍也定位于从魏晋至清末民国初的时间段里。 在传统的社会里,书法在一个更高的意义上是作为一种文化修养手段而不仅仅是"纯粹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代社会虽对于艺术的概念已和过去不全相同,但作为一个"有知识"的现代人对于美的艺术自觉追求却和传统的文化内在精神有暗合之处。作为一个"有知识"的现代中国人,如果不能对以往的中国文化传统有所了解-自然是真实、全面的了解的话,又怎能谈得上是一个真正"有知识"的现代中国人呢? 对于代表中国独特文化的书法,亦作如是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