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烟雨楼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看来我得再出来告诉老书记了,不好意思,那段拙话是我自己写的.当然我也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说的,我的本意是要去谈书法,我对绘画的能力有限,所以只对绘画就相对点了点,老书记完全没有必要转到绘画上去,这篇文章的全名是《漫话走进21世纪中国书法的人文艺术情愫》,这篇文章我已给了很多朋友,因为准备要发表的,现在送给一位朋友去审稿,还没有最后定稿,所以不便于公开。下面我就再从内面摘几段,供艺家们指教:
     ......书法是抽象艺术,其所表现的形式又是静态艺术。从它对审美主体的作用看,还是视觉艺术,而体现其艺术的手段和过程,就是书写了。它运用多变的线条和各种形体结构,通过纸和笔等特定的物质媒介,来表现独特的艺术效果。正如沈尹默先生《书刊论丛》所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声音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这里的“世人”,包括了全世界人文艺术的的许多天才巨匠,如德国的大诗人歌德就十分崇拜中国书法,他曾在汉学家的帮助下系统的研习过中国古代书法大家的手迹和复制品,经过长年的鉴赏和临摹,终于掌握了汉字书法艺术的奥妙,曾在魏玛王宫中当众表演中国书法,一时叹为奇才,被誉为“魏玛的孔夫子”。
     ......当代世界画坛抽象派艺术大师西班牙毕加索(1881—1973),在参观了一次中国书法展后,感慨万分的说:“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书法来写我的画。”......
    ......在中国书法的人文艺术情愫中,审美情愫与创作活动始终穿插其间。时代的巨变,使人们对艺术选择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而多元选择的实现无疑为当代书法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现今时代,不少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了。人们选择的多元,从大的方面是观念,已不再是定于一尊了,人们学会了宽容,至少能容纳他人的异说和表现方式;从小的方面来说则是技巧,方式方法无不充满了各自的认识和反映。书法艺术生存环境的改观,也就不再造就规范、严格、单一、正统的表现方式了,人文艺术情愫的多元化,构成了它自身不稳定的完整价值体系。拿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书坛来和新世纪书坛相比,都呈现不出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必然要培养出相应的书法作者,他们在创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客体交融,是一种双向的流程。
     当他们创作的时候,大多受到比赛或展览的诱惑与感召,而当展览接纳他们的作品时,他又更进一步看重展览对创作的作用。如此,展览只会越来越多,而越来越多的人探就技巧之秘,甚至象术士一般的寻找某一种与众不同的“术”一样,使技巧的掌握成为首要,甚至夸大和神秘了技巧的本来作用。回顾创作史,技巧是愈来愈为书家的重视并愈发表现出丰富的心理状态。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技巧就占了一大半,已经能表现抑扬顿挫带有音乐感的节律了,用笔最起码的提按转顿四要素都已具备。再到张旭、怀素的狂草,技巧与心态的结合已至峰巅,能至心手两畅;尤其是连绵一体的技巧,启开了视点与时空的多方位调整,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从而形成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如有神助”的境界。时至今日,那些掌握了技巧便可通向成功,超越他们的“唯技巧论”是很有市场的,它的复杂程度远远胜于以往。
     处于开放的书坛,人们会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即凭借以往的技巧、形式是不够用的,是无法传达当代人的那种激越、跳动、变幻莫测、流走旋回的动态心理,结果就在前人的技巧基础上予以增添。遍及了用笔、结体、布局、墨法、章法、用纸色调、大小,无所不及。这些技巧的应用,有不少作品通过展览而获奖,如全国第三届中青展的多幅简札式的小行草,五届中青展的染色作品,八届书展中的超长怪作品,感染大家的首先不是从内在蕴含上,而是从技巧上给人以启发。如果创作者都将自己的能力反映在技巧的选择上,书法的发展会是什么前景?
     虽然人们意识到传统是历史的积淀,它蕴籍着文化赖以生机勃勃存在的基因,然而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不少人对临摹前人碑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又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刻苦精神,企图在投机取巧中获胜。受某些出类拔萃现代书家成功经验的诱惑,错误地认为只要走临摹从技巧开始的道路,才是学习传统的快节奏、高效应,结果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殊不知那些极少数天分极高的书法家的高空路线,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传统书法是浩瀚的大海,身上没有翅膀,就不要企求百米赛跑的速度去跨越,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好了,暂就发这些了,还是望老书记等海涵,本人能力也很有限,正需要像您这样的艺家指点,我深深感谢了!
                          烟雨楼草于2005/01/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漫话走进21世纪中国书法的人文艺术情愫》一文中的摘段读后,乍一看,作为能写几笔字的我似乎有些飘飘然,因为我所追求的是“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而从事中国画、篆刻的艺术就低人一等了。其实不然,不要把书法与其它艺术孤立、对立起来。沈尹默先生不会画画、刻图章,他当然要这么说,徐渭、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绝对不会这么说。沈尹默先生对书法贡献功不可没,但他的艺术成就历代文人颇有微辞,他的话就自然不十分可信了;毕加索老师首先是一位画家,他是从画家来观照书法,当然有他的道理,但如果他没有画画的基础,我相信他不会这么说。
君在论及当今书坛流弊例举了作品创作种种不良倾向,可惜只说对了一半,它与当代书法理论界夸夸其谈、不务实的学风是互为表里的。
我还是比较欣赏邓小平同志的话——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好的理论是不需是浮华的词藻,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揭示深刻的道理。在再蹩脚的理论下,只要能产生优秀的书法作品,它就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另:“如德国的大诗人歌德就十分崇拜中国书法,他曾在汉学家的帮助下系统的研习过中国古代书法大家的手迹和复制品,经过长年的鉴赏和临摹,终于掌握了汉字书法艺术的奥妙”
——语出何处?何为“汉字书法艺术的奥妙”?有什么标准?
没有一位中国人敢说这样的话,更何况是“老外”?充其量歌德先生在中国书法里吸收了一些营养而已。
这样的文章我劝先生还是慎重修改后再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引用:
"Sd001先生: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对有书法爱好的初学者会有很好的帮助.
已予以区固,请围绕话头探讨."
     
     首先真诚感谢老书记对拙文的指点!同时我想请老书记如再要发表高论时先看看上面Sd001先生所说的话题后再发言。我们说研讨会、写文章等首先要围绕一个中心来谈来写为好,不然东一锣锤西一喇叭,死钻牛角尖,不仅会使研讨会无法正常进行,写出来的文章只怕也很难吸引人来读。我的建议是如果不是涉及的太紧,能否发邮件或发短消息来商讨为好?就像昨天sswaa先生在网上和我用短信和邮件进行了交流(......今天我看到您的贴,就忍不住贴了上来。但后来想想有些不妥,待此作品拍过后,我可以再发。最好您给个邮箱。谢谢。),我们相互间也谈得很顺畅!也为我们以后的真诚交流有了很好的开始,在这里很感谢sswaa主持人!
     ...“因为我所追求的是“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而从事中国画、篆刻的艺术就低人一等了。其实不然,不要把书法与其它艺术孤立、对立起来。沈尹默先生不会画画、刻图章,他当然要这么说,...”老书记说出上面这段话出来,似乎很有点欠妥,姑且不论沈老究竟是不是“不会画画、刻图章”,我想沈老不可能对你说过,即使在某些场合有类似的话语,那也是沈老的自谦吧!试想想,像沈老这样流芳百世的艺术大师(...沈尹默先生在书法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甚至盖过了他的诗名。他和于右任是近现代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代书宗,分别代表帖学和碑学的两座高峰。他的书法主要取法二王、米芾等帖学大师,掺以北碑墓志的影响,精于用笔,清健秀润,自成一家,深受群众喜爱。晚年的沈尹默,侧重书法理论的研究和书法艺术的普及教育。著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术经验谈辑要释义》等多种理论著作和法帖。其学生谢稚柳、胡问遂、翁闿运、周慧珺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在老书记的眼里也不过尔尔,不知道在老书记心里,除了自己,究竟还有没您敬仰的人呢?
      再如“...沈尹默先生对书法贡献功不可没,但他的艺术成就历代文人颇有微辞,他的话就自然不十分可信了;”老书记说的“历代文人”也似乎有点问题,且不说沈老离开我们时间并不很久,如果硬要这样来说,也可能是一些别有用心者无非是想借贬低沈老来抬高自己,沈老说出的话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他绝对不会像我们一些人看了一遍,有的甚至不看完,好像哪些话不合我的味口,我就不舒服了,那还了得,不这样来批批你,哪里能显得我有水平!这里我要奉劝这样的人:“...靠讽斥和贬低(周慧珺、启功等艺术家)来抬高自己,就像攀梯子,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由闲聊引出周慧珺先生的人品与书品及其对后学的影响》)。
     再有就是“ 毕加索老师首先是一位画家,他是从画家来观照书法,当然有他的道理,但如果他没有画画的基础,我相信他不会这么说。”“:“如德国的大诗人歌德就十分崇拜中国书法,他...——语出何处?何为“汉字书法艺术的奥妙”?有什么标准?没有一位中国人敢说这样的话,更何况是“老外”?充其量歌德先生在中国书法里吸收了一些营养而已。”我想毕加索先生发这番感慨的时候,内心里一定是非常真诚的,在他的话语中表达了对中国书法由衷的喜爱和敬仰,歌德先生正是因为“十分崇拜中国书法,他曾在汉学家的帮助下系统的研习过中国古代书法大家的手迹和复制品,经过长年的鉴赏和临摹,终于掌握了汉字书法艺术的奥妙”。怎么这话从老书记的嘴里出来就变了味?又是什么”...但如果他没有画画的基础,我相信他不会这么说。...有什么标准?没有一位中国人敢说这样的话,更何况是“老外”?充其量歌德先生在中国书法里吸收了一些营养而已。”像您这样诽了中国艺人又去损外国艺人,幸亏这里没有西班牙人和德国人,否则只怕他们不依的。您的话使我想起了文革时期有一些著名的话:“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对...要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要打倒一切牛鬼蛇神...”还有,毛主席“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穷;...而当时的人们就拿来用了:“今天出去干活,同志们一定要努动(努力劳动)!”;某通讯员写的报告:“...许多人聚在一起,发扬社会主义一不怕...二不怕...大伙儿干得热天(热火朝天)!”真是闹出许多笑话!
     “好的理论是不需是浮华的词藻,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揭示深刻的道理。在再蹩脚的理论下,只要能产生优秀的书法作品,它就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论。”老书记的“最简单的语言去揭示深刻的道理”,我昨晚想了好半天,一直到现在还是理解不了,所谓“最简单的语言”是不是“好,棒,一般,不足道”之类吧?用这种“最简单的语言”去“揭示深刻的道理”,则在我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什么“深刻的道理”?“再蹩脚的理论下,只要能产生优秀的书法作品,它就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论。”我查阅了一下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他们的出身大多比较贫寒,许多人的父母能力并不强,有的还是大字不识的无产者,他们的教育方式用老书记的话来说可能是“蹩脚的理论”了,是否这些艺术家们写出了“优秀的书法作品”,是一定由这些“蹩脚的理论”来指导的呢?只怕许多人不一定赞同吧!徐悲鸿先生发现的两位著名的“二石”先生(齐白石、傅抱石),像傅抱石先生,如果没有徐先生引资资助,东渡日本留学,想要取得后来杰出的成就只怕很难!
     “我还是比较欣赏邓小平同志的话——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一句话写在上面,无论如何我都觉得不好!我记得这句话我给羽一先生在网上发过去一次的。我当时告诉羽一先生,我在编的一本英语书,对“单词记忆”部分采取各种方法,(这些方法不管是谐音还是词根等)最终能记住就说明是好方法,我勉强引用了一下,到现在还一直觉得不是很恰当的。老书记用在这里如是为了证明“在再蹩脚的理论下,只要能产生优秀的书法作品,它就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论。”似乎很不妥当!诚然,能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的确花费了创作者许多心血和多年为此付出的辛勤汗水,但书法艺术决不仅仅是靠几个完美的书法字来体现,这种狭碍的观念只怕会带来老书记等人的艺术停滞不前。东坡先生有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愚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大海,读书好比行船,当你读书万卷,你就游行万里。”所以我想,如果仅靠老书记这么几句“蹩脚的理论”,我只怕难以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来!
     “君在论及当今书坛流弊列举了作品创作种种不良倾向,可惜只说对了一半,它与当代书法理论界夸夸其谈、不务实的学风是互为表里的。”老书记说我“只说对了一半”,我不知道说对了哪一半?然后说“它与当代书法理论界夸夸其谈、不务实的学风是互为表里的。”也不知道书法界哪些是夸夸其谈?哪些是不务实?只怕老书记自己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出来。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向”指出的很明白:“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照老先生的理解,只需要埋头苦练,不需要出来互相交流(如要交流是必有话),请问你练的字帖是如何弄到的?全国这么多书法网、书画网还有必要办出来供大家交流吗?那种“做了婊子还想立贞洁牌房”,跑到这里来学习了还反过来教训别人“你不该这样,不该那样...”实在应该受到大众的唾弃!
      我生性愚笨,从六岁学书以来,常常苦练和苦悟到凌晨2点之后才休息,和写出伟大作品的孙过庭先生,到现在为止正好一样(24年),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进步,然每每有心得体会和体悟,心里总是觉得高兴,对艺术的追求常常使我感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即使穷尽终身也未必能够领悟,每每研究的越深越觉得自身的渺小,常常见到报刊、书法类杂志说某某人“...匠心自运...沿..上升唐宋魏晋..融..于一体..”还有什么“脱手成字,放浪形骸”,“涛惊峰耸,入汉出清”等等,千篇一律,读来令人作呕。一些问过我的学生,有的至今也成了某一级某一级的“书法家”,我也婉拒过一些书法网的真诚邀请,我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我还年轻,有时间继续钻研书法艺术的精髓。一些朋友对我说,你不出来也太亏了!你再给别人作品时可以考虑收点(钱)。听到这里我只是笑笑,我回答他们“无所谓出不出来,只要心中常有书法,在哪里还不是一样为它(书法)服务!”
      好了,话就说到这里,我写时从9点一直写到12:30,本来想给老书记发邮件的,想了想还是把它贴出来,让大家了解书法艺术需要大家来共同浇灌,互相交流,全民族提高,才可能使中国书法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继续向前发展,从而再次放射出它那灿烂夺目的光辉!那种动辄诽谤贬坼,有了一点微小的进步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对谁也瞧不起的人,我们可以不予理采!
                                     烟雨楼草于2005年1月7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围绕话题,逐一回答:
一、关于中国绘画的临模与写生关系,是因你的宏论有明显的失误,我不得不给你指出来,不存在“东一锣锤西一喇叭,死钻牛角尖”,以致于“研讨会无法正常进行”。
二、本网站的最大特点就是BBS在线讨论,都是公开的,有不对的地方大家都可以来帮助提高,如果用“邮件或发短消息”的方式就失去了BBS的特点。
三、关于沈老的艺术成就有微辞者首推陈独秀,陈独秀晚年在江津鹤山坪与友人书信来往中多有论及,近代学者也不乏其人。
四、“在老书记的眼里也不过尔尔,不知道在老书记心里,除了自己,究竟还有没您敬仰的人呢?”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在你提出的问题之前,可能你看我的回帖时情绪太激动了,看得不太仔细。现在原样贴出——沈尹默先生不会画画、刻图章,他当然要这么说,徐渭、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绝对不会这么说。
五、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去揭示深刻的道理,你可看看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陈子庄、林散之等人画语录或其它文章,自然会明白个中奥妙,在此无需赘述。
六、书法界哪些是夸夸其谈?哪些是不务实?
这些都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很多人都有共识。我非常坦诚给你的文章提出的一些建议,如果不加以认真思考,一味在此狡辩的话,同样会陷入夸夸其谈的泥潭。
七、“歌德先生终于掌握了汉字书法艺术的奥妙”——我认为从事书法研究的你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话,从语言上讲太不严密了,易让读者坠入烟雾,一点摸不到边际。
八、 “ 我生性愚笨,从六岁学书以来,常常苦练和苦悟到凌晨2点之后才休息,和写出伟大作品的孙过庭先生,到现在为止正好一样(24年)”——既然你搞理论就应该明白,“苦练和苦悟”还不足以成就一位艺术家,好比从矿石中炼钢一样,如果是富矿,即使采用民间土炼之法,产量一定很高;如果是贫矿,无论你采用多么高精尖的工艺,也炼不出多少来。
暂时先说到这,说得再多也无用,关键是要拿出动人的作品,事实胜于雄辩,我相信你的老师潘先生也会赞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又:
徐悲鸿先生发现的两位著名的“二石”先生(齐白石、傅抱石),像傅抱石先生,如果没有徐先生引资资助,东渡日本留学,想要取得后来杰出的成就只怕很难!——语出何?
据我所知,齐白石后期变法主要是受益于陈师曾和姚华(贵州贵阳人),当然还有前期湘藉艺术前辈,好象与徐悲鸿先生关系并不太大,徐悲鸿认识齐白石之前,齐已很出名了。在建国后徐悲鸿出任美院院长,倒是十分推崇齐白石。
傅抱石先生东渡日本主要是徐悲鸿的功劳,但后期徐悲鸿长期压制傅抱石(还有林凤眠、刘海粟等),不让其从事中国画教学,并不承认傅抱石先生的绘画,如果不是郭老相助。。。。。
建议:烟雨楼先生多谈一些书法,少谈一些绘画方面的东西,欠些中国画的基本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刚注册就看了这个,不错吗,坚决支持老书记!
写文章还是严谨一点好。
有俺宇宙大将军在此,哪个敢不服,单挑!
烟老师发点作品上来,如何?
又看了一圈,哎,贵网似乎发言的人太少,说好的人太多。
就此别过,俺去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尹默老离我们有些时间了,有的朋友不理解也很正常。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把尹默老临过的历代碑帖,像尹默老这样反复临,然后再去理解为什么陆维钊先生在他人生最后时刻说,尹默老可以直追宋四家。是说过了头?还是发自内心?说实话,我对尹默老的崇拜也有前辈的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呵呵,不过我不想成什么“书家”,自然没这份耐心像尹默老这样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下面引用由sswaa2005/01/07 10:02pm 发表的内容:
尹默老离我们有些时间了,有的朋友不理解也很正常。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把尹默老临过的历代碑帖,像尹默老这样反复临,然后再去理解为什么陆维钊先生在他人生最后时刻说,尹默老可以直追宋四家。是说过了头?还是 ...
在风格或观念应求同存异,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把尹默老的话奉为金科玉律,或者说作为一个学术上的标准,那就不咱地了。而且在理论界很少有人把尹默老看成“大师”级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7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老书记先生这话是对的,没有一个书家的书论是十全十美的。当然有不足。而且书法的理论就更难十全。书法关键是书写,而不是说空话。并且往往还有这样的现象,你自己做的明明很正确,但说给别人听的时候,由于文字的原因,让人产生一时不能理解或领会错意思。尹默老直到60几岁的时候,才出了第一本书论,这自然有他自己实践的体会,但要说句句“金科玉律”,当“红宝书”那也是勉为其难他老人家了。毕竟书法这事是要书者自己去通过实践领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