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我弓雷 发表于 2008-2-23 10:52

汪永江书法篆刻

汪永江艺术简历

汪永江,1966年4月25日出生,原籍黑龙江省呼兰县,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执教于浙江大学艺术系,讲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韩·中书艺家协会中方理事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张我弓雷 发表于 2008-2-23 10:54

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获奖


1995·获“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
1996 ·获“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妙品奖
1997年·获“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一等奖
2002年·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三等奖

张我弓雷 发表于 2008-2-23 10:56

担任重大展览评委


1998年·担任“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评委
             ·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全浙书法大展”评委
             ·组织韩国书艺文化院“第2回大韩民国华虹书艺·文人画大展”,并担任审查委员
1999年   ·担任“西泠印社·第四届全国篆刻评展”评委
2000年   ·策展“第一回韩中书艺家协会作品展”,并担任审查委员
            ·担任“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评委
2001年   ·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全浙书法大展”评委
            ·策展“第二回韩·中书艺家协会作品展”,并担任审查委员
2004年   ·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全浙书法大展”评委
2005年   ·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全国篆刻艺术展”评委
            ·担任“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评委
2006年   ·担任“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艺术评展”评委
2007年   ·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纪念老子全国书法展”评委

张我弓雷 发表于 2008-2-23 10:57

论文、著作、出版物


1987年   ·参加编写《中国书法篆刻鉴赏大辞典》、《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1994年   ·合著《书法教学丛书·隶书教程》·中国美院出版社
·发表[《一个平缓的过渡时期-从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看当代印坛》]·中国篆刻总第6期
1996年   ·编著《学书范本精华·吴让之》·中国美院出版社
1997 ·论文入选《全国首届篆刻学暨篆刻发展战略研讨会》并 入编文集
         ·论文入编《'97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8·执行主编《大学书法草书临摹教程》·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9 ·参加编写《大学书法》·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0年   ·主编《全国当代青年篆刻家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2·著《心性流淌——书法教学讲座》·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5·主编《经典与当代印风——全国第二届青年篆刻家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著《大学草书》·河南美术出版社
      ·著《名家解密经典·黄庭坚诸上座帖》·湖南美术出版社

张我弓雷 发表于 2008-2-23 10:59

策划专业展览


2000年   ·策展“全国当代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
2001年 ·策展第三届赵孟頫书画节“经典与当代书风――海内外获奖书家提名展”
2002       ·策展“第四届赵孟頫书画节经典与当代书风——全国获 奖书家提名展”
2004年   ·策展“首届浙江省大学生网络书法大赛”
            ·策展“新书法——当代探索型书法展”
            ·策展“第三回中韩书艺家作品交流展暨中国迁安第三届国际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策展“浙江省青年书家提名展”
2005年   ·策展“经典与当代印风——全国第二届青年篆刻家邀请展”
            ·策展“演绎经典——湖南浙江青年书法家提名展”
            ·策展“全国青年刻字名家作品邀请展”
2006年   ·策展“中韩书法交流展”
            ·策展“‘灵桥杯’第三届浙江青年书法选拔赛”
2007年   ·策展“经典与当代书风——第三届全国获奖书家提名展”
            ·策展“2007浙江青年书法二十家”选拔活动

张我弓雷 发表于 2008-2-23 11:02

em5 临摹作品

张我弓雷 发表于 2008-2-23 11:08

临摹颜真卿.祭侄文稿

张我弓雷 发表于 2008-2-23 11:17

答问
   汪永江
   用纸:
   我一直认为书写的工具材料是书法家的专业课。近年来的草书创作用纸以不渗水为主,如矾绢、粉笺、蜡笺、裱背净皮、棉料徽宣、旧字画揭裱下来的褙纸、高丽古法楮纸宣、风矾至八九成熟的放置一段时间的陈纸。新纸在使用前要进行简单的加工,如涂明矾、明胶、豆浆、茶汁等,再加砑光裱背等综合处理,或向宣纸厂提出纸质加工具体要求,如皮、草等纸浆纤维长度、比例、生熟、光洁度,以古法加工定制自用纸。平常临帖多用富阳产以竹草为原料的书元纸,近期正在试用一定渗水性的粗长纤维皮纸、耿绢、绫等。创作粗条的大作品多用净皮、棉料徽宣。
  
   选墨:
   我在正式创作草书时尽可能以古墨研磨,平时有意识地收集古墨、老墨。也用墨汁隔夜成宿墨加水后再加墨锭研磨。墨的主要选择指数除墨质、颗粒、色度、肌理、敏感度及笔触交叠层次效果的线条质感因素外,要除掉墨中的重胶,在不跑墨及线质凝实不溃的前提下,尽可能用轻胶,保障行笔的流畅。用矾绢时则着重用墨锭研磨加浓,以强化线条质感的层次对比,书写速度相对放慢,用笔动作着重把细节交待到位,保证笔路清晰。用薄纸时相对研墨偏干;用厚纸时相对研墨偏湿;用不光洁的绵性的如皮纸则用焦墨。用光洁的如蜡笺及砑光纸则研墨水性适中。用墨的黑度遵循古法,崇尚浓、重、厚,与线条感的力度表现和运笔的三维立体效果相适应;如用淡,则必用古墨佳纸,墨不清则笔触无神。
  
   用笔:
   写草书时,择笔以中长锋为主,很少用细长锋。新笔秃笔兼用,毫质为纯羊毫和少量掺入硬毫(狼毫、尾毫、细猪鬃)的兼毫。忌用尼龙毫,因其手感没人性。定制的毛笔要求笔头入管深,以保证笔锋健而聚,锋形要求两侧为蘸墨后成直线或流线形,不外涨过分或瘦成内凹。喜欢试新笔找感觉,但在正式创作时相对择笔固定。
  
   从何而来(吸收古碑帖或现代名家哪些营养)
   在读书时,四年本科的专业训练涉及的法帖不限于单一的书体风格,很难说那一本具体的法帖影响偏重。毕业后,在草书的创作中,偏爱二王尺牍、陆机《平复帖》、王珣《伯远帖》、《王氏一门书翰》、《怀素小草千字》、《苦笋帖》、孙过庭《书谱》、张旭《古诗四帖》、杨凝式《韭花帖》、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董其昌《试笔帖》、王铎《草书长卷》等,现代名家偏爱高二适及林散之草书。
  
   向何处去(即作者欲追求的风格,或已形成风格):
   在传统书法观念上,崇尚经典,是现在的青年时期及今后中年阶段主要的努力方向。认为个人风格是受个人气质与内在精神影响的,主要取决于字法结构及其格调。书法的境界须首先区分正邪善恶,满纸邪恶是对观众的污染与毒害。在正与善的前提下,不必放肆夸张,不能媚态取悦于人。书如佳酒不宜甜,或是堂堂正正、质朴豪迈;或是古奥奇崛、野逸放怀;或是工工整整、扎实稳健;或是平心静气、老僧入定。学书之途亦是人生修炼,逐渐蜕尽人本的恶,才能走向清澈平和。对目前已经形成的风格持自我否定的态度,正在通过大量的临帖加以纠正,这个过程计划在十年之内完成。届时预计具备了创作的资格,再重塑个人风格。在从事传统书法的同时,一直活跃地进行实验探索型的书法创作,如现代派、学院派。另类的“游戏规则”与传统观念在我的思维中是并行的,没有厚此薄彼。近年来,要读书成了我发自内心的需求,主要是读古代书论及相关的西方现代艺术理论,非常关心美术界的思潮,希望从中得到启发,使自己更好地定位于当代。对当代日本书坛一直极为关注,是我个人创作的主要对手。
  
   章法处理:
   章法的实质是内在节奏关系的起承与形式构成的视觉关系所复合的意境,其中的具体手法是划分整体段落块面,对其中的块面予以节奏单元、字组的整合,对行间关系的对比、开合、强化、弱化,对字势中轴线的连缀与字内、外空间的调节,最终落实到线节奏与空白节奏的局部细节处理。先从宏观,再到局部,进而微观。引导全局的视觉焦点一画眼,对辅助成分、配角的角色分配,通过基调部分连结成篇。近年来投稿展览的草书创作格式主要采用多字的横幅手卷式,基本解决了横向的组合关系。册页式的多块纵使只是横幅手卷式的演化,对我而言没有多少新的技术含量。同时一直在尝试多字条幅、屏条及斗方、册页小品,目前尚未达到基本的满意程度。

张我弓雷 发表于 2008-2-23 11:21

黄庭坚《诸上座贴》自解
   临者:汪永江
  
   黄庭坚总结自己的草书发展过程时说:“余学草书一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窥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诸上座帖》是其最晚年(仅比《廉颇蔺相如列传》略早)的代表作,在作品空间感的开合对比度上,以及时间感的行笔节奏变化上,形成大幅度的跨跃,使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张力上实现了极大的推动与完美的匹配。其所谓“乃窥笔法之妙”,可谓之以篆书用笔作大草,使转处方圆并济,内恹与外拓兼容;笔意先收后放;笔势于空中往来幅度越大而其中逆入越深。
   要临好黄庭坚大草,先要参考张旭、颜真卿行草用笔使转,此为其点而骨架之所本;再借鉴怀素接笔处,此为其笔势呼吸之所用。行笔过程则出于柳公权《蒙诏帖》,其间细致入微,丝丝入扣。虽然通篇节奏起伏极大,忽疾忽徐,笔势腾挪跳跃,笔触变化万千,但行笔过程从容不迫,不必急于完成,需着力于细节处的倾诉,精微处尤其耐人寻味。为使节临部分成为形式完整的作品,余之临作改用册页的格式,空余起首,先用实,中段用虚,最后以虚中渐实结尾。为使画眼避开正中,矛盾冲突对比激烈的视觉核心放置于第四开偏左。
  

张我弓雷 发表于 2008-2-23 11:22

片断式的联想
   ——颜真卿《祭侄稿》临写随笔
   汪永江
  
   一段悲壮的历史浓缩于这篇祭文之中,感人的场景历历在目:“清酌庶羞……祭于亡姪季明之灵……夙标幼德……方凭积善……戬谷,何图……土门既开,凶威大蹙,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呜乎哀哉,吾承天泽……摧切,震悼心颜,卜尔幽宅,魂而有知……”一部关于命运的交响!怀着白发人送黑发人沉痛切骨之情,告知这人间悲剧。相关链接:2004年3月,亚辛之死重燃伊拉克战火……以称近期不会对阿氏下手……哈马斯警告以勿在境外追杀其领导人……
  我们的模仿,不能忘记当时的情境,这时候我们就在饰演颜真卿,时间就是“安史之乱”。也许这样,我们的笔头才会真。
   这次临写,我设想用片断式场景(7开77字)的联想概括全局。
  
   [全局共计234字,又涂抹34字,合268字]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汪永江书法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