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苏莹

师维中国书画《沣渭池畔》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中国文化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述,就是“技近乎道”,用“技近乎道”来描述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最妥帖、最确切的!“技”就是基本功、技法,“道”是书家所寄托的情感、情趣、抱负,是“生命的释怀”。而这些都离不开“修”“养”。事物在不断地变化,人的思想、情感、见识、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此一时,彼一时。只有适性随缘,顺其自然,才有可能获得“大自由、大解脱!”,从而达到自身艺术生命的最高峰!
“知道”不是“悟到”,“悟到”不等于“做到”,至于我们能走到哪一步,还得看自身的造化。

11041821168c4834b8da3201d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叔同说佛》一书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大着肚皮容事,立定脚跟做人。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 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  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常有超越古人之大志,欲成就一番大业于胸中,但有时候却对不少今人的言行无法容忍,目前我可为是有大志而小气量之人。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不知是否真有才,但性格稍显愚木;向往智慧,大多时间能够保持一个和气的心境。大才和大智是我此生向往的境地,应该加以勤学苦练才对。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宽恕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借口十足;也有能够宽恕别人的心,但是需要时日。斥责别人倒是不多,如有,却似乎很严厉,如雷霆,实不足取。但也常以斥责别人的姿态内责自己。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这点倒是做的还可以,遇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言,不怕吃亏。5、“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做事情,还是替自己想的多,似乎还没有多替别人思考的习惯,这点今后应该多加注意。书面文字论人功过,虽然不属那些长舌妇类,但也毕竟不是好的品性气质,应引以为戒。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闲谈时候,一般不喜欢论人非;以前喜欢气功,还常常静坐,也能够思考自己的得失过错,但现在很少能够屏息静坐常思己过,虽偶尔留于行文,但毕竟不如静坐思过来得彻底。7、“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与故人朋友相约,时常提起那些陈旧的往事,有得意的眉飞色舞,也有失魄时的义愤填膺和无所事事。以后如遇此等场面,应该简单掠过,不要多提自己,还是多听听他人的故事。8、“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9、“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还能够做到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心态交朋友;在杜绝或自行消化那些经过自己眼、耳的流言蜚语还需要下功夫;以后应该时常严厉自责,以弱的姿态化解外界的强势之力,鼓励自己做到居安思危。10、“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经常被外物所扰动,可见定性之差。11、“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感觉意粗和性躁的性格特征随着诸多经历增多而逐渐趋于心平气和,也许一事无成的态势会得到些缓解。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正,诚实的品德还需要不断精进,从容不迫的心态还需要加以苦练。1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心志虽苦,但有意趣所乐相弥补;仍然需要扩大气度,在言行举止上更需要谨慎、周密。14、“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做事情倒是经常能够获取满足,心灵也常常能够得到慰藉。如果说到无求的境界,确实相距甚远。至今,我还没有拥有过任何值得一道的东西,没有拥有,何谈无求?也许,将来能够倾其所能,创下一番业绩,再谈论无求的高境,或许还有资格,说不定到那时候,品德还会自然上个台阶。15、“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能够做到知足常乐,但是我感觉到自己还没有到应该停止前进的地步,因此,我仍需努力、精进。16、“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谦虚退让做得还不错,待人也还有容,恬淡能够沾边,处事还不能够达到安详、圆融的层次。17、“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不喜欢别人以术待我,也很少以术待人;喜欢直来直去,不浪费宝贵时光。不想与人争斗,如果别人欺我太甚,则喜欢以刚克刚,往往搞得两败俱伤,实为失败之举止。未来欲成大业,还要学习水的品德,善于以柔克刚。18、“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虽然目前还没有什么事业来衡量自己的心胸,但人生毕竟会有那一天的。如果想成就更大的事情,看来一是要抓住良好的机遇,二就是要修炼心胸,那种有忍乃大而后能成大德性的天下容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
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南怀瑾大师佛法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


《金刚经说什么》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佛法与其它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些同学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理。你说真理卖多少钱一斤?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藉口,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应无所住。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以我个人的经验,执著身相的人非常多;过份著相的人,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病。佛法里一句话,就是太著相。所以金刚经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说是智慧的成就,不著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尤其我们看到庙子上拜拜的人潮,以前是十块钱啦!现在充其量是一百块钱,买一大堆香蕉、饼,一人把香,烧了以后又拜,拜了以后又磕头,然后求神明保佑丈夫好、身体好、爱国奖券又中、生意发财、样样都好,然后还把香蕉带回去慢慢吃。你们看!出这么一点点本钱,那个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会理这一套的。哼!你这个人自己都成问题嘛!花一点点本钱,要求一切都圆满,达不到目的,还要讲这个菩萨不灵,这个菩萨好当吗?

假使一个人,心里的观念著相来学佛;譬如今天非来烧香,非来拜拜不可,就是著相。我说拜佛为什么要放炮?好像菩萨耳朵聋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这个就是说著相,一切众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就是著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著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骂其它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么他的正信又是什么?他说不拜偶像,事实上还是要拜的,这就是著相了,就是取法相,还是一样落在一个不是正信的观念上。

什么叫做定法?佛说法等于一个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有时候骂人是教育,有时候奖励人也是教育,恭维你是教育,给你难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门打开就对了,所以说无有定法。他说:据我所想,开悟,大彻大悟,没有一个定法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说有一个一定的方法成佛,有个「悟」字的话,那佛法就是在骗人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里有定法呢?

佛法在那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金刚经下面会告诉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本来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入世。记得当年有老前辈问我:依你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出家呢?我说,你要搞清楚,我从来也没有入过家。世界上那有个出?那有个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你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所以一切贤圣,罗汉也好,菩萨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对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耶稣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个才是道?哪个道大一点,哪个道小一点呀?真理只有一个,不过呢,佛经有个比方,如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瞎子来摸象,摸到了那个象耳朵,认为象就是圆圆的;摸到尾巴的时候,象就是长长的。所以一般讲众盲摸象,各执一端,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以为这个是道,那个不是道。

学佛的人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因为是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他认识真理的一点,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它错的,其实是他错了。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法华经上也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世间的一切皆是佛法。法华经上又讲「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并不一定说脱离人世间,脱离家庭,跑到深山冷庙里专修,才是佛法。治生产业就是大家谋生!或做生意等,各种生活的方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同那个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这是法华经上的要点,名言。所以法华经成为佛法的一乘法门,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是一样的。至于说成就的过程当中,修持方面有难易的不同而已。这也就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的重点。

什么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没有一个东西。这里说的没有一个东西不是断见,没有就是没有。换句话说,成了佛的人告诉你,他是现在的佛,你尽管打他,这个是妖怪,不是佛。佛是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因为,真是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这就是金刚经的特点,所谓大般若经,智慧高到极点,一点痕迹不留,讲过以后,马上推翻。等于一个教育家,教育了许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觉得自己的确是今天的大老师,他已经完了,他已经是师老了。所以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没有这个观念的,他认为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都是做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过去了,心中不留。

如果学佛为了求福报而学,求来生怎么样而学,不错,是有这个事,但不是彻底的,所以说人天福德枉成痴。

「儿啼黄叶飘然落」,这是法华经上的典故。金刚经上教人不能够执著佛的法,执著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学佛的人。在法华经上,佛用另外的方法表达,佛说他说的法,等于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那个小孩哭了,怎么办呢?为了使他不哭,顺手检了一片黄叶来逗他,这个好玩啊!这个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鸡毛也好,树叶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诉我们,他讲的佛法,也就是这个样子,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其实任何一法都是黄叶,都是为止儿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黄叶就不要了。

禅宗祖师有四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佛,什么参禅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观想啊!管它白骨红粉都可以观;白骨观不起来,观红粉,红粉观不起来,观白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是金刚经彻底的意义,佛都告诉你了,你还要求这个法,求那个法,千里迢迢从外国跑回来,非要在这里学不可。那当然!因为你有一切心嘛!你就必须要回来求一切法。

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争入空王眼睫毛,大家争先恐后的想成佛。

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不一定这个形式就叫佛教,那个形式也是佛教。所以你们青年们要弘法,能够一句佛话也不讲,一个佛字也不提,就能将这个道理教导别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个「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这个外衣是可以脱掉的。






121223105910d337c9117890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是般若的成就。解脱不是靠功夫,四禅八定、三明六通都是加行,是加工的程序。所以般若、法身、解脱,三者不可缺一。我们几十年看到过的,有些学显教的或学密宗教理的学者,例如欧阳竟无居士,他的老师杨仁山居士等等,他们的佛学真好,是我们一般人所不及的。佛学好有什么用?习气不改,生死到来不得解脱。佛学是文字般若,也是般若的一种,但是毕竟没有得到真正解脱。所以有般若没有解脱,法身不得清净,不得圆满。有些人不研究佛学,专门做功夫、参禅,常常在清净境中,好像是法身清净,那不是真法身,是偏空之果,因为他没有般若,始终被清净的境界绑住了,又是一条绳子。有法身没有般若智慧,也是不圆满。

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4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kcch.cn/excel2003/963.html
在书画界,今天有些年轻人的技法很到位,但再仔细看,没有自己的情感,全是表皮的,那不叫艺术,那叫临摹,或者叫仿制。而且他们学的仅仅是王羲之的一个帖,或者王羲之一个帖里的几个简单的技法。今天的书法界,很多年轻人就靠反复模仿一个帖就可以入展甚至是获奖,并堂而皇之地进入著名书家的行列,这种方式作为混饭吃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艺术肯定是不行的。
118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大利帕多瓦孔子学院学院到文理学院交流学习
100_3262.jpgaa.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5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理学院为孔子学院学员开设了“西安历史介绍”、“扇子舞”、“中国西北地理、历史和文化”、“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朝代——秦”、“中国民族音乐介绍与欣赏”、“皮影戏介绍与欣赏”、“关中民俗”、 “陕北剪纸”、“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宋 ”、 “介绍汉办奖学金、西安市高校 ”、 “ 学习中国象棋” 、“学写汉字 ” 共12门课程。期间,学员们参观了校园、校史馆、陶艺馆、关中民俗馆、大学城。外国语学院还精心安排了结课典礼和教学汇报演出。通过学习和交流,学员们加深了对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的了解,也加深了对古城西安风土人情的了解和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9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大美,何必气短,善始善终,方为不败!忍能保身,忍能成事,忍是大智,大勇,更是大福!忍是厚,忍是黑,忍小人,忍豪强,忍天下难忍之事,成常人难成之事。  
忍是大智大勇大福--忍是厚积薄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