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热点] 关于书写的常道:程风子VS朱以撒(柳青凯、张炯、韩少玄回应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10-4-7 21:58 编辑
' P) M$ i! g3 e& l: F) M, {
2 U2 |. H- n$ {$ W7 n生活就是这样:明知是个臭鸡蛋,有两种对待方法;9 e5 p( y* |0 ?
=========打开看看;
; h& y+ I# R' w: A/ a& q% l* K=========干吗要打开,沾的到处臭轰轰的,直接扔掉;{:1_214:}
; b2 q0 l3 d( [0 ?=========================================================行为艺术{:1_2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程先生这是好事,这一吵一闹,不就红透半边天了。程先生的字有个性,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很正常的。程先生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没什么大不了的。希望不要打起来。程先生还是很勤奋的一个人,还算谦虚,近段在研究陶瓷作画,写篆书,他的画似乎没有入门,但还在努力学习。篆书一类很有味道。有时候想想,觉得学书法的一些人还是很幸福的,像我们这种民间的,字写得再好,没有书法学历,一样被拒之门外。所以争鸣归争鸣,别怄气呀。喜欢多操心的人多说了几句,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8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南山道人
+ E* b- U! W: E& ], E+ L5 E" }/ J  f- W* X& r
5 }9 @( W. P4 @, B
    你这逻辑就不通,如果有人评论你长得如何如何,是不是这人一定要生过模特一样漂亮的儿子才能有评论的资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8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南山道人 - N5 T9 Y1 C# w3 H8 `% o9 a
8 g0 @) D7 {+ q. X

8 J8 W8 K+ j& q& T4 ?0 r( X+ f    懂字的人不一定要会写字,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当然我不是说朱懂字,对他我不了解,但是陈传席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还认为书法是一门艺术的话,那就不要对它有任何的限制,特别是个性上的限制。“其命维新”应该是一个艺术家毕生遵循的法则!你可以“以古为新”。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才情“横空出世”也未尝不可。呵呵---{:1_1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8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是创新与传统在独木桥上又相遇了,想想大可不必争得脸红脖子粗,你玩你的,我玩我的,爱咋玩咋玩!道不同不相与谋,争来争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与高低的,观点立足点不同嘛,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8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百川堂 于 2010-4-18 12:11 编辑
( }0 ?6 @' H' t2 m
% v( L1 X, H4 K3 K$ D# A2 P6 a. [

  o1 X) v( U' I2 {9 B  X6 L

书河万古,奔腾常新。当今书坛,不缺技法,不缺媚俗的本事,缺的是为艺的真诚和鲜活的生命状态,比如程风子。韩羽戏言:“我们花一辈子工夫都没打进去,他倒轻松出来了。”诚哉斯言!程风子以一超直入的姿态,书法妙谛已然了悟。高书必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程风子手持的不是众所周知的名剑宝刀,而是一块近乎失传的古奥兵器。虽锈迹斑斑,尚待打磨,但已神光摄人。面对他的作品,谈笔法、墨法、线条、章法…已无太大必要。唯有气韵神采天机!你会很容易联想到这些词语:大朴不雕、大道至简、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匠不工……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随着程先生声名日显,各种声音便多了起来,这本是平常事。可实际上,思想、文字、修辞、表达…却又往往处在不同的层面上,于是造成了当事人和观众诸多的不爽。比如,在论及程风子先生时,“狂”、“野”之类的字眼常常被滥用。这不能说不是引起争讼的原因之一。其实,狂的背后是诚。虔诚为艺,寂寞求音,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解衣盘礴,旁若无人!野的本质乃真。野逸旷放,生机勃勃,洗尽铅华,重剑无锋,浩然之气,书写真我!

朱以撒作此文谈“常道”,欲渡人醒世,美意可鉴。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独持偏见,决意与异已者划清界限。执著心、分别心既生,无包孕之气度,乏洞察之智慧,更以个人好恶加诸他人,去艺旨已远,谬甚。其评述程风子书法之所谓自然、轻松、精到三方面,朱的认识水平仅是海拔百米的高度。

何谓自然?自者,己也;然者,是也、对也。自信、自我认同、自我成就即为自然。程先生自早年章草、苏字,再至如今民间书风,无关外力强迫、未见勃勃野心,个人书法河流安然流淌,这,就是自然。

何谓轻松?抄袭古人抄袭自己甘作书奴写二王写馆阁体浅吟低唱…就是轻松?不是。黄山谷云:“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齐白石云:“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真正的轻松是大自在、大解脱,是发现真我,放逐自我。

何谓精到?纸墨相交之际,起承转合来龙去脉纤毫毕现锱珠必较就是精到吗?程先生当年毅然北漂,抛故土之安乐,弃音乐之所长,矻矻以求,荜路篮缕,野鹤无粮天地宽,寻觅书画艺途,描绘艳丽人生,此非大智者真勇士不能为也。所以,真正的精到不是笔墨的精到,而是:因人生际遇生发出的书写表达方式准确到位、思想的精到、人生坐标精确定位、恰如其分地活着。

古人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而今日的理论家艺评家们如朱以撒先生者又做得如何呢。可以说,朱以撒根本没有做到知人论书,溯本寻源,求证出程风子书法的真实,而仅仅是作一些有限的形而下的臆想而已。

佛家有云:“不可说”。 大辩若讷的程风子一直以行动在诠释艺术、证明自我。当程先生的曼妙艺术画卷、如琳琅般上乘之作安静地呈于面前,我真的不得不感叹语言的苍白,感叹这次网络论辩是多么的无聊!

为艺一途,与参禅悟道同。唯识五位中的第一位是资粮位。程先生当下,既不缺智慧资本,福报充满;又毋须为稻粮谋,物质条件优越,所以,请尽管放胆前行吧。祝一路走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2 收起 理由
网站编辑 + 12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8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7# 百川堂 2 a( c4 H" h8 w4 O
+ `+ N1 [4 T2 S" {! [3 X

, y) L/ s9 w4 `( @& a( {    先生高论学习了!{:1_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有人觉得美有人觉得不美,是这个社会的常态,就如同芙蓉和凤姐,爱之大有人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创作是非常个性化的。
8 ]' P  B- T! C: P0 U5 r* h) s艺术欣赏也同样是非常个性化的。
0 a, r, n3 ]& O8 h; N0 n早在后汉书中就出现了艺术一词。显见,艺术一词不是舶来品!% ?6 R' `! ^" ~0 w
正因为艺术的个性化,在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词:高山流水!创作的,需要会欣赏的;会欣赏的,需要创作的!5 p6 I7 F/ Y( @. N
艺术是精神层面的一种娱乐,在某种意义上,比如能够在文化人面前说出“艺术欣赏”,那么,比你在人面前说出“Z•W”的娱悦就有面子的多,且不粗俗。其实,欣赏是一种精神的“Z•W”。8 n$ {* ^: u# [' e* Q3 Y. M
艺术创作的过程的探讨也有点像是想问太太,你的“快感”的感觉如何?问太太,或是问老公,总不好意思说出口,而对艺术创作的探问就不一样,欣赏者会问,你的感觉如何?
! A0 J7 \( ?! ~如何呢?有人说,如梦中;有人说,如云中;有人说,如一决而下;有人说........一致的感觉,而描述不一定是一样的。% q) e3 @+ W  z1 p! ?$ w: Q2 b9 M
我们也可以从艺术的结果来分析一些问题。1 U# \$ W* ?7 Y3 c( N" F; R7 X
当然,到底如何?& ^/ T- Z4 j, |# T
书法艺术不同于别的艺术门类,在书的后面是个法字。法:在这里的意思,明显是个规约,要规什么?约什么?多少年来也是争吵不休。其实,我们在用经验,在用前人的眼光来谈自己的欣赏,这其中又有多少欣赏是属于个性化的你?至少,在书法艺术的欣赏中,个性化受到了制约。大众化成了众望所归。艺术的小众受到了大众的逼问。2 u  m( u; a/ e: [. ]' n
于是,出现了“彷徨”一词!' L9 t" `# \0 R/ U- P
以朱先生的水平不能明了其中的道理,我很是“彷徨”!. O- s- O, c7 l  }0 S* t; O9 N
我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我就喜欢程风子,我有权说我不懂程风子,但我十分尊重程风子的努力。在一痴那,我见过程风子的一幅字,极喜!我手上有一幅程风子的字,我极不喜欢。这样的欣赏实验也不能说明我的能力。因为,我在欣赏同一个人时,也在彷徨。原因是什么?% y8 h& K& M) U# w% I. p/ S  T
在我见到这样的论题前,我没有想过,现在偶而一想,我的欣赏可能也是来自于经验。
; ]' V6 q, d: \4 B在艺术欣赏也讲求个性化时,我们有什么理由要说到经验?$ c, s; |" U1 m, P/ T$ }- L
事实是,有时经验在左右我们。
1 m9 `4 B% G- c/ m, P6 x" U4 a而经验除去前人的,也是大众的,于是,在中国,有一个词成了金科玉律:约定俗成!7 a9 H5 e2 H6 d4 l5 M% l5 @5 g* W
遥想高山流水的传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