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4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4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启幕{回帖有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3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实力,也要有财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4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4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1_277:}{:1_2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5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返老还童 里里外外 彻彻底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鲍老师的隶书,必然会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6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纯种大绵羊 于 2014-6-17 13:44 编辑

高标迈世,气动云天

——拜观鲍贤伦先生书法

(汕头大学  许蔚思)

一、

在主要由职业书手、职业投稿专业户领衔的当代书坛,以书法为业者,再也不用怕自己没有像当年古人一样当个政府官员了,通过在职业比赛中不断取得成绩、积累业绩、加入协会,便似乎可以享受同登“三公九卿”的荣华美梦。尽管,这个时代不乏以书名世的各级主席、“博导”,然而,在我们身后的历史上,将会有多少人让后世如对“颜尚书”一样被记起?
        书法的职业化,正如竞技体育,带来一种技术和竞技风的繁荣,引来无数“被合理化”的集体无意识模仿,却也慢慢销蚀掉书法的文化学、社会学上的支撑,断裂书法与真实生活对话的纽带。这样,如果长此以往,那么,在以后的历史上,恐怕将很难重现古代那种书法深刻反映了社会的中坚分子——知识分子的“心电图”的局面。
        然而,在当代书坛,有一位智者,用自己强有力的执行力和榜样的力量,几乎以一种力挽狂澜的作为,让我们看到某种扭转颓势的希望。这位智者便是鲍贤伦先生。
也许,鲍贤伦先生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历程,只是一个特殊而偶然的个案。然而,这个看似偶然的个案,也许会在将来的日子里,越发凸显它普遍性、必然性的深刻影响和意义。
        作为一位身份在“体制内”的官员,可以说,鲍先生的艺术却似乎一直特立于“集体举举手拍拍手”的主旋律流行调之外;然而,这种“特立”,只是区别于低档的“流俗”,而他那匡正时代的魄力和实力,实已巍然挺立,坚不可犯,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二、
         鲍先生对当代书坛的贡献,首先体现在他的艺术成就上。鲍先生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1、取法上的高古、脱俗、奇崛;2、气象上的博大、正直、真气弥漫;3、技巧上的典雅、精熟、洒脱;4、风格面目上的强烈个性和“警示性”意义。
        取法上,鲍先生长期浸淫秦汉遗迹,尤其醉心于浑朴浪漫、气格高华的简牍帛书和充满天地元气而沉酣古穆的金文。他对过分美术工艺化、装饰化、程式化的书写程式的拒斥,便使他在一开始就站在时侪之上。
        鲍先生一个十分睿智的地方,便是他没有仅仅局限于“就事论事”,没有“挂一漏万”,没有因为取法了在当时主要以小字呈现的简帛书就只写小字。很多学书者往往受一偏所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鲍先生远不会如此:他将简帛书的舒活灵动和碑刻、金文的沉雄凝重巧妙而不着痕迹地融合起来,在这个需要正能量的时代,彰显了他那宽厚、正直、顶天立地、真气弥漫的博大恢弘气象。
        鲍先生的书法,具有典雅精熟、洒脱洗练的技巧。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在网络上多次搜索鲍先生的作品,但如果没有特别提示尺寸,我总是比较难确定某件具体作品的尺寸——鲍先生已经很好地处理了大、小字在气息上的明显差异的问题,以至观者“难分大小”。我在老家多次近距离欣赏过鲍先生的小字作品,尽管每个字的个头不大,但时常让我有如临沧海、如登泰岳之感。而当我2012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看到鲍先生的巨幅榜书原作时,则忽然感慨以前在偏远小城中看到的鲍氏作品的“真实不虚”——那种恢弘的气度,简直并世无二。接着,当我凑近前去,在鲍先生那近乎浇铸成的深透墨色之外,在每一笔的起止处,却分明跃动流淌着微妙的、变幻的玄机和锋芒……鲍先生的博大和精微,由此可见一斑。
        在字法上,鲍先生建立了一套既让人似曾相识地发“思古幽情”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造型体系。在字法系统上,很多书家往往只能“拾人牙慧”,终其一生也只能在他人的基础上“小修小补”而已,难成大气候。而鲍先生则似乎未加参考时人,甚至连秦汉以下的隶书名家都只能成为他的“座上宾”,就这样建立起一个相当成熟、稳固而别致的新体系,尤其是这个体系还不以牺牲掉原创性而与他者“苟合”为代价,这总会让人响起历史中的事例……
        鲍先生作品中那种磊落大方的气度,跟他那简洁洗练、洒脱勇武的书写技巧是分不开的。在“书写性”这一点上,鲍先生的作品和实践,与当代某些热衷于雕琢做作、“描头画角”的风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果说,艺术技巧都是为塑造个性风格服务的话,那么,前述的技巧,总归要合流汇向一个目标——个人风格。鲍先生艺术上的成就,最终归于他的作品在风格意义上的胜利。风格化的形式、精神的创建,几乎是每个有志向、有理想的艺术家都有的追求。对很多中国艺术家来说,风格的形成,更多的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想来鲍先生也自不例外:在具有强烈个性的风格形成之前,鲍先生也许也经历过一段平淡枯燥的“炼狱”式的探索和煎熬,如果没有“坐冷板凳”、“卧薪尝胆”的勇气和魄力,将何来今日修成这一剑?
        然而,一些哗众取宠、耸人听闻,过度尚异好奇的个性,似乎不具备很大、很好的意义,有时还会阻碍整体系统的发展。鲍先生的艺术极具个性风格,但它对整个大系统的良性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鲍先生的艺术风格,对当代一些“重技轻道”、“重形式轻内涵”、缺乏独立思考而因袭成风、过度程式化美术化的消极风气,具有重要的警示和模范作用。而这一点,也正是鲍先生无愧于一位文化大省、书法大省的文化厅领导、书协主席的重要楷模意义!相信这些意义和作用,将会不绝于将来地体现出来。


                                                                                                                                                                                               三、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文化人对社会、时代的贡献,如果只停留在艺术的表层上,终将是有失薄弱和狭隘的。“文以载道”,如不能“载道”,终究流于一门无异“市井屠类”的皮毛手艺。尽管,为了保持艺术的“自律性”和纯粹性,艺术本体可以和政治、社会和生活无关。然而,和时代、社会、生活完全脱离联系的艺术,无非是一些空洞的小情趣的把玩,先贤大力倡导的“以美育代替宗教”、教化众生、提高全民素质的观念和理想,还可以完满实现吗?
        因此,从更长远的角度上说,鲍贤伦先生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当代书坛的贡献,更体现在他很好地同时处理、解决了两个矛盾这个方面:一个是当代真正有非凡实力的艺术家似乎难以胜任繁重的行政职务的矛盾;另一个是当代身居高位的官员难以攀登艺术高峰的矛盾。
        可以说,这两个矛盾,在古代并不明显,甚至几乎没有,因为古代最优秀的一批书法家,很多都担任过政府要职,而那些寂寂无名的民间书手字匠,尽管有的表现不俗,但在某种艺术的力度和“贵气”上,终不如社会地位较高的士大夫书家。
        如果说,古代的当官的书法家大多成为书法专业界的明星的话,那么,当代的当了官的书法家,会有多少人让职业书法作者奉为心中的明星?社会分工的细化,毛笔日常书写的“退位”,自然使得“书法”不再是当今的“文人士大夫们”必备的“身份认证”,而多只是一些手艺人混口饭吃的工具了。不管当代的官员书法明星有多少,我想,称鲍贤伦先生为这样的明星,或许没有太多的异议。
        曾几何时,中国人会为了一个官员的高洁、清廉、忠正而不约而同地学习他的书法,也会为一个官员是“奸臣”、“贰臣”而一笔勾销抹杀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后来,中国人终于明白了这种“以人废书”的观念和做法是有失公允的,尽管,还是有很多人相信“心正”就能“笔正”的道理。
        对职业水平与个人人品、私生活的“错位”的宽容,带来的是价值判断标准的非功利化解放,但也导致了当代一个尴尬的事实,即“艺术的非人格化”——很多人可以相信一件艺术品在商业价值上的不菲,却对隐藏在艺术品表象之下的艺术家人格的展现持一种麻木、无所谓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也正是某些艺术为何越来越脱离精神、文化的支撑,越来越“重技轻道”,越来越流于形式的流水线、工艺化制作的原因之一。
        尽管“艺术的非人格化”已有愈演愈烈之势,但好在当代仍有一些有识之士和德高望重者用行动告诉人们:在一个艺术从道德、政治中解放出来的年代,养“浩然之气”并未过时,“心正则笔正”之说虽未必是客观普遍的真理,但也应该成为学艺问道者的毕生追求!
        鲍贤伦先生正是一位养“浩然之气”、“心正笔正”的学者型官员书家。无论在书法专业界还是在文化界、行政部门,对鲍先生的人品,大多数人有口皆碑。鲍先生低调、谦逊、宽厚、正直的品格,和他的外貌是一致的,和他的作品更是一致。面对他那充满忠正博大气息的作品,仿佛面对着一座座屹然耸立的高山,它威风凛凛,却也仁慈宽厚,这不正是鲍先生给人留下的印象吗?
        因此,“我襟怀古”,怀想追求的不仅是古代书法、艺术的那种形式上的美,更是对古代贤哲高尚人格、精神境界的敬畏和追寻,是一种对“浩然正气”、“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人格的呼唤。
        在这个时代,书法、文化艺术的繁荣,单靠不在“要位”而有时只能“街头卖技”的职业书法作者,未免时常欠缺必要的“摧城拔寨”的“临门一脚”;而单靠对艺术本体不甚了了的“在位者”,似乎也难避免“群众基础”的羸弱。因此,在当代和未来,尤其需要高标迈世、耸然特出的艺术天才,更需要正义凛然、浩然挺立、气动云天的正能量政府官员,将此二者合而为一者,盖鲍先生是耶!
        高标迈世,气动云天……时代呼唤这样的人……


                                                                                                   (许蔚思,斋号:剑琴居。联系方式: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山南路南门谢厝巷3栋602. 电话:135928417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