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dou_客龙

[评批] 从''知白守黑''到''笔墨等于零''(已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12-8 07:08 发表
& N, P; T. M% c4 ~; D' Z( `) r3 T1、笔墨等于零的含义是什么;
# H$ A! ~4 A+ N! E6 z! w5 u这说起来话就长了,长话短说--零
- \/ ~+ G7 `, Q8 O4 v5 L2、知白守黑的含义是什么;
. p3 Q! x, t; U# J7 d: H& R就是“知和守”,即知道守什么+ ]3 ]0 G# ~5 h
3、足以断定前者起源于后者的依据是什么。
2 A; m' C$ p( f8 _+ P这是先提一个假设,这种假设是借鉴理 ...
; \* L/ l( U% z" U
em13 em13 em13 谢谢宫兄em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柳青凯 于 2007-12-8 08:55 发表
6 ^. X+ z# \* R% O先占个位
  ?+ B" V: {6 P" }5 u6 h1 d( J' J
柳兄批评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谢''吴冠中的本家''--吴兄汇编资料!多交流em13 em13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8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12-8 11:40 发表 0 o" w3 T( u- u
再谢''吴冠中的本家''--吴兄汇编资料!多交流em13 em13 em5

3 ?3 r, n3 `0 t* j" {3 Y我只是觉得观点应站在资料的基础之上才有力度.就随便在网上度了一些.当然,关于这场讨论或许有人做了整理.% Y5 U) ?" u  ^( V9 a: B# \% n, c( v
我们再来讨论时尽可能不做重复工作.如此更有利于推进问题的深入.
* N# ~# i% ]6 e& Z: z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醉荷 于 2007-12-8 10:37 发表 + B6 p; x/ X  L, R
有点意思,看来我也要想一想这个问题.em6 em6

& Q# H6 }3 s- ~+ t. {5 m+ Xem13 em13 em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8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刚上网时,就参与了有关主题的讨论:+ K+ U  \  E: e/ Y1 C) ^- ^

& Z6 o* ]2 @3 }( Z! h$ _【公社辩论会】二月辩题:笔墨等于零→←笔墨不等于零(附吴冠中原文): U6 Z1 T5 ~" I- g6 M
地址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60122&fromuid=447674 w' l$ S9 U" Y) l8 a% w( p  W3 M

4 ~9 `8 S6 q- g: Y也发表了一些观点,现转贴如下,仅供参考:" O3 d, {8 D6 }3 W1 z0 \# f

9 o3 A/ J& J6 Y0 M* X1 d
笔墨等不等于零?离开前提条件等于背说,永远讨论不清
8 l# q" ^9 B3 h

- e" j6 P5 S% s6 n  ]中国书画能离开笔墨吗?应该说缺失艺术性的笔墨等于零。艺术不等于技术,却包含着技术。所谓技进乎道者方为艺术。也可说单纯技术性的笔墨等于零,具有艺术性的笔墨不等于零。否则就不需要理论思维,可以信口开河了!
笔墨是中国文化的术语,非指具体的笔与墨。所谓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指文章言。而书画的笔墨是特指,具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难以用语言表述,但又确实存在。有好坏、雅俗、优劣、高低之分。笼统地说笔墨等于零,即是不作上述之分。在否定坏、俗、劣、低的同时亦否定了反面。识别、鉴赏笔墨要靠慧眼,这又是另一问题。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3 ?; p5 w9 w, D" E! {2 z' S
在深刻的片面与浮浅的全面之间谁更重要?
* D4 p6 y" N5 j8 v' h# w% M; W
. X1 a5 B2 G9 ]: b
有意思!何谓"脱离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
" f( ]# V# v; c( c, q- |
  O! g. d. w8 M9 A' W0 @$ T6 U[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2-23 12:17 编辑 ]

: i! E6 q/ H& H1 L- H
笔墨等于零是何意义?既否定笔墨也。若说"脱离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乃大白话也。基于此还有必要继续讨论吗?

. r$ e* U  b0 W. ^$ b6 O

1 V4 p1 n' r( S! o6 _! @% T% c好的!在书画作品中,哪些是"脱离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反之,哪些又不是?只有搞清此问题,其价值等不等于零,也就清楚了.
) I& O- U, @6 x. g7 o- i! I( J2 [9 y0 n+ \$ E+ l
你说如何?

9 Y" d6 ?* y. G8 l
: k4 S3 j8 {; `9 l
 就说书画作品中的笔墨,其艺术价值含量有) ?* S( G' [2 Z6 e) W0 D

  ^/ m. Q2 L* e0 A: ]2 d无高低雅俗优劣之分?若无,那末我们的评审标
4 c: R- N# h" z- k, I' C, S3 @

5 F! `; Y; o$ ~. Q! U3 H! p准从何而来?所谓"笔墨等于零"的观点,也就+ k9 }* w  I& W5 Q" J1 B3 Y

; G- K; y% h+ d: s  g7 O0 c' D不攻自破!

" L" G  W* r; e6 t2 V% ^' D# u苏轼诗:
) T. O* J$ z- p2 z( o- ~
5 Q6 d) G1 j. D8 R9 O& K# a2 e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 b. ]0 t0 s$ t) P* X  f" p

) h; J3 f  V3 ]: N* j% P! X  其实,这个辨题是很有意思的。现在还是在表象中兜圈子,还可更深一步思考。1 l* w* \# f& _5 X" S
  吴想说的却表白错了.论点自相矛盾,结论也就不能成立.) b- M9 ?6 C- }8 _& |' v8 ~
  一幅书画作品肯定要由笔墨构成,家与匠是不同6 J+ Q# B! f/ t( n
的.是否可说,低劣俗的笔墨等于零?
斑竹诗改得虽欠押韵," s2 b: a5 P( i# k3 j
意境不错.
. P9 Z0 M% {( e" l- ~体悟真如,可是禅之境界.1 L! l" _0 B2 Q& D( E- \  o
书画通禅.难在于此!
( M* b, E( `" _2 Z在禅~玄来说:笔墨确实等于零啊!

3 Q6 E5 |4 _, S9 V, _, e' K) o3 E, {$ B1 |: n1 T) V# e4 @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2-24 09:29 编辑 ]

9 q8 T# _3 n# ~+ T
确实幼稚!等不等于零的问题,本来就是公案,是中国哲学"有"与"无"的命题.正是这种辩论,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
6 Y9 R- v6 w6 U' W  A- o2 t

, @; n: |% \; X( W/ O3 D& c
% w/ I/ l) u. z6 C

) ?% ~' A* Q3 Z  `) a' z$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8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一篇成文,与讨论本主题有关,对深入课题可能会有所帮助——
1 p4 q( }' w/ @$ r4 V
. {' P3 |9 ]' C论书法的“韵”
8 I# P$ K; r# [
                                                                         李杰 9 C4 U2 N2 \  o) v/ v
& H/ j6 V, j7 r: `- r7 h' B
! ^& C7 ^  ?: v+ n

6 ^# Q5 J- B, m* y  F, J
( O7 i4 y4 e" @3 B' n- p
, ^2 h- x0 M# C; n- p2 Y4 S

! Q4 M- F! g4 L$ k  r, \8 P( l# c; ~( {8 P+ @/ V' S3 V9 ~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经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O1 E9 _. _- @5 J+ y0 Q
 
; k8 x( L( l  m6 A8 `( h) O& K     中国的书、画、诗歌等艺术的追求目标,发展到唐代以后,逐渐从理论的探讨,到自觉的韵味的追求,使艺术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就书法而言,早在晋代就有“尚韵”之说,六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他提出品评人物画六条标准,称为“六法”,首先标出“一气韵生动是也。”将气韵视为六法之首。五代荆浩的《笔法论》中,又将“六法”分析整理成“六要”,在气韵中单独突出了“韵”,把书画艺术讲求“韵味”、“余味”和“象外”等审美追求突出了出来。

8 I- I5 Z  D, h9 A" q- a. M
, ]$ c$ ]  e% n  书画艺术的这一追求与诗歌艺术的追求紧密相连。唐司空图着重从韵味谈诗,认为好的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是说韵味必得从迹象以外的虚空处去求得,从不著一字处去领会韵外之致。宋严羽以禅喻诗,提出作诗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说只有“空”和“虚灵”才能产生神韵。同时代的范温在他的《替溪诗眼》中,对“韵”作了探索性的解释:“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行于平夷,不自矜炫而韵自胜”。“韵”就是“有余意”。“不足”,“平夷”才能“韵自胜”。明代王世贞提倡神韵说,同样强调“镜中之相、水中之月……无迹可求,”“色相俱空”,强调“空”字,强调“清运”,是以唯“空灵”、“清远”乃有神韵。
. g. U  t# T; G. i' J
# o! u: ^, |9 z9 F1 X  由此可见,只有“虚”、“空”、“空灵”、“清远”方出现神韵,在“有余意”、“不足”、“平夷”中才能产生神韵。所以,“韵”是一种艺术审美标准,是经过“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而取得的艺术效果,它空灵得如镜中之相、水中之花,虚幻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人们必须从“象外”、“环中”的空灵处去领悟“味外之味”、“象外之旨”,从“不足”、“余意”中去领悟“韵外之致”。一句话,“韵”是通过“虚”表现的。 & o. c! a3 M  B; A! ]
: ?& r5 Q: a7 R" m9 X; u
  实际上,前人早有“虚以成韵”之说。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笪重光:“虚实相生”。高旦甫:“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哲理的“道”集在虚的地方,令人咀嚼不尽。书画的“妙境”在无画的虚处,令人体味不尽。创作的“灵气”在笔墨未到的虚白处,令人遐想不尽。虚把想象的境界引向深邃。只有“虚”才使想象扎上翅膀。只有“虚”才使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也只有“虚”才能使人咀嚼那神秘的言不尽的韵味,韵致。 % f6 N% H8 v7 ^

8 b" I" i8 G! r$ G9 @3 ]  书法的“虚”,就黑白的对比而言,是指章法中的空白。就实中之虚而言,又是指用笔上的虚锋和不着力处,同时包括萧散、天真、简淡、生拙的风格追求。笔笔中锋,处处实笔则字无生气,亦乏韵味。增加些侧锋、飞白等虚锋,书法的逸气顿生,带来韵致。米芾在给宋仁宗谈书法时曾说:“蔡京不得笔,蔡下得笔,而乏逸气,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米芾自言“刷字”,实际上是他大胆革新书法,以侧笔尽兴尽力去追求“刷”的虚灵,追求自然的逸趣。他还提出:“手心虚,振迅天真”,把别人的勒、摆、描、画及妍媚等种种传统习俗一概打破。他的字多从侧、斜处取势,有魏晋的天真之气,故在虚锋中蕴蓄着韵致。他的新意出于法度之中,如果说蔡胜在度,苏胜有趣,黄胜在姿的话,则可以说米胜在韵。他成功地处理了沉着、飞翥的统一。 ( _* h/ p& y6 F6 U4 ~
. g, }& v1 F- o
  所谓“有余味”和“不足”,就是要避免处处用力,要有不着力处。如处处用力则伤于刻露。法国艺术家圣·佩韦曾说:“感染不等于劲头,某些作家臂力大于才力,有的只是一股劲,劲也并非完全不值得赞美,但他必须是隐蔽的,而非裸露的……美好的作品并不使你狂醉,而是让你迷恋。”用笔要“欲断还连”,其中有若不经意处,自有一番蕴蓄,耐人悬想回味。笔有未尽而意愈远愈深,则韵味自生。那种一味求工,线条过于凝重,使人感到刻露有过而内蕴不足,则乏韵味。 5 t8 a' y, j) ]( k2 f7 O2 p+ T2 W

/ s7 [5 C: V' v3 |  中国书法尚“韵”与此同理。太粗糙生硬的作品不属同类,“韵”就是精神性很强的寄寓,它必然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与挥洒之乐。工匠式的粗糙生硬缺少一种“士”文化的内涵,在书法上特别缺少书卷气,自然不能算有“韵”。当然,延伸为风格,则大抵雄浑、恣肆、质朴的美,也很难归入“韵”。还有太成熟圆到的也不属同类,因为韵偏重精神的抒泄,而不是技巧上的面面俱到。比如唐楷可以有法,但大概很少有人去从中寻求什么“韵”。赵孟頫的字不谓不熟,却难免有着意、巧饰之俏,熟则伤雅,熟则近俗。所以从明朝起即有不少人说赵书俗,甚至到清朝梁闻山也说“子昂书俗。” ( Q; N0 [) o' Z  o$ {" h) T
% ^0 u% U8 y- c
  神、气、韵三者经常联系在一起用。三者虽有共同的地方,却又不相同。既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这就是中国书法创作虚实结合而产生神韵的辩证法。 - L/ L- O; {; O- w
                                                                                                                                          来源:《光明日报》

! B6 X+ ^+ z) l* Q. @( j1 p" `$ ~! c' h; S8 f+ T1 \7 M" Z1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衣先生多批评em13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9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12-7 23:04 发表
" @  d1 J8 m$ ~' n. \( o8 ]  U- \4 I. U& Q# @
如果能说得让没个人都听得懂!那吴老自己早就''大白于天下'',我就不要再罗嗦;来解读一番!-----可能解读得不好!让您费神来看!您的建议和疑问,我当思考之!谢谢em13 em13
/ E; `  f3 {% R# x0 D8 r1 R
我是想听听你的陈述。这样我们才有能在一个前提下讨论。否则,你言我语,难有共识。也希望跟贴的人少引用些资料,少拉些花花绿绿的筐子。我把贴弄得花了。看起来很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9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12-8 07:08 发表 4 H: c" G/ G( n: c7 g+ b( ^
1、笔墨等于零的含义是什么;3 N5 e2 g6 ?# M! s1 L! p' b
这说起来话就长了,长话短说--零
( O- b3 ?' M3 @# I2、知白守黑的含义是什么;) J1 q- Q8 t1 S0 E9 w3 ]1 p
就是“知和守”,即知道守什么
+ ]) l8 F" m1 a( t+ j/ F; \3、足以断定前者起源于后者的依据是什么。% Y0 {# l9 B7 u" q
这是先提一个假设,这种假设是借鉴理 ...
& C$ \- u" \2 T9 T
老宫回复了这么多,基本=O/ T6 x4 P! z$ c7 [7 O8 p+ a

. c% I$ y& f. c" L9 o我就不“O*O”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