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丁剑

河南是书法大省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阮次山 于 2007-6-7 21:38 发表
* c# j7 a% [" }哈哈!柳先生有点急了,连丁先生文章的意思都没搞明白就批了:3 f; H$ y  ~1 \/ w" d: S

6 l5 q. `$ ?2 z" U
2 }, N2 P( ^9 B8 @2 F. k. Z# N我有什么急的,你又在虚意附和,让我不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丁剑和青凯关于河南书法大省的商榷,二位兄弟出于感性或理性的出发点,都是很珍贵的心声,让我们乐见以后的河南会由量变到质变,出现引领时风的大家,这次争鸣如果能给我们带来一次冷静的思考,对于他们二位的付出应是很有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把河南张.周隶书的位置提的那么高;北京也好不在哪里,我看粗制滥造的“流行书风”就源于北京,书风浮躁北京不能脱离干系。em4 em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纪录片:河之南(1-10全)/ o3 F) o5 ?0 ]/ f

' R6 u. y# h7 ?+ Y* U* M
' v. ~  f- b* @' W4 H/ o# N& {! E6 L: N  Y) B7 F1 ~# v

* F, }1 E% {$ `  t

) c% E' V9 x0 [8 k0 F9 @+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O5 N% a; C. }. I3 g
( B- E/ `; l1 [+ h: v* U, n- u# i  I
第一集 大河之源
) E2 M, g. u# N! T# R4 ^: o' j8 z! X, B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中原,也即河南,孕育了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古老文明,哺育了炎黄二帝。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面世,使中原先民从传说走入信史。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源与主体,代表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原大地上,王权和文字的出现,是中国文明从史前文化进入历史时代的分水岭。 + A. _* `/ G2 N$ B6 J
3 ]: l) A0 e; h  K
第二集 大河之民
& |2 j/ s! I5 S2 o
+ @- g( G8 p4 ~盘古开天地,伏羲女娲造人,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生发于中原。中原是轩辕黄帝的故里。根植于中原大地的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据统计,38%的汉族姓氏起源于中原,但这些姓氏所拥有的人数却占到汉族人口的80%至85%以上。
) V- P5 H6 x7 r1 L4 f  G7 v6 Q; T" c/ @" Y6 C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动乱,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原先民大迁徙的一个意外的后果是,催生了客家文化这朵奇葩,使得中原遗风绵延不绝。
1 n0 l' S  l/ p' z
; O% G0 [8 u, b第三集 大河之都
/ p0 ]1 M. o5 Y4 n; }中原的古都作为中国历史文明的盛器,浓缩和固化了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夏都二里头,被史学家誉为“中国第一王都”;商都郑州、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经历各不相同,却都记录了中华文明在光挥与暗淡、彷徨与失落之间的艰难历程。
& P5 Y0 \) G5 z$ f5 G2 J
; y& k3 _% R5 n: |+ d$ B第四集 大河之魂
: v% h' z0 M# w6 |% y1 z思想家,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出生于申原的老子、庄子、祖籍中原的孔子,或淡然,或坦然,或超然,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雏形。他们在中原大地所引领的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辉煌时代,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文化思想变迁的源
1 R' C: F6 @( o( _
/ n! C! t# K+ n第五集 大河之光 & V* o$ d* R! j$ E# l! @/ b, x
东汉时期,儒学在洛阳再度辉煌。许慎以《说文解字》创立文字学,并对五经之义加以阐发,蔡邕的《熹平石经》树立了儒学与书法的双重标杆。北宋时期,程颐、程颢以理学重新诠释儒学,规划了此后800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儒、释、道三者在中原的融会贯通,确立了中华文明的内核。少林寺里的三教合一碑,见证了这一融合,也标志着中原在融合过程里的中心地位。 * j+ @/ T! x6 r+ K
! k/ w  z% p" [( s8 ?9 z$ p' N5 K
第六集 大河之歌
8 O; ]% P6 ^( J) N- Q2 @中原的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集,其申《国风》的半数以上出自中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李贺、苏东坡、柳永等,在中原大地上发出迷人的光芒。唐诗的俊逸潇洒,宋词的婉转旖旎,在中原大地上留下无数可供追缅的足迹。传统文人的一腔家国情怀,在范仲淹作于南阳的《岳阳楼记》中表露无遗。 $ t$ g& F) b$ l

' x. K) A( z5 f第七集 大河之艺
  G9 b, c4 C) R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其理性写实的艺术风格,折射出中原大地的美丽变迁。李斯的书法小篆,记载了历史中政治与文化制度的动荡巨变。由南阳画像石而龙门石窟,流传下的是汉唐时期的绮丽与气雄浑。唐代的吴道子和颜真卿,分别以书画演绎了中原艺术的磅礴与风骨。直至宋朝,黄庭坚、郭熙和张择端的书画与以汝窑为代表的瓷器,构成了一种文雅到了极至的艺术景观。 " d5 o! v3 k6 S* S* X
! Y: V& p) J" d0 i! v
第八集 大河之学 7 {+ |" s! \0 j6 b4 X
濮阳“45号墓”的龙虎成为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是中国6400年天文学历史的起源见证。东汉张衡、元代郭守敬分别在中原大地上创造出了浑天仪、地动仪与观星台等天文学奇迹。“医圣”张仲景以医济世,明朝朱载堉创造音乐上的12平均律,以及墨子在物理科学上的发现探索,都闪现出中原文明在浪漫之外的理性。 8 z; P( `+ V* p. W4 S' Z) `! L5 G
! b- c* v* B) i7 z* F& m
第九集 大河之风 8 m6 |( _; ]- E
由汉而来的灵宝“道情皮影”,濮阳大弦子戏是中华戏曲的活化石。明清以来,中原剧种有80种之多,尤以豫剧为盛,且至今散发出远古中原丰沛热情的“郑卫之音”。太极拳、少林功夫的名扬天下,同样得益于中原大地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3 T5 k# C. E( P8 v. F
% q' ^9 [6 M( M第十集 大河之南 ' h' P: C0 m  J
周公在禹都阳城兴建测影台,从礼制上确定了中原为天下之中的崇高地位。“中国”一词,亦源于此。由夏至今的4000年时间里,其中3200年,中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中原成为一个吸纳、交流、融会和锤炼四方文化精髓的大熔炉,这也是中华精神的主脉。随着北宋汴京的沦陷,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迁、北移,中原的辉煌随之终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大省

大家应该有目共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em3
5 S: V; ]8 p; A6 v0 {6 @
8 |5 R& [1 K0 F8 U6 e5 K3 M# n
7 J9 \/ Y. y  a. Tem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笔草 于 2007-6-8 11:06 发表   S* h: O4 D0 @+ K& B8 M0 ^
em3
' L7 \9 f# g3 _) r8 p3 f9 w% p
/ }3 Y5 O3 N7 l5 {/ i6 D' n6 q5 h+ {& E" E9 a3 D
em12

0 b  K. W# t/ _6 O' g7 e  ~8 Y好久不见一笔草兄了!谢谢光临!em13 em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大省就是书法大省,不要眼红,不要歪曲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不为 于 2007-6-8 12:49 发表 / M2 t* `0 H/ d+ P7 \9 ?
书法大省就是书法大省,不要眼红,不要歪曲事实!

$ q) X3 b7 ]1 [; ~感谢无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不为 于 2007-6-8 12:49 发表
+ D1 R1 V: h6 s7 B3 W* p6 b书法大省就是书法大省,不要眼红,不要歪曲事实!

. O5 V" D! G& D' W; B) V支持!face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