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一、引言 老子的《道德经》里包含了对美的态度、认识,乃至对一些世俗的审美观的批判,本文仅就老子思想中与美学有关的地方加以分析。概而言之,老子崇尚以柔弱为上,以静为安,以自然为美,以无为胜有为。老子是一个世俗世界的反叛者,也是一个繁华世界的循匿者。老子的《道德经》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他的思想不像儒家那样功利,也不似佛家那样虚无,成为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精神皈依,也是世界上难得一见的智慧之学,对中国人的审美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柔弱是美 老子赞赏失败,认为柔可克刚,欣赏柔弱之美。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像水那样因其柔弱,所以择路而行,可避锋芒, 不与人相争。水“就地位”是一种比较冷静、保全的处世态度。所以,老子以柔弱为美,进而欣赏不争,是平静处世、安分守己的表现。老子不仅辩证的看到了柔弱之美,他甚至认为柔胜于刚,他不赞赏刚强之美,认为至柔可以克至刚,物极必反,照这样说,天下就没有绝对的美与丑,所以有人批评道家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但是,老子所倡导的相对是确实存在的,甚至是确定不移的。在论证强弱时,老子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在一般人眼中,尤其是一些励志的书中,经常倡导人要自强不息,使自己强大起来光宗耀祖,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辱。老子看到了强大的弊端,甚至讨厌强大,强则易生硬,硬则易断。自古强大的国家多称霸,古罗马就是因为自恃兵强,靠武力统治,但难免灭亡,还有中国的强秦统一之后,短短只有两代皇帝,还是由于恃强而重刑,焚书而坑儒,还有元朝的因强大而征战,拿破仑因善战而穷兵,希特勒因好战而灭亡,不一而足。到底以强为每还是以弱为美,没有定论,而老子告诉我们,弱优于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有人认为,女子贵阴柔之美,男子贵阳刚之美,也是与一定的审美习惯有关的。近几年的“超女现象”就是对这种审美观的挑战,以中性为美。因此,老子提出以弱为美的观点,并不仅仅是在场当时社会的“反调”,也是审美观趋于叛逆、理性和多样化的产物。 由于强者易生骄傲之心而藐视弱者,智者易恃才放旷,超强易称霸,过富则国忧,由于世间的大智或超强都会打破事物之间的固有均衡,在社会上才产生了知识分子、富人阶层这样的特特殊阶级,所以就有了恃强凌弱,乃至侵略战争。所以,老子首先通过主张“柔弱”以求制衡与和谐,主张无为以得安静。 三、以静为美 “静”是一种境界,——尤其是在浮躁的世界里。独居一片净土,或独守一片心灵,不失为美。静意味着静止、静而不为,老子所指的静,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静观其变,静而允许其以自然规律而变,不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任其按本性发展。要是中国当下的教育能允许受教育者按其天性来发展,是最好不过的。但就是有的机构好政绩,好管制,才出现不美之事。升学率、分数,这些人为的管理措施并不是促进了人才的发展,有的人才可以拿高分,有的不行。在老子看来,与其做,不如不做。这倒可以解释现在的会议、政绩工程、宴会之类的现象。 其实,宁静而不为的生活是美的。很多看惯世间喧嚣的人谁不希望宁静?这样的情景好不好:深夜,外面下着小雪,竹林被雪覆盖,一个人在屋子里在台灯下读书,这种幽静实在难得!另有诗云: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出 静而求自然,求自然而安于田园,成为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精神诉求,也成为许多人功成身退后对美的追求。 静而不为,不为故不争,不争而谁与争?在这样的逻辑关系下,无为是求静的结果,不争是无为的结果。静可以产生美,而静是靠不争来实现的。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求静”是自我保全又是自我发展的途径。我们知道,不管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冲突和刻意的人工力量都会打破平衡,产生与安全稳定相对立的东西。老子的社会学说也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将个人的在“静”中生活和社会在“静”中发展这两者结合起来,在老子的哲学中,无疑是好的,老子从上这样一个世界,这种审美观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老子提倡的顺应自然、以静胜动对个人修养的积极作用。我们从审美观的角度来看,一个招人喜欢的人不会是一个夸夸其谈、争强好胜的人。古人崇尚温文尔雅、谦逊有度,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是保守的,即使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比如孔子,也是谦虚、沉稳的人,即便是好辩的孟子,也鼓励君王勿夺农时,使民无饥,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