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7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丈蜀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一位学者,其次才是一位书家。我说“其次”,丝毫也没有贬低的意思。如果把他多方面的成方就比做一棵大树,那末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也只不过是这大树的一枝。然而这却是高标逸韵的一枝。

先生的书法,不仅功力深厚,格高趣新,而且有自已独特的美学风貌和艺术个性,可谓书道精深。在其鲜明的艺术个性中,反映着他的学问、修养、人品、道德、阅历、性情,真正做到了人书如一。故能观其书如见其人。他书法中的那种博大深沉的气象,奇拙闲雅的情趣,含蓄清新的韵味,疏淡高逸的格调,用前人的话说,这就是书卷气。正如把中国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文人画一样,我想他的书法,也可以称之为“文人书”。“文人书”一词,虽前不见称于典籍,而文人书的存在,则是中国书法史上并不鲜见的事实。就以王羲之的《兰亭序》来说,其文辞奥旨精义,情文并茂,岂仅以书法胜。在历代书家中,如蔡邕、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祝枝山、文征明、傅山、康有为、章太炎、吴昌硕,乃至鲁迅、谢无量、于右任、杨守敬……他们都不仅是以书名家,然而他们的书法却更为世人所重。其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把自已广泛深厚的学养,渗入到书法作品中,从而形成一种味之不尽的蕴藉之美,一种溢于纸帛的书卷气。所以将他们的书法称之为“文人书”,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之所以要特别提出“文人书”一词,乃是因为前举历代大家之书,也包括吴丈蜀先生的书法在内,的确属于很高的文化层次,我们只有把它放在文化的高层面上去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同时也深切感到:提高书家的文化素养,是克服不正书风、发展书法艺术的重要前提。自然并非所有的文人学者都能成为书法家,也即是说“文人书”并不就是文人之书;然而要做一个真正的书家,却不能不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

什么是“文人书”的特点,我想大约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学问修养和与之相联系的思想境界在其书法中的其种反映,这是使其书法作品具有高逸的格调、丰富的内涵,从而耐人咀嚼品味的首要原因;二是作者个性气质在书法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表现为作者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精神。这二者又是密切相关不能分割的。换句话说,艺术个性的表现,新书风的创造,如果不以高深的学养为基础,就难免流于浅薄;反之,某些文人学者的书法,仅来之于传统,缺乏自已的个性表现,也难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

作为表现艺术之一的书法,直吐胸臆,抒写性情,乃是其根本特性,所以书如其人也就十分自然了。一切真正的艺术品,无不都是作者人格的表现,“文人书”也就是那些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的人格化身。试看前举历代文人书家的作品,与他们的诗词文赋、人品学养,交相辉映,益增光彩,不仅在当时曾使人眼目一新,虽千百年后,仍觉其充满艺术生命的活力。丈蜀先生的书法,足堪比美前贤,并无逊色。写到此,不禁想说几句虽属题外却并非无关的话。我曾以《千载两“兰亭”》为题评介丈蜀先生所书《兰亭序》,将“千载”之间的两“兰亭”相联系,相比较,以说明先生所书自不同于右军“兰亭”,亦不逊于右军“兰亭”。不想有位先生硬在我的文题上强加“只有”二字,变成《千载只有两“兰亭”》并据此大做文章,这已经不仅是断章取义,而且是当众栽赃了。这位先生举出曾钩摹过《兰亭序》的冯承素、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诸家,以证明摹“兰亭”者颇有大家在。殊不知上述诸大家若仅以摹“兰亭”为能,则决然成不了大家。而他们之摹“兰亭”,在当时尚无照相技术的情况下,原只是作为复制原作的一种手段,根本不是创作,也无法和王、吴创作的两“兰亭”同日而语。至于说《兰亭序》的内容如何悲观消极,八十年代的诗人、书家便不该于之暗合,不该有感斯文,如此上纲上线,真有点“大批判”的味道了。对吴书“兰亭”如何评价,原可见仁见智,不必苟同,但评书评总也应该实事求是吧!(该文题为《书评应该实事求是》,载《书法报》1988年第30期)缘此,对丈蜀先生的书法作一些具体的剖析,以揭示其精妙所在,实有必要。

吴丈蜀先生的书法艺术,从总的美学风貌上来把握,书卷气自是其基本的特色,但其中所包容的各种审美要素和多层次的审美内涵,又并非“文人书”、“书卷气”所能尽包。先生用笔结体,上取汉魏碑刻之浑沦大气,下取诸家简牍之潇洒神韵,以碑意化入行草,古拙苍劲,格逸趣高,无丝毫纤弱柔媚之态。观其笔法,落笔如金钢杵,中锋直下,力透纸背,起笔多藏锋,浑圆厚重;行笔如屈铁折钗,骨气深稳,而又挥运自如,顿挫有致;收笔多圆如钝椎,或偶作方笔,如集中武侯祠诗“锦”、“中”、“邦”诸字末笔及某些撇、捺,皆如截铁断金,嘎然而止;收笔间有出锋或笔断意连者,如同一诗中“沥”字左出一撇及瞰江楼诗“廊”字末笔、校经楼诗“归”字末笔、赠咢生联中“妙”、“多”二字末笔,皆一气贯注,虽至毫末而力不稍懈。加之长短、曲直、重轻、疾徐、枯润的变化,使其以拙为特色的用笔,既不流于巧薄,亦不失之板滞,可谓寓大巧于朴拙之中,得神韵于点划之外。再如结体分布,其欹正、敛舒、粗细、大小、错落、联属……变化万千而皆出自然,取险造势而不失均衡。一篇之中每有粗笔粗过细笔二三倍者,有大字大过小字一二倍者,又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左敛右舒、右敛左舒者,有上松下紧或上紧下松者,有字体横向展开、竖向延伸或向一侧倾斜者。如赠江云联中“文”、“帼”二字之粗笔为“系”、“家”二字中细笔之数倍, “帼”字为“家”字大小的二倍;与陶亮生唱和诗卷中“难”、“地”、“鹤”、“谁”诸字皆左高右低,望富士山诗中“烟”、“临”字皆右高左低;与陶亮生唱和诗卷中之“折”、“新”、“钟”诸字、滕王阁诗中之“飘”、“郎”诸字皆左敛而右舒,同诗卷中“鹤”、“麟”、“轮”、“传”诸字、汉宫春词中“翩”、“传”诸字则右敛而左舒,又如同一“归”字,在校经楼诗中左敛而右舒,在怀甫亭联中则右敛而左舒;赠江云联之“登”、“家”诸字,赠咢生联之“耋”、“庆”诸字,皆上松而下紧,月牙泉诗之“乘”、“岭”诸字,武侯祠诗之“避”、“丛”诸字,皆上紧而下松;又如与陶亮生唱和诗卷中“真”、“鹤”、“谁”、“查”、“见”诸字皆向一边倾斜以取其势;如汉宫春词中之“放”字、望富士山诗中之“倾”字、鼎湖山诗中之“纡”字、校经楼诗中之“殿”字,皆横向展开,其宽度超过同篇中其他各字,尤其秋波媚词中之“峨”字、赠江云联中之“帼”字,均左右拉开,几如两字并立;又有竖向延伸如月牙泉诗中“弯”字,秋波媚词中“莲”字、校经楼诗中“归”字者,其长度均超过同篇诸字。上述种种变化,皆不假雕饰,纯任自然,如行云流水,随机而生,风行水面,自然成文,有不期然而然者。也就在这万千变化中,产生出种种不同的节奏和韵律、情趣和韵致,呈现着或凝重、或流丽、或疏淡、或奇崛、或朴拙、或高雅种种不同的审美意味。

大乐与天地同和,人书合一,书与道契,宇宙间生生不息之气,运转流变之美,尽合于书,尽在书中,丈蜀先生的书法已臻于道的境界,我故以“书道”称之。读此集者,想必也能从这些作品中得到某些超于书法之上的启示,领略到其中流溢着的宇宙自然的天香妙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颠、狂、痴、迂”是一种境界

                                                                         鲁慕迅/文



   宋陈善在其《扪虱新语》中说:“顾恺之善画而人以为痴,张长史工书而人以为颠,予谓此二人之所以精于书画者也。庄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清方薰谓:“后惟米元章委心书画而以痴颠兼之。”清盛大士更扩大了颠痴的队伍,把倪云林等收编进来。他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米之颠,倪之迂,黄之痴,此画家之真性情也,凡人多熟一分事故,即多生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故颠而迂且痴者,其性情与画最近。利名心急者,其画必不工、虽工必不能雅也。”

其实画史上颠而痴且迂者还多的是。东汉的杨修也算得上是位颠狂之士,以恃才傲物而被曹操杀掉的;南宋梁楷,一杯在手,笑傲王侯,不耐皇家画院的规矩,挂金带于壁而去,人称梁风(疯)子;明代郭诩自号清狂道士,少时应科举未终场就逃走了;徐渭竟狂到击杀其妻因而坐牢的地步……在当代,对一些敢于坚持己见,特立独行的青年画家,也多有被斥之为狂的。

真正的艺术与世俗的功利是不相容的,只有虔诚挚着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这种虔诚和挚着在世俗的眼中成了颠狂痴迂的异于常人的表现。一个专心治艺的艺术信徒,没工夫研究处世哲学、对人方略,不屑于拉扯攀附、炒作包装,更压根儿看不起某些徒有虚誉、甚至盗名窃誉的名流权威。

痴者迂者多为年岁稍长或性格内向的人士,任人訾笑毁誉,只作呆钝不理,全凭一股傻劲,我画我的。

颠狂者往往年轻气盛,锋芒外路,有一股与世俗相抗的傲气。才气与傲气并出,往往遭人妒忌。

我虽不才,年轻时也有几分傲气,虽遭际坎坷而不悔,却是多了几许对年轻人之颠狂的理解。我甚至觉得年轻人的那股傲气,是发自对艺术真诚的一股正气。年轻人如果没有这股傲气,只会跟风逐潮,迎时媚俗,我们还会有什么真艺术?我们的艺术事业还会有什么前途和希望?我向一切颠狂痴迂的艺术信徒致以深挚的敬意和爱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以书为骨,以诗为魂.

    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是写意的,而非写实的.写意是通过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而在画中对诗意美的追求.

    时下不少“写意画”之所以流于粗率和空泛,缺少的正是诗的灵魂。因此我认

为举办杜甫诗意画展,也是为写意画招魂。这对画家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学习,

是对练意的功力的一次检验。

    杜诗的语言极富形象性,往往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真可谓诗中有画;但画家

又不能按此画面去图解诗句,还必须追寻诗句的深层内涵,领略其言外之旨,甚至

能把由古人诗句所引发的自己的诗思融入其中,才是好的诗意画,才算作到了画中

有诗。

    诗与画都应该本乎自然,发乎性情,诚如苏轼所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新”,这乃是诗人画家共同追求的艺术的高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元互补



    我对中国画现状,是分作表层、内层和深层三个层次来看的。表层是中国画空前大普及,一片繁荣,有人称之为铺天盖地,泛滥成灾,我部分地同意;又认为未必没有积极的因素,这种现象至少为中国画的发展起了铺路垫石的作用,目前虽然滥一些,但会随着观众文化层次的提高而择优汰劣。再深一层看,危机确实存在,李小山的文章,具体论据、结论我不尽同意,但它确实起了震聋启聩的作用,唤起了许多中国画家深思猛省,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抹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鲁慕迅先生是河南汝州人,早年曾师从石磊园、谢瑞阶、张肇铭、徐松安诸先生学习书画。他曾经历过许多人生的磨难,但他对这些磨难从不喋喋于口,而是悄悄把它们化为自己的艺术营养。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鲁慕迅先生曾连续发表了《试谈中国画的气》、《中国画三昧——书骨、乐韵与诗魂》等一系列在中国美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文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系统的艺术观点。他强调中国画的写意传统精神,强调艺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主张诗书画的统一,主张做人与治艺的统一。他认为中国画有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革的传统,中国画通过由古典艺术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化,一定会迎来更大的繁荣和发展,形成多元互补、群星灿烂的格局。
  鲁慕迅先生最主要的艺术实践还是花鸟画创作。他的画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东方文化精神,同时又融入了强烈的现代意识。除了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营造富于哲学意蕴的美的意境外,他还从构图、线条、着墨、设色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变形、夸张,甚至是带有抽象意味的构成手法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和西洋绘画中的许多艺术元素巧妙地借鉴利用,使他拓展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鲁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鲁慕迅画集》外,他还有《慕迅题画诗稿》和《慕迅画字》印行,并深得诸多方家赞誉。他在《中国画三昧》中说:“中国画以书为骨,含乐之韵,得诗之魂,冶诗、书、乐、画于一体,显示着中国艺术共同的民族特征,并构成自己的鲜明个性。”他还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他认为“生命是美的源泉和本质,美也成为人的生命的精神养料”,“艺术生命中也包含着宇宙和人的生命信息”。
  鲁先生的画正是他的艺术观念的实践。他的画简约生动、清新雅丽而意趣盎然;他的画作中常有题诗,诗句质朴自然,不雕不琢,但含蕴深厚;他的书法简约古拙,天真平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联璧,书贯其中,相映互济,浑然一体。读他的画,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是一种人生的启迪,也似乎与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在沟通交流。那种扑面而来的强烈的生命气息,浓郁的诗情和悠远的韵味,用真、用善、用爱营造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情趣,使你共鸣,使你感动,有时候,泪水还会悄悄湿润你的双眼。
  鲁慕迅先生为人质朴真诚,谦和平易,淡泊名利,品格高尚。面对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从容和宁静,潜心作画作文,研讨学问,提携后进。他为人评画作序,不下百篇,却从来不取分文,他认为这是学习别人的好机会。鲁先生多以松竹菊梅入画,我想这既是对君子气概风貌的讴歌,也是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吧。
  不久前,慕迅先生赠我一幅他自撰手书的联语条幅:做人治艺一桩事,宇宙人生两部书。
  这是他人生的格言,也是他人生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 序
  
   余之书,根基甚浅,既少古范,亦无定法,因题画之需,参画意而为之,故曰画字。
   所谓画字者,既非自贬,亦非自诩,然却不可无自信。自信之由有二:一者余书虽拙陋而其来有自;二者有我之真性情在。尝见花枝之穿插,屋舍之错落,雀鸟之飞啄,云影之飘逸,雪中鸟兽迹,雾里朦胧花,凡可入画者,皆可以入书,皆可以悟书之道。每有所悟,快然欲书,废纸三千,偶或一得。所悟者何?一“韵”字耳,韵乃众美之本,生命之源。形式之旨归,性情之所托。遂不为格法而泥古,不为面目而求怪,不计工拙,适情随意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7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今国画写意花鸟画中,鲁慕迅先生的作品独具一格,给观者一种"清新"的艺术美感.他的作品在好看与耐看的结合方面,有独到的追求与表现.   花鸟画要求给观者的第一印象是好看,不好看的作品(换言之,一般化的作品)则不吸引人,抓不住观者的视线,观者对一般化的作品视若无睹--感到看与不看差不多,不愿浪费自己的视力和时间.反之,对好看的作品,观者会感到眼前一亮,心中一动,愿意在好看的作品面前流连一些时光,感到愉快、开心、幸福、机会难得,愿意在美神面前俯首称臣。
   花鸟画的第二个审美层次是耐看,不耐看的花鸟画就像塑料花一样,初看时感到好看,再看时感到它缺少真花的芳香、滋润、生命力。耐看的花鸟画才会有艺术生命力,使观者百看不厌。
   好看的花鸟画,不一定耐看;耐看的花鸟画,也不一定好看。要将好看和耐看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水乳不分,确非易事。许多艺术家在追求这种赏心悦目--好看又耐看的艺术美感上,有各自的艺术手段、方式、追求和表现。鲁慕迅先生追求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则在构图、用笔、色彩和意蕴这四方面,有他独到之处。
        (一)构图的装饰意味
   花鸟画的构图,一般常见的形式是“三角形”、“之字形”、“十字形”等,虚实、开合都比较分明。而鲁慕迅吸收的花鸟画,借鉴和吸收了一些装饰画的技法;竖直状的线或形体,尽可能作竖直状处理;水平状的线或形体,尽可能作水平状处理,倾斜状的线或形体,尽可能作倾斜状处理;另一方面,使这些线或形体,产生某种节奏感或者韵律味,这种装饰味,就具有一种美化的作用。我们从其代表作《鹤望兰》、《玉兰黄鹂》就可见到他的独具匠心。
        (二)篆法用笔
  在近代花鸟画中,以篆法用笔而扬名画坛的,首推吴昌硕先生。鲁慕迅先生在花鸟画中也主要运用篆法用笔。他不追求用笔的提按顿挫而出现的婀娜多姿,而追求中锋用笔的锥划沙,力扛鼎的力度。与吴昌硕的篆法用笔不同之处是,鲁慕迅在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一些直线。而直线的运用,一方面是写意国画所忌的,写意国画,追求的是用笔的曲线美。另一方面,直线是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高速公路,是直线;千里铁轨,是直线;近程远程航空线,是直线;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是直线;盈握于掌的手机,是直线;其它林林总总,物流滚滚的呈现直线的现代社会的产品,触目皆是,不胜枚举。直线是现代经济的物化形式感之一。而在花鸟画中,恰倒好处的运用一些直线,可以增加作品的现代感,也可以增强作品表现力的力度。直线在他的《杲日融融》、《八哥野果》等作品中,运用得比较出色,比较充分。
          (三)色由心生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花鸟画作品体现的色彩理论或原则,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中国传统画所主张的“随类赋彩”(固有色着色法),另一种是西方色彩或理智色彩的概念中。实际上,还有一种着色法,我把它称之为主观色或情感色彩。清朝的赵之谦用朱砂画竹叶,当代的钱松喦用白色表现红岩的芭蕉,这些都是体现画家的情感色彩。在鲁慕迅先生的花鸟画中,《日静玉生香》《高秋图》用石青来表现绿叶,就使作品的美感显得有韵致,设若用汁绿来染此画的叶片,效果则“泯乎众矣”。再者,那种给人感觉是石青色的颜色,也不是单一的石青,而是一种复色,因此它不显得单调、呆板,而是比较丰富、有层次感,不火气。慢慢的品味,观者会发现其着色的手法也是高明的,它不是简单平涂或渲染,而是依据叶脉、叶筋的走向运用干、湿变化的用笔,使叶片具有光泽和滋润感。
   与此画相对照的是《鸡冠花》,用藤黄来勾叶筋、叶片,使作品统一到一个暖调子中。与作品的诗句“一身都作明霞色”相吻合,与作品要表现的那种“昂冠振羽势高低”--对生活的挚热感情融洽。体现出作者善于用色来达到作品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四)意蕴
  苏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他强调文学严肃作品需要讲究意蕴。不能“作诗必此诗”,当然,也不能“作画必此画”。意蕴是花鸟画的生命,作品没有意蕴,则没有生命,没有意蕴,作品就不耐看。
  意蕴二字最好说,可以博引旁征古今中外美术评论家、艺术家各种名言格言来阐述。意蕴二字也最难说,因为它不是某些人主观要求的所谓“纯美术”、“纯美感”的问题。意蕴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善”的范畴。一位外国美术评论家说:不能说一切艺术作品功能的基石。作品的意蕴,是作者人格的体现,它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热爱,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赞美,对活泼生命力的咏叹。意蕴“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它蕴藏在作品之中,至于谈说鲁慕迅先生那一幅作品,表达那一种意蕴,另一幅作品,又表达什么意蕴,诸如此类问题,那就只好请观者自己去品味,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0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维 思辩 思考之真;
    道德 道理 道义之善;

    文明 文化 文采之美。


    有烦恼才知道什么是快乐,

    有痛苦才懂得什么是幸福,

    有失才能有所得,

    该珍惜的好好去珍惜,

    该放弃的毅然放弃掉,

    既然痛苦无法避免,

    就让我们笑对人生吧!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放弃不一定最难受;

    懂得放弃的人找到快乐,懂得真诚的人找到朋友。


    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会常在;

    你要是心境开朗,眼前就会一片明亮;

    你要是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幸福;

    你要是不计较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0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追求心灵的宁静;     练笔,记录生活的美景;     弹琴,感受音乐的意境;     上网,享受现代的文明。     无论时光如何绵延,让真情永远;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让宽容永远;     无论咫尺还是天边,让美好永远;     无论快乐还是忧伤,让祝福永远。     做人单纯点,做事尽力点;     思虑简约点,所求稀少点;     待人平和点,最后谦虚点。     年轮——一叶小舟无岸;     网络——汪洋大海一片;     寻觅——天地之大无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30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相识相知有缘;     诚实——展现网络浪漫;     知己——以诚相待永远。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换取个人的烦恼,     人生最大的浪费是用生命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     所以,屋宽不如心宽,身安不如心安!     月光很美,比不上朋友的安慰,     星星很美,比不上友情的点缀,     夜色很美,比不上友谊的珍贵。     智慧无量,棋术无疆;     真情无语,生命无常;     音乐无界,心静无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