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6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6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8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七分道

人生在世,无非两件事情:做人,做事。而决定人生成败,三分在做事,七分在做人。
做事先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成好事。

一,做事精明,做人糊涂。大事精明,小事糊涂。这就是大智若愚,无为中的有为;

二,做人淡泊,做事积极。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理智地分析、判断,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做人重义,做事重利。重义之人易结交良友,小事上往往能够体现出大的品质;

四,做人要柔,做事要刚。刚柔并济,注重变通,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能把事情做到圆满;

五,做人出世,做事入世。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面对诸多选择时才能清晰做出决断;

六,做人自尊,做事自信。自尊的人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尊严无价;

七,做人常自省,做事当自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懂得自省才能有所得,懂得自律才能争取最大的胜利。
为人处世,七分做人,三分做事,才能拥有和谐圆融的人际关系,才能通晓人生大智慧。


凡事皆有度,品茗七分道
psuCAAGEWT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如清茶,甜也有,苦也有。

  平淡之时品五味,香也在茶,涩也是茶。

  春来茶娘如蝶舞,喜也在茶,悲也是茶。

  平生历经诸多事,荣也在茶,枯也是茶。

  世态炎凉难如意,温也在茶,寒也在茶。

  红尘俗事缠身处,闲也在茶,烦也是茶。

  看惯风云多变化,得也在茶,失也是茶。

  生存身影忙碌躯,品也在茶,饮也是茶。

  岁月流失无情义,浓也在茶,淡也是茶。

  情人相逢道别离,聚也在茶,别也是茶。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

  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

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这才是真正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1、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贫穷和爱;你想隐瞒,却欲盖祢彰。

  

    2、人生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



    3、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生命、时间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



    4、人生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



    5、人生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的太多,而是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6、人生最愚蠢的;并不是没有发现眼前的陷阱,而是第二次又摔了进去。



    7、人生最寂寞的;并不是想等的人还没有来,而是这个人已从心里走了出去。



    8、人生最卑鄙的;并不是点燃了一根导火索,而是看到爆炸后的效果。



    9、人生最肮赃的:并不是出卖了自己的肉体,而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10、人生最痛苦的;并不是没有得到所爱的人,而是所爱的人一生没有得到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4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11、人生最幸福的;并不是终于得到了一束花,而是永远被花包围着。


  12、人生最快乐的;并不是别人给你带来快乐,而是你给别人带来快乐。



  13、人生最富有的:并不是拥有一座金山,而是拥有一座金山买不到的东西。


  14、人生最高尚的:并不是别人还记得你的好,而是自己忘记了给别人的好处。



  15、特别警惕三种人:(1)官不大,特能办事的人。(2)挣钱不多,特能花钱的人。(3)不太熟,特能套词的人。

16、做好人,靠的是一颗善良的心。做老好人,靠的是一张善变的脸。


  17、不要说自己有多好,别人一般不会相信。不要说自己有多坏,别人一般都会相信。



  18、得意时,朋友认识了你。落难时,你认识了朋友。


  19、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退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6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男人就应该像自己的小弟弟,第一:从不外露炫耀;第二:关键时刻硬的起撑得注;第三:能培育出接班人;第四:善于攻击而又使其感到愉悦;第五:机能制造摩擦又是大家同感快乐;第六:胜利后又能谦恭的缩小自己。总结:低调,有骨气,有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8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暗梅幽闻花,  (俺没有文化 )
卧枝伤恨底,  (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  (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  (一头大蠢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9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骨力”还原




“骨”意还原




      毫无疑问,“骨”字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其发展却是曲折,甚或是迂回式的,这个“迂回”则始终围绕着“骨”之原初含义作不同程度的伸延、偏离和还原。

     “骨”本意是指人或动物的骨骼,《说文解字》所谓“肉之覈也”。秦汉由于相术的发达,而相术讲究骨骼配置和骨肉关系的监察,认为“性命之著乎骨形,吉凶之表乎气貌”,故“骨”开始得到大范围地倡讲。因为这个缘故,其时对于人物的品藻也开始注重骨法。但此时,所言之“骨”尚局限于“五配”“九配”等具体配置。但是到了魏晋时期,人物品鉴转而重视才性,此时言“骨”,在承袭原意的同时又有了发展,既指骨相与骨法,又与“神”“气”“力”等相联系,从而指人物的质体、干植(肢),以及由此而焕发出的刚强风貌,也即是说,骨骼是本意,而“刚强风貌”则是其派生意,这种对“骨”的抽象性诠释和运用,使 “骨”得以进入文学、艺术领域,成为重要的审美和批评范畴。有意思的是,“骨”在书法领域则始终是本意和派生意俱在,这也正是书法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之处。试想,在文学中你如何找出一个具体的“骨骼”之物和人体内的骨骼相对应呢!

      最早以“骨”论书者为卫夫人,其在《笔阵图》中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按照通常的理解,卫夫人的意思应该是书写时应该用力,有了坚劲的笔力,书法自然就会显得有“骨”感,说白了,卫夫人这里的“多骨”不过还是强调力量感而已。对卫夫人书论作这样的理解应该说也未尝不可,不能说有什么大错,因为“骨”本身确是有这样一层意思,想想也很有道理,书法嘛,总是要注重功夫的,功夫不就体现在线条笔画的力量上吗?如此一反问,于是,大家觉得极有道理而且显得底气十足,再于是,这样的理解便成为了常识普及到大众中去了。但卫夫人的本意却在这种理直气壮地理解之中被遮蔽了。

      如果我们反过来问这个问题:这样的理解虽然貌似很合理,但与我们的实际书写即如何书写有着直接的意义吗?我是知道了书法要有力量感,否则即被称为“墨猪”,但事实上,又有谁不知道书法要有力量,谁都不想自己的书法成为“墨猪”,如此这般对于书法的理解就书写者而言,但凡执笔者都心里明白,还需要这样一位“书圣”之师来论述,还要作为书法理论上的至高准则放在那里吗?书写者所不明白的其实在于怎样才能有力量,怎样才能避开“墨猪”之讥的笔画。所以,在我看来,卫夫人的这段话并非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常识,实则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写出有刚强坚劲书法的那个技巧。那么如何才能多骨呢?卫夫人告诉我们说在于“善笔力”,当然,新的麻烦又来了:一般对于“笔力”的理解是强劲的笔画,也就是力量感,这样就阻断了我们的继续深入。但只要稍微静下来就会发现,“善于有力量的笔画就是有力量”,这不等于白说了,所以回到前一篇文章的观点:“笔力”乃是指毛笔内在的条理,如此理解,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原来卫夫人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写出有骨的笔画,关键在于要善于使用毛笔的理路。

        在卫夫人那里,“多骨”之“骨”既是指笔画所具有的刚强风貌,但更多的乃是其本意,即是说在笔画内真实存在一根“骨头”,这根骨头是其内在的支撑。笔画内的这根骨头哪来的呢?还是回到“笔力”上来。“笔力”是毛笔内在的理路,在正常情况下,毛笔为锥状体,前面自然是笔尖,这个笔尖即是“笔力”在毛笔圆笔状态时的呈现形态,此时的毛笔结构为以笔尖为核心的主毫,又称笔心,其次为包裹在主毫周围的辅毫。主毫的作用即在于圆笔书写时为笔下的笔画添一根骨头,蔡邕所言“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是这个意思,“笔心”就是“笔力”,在点画中运行,其结果就是有“骨”,就是前人多有记载徐铉篆书的那个效果:“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

       而辅毫对于毛笔来讲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用钢笔的笔管,是用来蓄墨的,所不同的是钢笔笔管不参与书写,而辅毫参与点画的塑造—笔画骨头周边的“肉”的形成,汤临初在《书指》中批评别人说:

      不知骨生于笔,肉成于墨,笔墨不可相离,骨肉何所分别?人多不悟作书之法,乃留意于枯槁生硬以示骨,效丑于浓重以见肉,二者不可得兼并一体而失之。

     “骨生于笔”即是生于笔心,“肉成于墨”就是成于辅毫,墨蓄于辅毫之内,而他批评的“留意于枯槁生硬以示骨”者正是不明“骨”之本义所致。

      由此可见,“骨”字的两层含义在书法中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但两者之间有着一层派生关系,即是说骨感源于有骨头的笔画紧劲所予人的力感,骨感是“骨”之本义的派生意。问题在于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初面对具体的书写所带来的直接感受内容用一具体而微的“物”加以描述,其时,大家对于此“物”都能直指事物本身,对应关系不会发生偏差,但随着此“物”逐渐派生出新的意涵后,派生义往往占据了主导位置,“物”之名被确立为概念或定义,而“物”之本身则被遮蔽。于是,我们通常面对的是概念或定义的解析,而概念、定义能够告诉我们的是对对象的“什么”的规定,虽然清楚,但与对事实本身理解无补。就书写这一具体的实事而言,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如何”,即如何操作,也即将概念、定义从抽象之锁中生动而出,还原到我们的先民使用它们时的原初之意,使它们的实行意义和到时意义具体化,可操作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5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史上,年轻有为的书画篆刻家多的是,老来有成的书画篆刻家也确实很多,除去一些不怎么知名的书法家,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众多书画篆刻家大多在年轻时代就在书画和篆刻方面露出了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在他们那个年轻的岁月里,这些书画篆刻家曾经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奇珍异宝,但是他们创作经典作品时的岁数并不是特别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历史上这些年轻有为的书画篆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究竟是怎么样的。
王羲之到底生于何年何月,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的说他的生卒年月有怎么两种,一是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一是生于321年,卒于379,不管他生于那一年,这其中有一个可以确定的因素,那就是王羲之总共活了58岁,生年五十有八,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王羲之在58年的岁月里,给我们提供了诸如丧乱帖、十七帖(草书)、快雪时晴帖、兰亭序(行书)、黄庭经、乐毅论(正书)等无数经典中的经典,一篇兰亭序犹如一座袖珍而又辉煌的书法殿堂,成为了书法史上的千古绝唱,唐太宗曾经赞叹它有“点曳之工,裁成之妙”,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兰亭序,临摹兰亭序,兰亭序得以在跨越了如此久远的时空之后,仍然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光耀后人。
王献之的生年则更短,据资料记载,王献之的生卒年为 344-386,也就是说他总共生活了42年,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传世经典,与王羲之差不多同时代的画家顾恺之(348— 409 )则活了61岁。
除了东晋时期的二王父子,唐朝时期的一大部分书法家也是年轻有为,据史书记载,颜真卿生年76(709-784,一说709-785),他在写多宝塔碑时年龄为43岁,孙过庭生年45(646~691),给我们留下了书法理论史上的皇皇巨著书谱,怀素生年60(725-785),给我们留下了千字文和自叙帖等书法史上的经典,同时代的著名画家韩滉(723~787)则活了64岁。宋代的苏轼(1037-1101)、黄庭坚(1045-1105)、米芾(1051-1107)、蔡襄(1012-1067)、赵佶(1082-1135)、王希孟(1090——?)等都不超过64岁,但是给我们留下了诸如寒食诗帖以及枯木竹石图、松风阁诗卷、蜀素帖以及海岳名言、澄心堂帖、瘦金体千字文以及芙蓉锦鸡图、千里江山图等经典书画作品和经典画论著作。元代的鲜于枢(1256-1301)活了45岁,康里巎巎(1295~1345)活了50岁,明代的王宠(1494—1533)、王铎(1592—1652)、黄道周(1585~1646)、唐寅(1470—1523)、陈洪绶(1598~1652)、陈道复(1483另作1482-1544另作1539)则分别生活了39岁、60岁、61岁、53岁、54岁、61岁,清代的邓石如(1743—1805)、赵之谦(1829年-1884年)、伊秉绶(1754-1815)、恽寿平(1633—1690)、任伯年(1840—1896)、蒋仁(1743-1795)、黄牧甫(1849-1908),分别生活了62岁、55岁、61岁、57岁、56岁、52岁、59岁,民国时期的梁启超(1873-1929)、王国维(1877—1927)、金城 (1878~1926)、简经纶(1888 ~1950)分别生活了56岁、50岁、48岁和62岁,现当代的白蕉(1907--1969)、潘伯鹰(1903--1966)、陈师曾(1876—1923)、陈少梅(1909-1954)、徐悲鸿(1895-1953)、刘继卣(1918—1983)、陈子庄(1913—1976)、黄秋园(1914—1979),分别生活了62岁、63岁、47岁、45岁、58岁、65岁、63岁、65岁,这些人虽然生活的时间不是特别长,但是却在书法史、绘画史、篆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要么以经典书法绘画篆刻作品流传于书史、画史、篆刻史,要么以著名论著影响于后世,要么是作品加论著的集合体,看完这些,再对照“在当代书法市场及书法家群体中的崇高地位已非常牢固”的王镛,您会有何感想?
大家知道,康有为写成《广艺舟双楫》的时间是1889年,那个时间他31岁,王国维、罗振玉写成《流沙坠简》的时间是1914年,那个时间,王国维37岁,罗振玉44岁,容庚编著《金文编》的时间是1925年,那个时间容庚31岁,罗福颐编纂《古玺文字征》、《汉印文字征》的时间是1930年,那个时间他25岁,康殷(1926一1999)编纂《印典》始于1958年,那个时间他32岁,等等,等等,从历史的角度看,王镛现在的年龄也确实不小了,作为一个专业书画篆刻家,作为“一超直入如来地”、“书、画、印三绝的王镛”,作为“当代书法家中开宗立派者”的王镛,王镛的那些作品可以载入史册,王镛创造的经典又在那里?
最后,弱弱的问一句,成就一个书画篆刻名家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再更弱的问一句,王镛先生,你今年64了,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如果你现在“还算年轻”的话,你什么时间才能长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3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用“关注”二字为题写奇志,是因为王奇志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成就,但外间对他还认识不够。

    我经常向外地的朋友夸耀,我们湘潭天地有灵气,是出艺术家的地方,就跟这方土地上的作物一样,长出一拨又发一拨。远的不说,就说这些年,就先后冒出了好几位年轻书法篆刻美术家。可以说,他们的出现,给湘潭乃至湖南的艺坛增添了许多新色,尽管他们作品面目各异,但日光流年,活水汤汤,涌过来的俱是虎虎生气。
    在这一拨青年艺术家里,奇志应是突出的一个。
    我与奇志大概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的老家在衡岳山脉之末,距一代宗师白石老人故里很近,算得是老人家的隔代乡亲。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何况贴着身子的还是五岳之一的衡山,更有艺及珠峰的白石老人,有了这两座大山的灵光朗照,奇志这差不多曾孙辈的后侪,也便自小就濡染了墨彩的馥香,与笔砚缠缠绵绵地结下了情缘。当我和奇志认识时,他已离开了老家,先是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后又调回母校湘乡师范任教。那段日子里,他经常邮寄或面送一些字画印章给我赏玩。初时,我还不敢相信这些作品出自他的腕底,那种思维、那种意趣、那种情调,极合我的趣味,有着感应。于是我一边赏玩,一边就在心里想,这人哪,只一聪明,便门板也挡不住,在他这样的年纪,便有了这样的修为,着实够优秀了,不但在湘潭优秀,在湖南优秀,以这种态势弄下去,前景殊难估量。确乎未出所望,才19岁,他便入了中国书协,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书协会员。但他好像不为这种外场面的光鲜所动,依然故我,似乎这一切都与他无关,该玩的时候放肆玩,该做工夫的时候用心做他的工夫。说实在话,我喜欢的就是他这种心态。伟大的孔子说过:“小人谋食。”说过之后又言道:“君子谋道。”如果为吃喝玩乐而吃喝玩乐,那还真是小人,但在吃喝玩乐中体会到道,不说是君子吧,至少也就是另一回事了。以我见,一个人光玩不会做,那是没出息,而光做不会玩,那是不健全。究其实,艺术这东西,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不是凭苦干、蛮干就干得出名堂的,许多人侪身艺途,一门心思趴在劬劳上、技法上,却忽略了艺术并不全然是个技术活,还有较之更为重要的东西。何况,成功并不等于成就,不等于暂时的得失和点滴的虚荣。且斤斤于蝇名小利,也累。胸中有艺术,蓄气自浩然。如此这般,奇志能把艺术弄得那么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奇志属于那种不多的沉静人,刚毅而温和,理智又才情,只要看过他的作品的人,都会被其率真俊朗的风致、洒脱从容的气度和少壮卓越的情怀卷入其中。他的书法篆刻,结体奇俊,线条雅逸,变化出人意料,但不丑怪,也不愚顽,得心应手,天真烂漫,又透一种潇洒态。他有书法作底,又做过一段时间的装帧设计,意识新锐,那画便从构图到造型、到笔墨,别有神韵,别具姿采。一部中国艺术史,江山代有才人出,理性派尚法,感性派尚情,禅宗说机锋妙悟,道家强调有法无法、无为无不为。奇志慧心觉悟,去粗取精,天地为炉,古化为我,成就自己的一片真性天地。他的作品亦即他的心迹和灵迹,造他心中的境,借其境,达其性情,抒其怀抱。虽然他在现实人生道上一路平平仄仄,但一切似乎都无所谓,毕竟他在艺术中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利用手中的笔和刀,让生命发出了另一重光芒,为自己营造了别一种快乐。安妥灵魂,无处不清凉。他是自在生长的一株植物,生命里红绿自染,宁愿寂寞,可以不成俗名,以免灰尘蒙污。或许他就是那种“观海难为水,知音犹抱琴”的人,不张狂,不扭捏,不厉鬼野狐,情怀品性,深水静流,外人不知,而他就勃勃生气地在他的墨痕印迹后面站着,郁郁芊芊,如一池水塘,抬脚是淤泥,而淤泥里则清且挺直地伫立着一柄芙蕖。也正是这种生命里的净洁和超拔,才使他长足了精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目前浮躁的文化氛围中,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不为世俗所惑,恪守自己的文化品格的文化人,实在是少之又少。然则,风吹树,是大树,仍会立着;一只鸟落在树上,占据的只是一枝,却没准就灿烂了整个生命的圆满。作为一个纯正的艺术家,奇志坚守自己对艺术的认知,不媚世俗,独立特行,优游于艺,不事张扬,以自己的笔墨语言和刀石心性书写着灵魂深处的生命体验,升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呈现出以抒情、写意、张扬个性为特征的神釆风流,活得真实,也活得从容,足堪令我感佩。
    佛语说:“安忍不动,犹为大地;静虑深密,犹为地藏。”精神清洁,方有清洁的艺术。与世无争、与人无忤的王奇志,就像他老家后边的天马山,不争高低,不计远近,默默地站立在湖湘这块土地上,站成一种属于自己的历史和历史的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