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6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篆刻艺术中,佛造像是特殊的一类,它象征着慈善、智慧、平安、吉祥,是许多篆刻家常用的题材,也为书画家所喜用,观赏者所喜爱,因此产生了不少精品力作,也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青年篆刻家丁宝曾创作过大量的佛造像。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面貌,从中可以看到他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追求的并不是“像”而是一种超以像外的“神性”,这种“神性”和人性,本是共生互通的,足以激发人们心中的人性光辉。正如禅宗所开示的“佛在我心”,“我心即佛”,无需他求,也无需执着于偶像。所以他的佛造像,充分发挥了提炼、概括、抽象的艺术手法,仅是给人一种启示,一种感觉,一种形而上的神态、神性。他的佛造像大多如摩崖石刻,仿佛凿刻在幽崖峭壁、又经风雨剥蚀,从而有一种如在虚无缥缈间的感觉。
  有很高的悟性,这缘于爱读书,爱走路,爱思考,从计划中的步行赴藏之旅便可看到他对“读五车书,行万里路”的力行决心和对艺术的虔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中国画的多元结构
                                                                                   鲁慕迅
  
    中国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的转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长过程中,将是一种多元并存的格局。所谓多元,其实是三元,即现代形态的、古典形态的和中间形态的。现代形态的中国画以具有现代的绘画观念、审美情趣和现代的绘画语言为特征。现代中国画虽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总的来说还处于形成的阶段,带有探索的性质,它所拥有的观众还比较少。现代中国画如何走向更加成熟和完善,如何首先在中国立足生根,赢得广大的观众(它不应像西方的前卫艺术那样只有极少的观众),关键是创造现代的绘画语言。这种绘画语言不但要求富于独创性,而且要求能为多数观众欣赏和接受。这样的绘画语言既不能从传统绘画中直接承袭,又必须从传统绘画吸取养料,特别是传统绘画中的笔墨因素,这是连接传统的坚强纽带,这也是传统绘画中审美积淀最为丰富、最富生命活力的因素之一。同时,现代的绘画语言还要不断地从现代生活中吸取养料以及运用现代的表现手段等等。现代中国画是从现代中国土地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审美对象,应该具有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又是个性鲜明的特色。
    古典形态的中国画,是以具有古典的绘画观念、审美趣味和传统的绘画语言为特征的,由于经过历代大师的创造和锤炼,由于千百年形成的审美定势,这类作品所拥有的观众可能是最为广泛的。古典形态的中国画在当代的文化、政治、经济、观众、市场等条件下,加上不断从社会生命和大自然中吸取养料,加上在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它将作为多元的一元长期地存在和发展下去。
    此外,还有大量的介于古典形态和现代形态之间的中国画,可以看作似乎由古典到现代的过度形态。在这类中国画中,传统的成分和现代的成分都比较明显,如有的采取某些现代的手法,包括平面构成、变形、夸张、半抽象等等,同时又十分重视对传统笔墨韵味的追求;有的兼用笔墨与制作,把骨法用笔和肌理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从古代和民间寻找绘画语言,强调原始味、稚拙味、装饰味等等。这方面的作者大多具有较好的传统绘画的功底而又具有不断尝试,不断变化,风格不很固定的特点。其中的部分作者,通过积累的方式将稳步地走向现代。
    当代中国画多元结构的形成既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交融的作用力在中国画领域所引起的深层变化,也反映着当代观众的多种审美需求,因此,这个多元结构不但会长期并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着多元互补的性质。从当代中国画坛的现实情况中不难看到,这个多元结构是在互相比较,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取的相互作用中此消彼长地向前发展着。
    在这个多元结构中,有着许多画派、群体和画家,就像我们的星系有着许多星座和星球一样,它们彼此保持距离,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而又互相吸引,互相作用。它们的大小、重量、年龄和亮度各个不同,但它们的光交织在一起,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灿烂的星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绿杨堤外水云乡

十里荷花十里香

一路轻舟风拂面

沙沙声里觉新凉

489141b2g89c4dc1e1225&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多元格局中,马顺先的山水画,无疑是属于传统型的。我所谓的传统型、现代型、中间型,只是指表现型态的不同,并非艺术上的高低。传统型的中国山水画,由于有着深厚的历史的审美积淀,有着与观众审美习惯更多的契合点,所以在这个多元格局中,应是拥有最广泛观众的一元。
    马顺先的山水画,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中那些最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基因。如“气韵生动”,“物我为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乃吾自画”,“写胸中逸气”,“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由有法到无法”等等。这些都是经过几千年画史的检验、成就了无数大家的画论精华,也是马顺先绘画实践的指南针。
    在马顺先的山水画中最可宝贵的,是他的那种精神文化内涵,是山川与人的亲切交流,使人有一种“青山看我我看山”的感觉。这是一种摒除世俗功利的、纯粹的审美境界,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养性怡情、净化人的心灵,从而完成艺术的崇高使命。像画集中的《万壑有声》、《笔墨我心写干坤》、《高山仰止》、《来时无物去时有》、《信步家山看云起》等,都写出了山水的性情,写出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感情氛围。这样一种境界不是简单地学习古人的笔墨程式或对景写生所能达到。这里需要的是:一、化景物为情思,或者说以情思化景物,搜尽奇峰,情景交融,化为胸中的丘壑;二、化众法为我法,学前人法,食古而化,最终是以自己对大自然的新鲜感受和感悟去激活传统的笔墨,使之成为表现胸中丘壑的笔墨语言。
    顺先与大自然建立的热线是随时畅通的。他经常对景写生,自然不止于写,而是一种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对话。他的写生一般都比较完整,笔墨到位,颇得情趣,成为他以后创作的准备。然而在他的创作中却很少以写生为素材,也不见有写某处某山的题记,有的只是他在写生中得到的感悟。
    顺先深知:成就历代大家的,决不仅是靠一点手头功夫。从他们画中所反映的那种精神文化内涵,是和作者全面的文化素养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分不开的。因此他也十分重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感情体验,读书、读景、练字、镌刻,用多方面的画外功来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艺术。中国画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纯艺术,可惜有些作者并不认识这一点,学得古人笔墨程式的一点皮毛就自以为掌握了传统,遂使传统型的中国山水画,成为高雅与俗滥杂陈的状况,因此就更觉得马顺先学习传统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在现代山水画大家中如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石鲁、陈子庄等,都以其深厚的传统根基和在时代生活激荡下的新的突破和创造,成为渐进地走向现代的一种类型。在顺先的山水画中,不论文化内涵和笔墨语言,都有自己的新创造,不管他是否自觉,都将沿着中国山水画传统自身发展的规律走向现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莲花山下,黄公扬略,鹏城赋出。其为文也:气盛而力沉,情溢于山海,壮丽景观,风流人物,尽收笔底,尽发襟怀,赋动地惊天事业,为感神泣鬼文章。且夫合历史之脚步,步履豪迈,奏时代之强音,音韵铿锵。思接千载,承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之宏愿。心系天下,为缔造文明进步之和谐社会、共臻大同之和谐世界而尽情歌呼。浩荡千言一气呵成,披览再三,感奋至深,爰赘数语为跋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是考试,

百年一考场;

考题是做人,

千载大文章;

答卷各自做,

平生事椿椿,

何须惊人语,

但合人之常.

人字顶天立,

人字万古香;

完人世间少,

大节不可伤;

真人求真理,

真理人脊梁;

贤圣垂青史,

奸佞臭名扬,

历史是考官,

优劣严评量.

回首所答卷,

几人无愧惶?

前篇已裁定,

余篇慎性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的路更宽广

    中国画的走向现代,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合理发展,而不是传统的消亡.中国花鸟画植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走向现代不是以新代旧,而是多元并存、多元互补.所谓多元,首先表现在绘画观念的不同,同时也表现为绘画语言、形式风格、艺术个性的千差万别.所以作者将有最大的艺术创造的自由.今后,将不再会由一两位大师领一代风骚,也不再会有某一种风格流派占据画坛的中心,地域性的画派将难于形成.美术院校的教学将有很大的变革.花鸟画自身将会不断吸收、融合,也会不断分化、蜕变,将会不断地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环境保护的主题将进入花鸟画家的视野,电脑等科技手段将会帮助人的脑和手去完成新的创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脑化、信息化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自然灾害、战争威胁,使地球的邻居们越来越需要互相依存,全球化将是全世界共同进入现代社会的伟大理想.现代社会不仅有高科技和巨大的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的是人的高度自觉和完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地和谐.然而在社会转型期中,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不免存在种种危机、灾难、邪恶和弊端.

   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气候下形成的艺术生态环境,使当代中国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首先是思想禁锢的被打破,使以前因难于为政治服务而遭到冷遇的花鸟画,重新被人们认识和赏识,人们认识到它的审美价值和通过审美对净化人的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之由古典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化,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是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适应,与社会的转型同步进行的一个很长的发展变革的过程.
   由于中国画自身就包含着可以走向现代的传统基因,同时它又具有吸收融化多种现代绘画因素的能力,所以中国画的走向现代,并非和传统的断裂,也不会照搬西方的模式,它将在时代生活和多元绘画观念的催化下,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向现代转化.它将给传统的中国画带来新的生机,赋予新的画貌,但它仍然是具有中国画审美特性的现代的中国画.
事实上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历程,早在清末民初就已悄然开始,到了林风眠,更把中国画的现代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把中国画、民间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某些因素为一体,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现代绘画语言.他的融合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建立在对中、西及民间绘画都做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因此才能培育出中、西都不曾有过得优良品种.林风眠可谓成功的中、西融合型的代表画家.其他如崔子范、易图境、张桂铭、裘辑木、赵梅生、郭怡孮、金鸿钧、贾平西、江文湛、李魁正、何水法、蔡寅坤、姚舜熙、李燕燕……以及更多的中青年画家,都在通过中西融合走向现代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创造,各以其鲜明的崭新面貌,展现在当代画坛上.
   比较常见的对于西方现代绘画的吸收和借鉴,大约有这样一些方面:一是平面构成.它以几何的概念对整个画面进行平面分割,强调大的结构关系和整体的视觉冲击力,如团块结构及各种近于几何形的构图.二是块面意识.即以块面为造型基础,以面代线或使用肌理,尽量使线弱化和使线处于次要地位以增加画面的重量感.三是造型手法.通过使用变形、夸张符号化等手法或大散物体的自然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四是色调处理.它强调整体的色彩调子,从心理色代替自然色,以色彩构成代替随类赋彩.五是追求偶然的效果.如进行泼洒、冲刷或利用新的工具材料以造成偶然的、特殊的效果.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绘画观念和表现方法或技法可资借鉴.
   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吸取,无疑有助于提高现代审美意识,强化现代画风,加快中国画的转型,同时也是为了激活和唤醒我们传统中固有的那些可以通向现代的基因.在我们的哲学、美学思想和一些画论中,在大量民间和古代艺术中,还有许多值得珍惜可以供利用的宝藏.人类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无分中外古今,都是可以相同的,.如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自由时空观念、"向原始回归"暗示、象征、抽象、变形、非理性、非逻辑、"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等等,都可以在中国绘画传统(包括民间、古代)中找到它们的原型.这也是毕加索、马蒂斯等西方现代绘画大师向东方艺术寻找灵感的原因所在.
   正因为在我们的绘画传统中存在着可以通向现代的基因,所以中国画的转型才有多种可供选择的道路和模式.以潘天寿、郭味蕖为代表的传统演进型的画家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造化,以获得新的感受,挖掘新的题材,创造新的语言,以积累渐进的方式使中国画不断向现代演进.如来楚生、王霞宙、唐云、张朋、康师尧、陈大羽……还有更多的老、中、青年的画家,都以深厚的传统功力,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对传统的程式语言的人创造性运用,为传统的中国花鸟画带来了新的生机.以王晋元为代表的融花鸟与环境为一体的"大花鸟画"也属此类.
   在中西融合型与传统演进型这两大类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的类型,由于他们继承和借鉴吸收的侧重点的不同,审美取向艺术个性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还有一种可喜的现象,就是许多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美术理论家以及人物、山水画家走进了中国花鸟画的领域,他们把不同的画种、不同门类的一些艺术审美元素带进花鸟画中,演化变异出许多"奇花异卉".其代表画家有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朱屺瞻、陈子庄、石鲁、黄胄、吴作人、周韶华、舒传曦……
以上便是正在走向现代的中国花鸟画的多元格局.这一多元格局适应着当代观众的不同审美取向,表现为多元互补的关系;这一多元格局将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消长变化,它将作为中国花鸟画的新传统,长久地存在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