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5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绘画,归根结底是在于表现思想,技法再高,思想平庸也无济于事。

    我崇尚拙朴、简约,追求大美风范,力态图式。注重构成画面的整合关系,注重作品中的情趣意趣,更注重作品的原创价值。金鱼,鸽子画了几十年,对其形态结构和笔墨规律,仍然不时地有所发现。建构一套属于自已的“家法”、“家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做学问浮躁不得。

    国画的一半是书法,写字是中国画家最重要的基本功,书画一体是画家的最高追求,也是衡量画家是否成熟的标志。

    好画不一定人人喜欢,有学术价值的作品也不一定有市场,只要认准一个方向走下去,无论成败,你的足迹就是一笔供后人借鉴的财富。
宋人2jpg5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画家多是从学习某家某派开始的,然而,学习任何画家都不能送到你所要追求的艺术终点。下了别人的“车”,自已走的那段路才属于你自已。多少终生学习某家某派的,最后都倒在他人脚下,这一点显而易见的历史经验,当今仍有许多画家执迷不悟,误人误己。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审美意识都不一样,除非他当了别人审美的“俘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冠中老先生是一位提倡“形式语言”的大画家,形式语言虽然不是中国画的全部,但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由于书法的介入,使中国画的画面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也是中国画区别其他画种的重要特征。

    齐白石有幅山水画小品,横线水纹占了画面大部分,约在三分之一处的上端,画了几笔茅屋、鱼网和太阳,画中没有人物出现。他巧妙地在横水纹上题了三行竖款识,用这三行题字与水纹相破,不仅使画面有了变化,还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人民享受生活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作品有了内涵,越发耐人寻味。

    在中国画中,以书法文字为主的有之,将书法文字穿插在画面之中的有之,字与画平分秋色的有之,只题穷款的也有之。这就看画面表现形式和内容的需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眼睛,老人的手!
孩子的眼睛是最清彻的,让老年人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可不是简单的事,是我一直努力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情。就画画而然,孩子们比我们直接。他们不懂规矩,不懂法则,不知道有齐白石,也不知道有潘天寿,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有时他们的画与大师作品非常接近,让行家里手们爱不释手。因为他们站在艺术创作的制高点,画得自信,旁若无人。这种状态正是我们这些人所缺少的。我做过十几年的“星期天教师”,在孩子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让我画画有了胆量,以至影响了画风。
   “孩子的眼晴,老人的手”,这句话说得太精典了,为了鞭策自已直面生活,不落他人巢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艺术之林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国画的精湛技艺是千载炎黄子孙,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结果。纵观中国画的历史,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面貌,一直在不停顿地发展着。因此,我们对传统既不能当默守成规的“孝子”,又不能做背叛传统的“逆子”,应在前人的基础上,画出自已的感受来。多年来,我对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很感兴趣,也总想画出一点属于自已的东西,实践起来又谈何易呢!人有追求心情好,就当做是一种游戏,一边玩一边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活的就是一个心情,一种状态,对我说来一幅画卖多少钱并不重要,难得的是有了知音。

    说句实在话,我对自已的作品尚未满意过,多是在刚画完时比较欣赏,时间稍长就找出毛病了,是“不满足”和“不断地追求”让我有了快乐。

    对我的鼓励和认可,我是非常感谢的。提出两个问题:其一,“时人之花鸟画多标新立异,以求形式之变而流于空泛匠气,缺乏人文之情怀,此艺术之大不幸也”。其二,“官本位抢市场的伪艺术必将以昙花的现象丧失其生命”。受到业内人的重视。我也是干编辑出身的,我们这行人都知道“编辑水平有多高,刊物水平就有多高”。西部墨潮定会越办越好,越办越有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个习惯,当看到能打动我的作品的时候,总想知道些作品背后
     的人和事,看看人家是怎么想的,怎么画的。古人也说:“师心不师迹”
     吆!为此,我每贴发一幅作品,总是写几句旁白,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
     视觉艺术有时用文字语言是说不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除了画画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杂书了。所谓杂书就是涉猎面很广的书,凡是自已喜欢的什么都读,没有什么目的,只求读书过程给自已带来的快乐。我看电视的时间不多,总觉得用视觉的方式表述事物不如文字深刻,被动地跟着电视屏幕走,没有个人思考的时间。读书可开可合,可思可想,还可以在书眉的地方记些感受,一切由着自已。
    那天,我翻开鲁迅文集,《秋夜》中有一段话打动了我:“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原来文学里也有“构成”啊!因为我对绘画构成的理解--就是“同一符号的重复”,所以倍感亲切。

    此时,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在我潜意识里浮现出来,我急不可待地撕了一块宣纸,立即疾笔舞墨,一气呵成。画完觉得神韵还好,装镜挂在卧室里,呵呵!我又画了一幅有生命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有空就画写生,一是收集创作素材,再
     则是练笔、练墨、练造型能力。
一个人的实践是有限的,一个人所获得的认识更是有限的。读书是
     把多人的智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绝窍,而这个绝窍却被许多人忽视了。
     当然读书也要讲究方法,不是记住是消化。我每天读书,记住的不多,
     只是明白了不少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一个人的作品,不能只研究作品的本身,更要研究作品形成
       的过程。有位很权威的人士对我说:“你的画已经形成了一条线,延
       着这条线走下去就可以了”。其实,在这以前我历经坎坷,走了许多
      “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
           春节前清理旧物时,发现了一批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石
       榴双鸽》就是其中的一幅。当时由于受“张力画风”的影响,画面画
       得很满,并处理成摸摸糊糊的视觉效果。虽然与现在的画风和审美理
       念差别很大,但对创作时激动的心情,仍然记忆犹新。
           六十岁以后,在注重“写”、注重“意”和注重“书画一体”的
       同时,更注重“经营位置”了。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七八年的努力,
       朋友们见面都说:“你的画面构成不错”、“画面分割的讲究”、
      “画面白留得好”……我以为说我的画有了“一条线”,也是指此而
       言吧!
          “经营位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尚有许多空间有待同道们挖掘和
       发现。做为一个探索者,永远都是走在路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