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虫甬

从“陈诗梦”说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08-10-22 07:41 发表
em17 em17 em17 em17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游作忠 于 2008-10-22 10:25 发表
em1 em1 em1 em1

先生好!
    记得陈诗梦刚结束后,我的心情极其沮丧。有一次到闽清表姐家(当时表姐夫是百货公司经理)时,就听等到先生的大名,想去拜访。后因故未能成行。一晃就是十几年(刚刚在给母亲的电话中得知,表姐的双腿已经不能行走。唉!),感慨颇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临言兄的光临!  
    毕竟是近二十年前的作品,连自己都有些陌生了,兄却还有兴趣如此细加分析,再谢一次!   
    刚刚到临言兄所转的《小说空间叙述创意——以西西与略萨的跨媒介思维为例》帖子,浏览了一遍,几乎眼花缭乱。看来要再找时间细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帖由 临言 于 2008-10-17 15:39 发表
虫甬兄好。兄的古诗,每首都细读着。读到兄自述“余今未谙笔法,结体尤劣”。大笑~~~一来如兄是这样处境,那我所见今人古诗都成渣了。二来,近日正翻开文学评论、创作笔法这方面。大感有趣。兄原来早在琢磨笔法问题了 ...

不喜欢临言兄用“古诗”这个词,好像我们在冒充古人写诗一样,我一般用“旧体诗”哈。
    如今的我,重新审视旧梦,颇生“昨是而今非”之感!对具体的形式、技巧方面的问题关注得少了,更关注的是作品背后那个诗人产生、消亡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帖由 临言 于 2008-10-17 15:39 发表
二来,近日正翻开文学评论、创作笔法这方面。大感有趣。兄原来早在琢磨笔法问题了 ...

我是早就在琢磨笔法问题了。到现在不得不承认失败,对于书法实践,自己没有走对路!在理想、天分、实践方法三个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前年写过一篇文章表达过这方面的意思。

                       我是这样理解"激活唐楷"的2B

   

    晚饭后,看了一会书,思绪很快就滑到“激活唐楷”的问题上。
    如何激活?
    我的目光在书柜上巡视起来:最顺手处是新近收到的书法类报刊;最醒目处是书法辞典之类的“大部头”;在不起眼的角落,我找到了久违的唐楷帖子。它们在角落一放,就是20年。20年,已经接近我学书法的时间长度了。
    抽出那几本唐楷帖子,拍去灰尘,拣出颜真卿的《勤礼碑》,翻开首页,虽然字帖周边的纸质已经有些许泛黄,但字帖内星星点点的墨痕依然清晰,仿佛是昨天临帖时才不慎溅落的。
    楷者,楷模也。面对忠直、刚烈的颜真卿法帖,如同面对先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感油然而生。规规矩矩地站立,工工整整地书写,我一笔一画认真临摹起来。也许是手生不习惯的缘故,才临了不到一个钟头,心里就生些烦躁,像是手臂后面躲着一个小人拽着,催促道:快点,快点……
    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记得20年前,高考落榜后的我自作主张,躲在乡下当诗人,开始也认真临习过几个月的唐楷,但不久后就认为,我练字的初衷是希望能用毛笔自由地书写我的诗歌,像古人那样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所以楷书可以暂放一边,不作为临习的重点。而把学习书法的主要精力放在抄《草字汇》上,以期在抄写过程中逐渐掌握行草书的结字和用笔。而且认为,书写只要真正掌握好了力和势,就能写出生动的字。所谓的力,就是以气力贯注于整个书写过程,从而可以外化出笔画的力度。所谓的势,就像在骑自行车,动的时候都是平衡的,势之均衡,可以外化成结字、布局的动态平衡。当时自以为选择的方法是“不循规矩,不事临摹”。为此,几年后,我还写过一则《学书笔记》,其中有这样几句话:譬学书之于登太华,临摹、通晓、创新,此常道也,若登太华之循栏杆、升阶梯,甚是稳当,亦有入古人樊篱而不能出者。虽曰自古华山一条道,然樵夫药父常穿行于无路处。窃以为:灵芝异草乃在悬崖间,不循常道或能遇之;不依常道,则进步万难,常处迷途而不知返也……
    如果把楷书也比做华山的话,那么,遥想唐初,华山诸峰的绝顶,都还不曾被人征服过,只是在低矮处留有一些先人的探索足迹。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来了,朝阳峰、莲花峰、落雁峰、玉女峰、云台峰等一座座山峰的绝顶处相继都被他们踩在脚下,并留下了有迹可循的足迹。书艺公社交流论坛 p7{c@t|?,?a+M
    对于民国前的后来者而言,要获得一本精良的唐楷碑帖并不容易,所以他们对唐楷的临习仍像对线路不明、路况不佳的华山诸峰进行攀登,并非易事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而对于现代书法人而言,大量影印精良的唐楷碑帖,临习范本,就像一本本路线清晰、注意事项明确的华山导游图册,唾手可得。人们心里也很清楚,在华山范围内,没有被前人探索过的山峰几乎没有。而且如今早已不是用毛笔进行日常书写的时代了,毛笔仿佛只是为那些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们准备的,所以楷书这个没有太多的新领域可供探索的书体,自然不容易引起一门心思想创新的书法人的兴趣。
    我也不例外。只是我还隐约感觉到,虽然华山的主要山峰已经被前人占尽,但在一些侧面,也可能会有一些奇异的风景,因为攀登路线的不同而被发现。
    对于书法这种十分成熟的中华文化遗存艺术形式而言,将90%的时间、精力放在继承方面,而将10%的时间、精力放在创新、求变方面,也许是比较恰当的。即便因天分不足,或机缘不佳,仍不失能写的一手好字。反其道而行之,则比较危险。东坡云:“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要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行。道理大家都懂,但要认真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没有打好楷书的底子,所以现在的我无论在隶书或行草的书写方面,都还没能很好地解决用笔、结字、章法等一些基本问题。
    之所以不临摹碑帖,我心里还有一个如意算盘:因为没有具体临摹哪一家的碑帖,所以就不存在像谁不像谁的问题。只要用笔,能解决力度方面的问题;结字,能解决均衡方面的问题;章法,能解决和谐方面的问题,就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即使经过多年的努力,仍像孙猴子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一样,出不了新意,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这样的坚持仍是有意义的,起码自己有了一个与别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也可能看到一些独特的风景。]
    放着好好的路不走,而偏偏要向无路处攀登,这无形中增大了难度,做了许多无用功。要说这么多年的坚持,在技法上一点都没有改善,也不客观。只是技法的进步像老牛拉破车,而眼光的飞驰像骑一匹快马,频频回首,越落越远,心情一直没法好起来。

    今年年初,从第一次上书法类网站浏览开始,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书法天地,发帖子,打口水仗,交朋友,忙得不亦乐乎,感觉到心中有一股创作的欲望被激活起来,不可扼止。特别是在“书法导报网”上发的几篇文章,还被导报编辑选登出来,更让我增添了几分自信。但我也明显感到,上网的时间比看书的时间多,握鼠标的时间比握毛笔的时间长,人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起来,是不是到了该让自己静下来的时候了?
    如果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唐楷,重新打好基础,也算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且唐楷中所蕴涵的庄严、肃穆之大气,对医治自己目前心中流窜的那股浮躁之气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只是这么多年来,自己都坚持了下来,虽然当初所选择的路线对提高书技方面没有好处,但由于使自己经常处在“危险”的境地,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对我思考书法艺术存在的问题方面还是起了相当大作用的。
    所以,对我而言,激活唐楷,首先是“写还是不写”的问题。
    写还是不写呢?
    该如何选择?

注:此文是应《书法导报》编辑约稿而作,已刊登在1月10日的“焦点网谈”栏目中。同期、同题还刊登有招雀园主人、阿猛、一鸟三位先生的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临言 于 2008-10-17 15:39 发表
[http://www.freehead.com/thread-6670799-1-1.html前几日在哲坛转了这个帖子。深感文学的确是社会精神文化生长的前锋。相比哲学界,国内流行多是欧洲流派。而真正处于前沿部分的是美国哲学。美国哲学流派众多,思想格局已经从哲学家手里脱身出来,是小众化生存格局。开枝散叶进入具体行业领域。而国内尚少见到~~/quote]

虫甬:
   临兄的视野颇宽,对哲学界的状况也很了解哈。
   自古以来,中国就少有专业的哲学家,能称得上哲学家的人大多是从其他具体领域中越超后产生。好处是鲜活,能看到从“具体”到“抽象”这个过程;缺点是不够“专业”,很难产生再次的越超,到达所谓的“纯粹”。
   我认为,目前的中国几乎看不到原创的“思想”。以当下这种劣质的文化生态上看,能不能产生还是个未知数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帖由 临言 于 2008-10-18 21:03 发表
关于中华文化的问题,兄看这个帖子
http://www.freehead.com/viewthread.php?tid=6675052&page=1&extra=page%3D1#pid3945920


虫甬:
    已到那边看过。说的很好!只有生活在自由世界里的人才敢、也能够在那样公开、盛大的场合说那样的话。羡慕!
    我是一个很狭隘的人。认同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的阅读方式是:兴趣、随缘。像高行健,我早就知道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但我从来没有产生非要去找来大作阅读的冲动,而现在兄将他的演讲稿推荐给我,我也去看了。
    其实,中国的许多大腕的大作我也没有专门阅读过。早先的,如巴金、冰心之类;当代的,像王小波、苏童之类;当选的作协铁主席的大作,印象中一篇也没有看过。有时候听文友们热烈地谈论起这些,一脸茫然,很无知。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存视野的相对纯净、感觉的敏锐,比掌握那些常识重要得多。而通过不断地“自省”,采用类似于“我—家—国—天下”这样一圈圈向外拓展的方式,遇到什么,穿透什么,无阻无碍,或许就是类似于庄子所言“真人”的境界了。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0-19 10:31 发表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存视野的相对纯净、感觉的敏锐,比掌握那些常识重要得多。

临言先生: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困惑过很多年。知识、结论性的东西多,终究不能练功夫上身。现在的办法是,把任何思想、哲学、艺术言论,简单的当做文学文本。看作者笔法如何。不觉跨过理论的陷阱,查知作者的实际修养功力如何。就我的经验来看,文字的笔法和思想力是成正比的。观笔法,可大体了解作者的真实道行水平。
   很多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家的笔法粗陋空洞,对他们说的也就不在意。最近在读庄子,其人笔法丰盈笔力充沛,比具体结论有意思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临言 于 2008-10-19 19:03 发表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困惑过很多年。知识、结论性的东西多,终究不能练功夫上身。现在的办法是,把任何思想、哲学、艺术言论,简单的当做文学文本。看作者笔法如何。不觉跨过理论的陷阱,查知作者的实际修养功力 ...
虫甬:
    所谓的“见多识广”,虽然有些道理,但见多并不见得识高。现代社会的信息总量比古代社会膨胀了不知道多少倍,但就个体而言,对世界与人生的总体认识的高度和深度不及古人多矣!
     体现在写作方面,古人的佳作通常是惜墨如金,即便是喷薄而出的宏文大作也是因为生命力、创造力极其充沛的天才在状态甚佳的情况下才敢为。因而阅读起来,如能调动起自己想象参与,就会感觉到其中生命意志的弥漫与充沛。
     如今则不然。白话文原本还是一种较为粗陋、空疏的语言文本,再加上作者的无节制的泼洒,动不动就著作等身,水分可想而知。
     书法也类似。古人无意之间挥洒所生成的佳作,虽然多为尺牍,但其中生命意识的丰盈与充沛通过笔划的追摹与情境的拟想可以感知。
     而如今书法展厅里的所谓“创作”,尽管尺幅越来越大,除了为吸引眼球,或许在形式方面可稍加琢磨之外,实在没有更多可以回味的内涵。最可笑的大概是所谓的为奥运献礼而“创作”的2008米巨作之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蕉雨轩主人:
     即是说以近体诗或古体诗表达得出当下的经验,也同样好。心灵穿越古今,难吗?只要不是总想着成为“圣人”,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和微尘,那么本无古今,穿越都是假的。


虫甬:
   由于古体诗形式本身的限制,用来表达现代人的部分与古人相近的情感体验,可以较为畅达,但也有相当部分的现代人情感体验用古体诗的形式几乎无法表达。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除了死人,谁也不可能是“圣人”。聪明人早已不会流露出向往“圣人”那种会被吐沫淹死的念头了。

   因而穿越不穿越,也是相对而言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