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6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6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虫甬

从“陈诗梦”说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做“陈诗梦”的几年期间,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学习掌握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二是构思长篇小说《陈诗梦》;

三是尝试创作旧体诗。


    学习掌握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概括起来就是“读书写字”。读书,主要阅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诗歌方面的书籍,遇到自认为好的篇目,就背诵下来(近两千首)。当然,其间也少不了吟咏创作。写字,因为我练字的目的是想用毛笔自由地书写我的诗歌,希冀达到像古人那样心手双畅的境界。我甚至幻想,学成之后,能够像李白那样云游天下,诗歌一路,书写怀路。所以,我练字一开始选择的方法就是用毛笔抄《草字汇》等,以期掌握行草书的结字、用笔等。为此我吃尽了苦头,直到现在仍没能写出一手像样的毛笔字来。但我相信,如今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很多,而怀抱与我相似练字初衷的人恐怕没有,“我”是独特的。)


    有必要特别说明一下,这里的《陈诗梦》是怎么回事:

    受《红楼梦》、《说岳全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我构思过一部《陈诗梦》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的性格与经历受贾宝玉、李白、辛弃疾的影响;女主角的性格与形象则由林黛玉、穆桂英等形象演绎而成。场景从书院,到战场,最后上天入地等情节的长篇小说,虽然小说没写出来,但这部小说的构思和我旧体诗的创作是有关联的。(如果将来有闲心,倒是可以尝试着将它写出来哈)

      那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解决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问题,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现在反思起自己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倒觉得有些可以值得关注的地方。对于一个多梦的少年而言,他天生就是诗人,也天生就具有编故事的能力,他心中的美妙感觉与神奇的想像,都是成年人所匮乏的。如果一位中国少年,通过欣赏或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在自己年幼的心灵里埋下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存在仰慕与心仪的种子,再通过少年时期特有的做梦方式,通过全身心地投入对古人生活场景的模拟,人物性格的揣摩,故事情节的演绎,从而最大限度地亲近古人,乃至于将自身演绎成古人中的一员,营造出传承中华文化的绝佳心理氛围。与此同时,再辅之以诗词、书法等中华文化遗存的临习与创作,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

      我们这些成年人,虽然大多已经丧失了做梦的能力,但也可以通过创作出一些文言形式的作品,如诗词、文言书信等方式,来局部地接近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988年秋天,我写下了《神女峰》一诗。此时的我,内心的冲动不可扼止,我看到了旧体诗的生长空间。也就是说,要写出与古人不同境界的旧体诗并非完全不可能,无论是情感内涵,还是表达方式,以及呈现意境等方面都有我们可以探索的地方(当然这还存在着如何言说与界定问题)。
   
    可是紧接着不久,这种虚拟情境下的旧体诗写作很快就进入了绝境(所谓绝境,当时只是一种强烈的感受,现在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三方面:
    一是道统的绝境,即由内圣而外王之道,在现实中已没有了实践的途径;
    二是文言的绝境,即文言世界与白话世界的断裂;
    三是自然的绝境,即在古人那里,文言语境与自然世界相对和谐,而现代人的存在与自然有着根本的对立,这使得诗中的追求与自然和谐,从根本上是徒劳的。 这三个方面的绝境我都无法度过,只好选择放弃)。
    此时,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在无奈放弃旧体诗创作后,我开始尝试写新诗。徜徉在文言与白话之间,使我真切地感觉到文言世界与白话世界之间的断裂存在着一个历史的伤口,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大约在1995年前后,我逐渐确立了以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状况为依托的抒情主体(即诗中的),同时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我的思考从寻求存在的理由开始,然后拓展到对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状况,再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等等,问题域渐渐形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现代人学写旧体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在文言语境中的实践,对自然景物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与体悟,从而激发创作灵感的能力,进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相对和谐的过程;

    二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这里的“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主要指超越知识、技能,而进入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像一粒种子落入中华文化土地上的生根发芽,形成主体,然后成长壮大的过程……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过程,或与之相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二十世纪以前,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宗。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到了二十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换,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化遭受到全面的颠覆,而以旧体诗、书法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形式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她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如同一座座孤岛,因而关注“旧体诗” 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对书法的存在存在问题也许会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在中国,从事诗词写作的人可能比用写毛笔字的人还更多,其间还有不少是交叉的。他们的写作,从自娱自乐或在小群体内惺惺相惜这个角度上说是有意义的,从对中华文化传承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但从大的方面,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史来说,他们只是制造了无数的文字垃圾,甚至连狗尾续貂都算不上。
    书法就难道就没有类似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与书法
   
    诗歌与书法的演变之处很在相似的地方。
    古典诗歌的演变与书法的演变很有相通的地方,放在一起考察蛮有意思。
    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格律的完备;从诗到词,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对联等等。
    书法:从大篆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然后衍生出行、草书等等。
    诗歌格律的完备在盛唐,书法书体的完备也在盛唐,可以说中华文化中两道最耀眼的彩虹在此时呈现出交相辉映的状态,她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值得思考!
    李白诗歌的豪放如狂草,杜甫诗歌的严谨如楷书,都成为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张旭、怀素的狂草,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也成为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而聪明的宋人,如苏东坡、黄庭坚等,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则突出在词(“诗变”)方面。而书法也以“尚意”有别于前人……

   (抓住了诗歌、书法等中华文化形式演变的脉络,就抓住了中华文化审美观念演变的主脉。展开研究的意义颇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现代社会中,旧体诗、书法、国画等,这些原本都是中华文化土地上一座座紧密相连的文化山峰,随着整个中华文化大陆的沉沦,它们之间通连的陆地被“水”淹没,所以必须架一些桥梁,使之以另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新成为一个整体。

   将旧体诗、书法、国画等中华文化形式的实践统一在一个创作主体的内部,甚至呈现在同一个创作平面上,就可以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一个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多种中华文化形式“具体而微”的整体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创作个体的内部精神世界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不断地自省,超越具体的文化形式进行的把握,再超越自身的存在对整个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况进行宏观的把握,就可能创建一种体系……它产生于对中华文化的存在现状的把握,向上,可以从中华文化中找到根源,让每一个基本概念的命名都有一种对应,并可落到实处;向下,连通文化个体的文化实践,使文化个体有所皈依;通过它对中华文化进行梳理,从而打开五四(即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这个结;通过它对中华文化重新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

    有了这样一种体系的存在对如今中华文化的传承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是已经溃散的中华文化精神重新产生凝聚的关键……
   
    现今的中国还有人能够做这样的事吗?

   颇困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8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重新认识虫版

《神女峰》堪称绝唱em1 em1 em1 em1

认识深刻,佩服!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8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离不弃,情可化蝶。em1 em1 em1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