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发表于 2011-5-17 22:10

我们书法的根是什么。是生活、是记事、是书写了玩、还是笔、墨、纸、砚。艺术又是什么,那是让人欣赏并得到快乐的玩意,有人说是把玩,玩是什么,是琢磨,琢磨是对古人或书画作者的记忆的诠释。原来,书法的最终目的是想着玩的玩意。想着玩就是一种记忆的感觉。
如果是生活之说。古人记事,那是一种留住记忆的办法。像型造字那也是为了便于记忆。记事是记忆,写了玩那也是一种保留,也算记忆。笔需要记忆,墨的使用也是一种玩法,也当记忆,纸是记忆的载体,砚是记忆的条件。为此,书法的根,应该是记忆。

王燕 发表于 2011-5-17 22:12

如果书法的根是记忆成立。那么书法就很容易让人们所领悟。
我们现在的书法教育与真正意义上的写字是脱节的,是不搭调的。你没发现,我们在教育学生写字的时候,他临帖时的字基本也看得过去了,而你再看看他的平时写字,却又发现那字之差,根本就不是学习过书法的人。有人叫这种问题是出不了帖。这“出不了帖”四个字是一种忽悠,是对自己书法教育的一种错误问题的开脱,是一种为自己不会教学找个正当的理由。

王燕 发表于 2011-5-17 22:25

在书法圈子里,“师法自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相对而言,学绘画的有写生,写生就是与大自然直接对话,书法则没有“写生”一说,这样,书法中的“师法自然”就显得较为含糊了。数天前,朋友买了个树头回来,根据树头的形状,打算做个屏风。众所周知,人为的东西,无论如何精美,在观感上都不如路边任意一株小草显得自然,这大概就是“师法自然”的意思了。
  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人都清楚,要写生文章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就如绘画的写生或书法的临帖,它不需要进行技巧方面的训练,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自然而然写出好文章来了。
  有意无意之间大概是人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体现了,也是人最自由的时候了。
  不少人喜欢以“赤裸祼的来,赤祼祼的去”来劝谕他人,我不清楚有多少人能够如此洒脱,但从这话中可以体会到,孤独伴随着人的一生。
  写日记的主要作用是将日常的感受变得更加清晰,不现的感受常常各自独立,但个人是一个整体,不同的感受之间必然有所联系,当不同的感受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从潜意识之中跑到意识之中来,个人因此而产生“明悟”。由于原先显得各自独立的感受联系起来,文章内容也就因此而更加丰富。
  明悟过程是意识碎片重整过程,因为有了这个过程,人也少了许多莫名奇妙的烦恼。
  中国不少人对“天法道,道法自然”并不陌生,而“道”作为万物之母,也就包含着神或上帝的意味在内了,也难怪梵高称“上帝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事实上,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仍无法创造出一株小草来。
  上帝就在身边,只是常常为我们所忽略。
  没有总结就没有经验,也就不可能有所进步。
  “意”属于经验范畴,只能由各人去体会。不过,同样是人,也就有了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的人可通过相似的经历而获得相似的经验,这就为“意”的传授提拱了依据。
  当今没有圣地。
  “仿古家具”中的“仿”字可堪玩味,它的命运会不会如90年代顺德陈村的兰花那样呢?
  跟随时尚或跟风是心灵脆弱的人获得心灵安慰的一种方式,附丽于所谓经典、传统亦然。
  大自然千变万化,各尽其妙,可终归于自然,艺术作品亦然,无论风格如何,得自然之意即佳。
  每个书法爱好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无意中会写出一笔或一幅自认的佳作出来,碰到这种情况,可对其反复推敲,即使没有明确的答案,亦必有所获。
  所谓“高风险,高回报”,可有多少人真正去理会其中的“高风险”呢?
  灵魂的蜕变如化蝶那般,充满艰辛与美丽。
  每个人熟悉的人或物,都是从陌生开始的,陌生意味着偶然,这不能不说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是出自运气。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才体会到克拉克利特所说的“一切遵循命运而来”的意思。或许,这只是我的误解。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武侠小说热已经消逝。
  认真阅读一本严肃的著作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很难做到诚以待人。
  无论有没有人注意,那朵紫荆花还是随风飘落。
  眼前的形象输送到意识的过程是无意识的,假若在输送过程中产生变异,意识中的形象是不是可称为幻觉呢?当局者中,有谁能分清眼前的形象是不是输送过程中变异所导致的呢?
  任何人对眼中所见产生怀疑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我们不得不凭最为熟悉的言语来理解世界,甚至在梦境中亦是如此。
  当代书法展览催生了以刻意表现为主流的作品。

古振强 发表于 2011-5-19 01:38

书法,一是书,二是法。

      一就是学问,这是首先的。我们在字典中看到有这样一些词汇:书生,就是读书人,还有更多的相关的一些东西,如书刊、书籍、书目、书市、书记、书证、书评、书简、书院、书斋、书体、书眉、书背、书面、书柬、书经、书香门第等都是以书为先导,学问的东西,就是做研究。书法是读书人的事,是要做学问的。它需要综合型的知识。因为懂得越多,你会进步越快。为认识更透准备了先决条件。如美学、哲学、历史、诗词歌赋、曲骈联文等语言文学多多益善。
      二就是法,法就是书写的技法、方法。这是艺术的本质所在。首先要学好一种书体,然后对各种不同的书体逐个掌握,能通过认识学习达到技法能会、精到。融入古典传统的、民间的帖碑学的,并发挥到发展的水平。

      两者合起来就叫书法,而和起来的理解是要有发展的。如,我们临摹时是先要读帖,提高对书法认识技巧的理解,所以一开始就在做修身之学。这种理解就是我们过去看到有名气的书法家都是大师、大学问家,道理就在这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诠释,真正的书法家无心的是饱读书者。著名的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古代书法执笔初探》中说,“如果认为从古以来执笔方式学到手就能解决书法的一切问题,就能成名成家,那是错误的,没有历史观点。”这也是对我们学书者来说的一种警醒作用。而通过读书,努力实践,用行动对书法美的追求吧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后,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喜怒哀愁的情感。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如王羲之即兴作《兰亭集序》,颜真卿悲愤写《祭侄稿》,怀素静书《自述帖》,用自己的思想和技巧达到一种书家追求的境界。

      又如清代何绍基自幼师法颜真卿,又融入北碑南帖,对草书隶书篆书下苦功。将多种书体兼收并蓄,他在技法上四体兼功,又在博学上下功夫。诗书画印经史无一不精,一身有两千多首诗词传于后世。既是名人又是书法名人。

      如吴昌硕是一名画家、篆刻家,但他对文字上的研究有自己的办法。研究石鼓文书写贯穿于它整个一生,书法达到巅峰,并运用于篆刻。

      弘一法师李叔同本身努力学问高深书法娴熟,为了了解佛家经文的学问,他归于佛门,成为俗家弟子。一生中总结了很多人生处事之道,并用于他的稚趣朴拙的书法以提醒世人。

      当代郭沫若利用他自己的文学基础又在历史、文物等门类作出研究。在甲骨文、诗词、书法都有它独到建树。

      伟人毛泽东,他的思想和诗一直被运用和学习,焕发出永不凋谢的光辉和力量,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在不断修改自己诗文的基础上探索书法美的真谛。他的很多诗都有三次重书发表。

古振强 发表于 2011-5-19 01:38

由于书法有自己的限定,汉字、书写、创作、美体,但解释的也很多。换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书法和音乐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学书就好比学一种乐器,练何种帖就像练何人的曲谱。如果能精炼达到理解精通,可以成为演奏家。而书法家的任务就是要掌握这种字的形态、姿态,以显示字的艺术造型和趣味来,但这不是高档的。

      那种在一场演出中指挥众多人的乐团的指挥,他必须懂得每一种乐器发声的效果和旋律节奏而进行的指挥。它的标准是充分理解曲目的作品而进入演奏,努力完成节目,达到效果。而书法家是在懂得一种书体或多种书体的妙处而熔合美的字体。好的东西进行创作出美的作品,具有充分的视觉冲击力,使展览成功,得到肯定而产生影响。

      这还不够,音乐演奏指挥家既是演奏指挥家,应当还是一位音乐制作人。因为音乐家自己会谱曲,同样也会指挥自己的作品,这样是最有情感的化身。而书法家到这种境界就应当有文学的东西做底蕴,精通诗、文、词、赋、曲、联、骈、史、哲、美等等。发挥起来就是真正的大家风范。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如果书法家疏于对这些学术的研究,充其量是一个书匠。这不是对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认识态度。因为必须有一个不断发展的方向,达到心象尽意与自然融合的理念。

      到了这一个档次,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更高更深更精的追求,笔墨当随时代,找到自己好的方向,努力达到自己研究达到的目的。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说,当代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诗意回归。

      一个好的音乐家就是一个精通演奏会指挥的音乐制作学问家。当代张淳先生在他的《眼光·艺术之路》一文中说,“在一次肖邦音乐会上不仅被乐曲,还被钢琴家时而刚劲时而轻重的娴熟指法深深吸引。看着那雨点般敲击琴键的手指感受到节奏和劲势,无论对书法还是绘画的笔都是一种意会的启发。”而一位好的书法家就是一位精于一体或多种书体具有个性创新技法能表达文学思想及感情的书法家。那种精到如在创作中是不能有一点犹豫的。这是大师风范。所以可理解为书法是表现生命节奏韵律的艺术。

      据此而理解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精神。在注重气韵、笔意、神采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鲜明个性的神、妙、能、逸。诸品为上的心灵感悟。书法家从认识书法中来,又到艺术一角深度思维,从文字中理解书法的艺术性,又从艺术中打破文字的约束,成为一种线条的表现,讲究整幅书法线条美的韵律和墨色体现。并将艺术与科学巧妙通达。这里有永远不止的玄妙之道。

      这是一个艺术门类相比来理解的,而今天书法的发展更为迅速,只有在不断探索中找到我们需要的新思想,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书法是中国特色,他承载着思想灵魂的东西,而作为文字线条留存,始终展示着中国美术之魂。书法将带领我们回归文明与精神的家园。努力合上发展的拍节与步伐,走向美的境界。

古振强 发表于 2011-5-19 11:40

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精品展走进丹阳展征稿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将古老的书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由中国城乡建设发展协会举办《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精品展》,现决定在齐梁两代皇帝的故里江苏省丹阳市举办,先将征稿启事如下:
一、主办单位:中国城乡建设发展协会
      中华名家书画联系会
      中共丹阳市委丹阳市人民政府
      中共丹阳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新华日报大型活动部
二、组委会
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精品展由主办方和承办方及相关停建组成。
三、征稿对象
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以上,各大美院教师、教授等,以及书画爱好者均可投稿。
四、投稿要求

1、毛笔书法、国画。

2、书画内容:题材自拟,但必须健康向上。

3、规格:书画尺幅以4—6尺整宣为宜,最大不超过8尺(册页、手卷不限),斗方、条幅均可。作品请勿托裱。
4、请在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正楷注明作者姓名、年龄、性别、所在单位、身份证号、常用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禁用笔名。(另附身份证、中国书协会员证、中国美协会员证复印件一份,以及个人简历一份)
5、本次活动拒绝应酬作品。
6、本次展览作品,重在参与,重社会效益,免收参评费、作品投稿数量不限但必须一次投齐。
7、此次活动作品均不退稿。
五、评委会
聘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权威专家组成。
六、评选
由组委会、监审会根据规定进行评审,及时公布评审结果,此次展览共评出优秀作品20件,入展作品500件。
   七、特邀作品


凡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理事以上领导;各大美院教授为本次活动题赠书画作品者,或经组委会特邀的名家作品,赠本次书画大展作品集一册,收藏证一本,纪念品一份。
八、展览时间及地点
展览时间:2011年9月前(具体时间另通知)
展览地点:江苏丹阳市
九、出版
展览开幕式之前由组委会负责出版〈〈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精品展作品集〉〉
十、作者待遇


1、向获优秀作品者颁发奖金 、证书及作品集一册,向入展者颁发证书、作品集一册及收藏费。


2、优秀作品奖金5000元,入展作品收藏费600元,优秀作品不再颁发收藏费。


3、邀请优秀作品者代表参加“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精品展”展览活动,进行艺术交流。
十一、征稿时间


自见报之日起截至2011年6月20日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十二、收稿地址:
江苏省丹阳市大定船114号
收稿人:赵春发            邮编:212300


十三、凡参赛作者,应视为已确认并活动遵守征稿启事各项规定。
十四、展览信息



本次组委会致函通知
联系电话:0511-86516831
18952820579

王燕 发表于 2011-5-21 11:21

游历笔墨的时候,风是你的朋友,云是你的朋友,蓝天大地、花鸟鱼虫都是你的朋友。徜徉于美丽的大自然,放飞思绪,让心灵世界展现美丽的自然风光,你就不会太在意自己拥有一种怎样的生活,经历了一种怎样的人生,你唯一想说的是:世界,真美!活着,真好!

王燕 发表于 2011-5-21 16:08

当代书法三十年是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书法发展阶段,虽然没有了古代的笔墨环境,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书法艺术也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作为三十年的经历者,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梳理和分析。现在社会书法的意识很浓的,不少家长都重视了书法教育,但孩子还是缺乏古代一样的家庭书墨环境。从当代三十年的书法阶段来看,书家的成长或者说成功道路,有一下几个模式:民国余绪、书法展览获奖者、高校书法教授、各级书法协会领导、书法刊物编辑、画院博物馆等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


书法热三十年是从改革开放算起的,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文化经历了相当时间的沉寂期。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开始,书法、武术、诗歌几乎在全国掀起了复活热潮。但经历了三十年,还在继续有热度的也只有书法了,究其原因,首先是传统书法以汉字和汉文化为依托的几千年书法发展史,从来没有间断过,这是生命力的体现。其二,当代书法体制的相对健全,高校教育体制的完善,各级书法组织的建立,尤其是全国性书法大赛的选拔机制,是维持书法热的必要基础。我们作为书法人也是有忧患意识,当代书法的前景,是我们理论家极为关注的一个目标之一。


当代书法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书法审美标准的当代转换问题;二是当代书法展览的选拔制度,在肯定人才培养的同时,已经制约了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书法发展还存在个圈内和圈外问题。当代书法发展是评委时代,评委的个人爱好和审美偏向导致社会的认识方向偏离。当代书法评价在逐渐的走向精致化、形式化道路,带动大家朝传统深入去探求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书法变得靠纯技术来体现,一定是书法的悲哀!技术只是匠,在技术基础上体现不同的神和个性,才能是家,流行书风正在走几装饰化,对传统的法没有深入。我们可以理解为书法发展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才对,体现个性肯定是多元化的,要不然千人一面。流行书风正在走向装饰化的道路,对传统的法没有进一步的深入。现在书法如果拿一千作品,改成一个人的名字,你会分不是谁的字。真正的艺术需要思想的光芒去击发。传统书法审美标准的当代转换问题 .







传统书法从书斋把玩到现代书法的壁上观,是一种展示的需要,所以当代作品在八九十年代开始求大、求气势,后来觉得不对,又开始走精细化道路,这都会有问题。当代书法的准确评价应该是传统审美标准的延伸,而不是反叛。所以大家急于求成,对传统的东西深入不了,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书法特征。当代的精细化书法可以说是新的流行书风,现在的书法评价感觉过于重形式化了,追求所谓的格调。流行书风所畏流行,很难成为经典,人走字灭。



当代书法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对传统的正确理解所显现的功力、现代审美意识或者是元素的注入、自我个性和情绪的准确表达、艺术品味的完美体现,缺一不可!!!书坛所追求的精品意识,绝对不是靠所谓技术上的长篇大论而显现的“伪功力”来体现的。当代书坛不缺少书法家,不缺少功力认同,缺少的是有思想和史观感的艺术家!当代书家如何才能弥补这个阶段的缺憾?有人说"精细化道路”不是深入传统技法的途径吗?








书法要仅仅是体现传统功力还会有万紫千红、个性独立的书法史吗?书法一定要长篇大论的机械式书写还会有魏晋精彩的手札书法吗?也许要象日本核电站一样,要付出历史的代价后才会有人感悟,才会修正方向。当代书家如何才能弥补这个阶段的缺憾?书家要有独立思想和史观意识。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当代书家成长或者成名的原因,书法家不仅仅是字写的好的人,做学问更重要。成名,就象是品牌传播,要有吹手和展示的平台。我们如何来理解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呢?没有继承传统就不是中国书法,没有发展就不是当代中国书法 。








脱离传统而一味求新者,不会走远。作为当代学书者,又该怎样来做呢?现在还有一个现象,明星弄起书法,官员从事书法,这是利弊双关的。有的人感觉学书法如果一味的写字,不一定能开新面貌,应该是融合各类艺术同步发展出新的过程,平台是很重要的方面,但关键是鱼龙混杂,有真正的书家,也有混迹书法圈的滥竽,反映的是审美标准的模糊和泛化,试想,有多少圈内圈外的人能知道书法的好坏标准?


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低,不能简单的和书协职务挂钩,而现在很多人就是以职论价,而不是以质论价;不可否认一个人在书协的地位或在社会的地位对于其书艺本身的影响力,但是真正好的作品,经得起时代的作品,却不会局限于此。现在媒体的兴起,加上社会的浮躁,造成了很多书法家也开始浮躁了。当代书家成长或者成名的原因:有以把握所谓传统的功力而获认可的,有靠理论来唬人的,还有靠其他头衔来混的。。。。








什么叫书法家?会写毛笔字的就叫书法家?古代的学子、知识分子,哪一位不会写毛笔字?都是书法家?现在搞书法的多,就像河中游泳,怎样露出水面?过硬的本领很重要,找个平台上当然也重要。没有好的修养,没有扎实的国学基础,是不会有大成就的。在当代做一个书法家,要有真功夫,也还得善于找平台,有号召力,能引导一种审美取向。要不,写的都是一个面目。



古代的学子、知识分子,哪一位不会写毛笔字?他们具备的是笔墨基础和环境,这也是我们一开始说到的,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但如果有对传统书法碑帖的继承和积累,加上对书法作为艺术的自觉表现,那一定是很高级的艺术作品,否则还不能认同为书法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今天的继承就是明天的传统,所以高明的书法学习者,也会善于从当代的名家中去学习和吸收。善于从当代的名家中去学习和吸收,也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学习。


安徽的书法水平在全国应该是不低的,学传统并不是非要学古人,林老是近代人,谁敢说他不是传统?比如我们写隶书,古代的碑帖我们理解有限,为什么不可以看看何绍基临的、林散之临的、游寿临的?关键还是要正确的评价标准和准确的眼光!盲目去学,盲目继承也是不可取的。书法善变,你吸收时人东西可以,要变成别人看不出来才是高人。安徽清有邓石如,近有林散之。每一个书家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关键是如何发现。安徽书法在打邓石如的牌,安徽的书法理论在打江淮书风的牌,这个目标是有共识的!邓石如国展很成功,反响很好。清代隶书大家很厉害,是不好绕过去的。安徽书协的领导和同志们确实做了大量工作,很细致。个人审美好恶是有倾向的,这没有问题:但书法自身是有评价标准的,这更没有问题!








安徽不缺大家,但是缺如何培养大家。现在孕育大师的书法环境差了,当下安徽书坛缺少影响全国的领袖式人物。古代书法家们也有相互评论好坏的,甚至有些已经到了痛骂痛恨的地步。 但那些被骂者,在我们看来还是被崇拜的五体投地。好与坏,真的不是谁说了算。 要大部分人说了算。好的,坏的,心里有数。当痛骂丑书恶札的时候,为何总会有另一派人站起来争锋相对。因为万物都是相对的,阴阳共存的阶地,才有艺术可言。大师的作品价值很高,价值高的作品作者未必是大师。林老说争史名不争时名,史名也好时名也好,当代书人该如何去把握,这是又一个问题。关于书法的价值,是收藏价值,还是研究价值?那何为大师呢?怎么才能成为大师?关键还是要正确的评价标准和准确的眼光!陈智先生认为:大师应该是能正确的理解书法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独立的艺术个性、完美的高品味的艺术表现的人才能称得上大师!


当代最成问题的就是书法展览机制带来的审美标准的泛化和趋同!没有培养书法大家的土壤,是我们的遗憾,假如有了具备大家潜力的书家,却没有好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去认同,我们岂不是历史的罪人。现在的有些国人甚至连大道理和虚幻的辞藻都懒得研究了,安徽的土壤,如何突破才能走出属于安徽本土的大家?是走展览模式?还是走美院等培养模式?还是大家在自己的圈子里自由呼吸?中国文化讲究的就是以物喻物,比如吴带当风是什么?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是什么?每个人的认识不一样同样的作品 有的人说有时代个性 有的人嗤之以鼻。审美是有标准的,但艺术是不能象体育竞赛那样来评价的。为什么当代培养不出大家?网友高雷认为,一是价值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二是浮躁之风兴起,三是信仰的缺失。网友余华东认为:当下有两个遗憾,一是真正大师的缺失,二是到处可以见到以大师自居的人。至于继承的先后问题,网友王维认为书法学习应该是先来形式,后追求精神。 二者都很重要。只是分为:主要但不紧急和紧急很主要。 按照唯物主义论,先求有物.





《近现代江淮书风的文化品格》一文结束语指出:追问中国书法发展的源动力,是对当今书法热潮的反思,会更有利于廓清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当我们来重新梳理近现代江淮书风的文化品格和历史影响时,可以清晰的了解在邓石如为代表的文化精神引领与传承下,江淮书风这一极具地域特色和艺术影响力的书法流派在江淮大地的脉络延续,生生不息。另一方面,随着徽商的东移,深受江淮文化影响的査士标、垢道人等徽派巨子们也随之转移江浙地区,他们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使江浙书画坛为之一新。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江淮书风研究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一,任何艺术流派的形成都是历史的因缘遇合,传统是生生不息的延续历史,并没有静止的观量。二,地域文化品格影响着地域书风的独立品质与性格,也决定着艺术表现的雅俗与高下。三,书法艺术的传承是生命精神的传递,自性的解放是艺术的生命。书法艺术的本质,精神传承是第一位的,法的传承是第二位的。艺术的创造性、创造力是自性价值的体现。








黄节先生曾说:“发现于国体,输入于国界,蕴藏于国民之原质,具一种独立之思想者,国粹也。”书法这种国粹更是助益民族进化、赋有生命活力的文化精华,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延续,并且在延续中产生变化,从而得到弘扬和发展。书法作为国粹的生命活力,因为受地域文化独立精神和包容性品格的影响,在晚清民国时期,江淮书风伴随着乾嘉学派带来的金石考据之风的盛行,很快地摒弃了赵董糜弱书风的影响,而开始探索对传统取法的进一步扩展,寻找独立的自我发展道路。断碑残简、摩崖经卷都可以作为书法的吸收和取法,大大的拓展了书法艺术的传统内涵。同时,因为江淮地区徽商的发展和地处中原的地理特点,从而为这种书法观念的传播影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种兼收博取的书法传统继承观和独立的艺术追求精神很快得以传播和光大。

王燕 发表于 2011-5-21 16:39

道家有一种说法: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所以长寿者通常都有一副柔软的筋骨。中医虽然没有专门针对筋缩的疗法,但各种撑拉的方法在习武、气功、瑜加锻炼中一直存在。目前西医还没有筋缩的概念,很多病人被治疗了很久还不知病因何在,比如有的筋缩就被当作腰椎间盘突出。拉筋过程中,一般医师认为当患者感觉到筋被拉紧疼痛时便要停止,以免拉伤筋肌。其实正是因为筋缩了,不易拉开,所以愈紧愈要拉开,不然它就愈缩愈紧了,它被拉过痛点后就会松多了。但也不是不顾一切拼命拉!没病痛的人想避免筋缩可每天拉筋。平日坚持拉筋就是最好的保健法之一。

  "拉筋",不仅仅能促进睡眠,还能防癌、抗癌、促进全身气血循环、使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可普遍改善各种慢性病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气喘、肾病、肝病、肩周炎、失眠、个性固执、心情烦躁,气血循环不良,新陈代谢变缓。

  如果我们不希望未老先衰,就要赶紧做拉筋的功课。年纪越大的人练拉筋,练起来会越辛苦,很难忍受,成功率变低,常会半途而废,因此拉筋健身宜早不宜晚。

王燕 发表于 2011-5-21 16:45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
                        翼斋诗
隽笔飞花纸间寻,飘香翰墨长海春。


丹青妙绘三秦丽,


红桂园里自在人。
页: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查看完整版本: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