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8-3-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3352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质疑陈传席《兰亭序》与《祭侄稿》排行论7 o; \' f; j+ S; T5 t0 ^
7 X6 ^( z4 p [- y- y$ q 秋 石
% Q3 t/ {5 T6 g% N6 N. w0 ]# J' o7 L+ X" n
陈传席先生乃一代大学者,所作文论义理深透,笔者多次拜读,受益良多。但对其“《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 ‘天下第一行书’ ”一文,感觉有如下不妥: 0 N, k% L- M* s, x+ W6 n
$ j( j E( y* t3 t7 w
一、《兰亭序》与《祭侄稿》,没有可比性,原因如下:" j8 }+ L, n9 A$ p0 F% u
1、《兰亭序》与《祭侄稿》,书体不同。
8 u% o, S, U& k) t; X; Y' ? 《兰亭序》是标准的行书,而《祭侄稿》是典型的行草书。- y$ @. I+ m% h% u) d
# P7 X. q* y4 g: S M$ I' i+ w& p
2、《兰亭序》与《祭侄稿》,风格不同。7 u) b" w. U7 M# ~: [ {8 R6 @ M
《兰亭序》属于闲逸类的书风,《祭侄稿》属于庙堂类的书风。* U) g; \6 z! A: `" J; E
; A+ T! _# I# l 3、《兰亭序》与《祭侄稿》的文化内涵不同。
9 X) e m! b! O( u& p/ @ 王羲之,终身追奉道家思想,性情淡逸,与世俗社会很不协调,最终随佛道之友归于林泉,习道炼丹而终;颜真卿,思想主要归于儒家,以济世为民之怀,行忠君报国之道,最后壮烈殉国。因此,右军之书,虽有骨鲠之气,但气息收放合乎自然,不急不厉,故得空灵俊秀之气,如清清幽泉,若闲云野鹤;而鲁公书,以忠直之性,发正大浩然之气,如天神立于庙堂,若烈士之吐肝胆。7 k& u& ~& |; f/ b
. }7 x6 L. k! p4 D) F
4、《兰亭序》与《祭侄稿》,书写环境和心态不同。
, `4 Y( ?% u X 《兰亭序》逢群贤聚会之时,于山明水秀之间、酒兴半酣之际,乘兴为之;而《祭侄稿》则逢山河破碎之际、亡侄至痛之时,以急愤交加之情而为之。
6 u5 |2 ]; O+ r$ D, p综上所述,《兰亭序》与《祭侄稿》,有如武学中的少林与武当,内功和外功都不同,标炳书史,各有其妙。
" ` X8 i; N$ W* a2 A0 ?$ v |6 ^, T7 b" Q' D6 t% J
二、《兰亭序》与《祭侄稿》,最不可妄加评比的是,一个是摹本,一个是真迹。6 w \, }+ ~6 p, [7 _. p" t0 ~
《 兰亭序》真迹已经沉埋大地,现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所有王书,都是复制品。虽有下真迹一等之说,但这相差的一等,到底差了多少,谁也无从知晓。也就是说,王书的境界,其用笔之意韵是什么格调,我们也不可妄加推测。& t! I; G( C) p3 |( U
因此,在一个摹本与一个真迹之间,比较境界高低(临本与真迹之间更不可比),自然就显得十分滑稽——这有如把一个石膏像与活人比较美丑一般!
3 c: r4 H. N+ w- r, h 因此,陈传席先生在两个毫无可比性的两件作品之间,主观而武断地下了一个结论,这结论当然就不可取了!
7 ]$ S0 F* D1 R 至于《兰亭序》与《祭侄稿》究竟熟高熟底,莫说是就摹本《兰亭序》与真迹《祭侄稿》相比,就是真迹《兰亭序》与真迹《祭侄稿》相比,也难分高下。* n. y* |; ~9 T1 V/ A! ~- M: c
其实,艺术臻于《兰亭序》、《祭侄稿》的境界,还有必要分什么高下吗?!- Y0 ]3 g8 a' ~7 f. Z0 L
对于书法艺术境界的评判,历来是一大难题——如果评判者具有洞彻书法艺术内涵的能力,对于书法的高下精粗,过眼立见。但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何况,《兰亭序》与《祭侄稿》的作者,是“登临华山而论剑”的绝顶高手,非我等凡夫之眼力,所能见其精奥者!2 J6 @. y. ^# r' I. x" D
% U+ Z7 J1 Y7 W) y2 w
三、《兰亭叙》、《祭侄稿》,被后人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或“天下第二行书”,这种评定的本身,就只是世俗功利场中人的好事之举(还评出了“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这种评定,若有意义的话,也只是引起爱好者对这些作品的重视——标榜楷模,算是有些功德。( ?3 E: i! [7 v0 w1 S7 s
5 y' t: i0 B5 V* f
8 F! E4 y# x. r
(为便于阅读,把后发的内容接在这里)
$ j( X* X. H3 s 四、《兰亭叙》、《祭侄稿》及《黄州寒食诗》,被后人评定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有两方面的意义值得一提:
6 `( I e8 D) N" r: P, d6 W5 b( r- E: o5 R& ^# B
1、“天下三大行书”的三件书法作品,其艺术成就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健笔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 U. B. C) ?' {3 N5 q1 A 有趣的是,这三件作品的作者,在思想皈依上各不相同(右军崇道性、真卿归儒义、东坡重佛理),但最后却殊途同归,在各自的哲学理念的指引下都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这说明什么呢?这至少说明一点——中国文化中的三大学派的哲学理念,各有特点且各具所长,并且同样具备了先进性,都具备了指导人们修身养性的功能。当然,一个艺术家的思想的成熟,不是一家一派的功劳,这三个人中,苏东坡的思想基础是最复杂的,兼有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但其艺术思想上的最终皈依,却是偏重于佛家的,这是宋代尚意书风在艺术思想上的特点(黄庭坚尤其突出)——这是艺术家放怀畅性后,生命精神的必然选择,即是需要佛理中一“静”字,以澄化一切。& }- U8 X# m. l( K
4 I$ g {3 B# t7 F d7 Q
2、把《兰亭叙》、《祭侄稿》、“黄州寒食诗”评定为“天下三大行书”的古人,以秋石之见,其本意,并非是为这三件书法作品作一个主观的排行,而是旨在表明,这三件作品是他最欣赏和推崇的书法作品。只是因三件作品的出生时代有先后,按古人的观点,并给了一个先长后幼式的排序,而并不包含作品境界的高低问题。
+ L6 o9 a2 e1 B* l
$ }2 g! |! ?* P 五、也许有的人并不甘心,非要论论《兰亭叙》与《祭侄稿》的高低,那秋石于此也试作分解。 7 c: \9 ^* o1 u
对照陈传席先生的观点分析如下:
# A/ q/ N- g. n 陈先生言:“其一,格调不高古,有人可能会说,这正是其创新之处。创新可以,但不能使格调不高古。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格调高古。”颜鲁公《祭侄稿》的用笔格调确是高古的,但我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包括陈传席先生)所能见到的《兰亭序》,都是复制品,因此,陈先生仅凭复制品而断定〈兰亭叙〉的用笔格调不高古,则属于主观臆测,凭据不足。
1 z6 |5 g( R5 h! k5 ^ P; K 陈先生言:“其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而《兰亭序》的书法并不太散,也不太淡。它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而《祭侄稿》则极散又极淡。书无意于佳乃佳。
. _! C( T! r- r7 d; S其三(这一条是散和淡的具体化),颜真卿写《祭侄稿》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而《兰亭序》书写时下笔、转笔多见刻意痕迹,露笔太多,作了很多不必要的强调,比如其第二行“少长咸集此地”,“少”字落笔处过分,“咸”字更明显。而“集”字的第一撇,“此”字几道竖,落笔处皆太过分强调了,这就很不“淡”了。而《祭侄稿》则绝无此类毛病。”
0 @8 p: h; Y7 B8 V I 书法的最高境界用“散、淡”二字的内涵概括,这从学者的观点论,并无不可,但却不具备书法艺术的学术性。秋石以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健笔天成、天人合一。“健笔天成”的内涵,对书法用笔境界的要求就具体化了,“健笔”即是要求用笔必须“劲健有力”,“天成”即是需要用笔的境界如自然事物一般,即如古人所去“屋漏痕”、“万岁枯藤”、“千里阵云”等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相处的状态,是“生态平衡”的人文化境界。“健笔天成”自然“散”,“天人合一”自然“淡”因此,陈先生从学者的角度对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把握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准确——散,有程度的不同,淡也存在程度的差别,因此,散、淡二字的概念仍然存在着模糊性。要散、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了最高境界?这就让人费解。因此,用秋石的观点,只要散、淡到“健笔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就算是最高境界了。6 _5 r" C& f" K t. B
但是,陈先生接下来的论述确出现了更大的偏差——陈先生认为《兰亭叙》的用笔不散、淡,《祭侄稿》的用笔才散淡。对于这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上的问题,交流起来十分困难,秋石于此也只能阐明自己的观点了——以秋石看来,《兰亭叙》的用笔,正好是非常“散”而且“淡”的:其起笔之率真、行笔之平和灵动、结字章法开阖之自然,是一目了然的;其内涵的境界,是“神散而形不聚”的大散,是“神淡而形华丽”的大淡。而《祭侄稿》的书法境界却正好从反面得来:起笔浑厚着意、行笔雄放凝炼、结字章法纵放夸张,也是一目了然的;其内涵的境界,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是“浩然空茫”的淡,是用刚正之情、浩然正气立出来的苍然之淡,是一种历尽人间悲欢离合的悲壮之淡。不知在陈先生的眼中,鲁公之“庙堂气”何以便能压服右军之风流超逸之气。更不知在陈先生的眼中,《兰亭叙》那么明白的极散极淡,何以成了不够散、淡了呢!
4 t+ o9 B- m' T* z( E* X 另外,陈先生言中,认为〈兰亭叙〉有刻意处,这是事实——正如后人所评,右军书“尽善尽美”,在技巧上确实穷极其精,但这正是右军书高标书史的原因之一;更难得的是,右军能化技入道,以精深之技,发于空灵之道,合乎天然,这也正是后来书家对其仰望推崇的关键。不知陈先生对此如何视而不见呢?!而鲁公之〈祭侄稿〉,确乎少了些刻意 ,但其用笔草率,意韵失之刚狠,多有失笔之险,因而境界从表面看来显得空茫大气,而内在则略显紧迫。不知右军之略显刻意与鲁公之略呈紧迫,得失之间,谁多谁少?!
9 }- _3 \5 v: k, Y' h: Z5 D 陈先生云:“其四,《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他’为‘女郎才’。”此言就更不可取了——历来评家,评右军书,皆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评之,若说〈兰亭〉多了两分秀逸之气,倒还说得过去,而以“女朗才”评之,则非相知之言了! + L0 b2 \, p% B7 e9 h
8 h4 V. c7 w& W8 n i# |, i 陈先生云:“其五,《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其六,《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其七,《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其八,《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如《祭侄稿》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右军与鲁公书,因文化内涵决定了其审美追求不同,在用笔上就是切然不同的风格,陈先生的这种对比,在方法上就不可取;而且,两件作品的用笔,各有其痛快处,只是,也许是陈先生自己的性情或审美追求所限,偏爱鲁公,也致有此偏颇之论!4 B# |3 y3 b) \4 h9 B
3 b- N5 y% |% v# S
综上所论,要把这两件作品作水平高低的排行,显然很难。就象两位绝顶的武林高手的对阵,过了千万招,两人心中自知难分高下,但旁观者看来,也许会作出自己的评判:“在某一招上,谁比谁强了一点!”但这种表象式的理解,显然是不能全面深入武学真谛的。
- T x$ h @7 b1 \- e2 l
/ F* J6 t/ R1 c
: o; p; {) |$ d# S/ Q
+ O, M/ L6 L$ \; u5 y4 m" s 2008年6月9日晚于秋石斋: T+ i1 T, A! ?$ i5 x1 p, L# l5 @
- d+ H8 a/ d' l/ }! u, M; V0 L: P+ ?[ 本帖最后由 秋石斋主 于 2008-6-24 15:4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