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8-3-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3352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质疑陈传席《兰亭序》与《祭侄稿》排行论
1 i5 K8 [" P& a; V& U. P `. `
( b- D2 `, a% g3 m) k7 v% G! L 秋 石
% h2 b Q5 p6 f
$ w: k1 T! }& c 陈传席先生乃一代大学者,所作文论义理深透,笔者多次拜读,受益良多。但对其“《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 ‘天下第一行书’ ”一文,感觉有如下不妥: / H5 C, u* W# ^+ T, n
' K3 j2 ]8 l- Q' [ 一、《兰亭序》与《祭侄稿》,没有可比性,原因如下:
$ t2 z7 G0 ^( [. { j# c. B 1、《兰亭序》与《祭侄稿》,书体不同。/ q) e2 a9 P4 u- I7 d0 ~/ p5 T' v
《兰亭序》是标准的行书,而《祭侄稿》是典型的行草书。0 [3 V+ R/ K u; V0 o
, X, a& q+ s" \- p, Z0 H- w 2、《兰亭序》与《祭侄稿》,风格不同。
1 D+ g8 W* l7 L0 y' X- C 《兰亭序》属于闲逸类的书风,《祭侄稿》属于庙堂类的书风。
- s, W4 J# T, f2 y4 q4 U5 T J6 s. d0 D5 n0 f9 T/ O: a
3、《兰亭序》与《祭侄稿》的文化内涵不同。% f3 s5 ~) u$ A' p2 k% U5 ^3 E
王羲之,终身追奉道家思想,性情淡逸,与世俗社会很不协调,最终随佛道之友归于林泉,习道炼丹而终;颜真卿,思想主要归于儒家,以济世为民之怀,行忠君报国之道,最后壮烈殉国。因此,右军之书,虽有骨鲠之气,但气息收放合乎自然,不急不厉,故得空灵俊秀之气,如清清幽泉,若闲云野鹤;而鲁公书,以忠直之性,发正大浩然之气,如天神立于庙堂,若烈士之吐肝胆。- P7 E% ?# A0 z
' G# \7 o" {3 s7 `4 h# ]! ] 4、《兰亭序》与《祭侄稿》,书写环境和心态不同。
5 b! |# o6 l; y; ] 《兰亭序》逢群贤聚会之时,于山明水秀之间、酒兴半酣之际,乘兴为之;而《祭侄稿》则逢山河破碎之际、亡侄至痛之时,以急愤交加之情而为之。( s6 k, h! M( ^, e; a
综上所述,《兰亭序》与《祭侄稿》,有如武学中的少林与武当,内功和外功都不同,标炳书史,各有其妙。( T! `2 H8 F/ x8 Z7 I3 \0 e6 O
( S" N" P6 e% z5 k$ Z, c& ?
二、《兰亭序》与《祭侄稿》,最不可妄加评比的是,一个是摹本,一个是真迹。
( s: S, V5 k2 T* T0 X" _: \ 《 兰亭序》真迹已经沉埋大地,现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所有王书,都是复制品。虽有下真迹一等之说,但这相差的一等,到底差了多少,谁也无从知晓。也就是说,王书的境界,其用笔之意韵是什么格调,我们也不可妄加推测。9 V4 u9 ^! w2 j5 f1 z" }/ e
因此,在一个摹本与一个真迹之间,比较境界高低(临本与真迹之间更不可比),自然就显得十分滑稽——这有如把一个石膏像与活人比较美丑一般!; G/ l( Y1 ]" |/ K; s, F2 q- S T* a
因此,陈传席先生在两个毫无可比性的两件作品之间,主观而武断地下了一个结论,这结论当然就不可取了!
5 x' W- d4 B( ]6 Z 至于《兰亭序》与《祭侄稿》究竟熟高熟底,莫说是就摹本《兰亭序》与真迹《祭侄稿》相比,就是真迹《兰亭序》与真迹《祭侄稿》相比,也难分高下。8 H& [ A x- C
其实,艺术臻于《兰亭序》、《祭侄稿》的境界,还有必要分什么高下吗?!& B+ s# y: _3 x% _
对于书法艺术境界的评判,历来是一大难题——如果评判者具有洞彻书法艺术内涵的能力,对于书法的高下精粗,过眼立见。但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何况,《兰亭序》与《祭侄稿》的作者,是“登临华山而论剑”的绝顶高手,非我等凡夫之眼力,所能见其精奥者!7 d h* i6 U; g; o. g8 N* \* ?
x3 I% {+ L s5 S 三、《兰亭叙》、《祭侄稿》,被后人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或“天下第二行书”,这种评定的本身,就只是世俗功利场中人的好事之举(还评出了“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这种评定,若有意义的话,也只是引起爱好者对这些作品的重视——标榜楷模,算是有些功德。
9 m' V) i3 y: b- }4 G' i* B
3 y0 j4 u7 j) f6 z' o( O( U0 u) D r7 m% }, T, C
(为便于阅读,把后发的内容接在这里)
! f6 p! S! t8 e; q2 V/ _ 四、《兰亭叙》、《祭侄稿》及《黄州寒食诗》,被后人评定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有两方面的意义值得一提:8 @; U0 S$ `$ w2 t" a) X& u9 z
/ a% B3 U& z* ]& m/ N6 l- q$ k 1、“天下三大行书”的三件书法作品,其艺术成就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健笔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V' S* v% v0 g% S2 s9 f n, U) N
有趣的是,这三件作品的作者,在思想皈依上各不相同(右军崇道性、真卿归儒义、东坡重佛理),但最后却殊途同归,在各自的哲学理念的指引下都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这说明什么呢?这至少说明一点——中国文化中的三大学派的哲学理念,各有特点且各具所长,并且同样具备了先进性,都具备了指导人们修身养性的功能。当然,一个艺术家的思想的成熟,不是一家一派的功劳,这三个人中,苏东坡的思想基础是最复杂的,兼有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但其艺术思想上的最终皈依,却是偏重于佛家的,这是宋代尚意书风在艺术思想上的特点(黄庭坚尤其突出)——这是艺术家放怀畅性后,生命精神的必然选择,即是需要佛理中一“静”字,以澄化一切。1 k, p/ W9 I5 }) w @
4 Y; T% A& D6 V 2、把《兰亭叙》、《祭侄稿》、“黄州寒食诗”评定为“天下三大行书”的古人,以秋石之见,其本意,并非是为这三件书法作品作一个主观的排行,而是旨在表明,这三件作品是他最欣赏和推崇的书法作品。只是因三件作品的出生时代有先后,按古人的观点,并给了一个先长后幼式的排序,而并不包含作品境界的高低问题。+ k5 X0 N( V) ?0 y( j9 k
7 _, H/ P! m" k, R5 Q
五、也许有的人并不甘心,非要论论《兰亭叙》与《祭侄稿》的高低,那秋石于此也试作分解。
. E0 o) F( _# o1 G 对照陈传席先生的观点分析如下:. v6 H" L. `% T7 B: v
陈先生言:“其一,格调不高古,有人可能会说,这正是其创新之处。创新可以,但不能使格调不高古。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格调高古。”颜鲁公《祭侄稿》的用笔格调确是高古的,但我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包括陈传席先生)所能见到的《兰亭序》,都是复制品,因此,陈先生仅凭复制品而断定〈兰亭叙〉的用笔格调不高古,则属于主观臆测,凭据不足。
* `0 v: A5 z! z& A: D2 y 陈先生言:“其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而《兰亭序》的书法并不太散,也不太淡。它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而《祭侄稿》则极散又极淡。书无意于佳乃佳。& w. q7 E2 x; V9 q3 N. S- F- h5 X
其三(这一条是散和淡的具体化),颜真卿写《祭侄稿》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而《兰亭序》书写时下笔、转笔多见刻意痕迹,露笔太多,作了很多不必要的强调,比如其第二行“少长咸集此地”,“少”字落笔处过分,“咸”字更明显。而“集”字的第一撇,“此”字几道竖,落笔处皆太过分强调了,这就很不“淡”了。而《祭侄稿》则绝无此类毛病。”; }# c, M8 J5 _4 Z: U
书法的最高境界用“散、淡”二字的内涵概括,这从学者的观点论,并无不可,但却不具备书法艺术的学术性。秋石以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健笔天成、天人合一。“健笔天成”的内涵,对书法用笔境界的要求就具体化了,“健笔”即是要求用笔必须“劲健有力”,“天成”即是需要用笔的境界如自然事物一般,即如古人所去“屋漏痕”、“万岁枯藤”、“千里阵云”等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相处的状态,是“生态平衡”的人文化境界。“健笔天成”自然“散”,“天人合一”自然“淡”因此,陈先生从学者的角度对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把握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准确——散,有程度的不同,淡也存在程度的差别,因此,散、淡二字的概念仍然存在着模糊性。要散、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了最高境界?这就让人费解。因此,用秋石的观点,只要散、淡到“健笔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就算是最高境界了。
3 u y2 @8 x; |6 @% ? K 但是,陈先生接下来的论述确出现了更大的偏差——陈先生认为《兰亭叙》的用笔不散、淡,《祭侄稿》的用笔才散淡。对于这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上的问题,交流起来十分困难,秋石于此也只能阐明自己的观点了——以秋石看来,《兰亭叙》的用笔,正好是非常“散”而且“淡”的:其起笔之率真、行笔之平和灵动、结字章法开阖之自然,是一目了然的;其内涵的境界,是“神散而形不聚”的大散,是“神淡而形华丽”的大淡。而《祭侄稿》的书法境界却正好从反面得来:起笔浑厚着意、行笔雄放凝炼、结字章法纵放夸张,也是一目了然的;其内涵的境界,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是“浩然空茫”的淡,是用刚正之情、浩然正气立出来的苍然之淡,是一种历尽人间悲欢离合的悲壮之淡。不知在陈先生的眼中,鲁公之“庙堂气”何以便能压服右军之风流超逸之气。更不知在陈先生的眼中,《兰亭叙》那么明白的极散极淡,何以成了不够散、淡了呢!
1 r @. e6 w+ @ 另外,陈先生言中,认为〈兰亭叙〉有刻意处,这是事实——正如后人所评,右军书“尽善尽美”,在技巧上确实穷极其精,但这正是右军书高标书史的原因之一;更难得的是,右军能化技入道,以精深之技,发于空灵之道,合乎天然,这也正是后来书家对其仰望推崇的关键。不知陈先生对此如何视而不见呢?!而鲁公之〈祭侄稿〉,确乎少了些刻意 ,但其用笔草率,意韵失之刚狠,多有失笔之险,因而境界从表面看来显得空茫大气,而内在则略显紧迫。不知右军之略显刻意与鲁公之略呈紧迫,得失之间,谁多谁少?!
% i3 g, D: ^1 X 陈先生云:“其四,《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他’为‘女郎才’。”此言就更不可取了——历来评家,评右军书,皆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评之,若说〈兰亭〉多了两分秀逸之气,倒还说得过去,而以“女朗才”评之,则非相知之言了!
5 h# g0 S/ l3 h0 \+ g
# H* R, Y2 s- s* F- \' W 陈先生云:“其五,《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其六,《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其七,《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其八,《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如《祭侄稿》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右军与鲁公书,因文化内涵决定了其审美追求不同,在用笔上就是切然不同的风格,陈先生的这种对比,在方法上就不可取;而且,两件作品的用笔,各有其痛快处,只是,也许是陈先生自己的性情或审美追求所限,偏爱鲁公,也致有此偏颇之论!0 P+ s) b- g# e) Y) e
. `7 }9 ^8 e$ F- b9 m- f/ b3 B 综上所论,要把这两件作品作水平高低的排行,显然很难。就象两位绝顶的武林高手的对阵,过了千万招,两人心中自知难分高下,但旁观者看来,也许会作出自己的评判:“在某一招上,谁比谁强了一点!”但这种表象式的理解,显然是不能全面深入武学真谛的。% f; |/ K- N2 a
: s% N7 Q9 J }- D2 w
& ?: I: w5 s* k0 B; u& Q
1 G ?( S: a) H9 d7 R) o8 `
2008年6月9日晚于秋石斋
; M4 ^3 f: y. K
- U- v* P4 M$ w6 Z7 b5 ]- @[ 本帖最后由 秋石斋主 于 2008-6-24 15:4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