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被边缘倾向的焦虑凸现- E! Y3 l+ x: {$ N, n0 n# \& I
刘云鹏 ; i7 P, t' l: }; g* S& B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绝大部分传统艺术遭受到从未有过的冷落,相当一部分优秀的传统艺术到了死亡的边缘,成为了濒危艺术。然而在此时,却出现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书法热”,并且持续到今天。但是,这二十年书法的发展,如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一样,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泡沫”现象,这些“泡沫”现象严重影响着书法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沈鹏先生所指出的,“书法热主要是在专业圈内,年轻化和专业化在增强。而在圈外,书法一方面有不少爱好者,一方面也在降温”,“作为审美对象的书法在青少年中淡化,源于大众的书法根基在削弱,削弱的程度与日俱增。作为民族艺术之一的书法在热潮中实际上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1),书法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倾向。尤其是一些有权势的书法票友,经过炒作和吹捧,成为当代的“大师”,超“林”(林散之)迈“王”(王铎)。一些书协组织在外行把持下,不但没有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反而变成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场所,书法界官本位思想十分严重。诸如此类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书法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大众开始对当代书法的艺术性提出了质疑,书法家逐渐成为被调侃的对象,更加加剧了书法被边缘化的倾向。一些人士开始为此焦虑,于是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提升书法的地位,来消除书法被边缘化倾向的影响。
5 O5 z0 Y) p! ]% E$ r" Y1 E当论及书法被边缘化的问题,一直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此时百废待新,各种传统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书法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些文化领域的官员认为书法不是艺术,为此展开了一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牵扯到政治问题,最后不得不依靠伟人来裁决,才平息了这场争论。但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艺术概论、美学类书中几乎不提书法,哪怕是可怜的只言片语。作为官方书协组织在1982年才成立,而民间的力量起了关键作用。这段历史给当代书法人心中留下了隐痛,也对当今书法的发展带来不可磨灭的阴影。时至今日,一些论述中国传统艺术的著作对书法的介绍很简单,或者用很暧昧的言语一笔带过。其他艺术领域的一些人虽然表面承认书法是艺术,但内心深处对其艺术性表示怀疑。也有些人认为书法是一门属于古代的艺术,而不属于当代,为此还写了“祭文”。对书法非艺术的看法不是个别现象,从一般大众到文艺界都有,即使书法界照样存在。* L3 c7 m) j7 _/ `+ I
另一方面,近两年一些人将书法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书法是中国最高的艺术,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2)。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历史上对书法最高的评价。如果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就是中国最高的艺术,坐上了中国艺林中第一把交椅。书法的核心化必然使书法家的成为中国文化代表的主流,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代表,书法决不会被边缘化。这确实让从书法人感到无比骄傲和欣慰,但是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一命题却值得商榷。
5 B5 p7 f- X5 u& l' Q9 D首先要弄清楚“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什么呢?
% S- ^$ a. s, D3 h$ F/ ~3 [2 R0 F“如果西方的文化分为宗教和哲学两大支柱,那么中国只有哲学”(3), “他们(中国人)不太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要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是体验了这些道德价值” (4)。那么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只有哲学了,而中国哲学的核心应该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后,两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中国文官制度、科举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延续和发展,古代官员的选拔、提升一直是按儒家的知识内容和做人标准为考核标准,教育也是以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为教材。中国古代文人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他们一生遵循着“学而优则仕”、“心忧天下”、“济世安邦”的人生理想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道路,以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不仅上层社会的思想核心,也是下层社会的思想核心,并深深根植于国民当中,不像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上层社会中。即使中国古代的隐士,其思想的基础仍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历代隐士作系统研究后,发现隐士始终不变仅是少数,他们总是不免出世从政”(5) ,“即使陶潜的道家精神也仍然建立在儒道互补的基础上,仍然是与儒家精神交融在渗透在一起”(6)。儒家思想虽为正统思想,但没有走向封闭,而且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互补为特色,吸收了墨、法、佛等思想,在发展中不断交换、整合,形成了一个具有超长稳定性和极大丰富性的华夏思想而长久延续和发展。4 a) Q' m) p% R- L+ F
“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艺术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思想的,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解中国的文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中国文学和文字是中国文化的一体两面”(7)。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建筑之个性仍即我民族之性格” (8)。即便通过一部著作,同样可以了解中国文化,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文化,最为简便的方式就是读红楼梦,读懂了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华文化” (9)。近年一些学者从“小传统”着手,通过研究风水道场,婚礼丧仪等民俗活动,发现更能原生态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所以,“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落实在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研究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不能简单将“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表现形式仅仅限制在一种形式上。
' K6 Y0 b# R2 K# F, k! c" r艺术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一类表现形式,必然体现着“核心”的特质。先秦“礼乐”文化精神以其强烈的社会功利性,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总纲,艺术的美(艺术的)必须善(道德的)结合起来。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念又树立起了中国“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性格,正如宗白华所说“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建立在这个理念之上而得以发展。中国的艺术首先作用是有助于政治教化,其次才是作为人格修养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文人精通艺术,是份内之事,是个人素养的一部分,艺术只是到达圣贤人格完成的一种手段,与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比真是“余事”和“小道”,艺术并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中国的所有艺术都紧密与实用、生活联系在一起,对宇宙万物都带审美的心态来关照,将所有现实生活的东西都艺术化,从吃穿住行到死后的墓葬皆是如此。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和审美原则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道家思想被落实在和同化在儒家思想体系之中,形成了追求中和之美,崇尚意境的审美原则,“奔放的情欲,本能的冲动,强烈的***,怨而怒、哀而伤,狂暴的欢乐,绝望的痛苦,能洗涤人心的苦难、虐杀、毁灭、悲剧,给人以丑、怪、恶等等难以接受的情感形式(艺术)使统统被排除了,情感被牢笼在,满足在、锤炼在、建造在相对的平宁和谐的形式中,即使有所谓粗犷、豪放、拙重、潇洒,也仍然脱不出这个‘乐从和’的情感形式的大圈子”。“从而情感和感受的细致、微妙、含蓄、深远,经常成为所谓的‘一唱三叹’,‘余意不尽’的中国艺术特征” (10)。因此,所有与这种审美原则不符的艺术品、艺术家,在历史的筛选中被遗弃,以至于现在我们所了解的中古艺术史并非全部的历史,而且这种审美原则直至今日深深的影响当前艺术欣赏和创作观念。
, i+ j& j3 b, p8 b5 |那么中国核心艺术有那些呢?
G2 K# w" {: ], l确定中国核心艺术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些人认为越是抽象的艺术,其艺术性越强,地位也越高。这种观点也难以站住脚,抽象与具象只不过是而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段不同而矣,不能说毕加索作品的艺术性高于达芬奇作品的艺术性,他们都是划时代的艺术大师,其作品都具有无法替代的历史地位和后人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度。也不能以雅俗来决定艺术的高低,所有艺术都具有雅与俗的两面性,“艺术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又高级又通俗’” (11)。衡量一门艺术在一个民族的地位,应由这门艺术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影响程度来决定的。' ]$ R) N, [' W* Z# ?3 t# C
中国核心艺术不是一元,而是多元共存的,中国艺术有一个核心“簇”,这个核心艺术“簇”应该包括音乐、书法、绘画和诗词,这是中国艺术的四大支柱,她们以不同的艺术语言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G2 t2 ?5 Z# P. _( z- K
最早被认为确定为核心艺术的是音乐。孔子的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观念,确定了音乐作为最早核心艺术,并与“礼”结合,“礼乐”成为政治教化的具体内容。“礼乐”观念也树立了中国“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性格,而这一艺术性格深刻影响了以后中国艺术的发展。乐音做为每个民族与生俱来的艺术,与每个民族每个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又因文化和审美的差异,以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得以发展。中国的音乐与文学、舞蹈、戏剧和礼仪结合在一起,又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所以,中国既有以《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为代表的高雅音乐,也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音乐。音乐成为中国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早在西周时期,诗已很发达,现存的《诗经》三百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诗言志”(12), “不学诗,无以言” (13)的观念。中国的文学以其丰富的形式和风格,在不同时期创造了一座座高峰,体现着时代的审美精神,如《诗经》、《离骚》、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尤其诗词以其特有的方式将华夏审美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诗词成为中国文人和上层人士天然从事的艺术。我国古代诗词真是浩如烟海,中国确实是“诗的国度”(14)。如果抽去中国的诗词,中国文化将会黯然无色。中国的绘画形成了多层次、多风格的庞大体系。绘画在汉末魏晋时期成为自觉艺术以后,完全从工艺转向艺术,从工匠转向了文人仕大夫,尤其唐代开始产生的水墨画,经过宋代发展,所形成的文人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体现着中国追求“中和”和“意境”之美。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唯一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作为文字书写的艺术始终与实用书写联系在一起,很难以将实用书写与书法明显的分割开来。尤其从汉代开始,将汉字书写好坏作为提任、考核官员的一个因素以后,书法开始在文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书法成为古代文人必修课,古代文人很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书法活动中,书法与古代文人天然的结合在一起,也成为中国最有亲和力的一门艺术。书法思想从赵壹开始就奠定了儒家卫道的观念,唐代又将书法的正统归于“中和”之美的二王书体上,一千年来书法在创作和审美上始终没有逸出这个范畴,即使清代碑派书法所追求的雄伟刚健仍然在这个审美范畴之中。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以起高度的抽象和表现手法的简约性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原则。中国的音乐、绘画、书法和诗词都有久远的历史,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但都是自足的艺术门类。书法虽然与文学和汉字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完成书法创作后,他们最终都被隐退,并不干预书法本身的内容。书、画的演变和发展则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15),书画并不同源,这是两门独立而自足的艺术门类。所以,音乐、绘画、书法和诗词以产生的独立性和发展的自足性,形成了中国艺术的核心“簇”,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0 @( H$ Q$ {* @4 E& h书法是中国特有一门艺术,以其独特的语言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所以通过书法了解中国文化,确实一条很好的途径。书法可以“从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赏玩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16) ,“书法提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17)。但是不能因此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唯一表现,书法是中国的艺术之王。每种艺术在不同的时期,在其本体、所依存的生态环境和艺术家共同作用下,可能会创造出的震世之作,同样有可能出现低谷,故而不能以某种艺术一个时期繁荣,或某一时期发展加速度大于其它艺术发展的加速度而简单的认为该艺术高于其他艺术,要从纵向的、横向的方面,进行历史的、全方位考察一种艺术在整个民族中的地位和影响
. G" z; }) I" z6 F- O书法就是一门艺术,这对于从事此道的人来讲已经足够,没必要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来抬高书法的地位。要阻止书法被边缘化的趋势,使书法成为当代的主流艺术,不在于将其地位提得多高,而在于这个时代是否有伟大的作品,是否能出现与古人相比的书法家。; ^; x* o6 g |) ~' C& }
【引用和注解】5 p3 Z0 ?& K, h: M# N
(1)沈鹏,《推进中国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见2005年第2期《中国书法》
2 ?5 ~7 o! K' C" k$ H% q; K(2)熊秉明,《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见2004年11月3日《书法导报》。熊秉明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此观点提出后,在书法界响应者较少,而最近两年,响应者急剧增多。
4 N7 M$ i/ r8 b1 m' ~(3)、(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i$ Y0 V0 n; {6 Z( }
(5)、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47年版, u, w' `, a2 c a
(6)、(10)李泽厚,《美的里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8 R3 t% |6 \% a4 n. ^
(7)钱穆,《中国文学论丛》。三联出版,2004年8月第1版
( n3 |6 k# |! z3 a* ?(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 ^4 O" B) F9 y6 k, d/ z(9)、(14)周汝昌,《中华诗词欣赏》。CCTV10《百家讲坛》; E6 U" r2 |* Z" {# u1 Y
(11)、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1994年1 o8 L2 K; W+ O- B2 r1 D* z
(12)、《乐记》4 T; t' F6 ~6 l5 Q% Z" u
(13)、孔子《论语.季氏》
; c/ J& d; n) L7 k7 `. R! D(1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 b4 L* e/ d4 t N8 S1 S8 L, @(1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x4 o& S( ^6 h! n: I& R3 P+ D2 p
(17)、林语堂,《中国人》。1994年12月第一版,学林出版社
1 m3 J& I# K8 }/ E. G 2008年5月《青少年书法》
' E! y0 |$ l4 m b% J, b0 X$ `' g N; y# S2 v
[ 本帖最后由 liuyp74730 于 2008-6-22 07:5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