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6-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51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原帖由 朱中原 于 2008-1-18 00:25 发表 4 y3 T9 u$ l& J3 A9 t, h
# T0 b3 ?4 M! ]; \' Y
}9 j- j# S9 t/ F
虫甬兄好!我说的是吴冠中的问题,你说的是文化问题,我说的吴冠中问题并不等于文化问题。关于文化问题,我以前谈的也比较多了,如果兄有兴趣系统讨论中西文化及文化史,我推荐你方便的话去看看海外文化史家 ...
# `" [: D% D+ n5 h0 l8 `: j+ e+ x2 e7 w# |
9 ^ Y% t+ X: U, D7 U P
“我说的是吴冠中的问题,你说的是文化问题,我说的吴冠中问题并不等于文化问题。关于文化问题,我以前谈的也比较多了,如果兄有兴趣系统讨论中西文化及文化史,我推荐你方便的话去看看海外文化史家余英时、许倬云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
- J4 o) \4 [: X) v; c8 I) p2 T# e9 I9 a# ~$ [* l
* a. f! u! {: ^7 p7 _) c* z中原兄好!说来惭愧,我虽然对“系统讨论中西文化及文化史”等比较感兴趣,因为种种原因(如阅读面狭窄、知识结构方面欠缺等),对这些宏观且复杂的问题的思考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确实还要多多学习。
" G% k" t6 G: G8 A) Z9 O 但我也有自己相对独特的地方,即我关注这些问题的起因。
# G3 Z/ z$ q' C7 {- ~+ t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躲在乡下做诗人。背诵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也学作了一些旧体诗。自以为在情感、意境等方面已经接近了古人。也看到了一些旧体诗可能的生长空间。但接着不久,我的旧体诗创作就进入了绝境。所谓绝境,当时只是一种强烈的感受,现在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三方面:一是道统的绝境,即由内圣而外王之道,在现实中已没有了实践的途径;二是文言的绝境,即文言世界与白话世界的断裂;三是自然的绝境,即在古人那里,文言语境与自然世界相对和谐,而现代人的存在与自然有着根本的对立,这使得诗中的“我”追求与自然和谐,从根本上是徒劳的。这三个方面的绝境我都无法度过,只好选择放弃。此时,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 c1 F# T( x, Q/ }# e+ ^. s4 Q ]8 [
在无奈放弃旧体诗创作后,我开始尝试写新诗。徜徉在文言与白话之间,使我真切地感觉到文言世界与白话世界之间的断裂存在着一个历史的伤口,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大约在1995年前后,我逐渐确立了以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状况为依托的抒情主体(即诗中的“我”),同时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我的思考从寻求“我”存在的理由开始,然后拓展到对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状况,再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等等,问题域渐渐形成……|; m4 I4 ^9 S$ q) q2 L2 b' H P
K/ w0 K' t' e m0 t2 J
8 u% ~' D6 W0 M$ \ f. s; J7 U
“吴冠中争论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什么中西文化争论的问题,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什么文化之争,中西文化之争恰恰掩盖了问题的本质。中国的很多问题不是争论,而是制度和利益争夺,吴冠中所说的问题,在我们今天的身边是无处不在,可就是有人视而不见,或者是有很多人见了但也保持沉默。并不是说吴冠中是大师我就认可他的观点,在我的眼里,只有真,没有权威和威权。”
4 u+ J7 Q" b H3 \1 }
4 z9 f S- @' ]# H' y是啊,许多所谓的艺术争论,其实并不是从艺术本体出发,而是在争夺“话语权”。& b* J7 L( W) b: k
( ?4 k) k- k/ l& q* h) i8 K9 S9 L3 h+ n& h, u/ C) r
2 o/ q: j1 g/ ]# n1 _! }/ v$ b- C“关于文化问题,若兄有闲情且方便的话可以另抽时间讨论。不知意下如何?”
! L# l, Q" J8 ?, K' p
0 h3 z5 @$ ^( n' X, O, V5 i3 q* x确实很想向中原兄讨教一番!只怕我反应慢,思辩能力差,不能让兄满意。, w& B; j6 i/ k% e2 t
近年,因家事的困扰,搞得我身心疲惫,年关益甚,不知几时才可能解脱?做事常常精神恍惚,奈何!
3 F/ l( u+ ?8 C - M; O8 r0 ]. X! Z" B2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