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朱中原 于 2008-1-16 17:56 发表 ) n; ^& ?- g" U4 W6 d8 H" z
1 Q d& p8 Y/ k; j* f$ N9 W: }% ~
" _/ z7 s! ~) t" ^$ R, y$ q
相比较而言,我比较赞同宫兄的观点。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吴冠中先生与刘正成有相似之处。在中国,有很多艺术家,也有很多所谓的大师,但现在,很多所谓的大师,也成了天天走穴、天天炒作的人了,根本就不配做大 ...
1 s7 ]# X {& l4 w6 v相对认同朱兄的观点。( e, N/ O1 |4 A2 n' z( \8 {
但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整体评价有自己的看法。引几段过去的文字:
& @: ]: D( U" r, \% [8 X$ X% q- k# r# v- C# }2 U# g; j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之中,新的中国文化也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何谓新?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它不像中华文化那样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而是通过引进、模仿、移植而构建成的,没有原创,少有创新,还处在一种二流的文化状态,所以新的中国文化之“新”要经过确认。不同于今,不同于古,或者所谓有中国特色等都不足以为新。新的中国文化必须完成对“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中西文化冲突”等诸多问题的超越,达到文化的“灵”与“肉”的和谐。只是尚不知道新的中国文化的形成是以积累、渐进的方式,还是以某种文化事物的形成为标志的积累、跃进的方式进行。新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并非定数。 如果把文化比作一块大陆的话,那么,一种艺术门类则像一条隆起的山脉,而杰出者只是一座座挺立的山峰。一座山峰的海拔,与大陆的海拔和山脉的海拔密切相关。每一个时代文化大陆的海拔都不尽相同。一块文化大陆的海拔,往往与它底部的抬升力度和这块文化大陆原有的积淀厚度密切相关。 就我们所处的新文化大陆的形成而言,在近现代,中国长期面临着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机,东西方文明这两块大陆板块发生了直接而强烈的碰撞,中华文化板块的相当部分被迫沉入海底。而抬升隆起的新文化大陆,在短短的百余年间,能形成如今这种相对适用、略有光彩的局面,着实不易。但不要忘记,这是一块形成才百余年,抬升起的高度并不大,积淀也很不够丰厚的文化大陆。与传承顺畅、积淀深厚的西方文化大陆相比,有着整体的落差。自然,在此基础上生长的山峰的海拔也会受到影响。”
$ w( e) U% `( u( s' b7 v; X! e& m: l; a0 h. `- `/ s' D
所谓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文化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文化。由内向外散发出一种自信的光芒。算起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已经失落很久了。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天朝”心态;到列强凌辱、民族危亡的“亡国、亡文化”心态;再到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心态;以及史无前例的所谓“******”心态;乃至再次打开国门,面对蜂拥而入的种种外来文化思潮时的心态,这其中有哪一种是真正具有“文化自信心”的呢?
, _" x+ p0 x6 w1 e* W3 k5 w2 E, F% i- T. A) W) ~
说到文化融合,不妨举佛教进入中国的例子。佛教在汉朝时已经传入中国,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却是在五六百年后的隋梁时期。这其中代际之间的转换,开创者的作用不可忽视。而考察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在绘画、雕塑等方面很快就有能有所体现,但真正的融合,形成有独特的文化观念的支撑,并开创出新的艺术境界的创作,则到了唐代(王维的诗歌)才显现出来。这其中艰难的转换,要经过若干代人薪火相传的努力才可能实现。佛教传入中国并中国化的过程,只是文化融合中的局部事件,而像我们所面临这次全球性的文化大融合,其中的激烈、复杂、艰难和长期性都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像。只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浅薄的时代,有一些略通外国文化的专家就被吹捧为“学贯中西的大师”;会搞一些中西方文化形式拼凑之举的作品就被吹捧为“创新之力作”。真是无可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