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毛相斌

书画家新春喝茶要注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这种思想不独体现在绘画上,也同样贯穿于对书法的理解。当然,陈子庄不是一个纯粹的书法家。他对书法的酷爱和研修同众多中国传统文人画家一样,是绘画的必需,因为书法是一个文人画家必备的素质。从他对书法的理解来看,他对传统书法是下过工夫的。他说:“中国画应该从整体看是一幅画,分开看,都不是画,是书法。”他还说:“书法过不了关,画法关也过不了。金石、书法、诗文,画画的人都须熟悉。”他不仅强调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还特别指出书法与绘画一样,都要表现一个“真”字,认为 “真”则美。从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抑或画面上的题款书法来看,他都在遵循着一个“真”字。故他的字与画,整合在一起,总是那么妥帖而相得益彰。
20090211_1b2dc7bb0b6787bbeeaatTLdxZXrJqr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子庄历经人生的酸辛苦辣,饱尝世间的炎凉,将其化做超然物外的淡然,奋笔挥毫,坦诚无私,中锋运笔,直来直去,摒弃一切造作之迹、雕饰之虚,全凭天然之调遣,随方随圆,欹险相生,宣泄着心中如水泻地的淡然之境。虽然,某些字在造型或用笔上略嫌粗疏,可能被行家们所诟病,但整幅作品中流露出的率然之真气,恐是今人无法能模仿出的。陈子庄的书法总的来说是崇尚于质拙之美,与他的绘画如出一辙。他说:“书法柔媚者,世以为美,其实丑极。大凡人无独立之人格,其艺术则柔媚。既无独立人格,何来美?”可见他认为书法之美来自于人格之美,虽有所偏激,但却揭示了中国艺术之美的内在规律。书法如是,绘画亦然,一切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另外,他还提出:“写字要下真功夫。画画的人写字要超过专门写字的人。”可见他作为一个画家对书法是何等的重视。由此,来反观今天的一些画家重画而不重视书法,画面与题款判若二人的“两张皮”现象,岂不悲乎?说真的,多重温一些大师的作品,就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特别是山水花鸟画的一大特点,便是艺术形象与现实世界拉开了距离,却又在“天怀意境之合”中,得对象之神彩,寓作者之精神。因此,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并非写实亦不追求逼真的视觉语汇。这些视觉语汇在形象与笔墨的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中,体现了“不似之似”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特点。古人一律称之为法。在师徒相传中,在历代画谱中,多有体现具体家法的法式,山有山法,石有石法,树有树法,屋宇、舟船、点景人物亦各有法。各种法式,源于对象又不尽似对象,实际上已用中国特有的笔墨媒介进行了概括与抽象,惟其有现象因素,故而图中的法式均是类型化的。任何学画者,身即山川而取之的手段,无不来源于传统法式或师承法乳,否则面对良辰美景,燕舞莺歌亦无措手足。是故,前人论画,固重独创,亦重师承,陶宗仪评王蒙不言其创造,而称其“丹青文字有师承”,盖源于此。从艺术规律的探索而言,传统师承与自立门户的承传变异,无不与对传统视觉语汇的继承与发展相关。一个艺术家的成就也表现为视觉语汇的因革得当。凡属尚不掌握师门视觉语汇者,谓之不及门墙,凡属得师门视觉语汇奥妙者,谓之登堂人室,凡属在视觉语汇上有所突破者,谓之别开户牖,凡属以独特性极强又符合艺术规律的视觉语汇构成艺术语言系统并在写景抒情上取得重大突破者,谓之开宗立派。在由继承到开拓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从无法到有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不掌握富于民族特色的视觉语汇到烂熟于胸,“无法则于世无限焉”,一旦以既掌握之法绘景模情,就必须善于把类型化程式化的视觉语汇随其物宜。以意运法,否则便实现不了个性化,停留在削足适履上,这便是所谓的有法能化。有法而能化的画家,经过学习、实践、思考,再学习、再实践、再思考,渐渐会摆脱传统视觉语言不适于个人的局限,累积成适合本人题材选取与寓兴寄情的视觉语汇,甚至艺术语言系统,反过来又影响了画什么和从什么角度画,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向,于是自成家法,这样才可以说一个画家的风格成熟了。陈子庄山水之家法,上文已述,其花鸟画大同小异,所画牡丹,花叶纷披,迎风作态。密其叶脉,而艳其花朵,颇具花开烂漫之情,似得法于齐白石而略有加减。所画小鸟鸡雏,亦笔简神全,静中取动,大胆变形,或顽皮,或娇憨,或颟顸,或天真,情态如生,论其拟人化手法,显然不无八大陶冶,但神情流动的可人之态,又与八大的冷眼傲世者所不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形成独特风格的画家,如自持家法,裹足不前,便会出现艺术上的僵化。如行法时不能因势利导,化险为夷,借笔端机趣助法之生化,亦难免胶柱鼓瑟之嫌,又有何生动之可言?为此,针对画法的僵化,中国画家主张不断变法,齐白石更有“衰年变法”之举。对于意、法、趣的关系,郑板桥明确主张运法要在有意无意之间,他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面竹,胸无成竹”。“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对以上两点,陈子庄都有深入领会,并用以指导创作实际。他说:“大病不死,关于绘画上必有变法,变得更好些,还得努力。”这是打算在衰年变法上身体力行。他还说:“妙合天趣,自是人生一乐”, “能天机活泼,形似在其中矣”,他十分强调“随兴点染”,“信手涂抹”,“偶然得之”,甚至引沈宗骞语曰:“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盖有意不如无意之妙耳。”这些都是讲机趣,讲创作中的偶然机遇性,讲把握偶然机遇的条件是心手相忘。这一关乎法与趣、有意与无意的认识,实际上是讲有法与无法的关系,循规蹈规与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关系。人仍常说的无法,分指两个不同阶段。初学画者的无法,是尚不能掌握来自传统的视觉语汇;成家以后的无法,是运法而不为法缚。在已成家者那里,渗透了个性独具表现力的家法,已相对稳定,相对规范化,故用以写心状物时也最易受成法所束而丧失客观世界的变态万千的丰富性与主观世界的灵而动变的生动性,想摆脱这一束缚,便只有像陈子庄强调的那样“精思苦练”,并于法外求法,最大限度地使心灵与外物契合,令心手相应而相忘,获得法不能尽的天机物趣。这样的运法才不是刻舟而求剑,才是无意中的有意,才是无控制中的有控制,才是把自家具体之法统一于宇宙人生的大法之中的无法中的有法,才能最终实现创作的自由。这一早已为石涛鞭辟入里的艺术规律至今尚未被所有自鸣成家的创作者所理解,然而陈子庄则捂之极深而身体力行。他在继承发展中国画特有的视觉语汇与语言系统上能做出难得贡献并不是偶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子庄先生的山水画小品,大画仅寥寥几幅。他的画作多以乡土生活为题材,颇具文人气息及民间情味。早期画作清新、奇兀、险峻,晚期变为朴质、自然、幽微、绵邈,作品平淡天真,迹简意远,造型朴简高妙,机趣天然,人称“子庄风格”。

  他的儿子陈寿民说,父亲一生崇尚“方法要简单,效果要最好”这句话,这是他的创作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情小景颂家山,平淡天真境意难。  
  一片生机出“因厄”,董源未必胜南原!  

  陈子庄的山水小品,创造了当代巴蜀山野间平凡生活的动人情境,趣味平淡悠长。米芾当年以“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盛称董源,然而董氏那时的《笼袖骄民》与《河伯娶妇》,又怎及陈子庄在自身困厄中奏起的盛世笙簧!  

  他大量的小幅山水,情随景迁,一图一境,一境一意,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令人醉心的田园风情。时见山村篱落,牛背斜阳;水畔农家,肥猪满圈;山城一角,人影行于夜间灯火之中;山区小学,幼童络绎于校园内外;竹林茅舍,雄鸡唱晓;山村夜读,一灯莹然;春江归渔,桃花红而远山黑;西山晚照,桐林黄而暮山紫;绿树人家,青瓦粉墙隐于浓阴翳翳;雨后桑园,一片青翠拥簇茅屋三五;双舟轻渡,水浅而涉明;夕阳柳堤,水温而树茂。等等,无不以细腻深挚的感情,创造了平凡而清新的画境。不难看出,陈子庄的山水,总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诗情,进而升华为情意隽永的作品。此景此情,不仅为前古所无,在当代画家笔底亦少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乍看陈子庄的山水,觉得有近乎林风眠之处。这是因为,在形色的遣用上,他不像多数山水画家那么恪守传统,敢于“拿来”,甚至在题画中也承认“偶近西画之色彩。”但是,像林风眠一样,陈子庄的山水小品也在意蕴上超越了一般的西方风景画。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两者都是美,但前者写实后者尚意,前者重表后者得里,前者可使人投入自然怀抱,后者则引导人执着于人生。陈子庄似乎在中西比较学风行之前对此已早有所见。他曾说“中国画为什么不叫风景画而叫山水画?是本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之乐”的用典,出于《论语·雍也》,原为儒家的比德,至六朝宗炳则开始用以论述山水画创作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后千百年来,中国的山水画便一直画江山而及于人事,“写貌物情”以“掳发人思”,总是在自行创造的第二自然中观照主体。这是因为,大自然既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又不能不是人们进行自然斗争与从事社会生活的环境,它联系着人们的理想,感情与愿望,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的审美对象。在山水画产生之后,适应集中表现人对自然审美关系的需要,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也便成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核心问题。早在唐代,张彦远便从创作角度总结了“境与性会”的经验。及至北宋,郭熙又从欣赏角度总结出:“装出目前之景,道出心中之事”的山水画意境的“景外意”与“意外妙”。一幅成功地创造了意境的山水画,诉诸观者的当然是可视的境象,但令人玩味无尽者则是孕于境象之中又溢出景色之外的情操与襟抱,感情与理想。创作者的寄情于景,托意于境,又自然会唤起观者似曾体验过的感受与联想,想象而触发的情怀,终至于影响观者的行动。所谓“意外妙”,按郭熙的说法,便是“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此画令人生此心,如真将至其处。”这说明,通过意境的创造,作者在艺术创造中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转化为观者在画境感染下走向生活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关乎山水画作用的深刻思想,在世界艺坛上是绝无仅有的。如果说,某些西方风景画也不自觉地创造了意境的话,那么,自觉地在山水画中构筑意境却是中国画家在艺术地把握现实中所发现的一条艺术规律?仅从作品已经可以看出,面貌各异的林风眠、李可染与陈子庄的山水画之所以动人,重要原因首先是他们继承发扬了创造意境的优良传统,自觉地遵从了艺术法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映艺术规律的传统作品与传统画沦随处可见,那为什么有些画家熟视无睹,另些画家也未能获得正确理解呢?这就涉及了一个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无论在古人作品中还是在传统画论里,已被人们把握的艺术规律往往与封建的文化并存。倘不能条分缕折地加以剖离,要么,本意在抛弃封建文化却可能同时把艺术规律弃如敝履;要么,主观愿望是掌握艺术规律却可能同时继承了封建的文化糟粕。在近几十年中,擅于运用意境创造规律以创造动人新意境的画家并非没有,但先后出现过两种由浅见而带来的偏向。其一,重选材新异而忽略画家心灵在构境抒情中的主导作用。比如,以为山水画的出新,主要新在所画景现有无新时代特点。画“旧貌变新颜”的河山新貌,画高山仰止的革命圣地,画社会主义丰收田,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山水画中的重大题材,似乎只要选取这些重大题材,便已事半功倍,是否充分表达画家的审美认识已无关轻重。这一倾向在史无前例的十年风雨中达到了极致,致使李可染先生强调意境创造中意为统帅的名句——“所要者魂”亦遭批判。其二,误以为创造物我交融的意境即是“自我表现”,只讲“山川脱胎于予”,不讲“予脱胎于山川”,只图自我发泄,不求自我超越,观者能否获得“景外意”与“意外妙”,似乎与画者毫不相干。这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颇为畅行。  

  陈子庄大量的优秀作品,恰恰创作于风雨凄迷的十余年中。然而,他却在所谓山水画的重大题材之外,以“可贵者胆”,另辟新径,创造了洋溢着和平生活风情的动人意境。如众所知,他当时像一切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样处于“因厄”之中,但画中绝无自我表现者的苦闷抑郁与穷愁迷悯,有的只是一片光明。这说明,他像当代许多不为时风左右的远见卓识之士一样,对山水画创作的艺术规律,早已通过精研传统而得心应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若干论及意境的言论,既承袭了来自古人实践经验的艺术规律,又食古而化,有所发现。联系他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到:第一,。他充分意识到意境的创造,始于“因景生意”,成于“物我交融”,其作用为“大自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净化灵魂,使人产生深沉悠远的联想。”这说明,前人关于意境创造中借助自由想象使我之心与物之象交融渗化以“怡悦情性”的看法,完全被他心领神会了。若追寻其渊源所自,不难想到张彦远的“境与性会”,唐志契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石涛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与郭熙的“景外意”。第二,他认为在意境构筑过程中,虽“因景生意”,景是基础,但意为主导。这意,又非任何先行主题,而是与景的趣致化合为一又同作者品格学养相关的意趣。对此,他指出:“一切山水皆心画也。一幅画不论大小,都可以看出画家的品格,艺术修养和学识来。名山有名山的奇趣,农村有农村的奇趣,然而主要的还是画家的意趣。”这一见解,亦其来有自,大约不外王履的“画虽形,主乎意”,石祷的“夫画,从于心者也”,沈宗骞的“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古人之奇有笔奇有趣奇,有格奇,皆本其人之性情胸臆。”第三,他推祟平易自然景少意长的意境,曾说:“平谈天真,迹简而意远,为不易之境界也。余写虽未称意,而心向往之。”这一思想强调了意境创造中,绘境的平易近人与简洁明了,抒情的丰富而悠长。要求作者进行高度的艺术加工而不着形迹。溯其渊源,可见米芾与恽向论画的影响,米莆论董源“江南画”“平淡天真,”前文已述。恽向则曰:“画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也。简之至者繁之至也。”第四,他说“无意境不能使人有感受”,为了意境感人,须做到画境的“高逸超妙”。为达此目的,他以为就构成意境的情怀意绪一端而言,必须超越小我,在困境中保持心境的明彻,不为个人遭遇不幸引起的情绪所蔽。他说:“处境困厄,心地益沏,画境随之而高逸超妙也。”为此,他举例说:“我写山水虽属农村山区小景,也是想写得很丰饶新颖些,到处都是绿阴翳翳,生畜遍野,小孩都喜气洋洋的。我不喜欢画得枯率,穷头穷脑的,使人见之难堪。”这一认识虽末从理论上展开,却已透露出远为古人见解不及的深刻思想。即在意境创造中,任何真情实感均不过是造境的感情基础,只有以个人真情实感为媒介,表达超越自身直感并升华为带有一定普遍意义审美意识,作品始能以情动人,使观者感同身受。它涉及了不以创造艺术典型为能事的抒情写景作品如何进行艺术抽象的问题。第五,同样围绕意境创造问题,陈子庄着重指出“作画是生活中发现生化而来”,强调要从“体验生活入手”。这一看法尽管也与古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看真山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不无联系,但不言“造化”而说“生活”,表明他已看到写景抒情都必须着眼于自然与人生不可分割的联系。惟此之故,他的艺术超妙而充满生活气息与现代趣味,这种见地也是古人不曾深刻认识到的。  

  在继承传统中扬弃旧文化观念而又遵从前人已掌握的艺术规律,在遭建因厄中依然褒有普通人民对家乡景色与平凡生活的热爱,这正是陈子庄不为浅见所蔽,不为时风所染,开拓了山水画艺术表现新领域的原因。推其如此,也就确立了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