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丁剑

【公社辩论会】三月辩题:“流行书风”今年还有流行的必要吗?※有必要→←无必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必要!
理由:

认真对待传统书法艺术 坚决抵制流行书风狂吹

引言:自2005815日“谈艺术书法首次提出问题”的《文稿》通过网络媒介发表以来,在近一月多的时间内,我无时不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无时不温故旧学,无时不留心有关“流行书风”的话题,无时不反省“中国书法率真派艺术理论”的提出……,因而本文非要妄言,实是处在中国书法道德亟需建设的立场上再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旨在探赜索隐,文内难免有不周全之处,望书界方家多多指教为要。


作者:杨牧青


正文:

时下书法界热闹非凡,有关“流行书风”的话题音声不绝,大有书不流行不成书之势。时代在前进,新时代需要新气象, 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确有百花齐放的繁荣现象。但是透过这个“流行书风”的背面,其隐含的某些问题不得不让人有杞人忧天的嫌疑。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个问题本来可以任其自然的去更替消亡。但是,我们生于此时,长于此时,面对此事此实,胸怀书界苍生,放眼现实,又不得不让人作杞人忧天的“嫌疑”了!若从书法艺术的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来看,站在书法道德亟需建设的层面上的时候,不得不要人重新的陷入思考,思虑中国书法向何处去?


天不会塌陷的,这是科学已经证实了的事情,非我要步杞人忧天的后尘。但是中国书法向何处去?这是一个非常大问题,特别在时下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我想对书法事业热心的人、关注的人,对书法艺术稍有知觉的人,对中华文化倍感亲切的人,对中华民族满怀信心的人,都会思虑这一问题的。这个问题不思考,不思虑,乃至不反省,那么就会有问题出现的,这也是对中国书法事业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因此这个问题就值得大家去思考,鼓励大家思虑,并且要反省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虑法则。


传统的书法艺术是源远流长的,其艺术魅力是令人神驰的;其精神力量是光照后人千秋万代的。因而,我们就要认真地对待传统书法艺术,不能被现时代社会的革新巨变震碎了我们艺术心灵的纯洁!激变了我们艺术心灵上仅有的一点纯朴!传统的书法道德必须要坚守,更不能被市场经济的“拜金艺术”潮水所淹没掉!传统的书法道德防线绝不能崩溃!我们要有一些良心,要有一些责任心,至少为了我们的后人对前人的少批判而做些目前力所能及的事情。


传统书法艺术必然是要操守传统的书法艺术的书法法度和法则的,并非是超出书法的法度而任意妄为,积墨涂鸦,满纸荒芜与荒唐的艺术摆布,并假以“抽象艺术”、“符号艺术”、“形象艺术”、“行为艺术”、“印象派”等等的艺术托辞而大肆夸张的脱离了书法艺术的“实用”法则。书法艺术实用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一是文字语言沟通、情感思想交流的实用,一是精神享受、艺术想象的美的实用。有人倡言“书法艺术”或“艺术书法”与实用无关,那是自欺欺人的一种昧良心的做法。脱离了“实用”法则的书法艺术或艺术书法,只能是一种泡沫艺术的现象,它是虚浮的,是假象,是没有根的浮萍。


传统书法艺术是讲究书法法度和法则的,是需要内外的修养和素养相结合的艺术表现。诗、书、印、画四大门类,具足相联,缺一不可。用“诗”的文学修养来充实“书(法)”的素养,用“诗书”的基础来发挥“印画”的艺术形态,再借鉴“印”与“画”的艺术形态来补足、润色书法艺术的不足。书法虽然是对文字进行艺术的再加工,但是它的法度和法则前贤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智慧淳训,包括笔法、章法、墨法,及至纸砚和对书法的艺术欣赏等等,字字珠玑,遗文金玉。难道我们忘记了?难道我们为了某一种利益而假借传统之名将前贤的智慧淳训抛却脑后吗?我们的天地良心何在?我们的道德良心何在?



从书法的综合因素和给人一种美的艺术欣赏与实用价值的角度来说,用史实的历史眼光看,中国书法发展到唐代以所谓的“唐楷”出现之后就已经达到了顶峰,此后千余年的时间内就没有多大的发展。因为至唐时各种书体已经具备了,各种书法的书写、书法的艺术创作的法度和法则已经具备了。唐以后大多数书法表现形式无出期间,多者仅有书法理论而已,实为钻研出的理论多而实践出的精华少。虽然有陈抟、杨凝式、黄庭坚、米芾、鲜于枢、赵孟頫及至郑板桥、邓石如、金农、康有为等书法大家的努力创新,以期开拓新局面,但是他们的努力终归于前人的规训中,不出其左右,虽有跳出红尘的累世之功,实无超脱三界之德,用孙过庭的话说就是“其余不足观也”。



今天,我们在人类博爱、自由、民主的美好思想、社会建设宗旨鼓励下,就敢于“张扬个性、引颂时代”的破坏书法的法度和法则,肆意脱离书法的艺术欣赏和实用价值,大批前人的不是,以为自己聪明,脱轨前人所创造的书法法度和法则而不顾,信手点画,力争高台领奖以为荣,利用身分地位包装以为耀,开个天价卖字以为作品的上乘,作品润格高了其作品就是好,身份地位尊容了其艺术的质量就高。悲也,实属蒙蔽人的心识手段而已,真让人不敢仔细的去思考其中的内幕到底如何!?


现时代,我们在科技等物质、精神方面的确比前人超出了许多,实现了前人想象中的事情。惟独在“书法艺术”这一领域内没有比前人超出许多。即便是超出,也都是一些支离破碎,满目荒凉的假欣欣向荣,特别近几年,这一现象非常严重。譬如“流行书风”的狂吹便是其中一个鲜活的例子。一问某人学书如何,便是大谈自己得过多少次奖项,入围入选过多次大展赛,得到过某名人、某教授的指点与认可、欣赏。再问某人如何学书,则是遮盖以传统,开口传统,闭口传统,大言如何学书,然后就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暗示式的说明自己又如何的如何。真让人不知怎么来对待传统书法艺术,怎样来分辨传统的书法艺术!



此间需要顺便一提的是,我们如果以个人行为从书法艺术实践上严格的来说,民国至现在近百年的时间内唯有一人——于右任先生是超出了前人,其书其述,确有开创新局面的成就。至如林散之八、九十年代有人抬举他、追随他、大肆渲染他为当今的“草圣”,我看是有目的性的,此中隐情暂不细说。再若沙孟海、沈尹默等位则足不论也。


流行书风从提出到现在有十多年了吧,而真正的形成和实施则是三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流行书风都干了些什么,都写了些什么,都创作出了些什么,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毋庸多说。总觉得流行的风要把整个书法界吹得晕头转向,要把数千年中国书法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基石吹垮,要把中国书法艺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吹得不见踪影。《阿弥陀佛经》说:“广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看来流行书风不需要广出舌相,仅出一个“吹”字就可以足是十方三界都被这个“风”所遍覆了。


流行书风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向“艺术书法”找借口,向“丑书”立论开言,向“雅俗”之说宣言,贬斥与“实用”无关,并且有人说流行书风的“宗旨”与艺术书法的“含义”相吻合,真的不敢让人恭维!


综观流行书风笼罩下所实践出书法艺术大部分不敢用“传统书法艺术”的标尺来衡量。譬如,在一幅作品之中,看不到任何天然、天趣自成的率真气息,看到的都是一些刻意造作,矫情做作的笔墨道道,并美其名曰书法的艺术线条感。若从单个书法文字的构造来看,崎侧造势并作没有错,但你也不能把整个字形夸张的不像样,另造新字吧。特别是草书体的作品,常言说得好,草书不得法,神仙都难识。如果你不符合草书法则,不符合草书的法度,你的作品就没有办法说了,只能说你让流行的风吹得有点白癜风了。写文章我们现代人用标点点断,古人则用语气助词来点断,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则需要用牵丝引带、墨色浓淡来断文章的起始之处,可是你看看流行书风影响下的书法作品在表现艺术形式的时候则是常犯兵家大忌,一首七律唐诗,让人跟随着笔墨交映的艺术反映媒介点去品读,去认读,弄不好就成了一首宋词了,荒唐可笑。更有甚者,下笔无由,落笔无缘,满篇狼藉点画,给人不知道到底要表现什么……,此间种种不符合传统书法艺术的法度和法则的“流行书风”下的书法作品多不枚举,现在作品说漂亮点大都是像得了道的书圣的惊世杰作,说难听点就是犯了精神病的表现方式,不知让人从何说起!如果让信手涂鸦、狂、怪、丑这样的作品一代更新一代的“吹”下去,最后的结果,就好像人类现在找不到自己祖先究竟是谁一样的悲哀!


鉴于此,我们必须要用传统书法艺术的道德防线来抵制流行书风的狂吹,这一抵制的行为,应该是坚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必要!
理由:
真想流行五十年——我对流行书风的祝愿

天生书呆子




在今日美术观现代的展厅里,望着第三界流行书风印风展开幕式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望着铺天盖地夸张变形作品包围着的几个大腕和大腕周围几百双崇拜的虔诚的眼睛,我忽然想起了康熙爷的那句无奈而悲壮的歌词:

我真想再活五百年

王镛何应辉石开这些领袖们的字还是挂在展厅的首要位置,但他们天才、独造已经属于遥远的记忆,与十几年前没有任何变化的面貌已经很难引起我们的新奇和冲动,领袖们的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还能作为流行书风继续流行的原动力吗

沃兴华对民间书法的推倒重来大胆探索仍然没有任何的进展和新意,如果说王镛的开拓还能给我们以灵感和启示的话,沃的创造除了给我们惋惜和教训之外,恐怕什么都没有,沃在流行书风的意义恐怕只有他写的那几本书了,一个在当代都不能流行的领袖,还能指望他能给流行书风的发展带来什么?

还有一个异数刘彦湖,表面寡言木讷内心非常孤傲精明的他在内心始终把自己对书法的探索置身于王镛们的羽翼之外,他避免了别人的浅薄浮躁,他走的比别人都远,甚至一只脚趾已经卖进了大师的圣殿,但在这个泯灭大师的时代,在他已经开始名利双收的时候,会不会重蹈王镛的覆辙呢?

还有一个屡获大奖的于明泉,字写得固然十分精彩但已经是非常传统的大草了,不管饱受争议的流行书风的概念是什么,反正他现在的作品与过去迥然不同,如果把他过去的作品算做流行书风,现在肯定不是,如果说硬说他现在的大草书也是流行书风的变种,那么天下的书法似乎都可以划到流行书风的范畴,这是不是他对流行书风的背叛而对传统的回归呢,我不知道。

更有意思的是陈忠康,他这种典型的二王一脉书法也登上了流行书风的殿堂,不知是流行书风概念外延的扩大还是展览策划观念的转变,反正再有几个陈忠康出现,流行书风展就要改成流行书家展了。

于是我又想起,以前的一些流行书风枭雄们比如郭子绪、鲍贤伦、赵雁君不知什么原因又不在展览之列,真应了这句话,不是流行书风的有的进来了,是流行书风的有的还没进来,那么提名的标准是什么恐怕就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了。

开幕式上别出心裁凭邀请函抽奖节目尽管在这高雅的文化展览里显得不伦不类,但这种建立在利益和投机基础上的商业运做方式却是流行书风展本质的最好注脚,沿着这个思路以上的种种疑惑就会迎刃而解:短暂的是流行,永恒的是利益。这样所谓流行书风展,我们不妨做如下的解读,它是一个展览,一个官方展览之外著名的展览,一个主题逐渐模糊的展览,一个也许自觉非自觉的利益主导下的展览,一个在策划上一流水平上滑坡的展览,一个前景不明朗的展览。

五百年太久,我要祝愿流行书风再流行五十年,因为只要这个品牌坚持50年,现在这些王镛石开的三四十岁的追随者们就能把流行书风的饭碗端五十年,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了,五十年以后会不会有人丢掉饭碗跳楼呢,管那么多干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必要!
理由:

“流行书风”批判

/米芾门下走狗  

落成不久的今日美术馆,举办了第一届“流行书风”入展作品展览,看过之后感触很深,有些话真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首先谈谈我对“流行”这个词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流行”的解释是:传播很广;盛行。这就说是凡冠以“流行”的东西应该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能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习以为常的不被视为异类的。如流行歌曲等,你难到没有发现大街小巷播放最多的声音最大的老人小孩都能哼两句的就是流行歌曲吗?肯定不是什么交响曲之类的。换句话说流行的就应该是“媚俗”的,或叫群众最喜爱的。它应该具有时尚性和速朽性,来的快去的更快,就像徐志摩诗中所云: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

但在这里展出的书作却谈不上“媚俗”,老百姓都在大叫看不懂那写的是什么字呀?这能和“流行”搭得上边吗?说它时尚吧,有多少年青人去追捧跟风。速朽到是有点,前几年那些获大奖的书坛弄潮儿,今天还有多少能浮在水面上?现在他们用“流行”这个词来包装自己和作品其意为何实在不得而知,也许此“流行”非彼“流行”吧。

对展览的整体印象就觉得是在应付差事,对付我们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当然从展厅的布置上作品的装裱上营造的氛围上,比起过去的什么全国展中青展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有了一点精品展览的味道,与北京这样一个文化之都的身份相匹配,但展览的核心部分即作品,让人看了格外失望。

一个就是没有给大家什么新鲜的眼睛为之一亮的东西,没有为我们展示出新颖的形式,精湛的笔法,舍我其谁卓尔不群的风格和气质,有的几年前甚至许多年前的破玩意也堂而皇之挂在那里,把大家都当傻子一样,也不知他们这些年都在干些什么?

另一个就是普遍狂妄而不知羞耻,似乎只有他们会用毛笔写字,说些不伦不类的夹生文言楞把自己往文人堆里扯,也不怕别人笑话他肚子里没有几滴墨水。那些互相吹捧戴高帽的话就更让人觉得没羞没臊没脸没皮了,还有这样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真是少见。说回来他们这些倾力之作也算是当代书作的主流,比之那些伪书法伪大师们倒显得真诚而谦虚。

当前书法界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一些人总想封杀另一些人并致对方于死地,不让他们说话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动不动就给别人扣上伪书法或“野狐禅”的大帽子,写批评文章也是用大字报中的语言上纲上线,没有一点学术争鸣的味道,好像这里也充满着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一样。谁的心里不跟明镜似的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最让人看不过的就是全国展和中青展这两大权威展览,可以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好像谁都在高举什么坚持什么维护什么似的。但展览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焦点似乎总围绕着这个展览上获奖的一批作者,在那个展览却是名落孙山,评选标准的差异之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也不知这些评委呀主任的在同一个屋檐下工作怎么就能跟没事似的。组织者有这样的门派观念也罢了,许多的书家也跟着起哄,为了获奖而投评委的所好,完全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窃以为这种见风使舵墙头草随风倒的行为,实在可耻没有一点起码的艺德,指望书法在他们手中传宗接代发扬光大真是毫无希望。艺术搞“统一风格”就是死路一条,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艺术的春天。今天有这么多书家聚集在“流行书风”这面大旗之下,发生共同的宣言,凸显自己的个性,标榜自我的追求,不论如何是书法艺术之幸。

看完这些作品之后,有句狂话不知当讲不当讲,那就是当今中国书坛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具有独立意识的书家,更别说是大师了。证据是还找不出一位不想在书展中获奖的,获了奖不想当评委的,当了评委不想入书协当领导的,成点儿名就开始矫揉造作狂妄自大拉帮结派。典型的就是搞作品言讨会,实则是互拍马屁会;在各色杂志和报纸上开专栏,怎么丢人现眼怎么来;印刷大小不等的作品集,拿得出手的没几幅硬是打肿脸充数;隔三差五办个展或是联合展,作品像小孩的尿布一样挂来挂去没完没了。说不好听的现在有些书家写字不见得高明但做秀却能和无聊的官员们有一拼,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一个比一个敢想敢干。能称得上经典作品也找不出来,到处是垃圾和破烂,别说五百年以后能进入书法史成为经典之作,就是过五十年,还有谁能记起这些玩意呢?我表示怀疑。

不说远了就拿当前书坛上甚为活跃的几位大腕级书家来一一例举。

先说说王镛先生,其在书坛的生猛程度与电影界的张艺谋影响和号召力相似。不论是画还是字,很早就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这在当时大家还没有从写大字报的感觉中走出来的当口有此作为确是难能可贵,着实让人敬佩。其实王镛赖以成名的绝技也没有什么就是胆子大敢招呼,一般人都在四尺六尺上做文章时他已经弄出八尺丈二的东西了,其势夺目而逼人,引用评价摄影作品的一句话就是特有视觉冲击力。但是气势不凡不能代替他整个作品的软弱无力,狂放不羁造成了对细节的损失,笔力不逮难以达到纵横捭阖无往不收的境界。这些年王镛的作品基本没有什么创新,开始躺着吃老本越看越乏味,不知王镛先生是真到了高处不胜寒还是怎么了。

再说说何应辉先生,这位在巴蜀大地跺一脚四方直颤的人物,似乎也有意识要与被称为鬼才的魏明伦一较高低,但鼓捣出来的东西却让人不敢恭维。十多年前的东西笔画琐碎结体松散,酷爱写大字但对整体的把握上存在着心理阴影,笔画使转中缺乏应有的呼应与衔接。自认为自己的作品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实际是哗众取宠故作姿态,这是缺少必要才情的表现,与其盛名不符。这些年何先生的东西稍耐看感觉也好些,遗憾的是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面目。

接下来一个是石开先生,他写字刻印的刻苦精神还有拼命挣钱的本领同样让我佩服。看到石开先生最早在福建打天下,并把自己定位在“艺术商人”之上,这是传统书家们所不齿的,既谈艺术又不忘赚钱,没有几个人能像他一样做得这样自然而然。石开先生字印标签式的风格定型较早,也许是因为要保持品牌的一贯性,不至于让得到其作品的同志有被蒙骗的感觉,只好死不改悔一条道走到黑,多少年来作品没什么新意,有流水线成批制作的嫌疑,只是印章偶尔有精构之作,让人值得玩味。

其他还有诸如聂成文先生,这位被辽宁书协同仁们尊称为“大帅”的,几年来硬是把辽宁书法搞得红火异常,中国书法大省的地位基本不可动摇。为了使“大帅”称号名归其实,便潜心钻研威风八面的“三板斧”大草书,如今竟发展到了展览越大作品尺寸越大地步,而且是越写越碎越散,只有点没有线,辩识起来只好连蒙带猜。有人戏称是一堆豆腐渣,倒是恰如其分。还有河南的王澄先生,近年也随着河南书法在全国地位的逐渐攀升而行情看涨。各位不知注意到了没有,王先生抽烟特凶,也不知是不是爱吐烟圈圈,反正不管什么体整出来的字一个赛一个圆,而且眉目不清,团吧团吧真像牛的排泄物,自我感觉好得让人哑然失笑。
其他的人就别提了,免得让大家倒胃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主要有这些原因。

从根儿上说现在搞书法的基本没什么文化。你想啊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用毛笔写字呀,钢笔都不用了全改电脑了。脑子好用的,学习成绩好的都奔着挣钱快的专业去了,英文强的还可以出国挣美元。再不论的也去搞美术画画什么的,那才叫艺术,否则美协在建国后就成立了,而书协成立快晚了三十年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明从上面就没有把书法当成艺术看待。
所以现在大学基本不设书法专业,搞书法的多数没受过高等教育,对视觉艺术规律性认识很肤浅,对书法的理论研究也不充分,这可以从全国大赛作品千人一面,理论批评文章众口一词中得出结论(当然美术界也一个德行)。说中国的书家的文化素质太低,没学问一点也不过分。二年一届的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上,一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题目让选手们张口结舌,观众们看得这个乐呀,其实我们的书家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不信就拉出来考一考,有多少人了解中国历史、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学史,懂得哲学、美学、艺术心理学,更别说音乐、舞蹈、电影等其它艺术门类了。只是一味练字,大概也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

制约书家另一大问题是不会写文章,文字能力差。作品主要靠抄古人的诗词歌赋,理论文章多数没有自己的见解,观念陈腐引经据典云山雾照磨磨叽叽罗里巴嗦,主要靠罗列前辈的言论越多越显有学问,一篇一篇毫无创见的破文章隆重出笼,这样的东西不看也罢,反正在古书里前人那里都能找到何必你来饶舌呢?

没有文化素质差的副作用是可怕的,这使书家们目光短浅眼低手也低但又盲目骄傲自大,并导致书坛整体的创作能力在萎缩,多数人除了观望别人的举动外无事可做,一旦有些风吹草动,立刻闻风而上,抄袭癖自古有之今日更盛。这次“流行书风”展览是最好例证,近百件作品形式雷同面貌相似手法单一,甚至不同作者的结字都像出自一个之手,不知道的以为这些人约好了在一起写出的一样,看后真让人感到惊讶。

创作雷同化的问题其深层的原因是书家对扬名立腕的渴望,因为学古人的太麻烦太辛苦投资大收效低,不如谁获奖就模仿谁省时省力快捷方便轻而易举,谁也不是低能儿。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次大赛后涌现出若干个一等奖的克隆品,并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这就是当前“流行书风”之所以水到渠成的关键,至于是否以张扬个性志在创新为主旨还真不好说。

现在搞“流行书风”的书家已经结成了一个较牢固的群体,其整体风格也基本定型,这是否会形成一股新的阻碍书法创新发展的力量呢?似乎他们已经开始不能容忍别人对他们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了,这与本来高举创新之旗大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初衷有些格格不入了。真令人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必要!
理由:

流行书风展的实质是自我炒作

   冯印强

    近几年关于流行书风的争论,可以说是书法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从什么是流行书风到书法导向,从流行书风展的开始策划到“周王论辩”,可以说炒作得如火如荼,大有俞演俞烈之势。至今,关于流行书风的争论仍在继续,流行书风展也仍然在一届一届的举办下去。可以说,没有流行书风展的举办,就不可能有当今书坛对流行书风话题作出如此激烈的争论,没有对流行书风话题的激烈争论,书法界也不会对流行书风展作出如此的关注。
通过争论,对于流行书风的概念本身已经在书法界划定了一个大的认同范畴,那就是:流行书风是一种历史性的书法现象(严学章),每个时代的代表风格都是以流行书风为基础的(沃光华)。
    看来,流行书风作为概念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问题,那么何以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有些批评者对流行书风概念本身缺乏历史性的考察和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照,从而使批评无法引向深入,以至于在问题表层打文字游戏;其次是有些批评者把流行书风的概念和当前冠名流行书风的流行书风展混为一谈,存在认识上的糊涂性,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
    流行书风作为概念与客观存在,和流行书风展览本身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书风展只是冠名流行书风的一项持续性展览。正象有些主持人所说的那样,流行书风是别人扔给他们的一顶帽子。听起来大有不愿意接受之嫌,但事实上存在主观接受的故意,要不然,别人硬往你头上带不是侵权吗?也正是流行书风展览本身冠名流行书风,混淆了一部分书法人对流行书风概念本身的认识;再加上流行书风展本身缺乏鲜明的旗帜,理论上存在着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也就缺乏足够的学术支撑与理论依据,具有自我炒作的性质。所以我们说,流行书风展的实质是自我炒作。
    首先,流行书风展本身缺乏学术的严肃性与理论支撑
    流行书风展是怎样被冠名流行书风的,我无从考证,也许正象某些主持人所说的,别人给的一顶帽子。但主持人主观上存在着愿意接受的故意,你不愿意戴这顶帽子,别人强行给你你会要吗?连主持人之一的沃光华先生都说:“展题打出流行书风的旗号,好!”。同时王镛先生又说:它(指流行书风展)高举的旗帜上写着十六个大字“植根传流,立足当代,张扬个性,引颂时风。”我弄不清楚,到底哪个是流行书风展的旗帜呢?看来连他们自己也没有弄清楚,不产生内讧才怪呢?作为主持人的王镛、沃光华两位大家何以疏忽至此呢?从学术角度讲这是极不严肃的。这就由极不严肃的态度和行为推出一个极不严肃的展览——流行书风展。
    由一个打着流行书风的旗帜,高举着植根传流、立足当代、张扬个性、引颂时风的旗帜的流行书风展,它的学术支撑与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流行书风展的理论核心源于刘正成、王镛提出的“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流行书风史”的理论观点,并且这一理论观点被大多数流行书风支持者所认同和接受。但事实上,这一理论观点是相当偏颇和值得推敲的,难道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流行书风史吗?我认为,流行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历史时期,有流行的东西同时就存在着不流行的东西,有主流的东西就存在着非主流的东西。书法史还告诉我们,同一时期还可能存在着多种书风的流行与非流行、主流与非主流。秦代李斯小篆是流行于官方的正统文字,同时流行于民间的则是“篆之捷”的“秦隶”。连王镛先生所衷情的秦诏版文字,恰恰就是李斯小篆时代绝绝对对的非流行或者说非主流,你能把这些非流行或者说非主流的东西排除在书法史之外吗?拿一个存在争论的论题作为流行书风展理论依据,是引起广泛争论的主要原因。
    再说了,连包括王镛先生在内的流行书风展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继承取法的恰恰就是书法史上的非流行或者说非主流的东西,如诏版文字、刑徒砖文、残帛烂纸等。那你凭什么让书法界追逐你从而引领时风呢?说不定和你唱反调的书法风尚若干年后被人取法能成为新的流行呢!
    且看流行书风的另外一面旗帜,植根传统、立足当代、张杨个性、引颂时风,这其实是一句永远正确、老掉大牙的废话。作为当代书法家谁不植根传统、谁能避开当代、谁不张杨个性,不张杨个性是反艺术的,那还叫书法艺术吗?中国书协随然没有明文提出来,我想他们所倡导的不外乎也是:植根传统、面向当代、张杨个性、引颂时风,那流行书风展的特色又是什么呢?它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
    其次,流行书风展主持人理论上存在着诸多的逻辑悖论
    一、关于传统与流行。主持人之一的王镛先生说:对于每个时代,每个时期来说,传统的就是流行的。他接着又说,从事书法艺术,首先要面对传统,也就是昨天的种种“流行”,这就和前言形成了一组逻辑矛盾。既然前面说传统的就是流行的,怎么又说传统就是昨天的种种“流行“呢?难道我们今天的流行书风就不是传统吗?面对传统,为什么要面对昨天的种种“流行”呢?昨天的“不流行”就不是我们的书法传统吗?现在的“不流行”就不是我们的书法传统吗?从书法传统的廷续性本身来讲,我们也正在创造新的书法传统,尽管这种新的书法传统不一定属于流行书风。我们能取法昨天的书法传统,我们为什么不能取法我们正在创造的新的书法传统呢?看来,王镛先生对书法传统与流行书风的认识还有待继续深入下去。
    二、关于风格意识。主持人之一的石开先生把当今书法家大致划分为承续型与表现型两种类型,并且说流行书风的作者几乎无一不是表现型书家。我认为这种划分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从流行书风展的主持人立场本身来关照的话,似乎缺乏包容性,存在着主观偏见性。难道承续型书家所创造的书法就不属于流行书风吗?既然流行书风展不属于风格流派展览,为什么在提名时固执的把承续型书家拒之门外呢?这又如何体现流行书风展的包容性与导向性呢?
    三、关于“丑书”。说实话,主持人之一的沃光华先生从傅山的“四宁四勿”产生背景开始,从历史的角度对“丑书”的美学思想论述还是比较深入的。并且提出了“四宁四勿”的实质是“抒发真情实感、体现生命意志、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漂亮、追求艺术本质的美”的美学理论观点,这在当今书法创新思想方面确实具有前瞻性意义。其实沃光华先生是站在“美是自由”的美学立场来审视“丑书”的,但问题是“美是自由”至今人们还没有被完全解释清楚。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半夜三更睡不着觉想给你打电话非要和你聊天,你如果睡的正香时会觉的我在骚扰你从而觉得我很讨厌,这还美吗?沃光华先生拿一个尚未被完全解释清楚的论题来阐述另外一个论题,我想不会具有太大的说服力,也不会因此构建出流行书风划时代的理论体系。
    沃光华先生在“丑书”的美学思想方面还应该与时俱进的有更加精辟的论述出现。否则,仅这些简短文章会很快被书法发展潮流所淘汰,也对流行书风的发展起不到什么指导作用,我们试目以待。
    时至今日,流行书风展的主持人与参与者并没有与时俱进的完善流行书风展的理论体系,从而对流行书风展本身提供新的、精辟的、另人信服的理论支撑。但是还在一届一届的举办下去,除了给人一种自我炒作之嫌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综上所述,我们说流行书风展的实质是自我炒作,并不是在和流行书风展玩文字游戏。正象王镛先生所提出的艺术书法概念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一样。流行书风展的持续举办已经毫无意义,也没有再持续举办下去的必要。好在王镛先生适时的提出了艺术书法概念。我想,艺术书法较之书法艺术更加障显了书法的艺术性,一定会被书法界所普遍认同和接受、从而被广泛关注的。但我同时希望,艺术书法的各项操作千万不要象流行书风展那样存在弊端并且被弊端所拘,突出艺术书法的学术性与创作特色,能够使更多的书法家与书法理论家自愿参与到艺术书法各项活动中去,从而在新世纪掀起一场艺术书法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太同意楼上的一些观点,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并非像人们设定的那样,若以现在的认识要求当时,就不客观了.总结经验是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对者有反对嘚理由,坚持者有坚持的道理。将来如何只能靠事实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有无必要我们在这儿投票是没有作用的,它一定会按某种法则运行,人力不可抗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投票只是一种调查形式。看看人们的观点的差别度如何?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3-1 21:0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吴亚非</i> 于 2007-3-1 22:48 发表<br />
我以为有无必要我们在这儿投票是没有作用的,它一定会按某种法则运行,人力不可抗拒!
<br />
我想我们的讨论不是建立在展览运行的机制上,实际上我们的讨论是想让大家来分析一下,流行书风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它的前景和方向如何,它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我们要有历史的眼光.


[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7-3-1 23:4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从现实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来讲,正如国展成就了一批人,那么,流行书风又成就了谁?
这个"谁"可以写进历史吗?他无愧于历史吗?他在书坛是主流的吗?他果真很流行吗?


[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7-3-1 23:4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