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曾惊花落

近年所写的书论集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传统或现代,美者都美,丑者都丑,生产时间跟美丑无关。
*对任何一幅成熟的书法作品作出任何评价都是不彻底和带有主观偏见的。
*如果你拿着欧楷字帖跟田英章学临欧楷,最终你也会写出田楷而非欧楷来,惟有你的理解能力超越田英章或另起炉灶,才有机会习欧得欧。故书法归根结底的提高是来自于个人的理解能力或审美能力而非临某某碑帖或跟某某人学习。
*天赋虽深不可测,也难论述,却是个人书法风格形成的最主要元素。从市面上看,风格又可分为真伪两种,真者即是由天赋指引所形成的,伪者则为模仿拼凑所得。
天赋所指的是与生俱来的个人的独特的形象,它植根于人的灵魂,具有无比的实在性,它在人的儿童时期常常有特出的表现,只是因为它寄存肉体的弱小及世俗的观念所屏敝,故不少人的天赋终生无法发挥出来,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那般。
艺术不同于科学的逻辑,它由梦想及人生经验累积而成,具有不可复制的自主性,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冒出某个被自己及周遭的人称为怪诞的想法,因为自身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我们多会去否决它的存在,可在艺术创作中却可以肯定它,并让它进一步成长到可以左右到自己的地步。真风格便是对它的肯定,反之则为伪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有偏见,而在书法方面,则反映在对某风格的偏执上。有人根据字体的特征,将篆隶楷作品归属为静态书法,行书草书划为动态。我觉得,这种分类方法用在写字方面并不适合:将楷书写出生动效果及将行草字体写出僵直效果者并不少见。
就性格而言,人有内向外向之别,书法亦然,可分为偏重技巧与偏重性情两大类,前者如元代赵孟頫、明代丰坊、近现代沈尹默、启功属于此列,后者如颜真卿、米芾、徐渭、吴昌硕、齐白石则属个中典型。重技巧者,其点画特征偏洁净妍美,行笔轨迹明显;重性情者则给人以纵横狼藉、意外迭出之感。
个人对某风格的偏好,是个性投射的结果。通过学习,先是在审美上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作品中某些地方产生违和感,然后不断地去撷取自己所喜欢的书法作品的某些东西来消除这种违和感,最后达到指挥如意的效果。
在学习方面,有“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之说,师傅的作用就是通过示范,将规矩告知你,让你熟悉它们;而出师后,就是要靠个人内在的老师的指引,完成它交给你的作业。所以,对于书法基础扎实的人来说,书法教育就是心理分析,目的在于凸现师生双方的内在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思考一些书法概念方面的问题。
横匾与横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横匾指横着写的匾额,中式建筑大门或正厅正面悬挂的横额,一般题有四个汉字;横幅指在一定规格内(还有手卷或长卷)宽度长于高度的书法作品形式。
过去横匾多为手写刻凿于木石之上,而且较为普遍,可在今天,这种做法较少;而书法横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较为普遍。
今天关于书法横幅的定义,只论幅式不计正文字数,无形中,横幅包含了过去用来刻凿招牌匾额的原迹在内。因横匾正文多在四字以内,其字形大小多归榜书,特征明显,故个人将此类无论写在纸上还是刻凿在木石上的书法作品统称为横匾,而正文字数较多纵列超过二字以上的称为横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第一次接触朱东润的作品从《全国著名老书法家十六人集》开始。第一眼看到他的行书,心中就不由自主生出这种想法:这人一定很有学问!后来总结出,凡能写出线条生动凝练且变化丰富的人,其文化修养一定不低。凝练,意味执着,生动,意味变通,其线条变化自然丰富。
朱有现代传奇文学第一人之誉,他是用毛笔来写作的,因长期写文章,故能熟;由于习惯思考新事物,故能生。
从朱的作品中,我想到现代另一位名家——姚奠中。
姚有国学大师之誉,其著述包括《中国文学史》、《庄子通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等。
我初次见姚的作品是在《中国书法》这一杂志上,当时为其老辣率意所倾倒。只是当年因通信的局限,未能见到他的其它较为清晰的作品,颇感遗憾。
此后,那种意味偶在脑中徘徊,成为一种指引。在上网成为一种普通消费时,又看过他的作品数次。个人认为,在书法上,姚是现代对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理解最深的人。
总结一句,“四宁四毋”是傅山通过书写来对“写意”一词进行阐释,其中的拙丑支离直率是尝试对自然的一种近距离的触摸,而非言辞上的争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最亮眼的卖点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反对——强烈的风格令人最难忘怀。
史上那些大家,其书风对今人来说或许因为习惯而缺乏新鲜感,但仍改变不了常用“这是习二王的”、“学的是欧阳询”、“得颜神髓”、“学米学得很好”一类的评语,这说明史上大家的风格已征服了不少后学者,成为这些后学者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偶像了。
可史上的大家,其书法风格在当时却是属于异端,只是无论当时的人反对还是接受,它最终以自身的魅力蛊惑了一大批信徒为其摇旗呐喊,确立了它存在的地位。要反抗这类风格的蛊惑,那就要接受成为“异端”的准备,众所周知,被斥为“异端”的人,是要上绞刑架的,这是成为“异端”所需付出的代价。
“异端”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的结果,但我更相信它是被命运偶然抛出来,要不然,“异端”就满地跑了——这还是“异端”吗?如果书法传统所指的史上大家流传下来的佳作,那么,继承传统就是要成为“异端”,这能继承得了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本来就是写写字的货,除了可辩识汉字这个基本法外,余下那些围绕写字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不同的人在写字过程中的体会,个中千差万别,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唯有自己的体会才是“真家伙”,其它皆属参考资料,不足以成为立论的依据。故书法没有传统,没有现代,没有后现代,没有流行风等等,只有孤家寡人一个。
个人对书法的认识,虽然比起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料而言,只是海里的一滴水,但这滴水对个人的重要性,完全胜过大海——自己没有了,世界无论多么美都不值得一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去书画院参观台山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书法展。看到那么多小作者的作品,深感欣慰,同时亦对其能否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产生一丝忧虑。
这次展览的少儿组作品几乎是台城镇的天下,台城镇以外的镇一片寂静。虽说台城镇是台山的文化中心,但牡丹缺了绿叶,无论怎么看,都有所不足。
海宴汶村两镇一直以来都是台山书法之乡,但据这两镇的书友说,如今两镇书法都显得青黄不接。年青一辈出外打工,对书法兴趣缺缺,这是大势所趋,没什么好说的。可在少年儿童的书法教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十多年前,书友陈瑞珊在暑假期间被邀去东莞一些镇举办过书法讲座;而通过网络,我了解到一些地方的书法教师在暑假期间发起过书法义教活动。这样,花费少少的金钱就能在四乡植下书法的种子,对书法的普及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台山有谁愿意做这一先行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书友陈华的来访,言谈中涉及到书法作品水平高低问题。华的书友称:好与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事实确是如此,若在言辞上要否认这一观点,那意味着要解决“美是主观还是客观”这一问题。据我的陋见,无论东方还西方,在这一问题上仍存在无数争执,或许,用核弹将对方消灭掉,才能获得短暂的统一。
不过,若过于偏向主观,一件作品的水平便难以获得客观上的认可,导致出现数十年功夫不及三岁小儿的现象。故即使在审美上充满强烈的主观意味,仍不得不要遵循着对普遍性的认可。惟其如此,才能互相探讨、互相促进。
获得众人认可的东西即具有普遍性,人们就在这普遍认可的东西中总结归纳出标准来,而这标准就是具有客观性的东西了。
艺术的真正意味对人来说,永远都是含糊的,若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其标准是什么呢?
书法讲究动手能力,故其基本标准需以技术入股,这样便避免出现数十年功夫不及三岁小儿的尴尬了。如何判断技术水平的高低呢?这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要有钻牛角尖精神及花费大功夫才能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可对于在书写上下过苦功的人来说,一看就明,故在这一问题上不再磨嘴皮。
至于再进一步的表达性情问题,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说得再多亦无补于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书法看来还是熟能生巧,由花在毛笔上的功夫和时间来决定的。现代人永远赶不上古人,因为古人的毛笔是书写工具。
答:过去主要以实用为底,今天则以表现为底,其出发点不同,发展方向也有所异,水平高低问题很难作出终极判断。王献之只活了四十二个年头,其书法水平被当时的人公认为第一,后虽被李世民所影响,亦能跟其父并称“二王”,站在历史的顶峰。四十来岁已独霸天下,而同是古人的盛唐诸公大多高寿,却仍拜于其下,可见,技巧方面并不是书法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而今人拿毛笔写字不以实用为底,故对技巧训练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即使不像古人那般将毛笔当成是日常的书写工具,但技巧方面应不输于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写字端正是读书人安身立命之本,比今天当老师考普通话还要严格得多,小楷写不好,连考童生的资格都冇有。
就小楷功力而言,过去一普通秀才就堪比当代小楷名家了。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考试楷法严格,绝大多数读书人对小楷要求偏重于公式化,风格千篇一律,要从中脱颖而出不易,故以小楷名世的并不多见。而明清以来,大尺幅作品泛滥,人们认为写好小楷是理所当然的事,凭小楷出名就更加难了。
到了今天,小楷又具有形成潮流的倾向了。因为写字是一种手工作业,端正的小楷能给人以精雕细琢之感,这便为小楷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了。况且,今天写字商业化趋向严重,不说别的,就工时而言,小楷最能体现其漫长一面,无论水平高低,只要端正,同尺幅同价钱的作品,小楷堪称上上之选。
后话: 除了价格外,我一点也不喜欢毕加索、蒙克的作品,作为装饰用,我宁愿选写实油画——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待中国书法的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