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曾惊花落

近年所写的书论集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外功夫——明理》众所周知,史上的书法家首先是文化人,书法多为余事或一不小心混上“书法家”的衔头;而今天,书法家变成了艺术家。艺术是怎么一回事,跟文化一样,谁也说不清。所以,文化人也好,艺术家也罢,皆可丢弃,最终以“技巧 明理=xx家”为正道。
“读书可明理”人人皆知,可又有“死读书,读死书”之言,故明理要从多方面考虑。个人认为,明理开初是常理,即人人皆知道的是是非非,常被人们作说教用,而观众亦认为很有道理之类。
常理多出自经典著作,而典籍是人类对人性深刻了解的总结,故作为明理的第一步,不一定要熟读典籍,但起码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并将它们跟人性连系起来。
记得小时候,农村的夫妇在家中吵架时,常将自家大门关上,这几乎是一种习俗。由此再引出农村人喜欢谈论他人隐私及“清官难审家庭事”中就可以体会到,这习俗因有效避免吵架的夫妇产生更大的矛盾而出现,其中就涉及到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所以,明理的第二步就是知其所然,这可避免更大的灾难出现。
至于明理的第三步就是创造,这体现在举一反三方面。基本上,当达到知其所然之后,这种能力亦随之而来。而当一个人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书法时就不容易出现“死读书”现象,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据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是他创造的。当然,创造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对前人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条理分明易被他人接受的规律来,这样,便产生共通可以流行的东西。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用文字的出现,人类的种种经验便可以更好的记载下来和推广开去,也就是说,文字出现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在人文与科技方面走得更远,故仓颉堪称现代华夏文明的始祖。
在《尚书》中,记载不少关于占筮之事,这类占筮之事,跟国家决策有关,甲骨文的出土证实了这一点。甲骨占筮就是根据加热甲骨所产生的裂纹状态进行推算,跟流传到今天的扶乩差不多。究竟裂纹与结果的推算过程如何,这应该是属于不传之秘或是无法言传的东西,所以类似的东西被划入神秘学说之中;它们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天,是因为它们具有现实意义。
以占筮来决定国家大事,在今天看来很荒谬,可在过去却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两者都是谋定而行,并不相悖,就如今天出门看天气预告那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多年前,中国书协成立后,开始搞了个全国展,不久又多了个中青展,跟着正书展、行草展、册页展、老年展、临帖展、兰亭奖展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过去,全国展代表全国最高水平,后来不知怎么的,兰亭奖展又赶了上来。
稍有点经济头脑的人从种种展览冲刺班、作品评选过程中就可以知道其中的猫腻,至于展览开幕式过后的冷清恐怕很少人去关注。
展览评委的作用就如工商部门的商品检验员,众所周知,中国的山寨货闻名海内外,毒奶粉、毒大米、毒鸡蛋、地沟油、瘦肉精等名词已令耳朵生茧,而最近中央台的鉴宝节目“一锤定音”的几名专家被起诉,告他们行骗……种种鉴定部门的公信力早已受到民众的严重质疑,中国书协所主办的种种书法比赛还能走多远呢?我无法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笔硬毫,线条以爽健为主;残笔柔毫,线条以剥蚀为主。
将一个帖临得似模似样之后,再换着不同的调调来临写,这样,出帖就变得容易了。
初学分布,即以结体为主笔画为次;掌握结体后,开始锤炼点画;熟悉结体与点画后,又可以在结体与点画上寻求参照物来进行化妆。这样,便可写出些新意来。
书写,唯有契合心声的风格加上挥洒如意的手段才可进入艺术范畴。
书法理论琳琅满目,唯有将自己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我而言, 衣食住行无忧,余事就画画画,写写字,即使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学上几年,也能搞些新花样出来——这是我一直不高看书画家的原因。 或许,某些书画家的作品能卖很高价,甚至有些家庭数代努力也买不起一件作品,但从职业来思考,我觉得基础产业的工作者更高贵。 人人都知道,没了书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对人们的生活几乎毫无影响。 有书友质疑:几乎毫无影响?值得深思。我回答:问题在一个“家”字。 吴冠中曾说过一句令书画界地震的话——笔画等于零! 不就是对当今人们将书画匠当成书画家的讥讽吗。—— 动不动就家动不动就大师。 关于如何对待写字画画问题,就如孔子所说的那样——无聊时下下棋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议临帖》
临帖的意义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我临过某某帖——等如今天告诉别人——我在某某名校毕业那般。
魏碑在元明时代属野鸡大学的料, 可到了清代,就升为名牌大学的必修课程了, 来到今天,魏碑在不少书法爱好者眼中,其价值甚至高于唐楷。
在我看来,名碑名帖就象雷锋、邱少云、陈景润那般,是人们效仿的偶像。至于自身能否成为别人的偶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机会恐怕微乎其微。只是学书不临帖,又如基督教徒少了上帝那般徬徨。所以,学书者自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即使前途渺茫,亦不得不踏上临帖之路。
现代学米高手曹宝麟对临米有这样的体会——将米芾的行书当楷书来临写。 这是颇有自知之明的做法——性情无法象米芾那般跳脱,只好循自己的性情来临写了。 尽管这样有违老米行书本意,但符合临书者的自我性情,这堪称错有错着了。
性情豪放,便临豪放一点;个性内敛,便写小心一点。如此一来, 临出来的作品虽似模似样,但仍存个性,就如一本书不同的人来读,味道不一那般;至于味道如何,最终跟自己的性格最为密切。
所以,我极少去对别人的临作指指点点,因为是否临得好,除模样外,还要看临书者对自身的了解——这是他人无法帮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初学书法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那该从何入手呢?按照普世法则而言,楷书易辩识,跟日常生活贴得最近,故从其入手,别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如果有人问起你某字的意义,那么,国家发行的字典辞典所列为标准答案,也就是说,经典之作是标杆,是初学者的最佳的学习对象。这是大道理,人人都懂的,可有些人往往忽略了自己与经典的距离,这样,便忽略了自己当下的真正需求。
初学者真正需要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具体而言,就是找个合眼缘的楷书字帖即可,至于字帖是谁写的反而毫不重要——从颜柳欧赵入手,并不见得比从无名氏留下来的作品入手高明;若以从大家作品入手为荣,则属好高骛远了。 如颜真卿,初从俗字(即流行较大众化的作品)入手,后来眼界高了,地位高了,转而学褚遂良;随着人格的成熟,开始形成个人风格较为强烈的“颜体”。
故初学书,要将“从大家入手”理解为“学习大家所走的路”,只是不少人理解为“临摹大家的字帖”,若迷信这一点,容易导致自己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求;因此,个人认为,初学者若从楷书入手,在没有参加各类培训班的前题下,可考虑一下明清时期的“馆阁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协与各省市书协花了那么多银两搞了那么多高大上的活动,有谁获益呢?
有了粤剧协会,亦未能阻止粤剧的没落,没有书协,书法照样会自行发展。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过分信赖的和夸大广告与信息交流的作用,同时将文化与商品混为一体。
文化项目的兴衰是由公众潜意识决定的,人是无力阻止的, 就如人人倡导世界和平,却永远无法避免战争那般。
所以说,书法协会对公众对书法的认同程度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了一些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书法作品,再回头读今天名家作品,忽然有种陌生感。
现代科技发展,确是给学书者带来了便利,然而正是这种便利,令我们忽略了过去学书那种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态度,用情泛滥而欠缺精深。
当今书坛,不少人进入了这一误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技法成熟者,要提高书法水平,除临帖外,别无他法。针对此弊,又有人说:文化修养是书法的内涵。于是,又多了一个等式:技巧 文化修养=书法。可这看似完美的等式,正是书法坠落的原因。实际上,技巧与文化修养再高,其书法水平仅属于小成 之境,偏离了大道。只是得小道已足够,大道之路虽可描述,身体力行却千难万难,论述也就仅止于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书法基础教育至今仍停留在私塾教学范畴之中,而日本早已系统化了。
无论出于民族自尊还是出于历史矛盾,尽管不少人否认日本当代书法的成就,但就今天而言,中国书法在日本书法面前,就如小学生面对大学生那般。
过去的“超英赶美”被时间证明了是一出笑话,今天的中国书法呢?中国书协成立至今已三十多年,又有多少群众认识呢?若中国书协真正获得大部分群众认可,那些“xx国际书法协会”就不会如雨后春笋那般涌现了。远的不说,台山书协成立也有三十年了,结果又如何呢?
拉扯什么泱泱大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之类,只是民族心理怯弱的体现而已——难道过去是富豪就等如永远是富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