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苏莹

师维中国书画《沣渭池畔》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维中国书画《沣渭池畔》系列
“气韵生动”很难具体说清,大多是一种感觉的认知,就象“春的气息”无法言说一样。简单地说来,“气”者略可释为“生命的动能”(南怀瑾语);“韵”者,可谓“言有意而意无穷”;或谓“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测之而意深,究之而益来……”总之“气韵”二字,只可体验,犹如禅机,全凭参悟。和谐自然,流畅舒展是“气韵生动”最直接的体现。说其重要是因为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关于“六法”历代画家各有其说,尤其对“气韵生动”的解读和剖析。“气韵生动”我认为,首先应以“气”、“韵”、“生”、“动”这几个字来解读,因为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意义,解读其中奥妙还得依托于具体作品。
015321ilwnyg7vylazyx0x.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画家在下笔以前是否必然胸中有数?
师维:有数亦无数。太有数即刻,太无数则妄。神逸之品往往都是在“神情真假飘忽”之间完成的。
有人说,气韵非师,气韵不可学。不知是否认同?
这不好讲。“气韵”必然要“生动”,不生、不动就不可能有气韵,对“气韵生动”的把握全靠画家个人的修为。只有画家达到一定的品格、学养、功夫,“气”才会有“韵”,画的气息才能彰显“生命之律动”,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气韵是画家长期涵养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气韵非师,气韵不可学”是有一定道理的。胸襟修为也关系到“气韵”,什么胸次的人画什么样的画,“画即人”,此话不假,早已是真理。
173940pzh33ux3swcz3ped.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鸟画的队伍很庞杂,什么水平的人也充数到花鸟画创作队伍中,其不知画好花鸟画需要怎样的学养与功夫。就功夫这一点,不知把多少人挡在门外了。花鸟画见真见性,没有藏拙的地方,学三四年山水画就能有模有样,但是花鸟画就不成,没有几十年的苦修是拿不出来的,这也是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花鸟画家起手就学当代人,好一些的也就学学吴昌硕和扬州八家之类。取法太近,没有从源头去追溯与研究,所以“假、大、空”问题就很难免了。花鸟画创作不令人满意,其实,这个问题近百年来就一直存在。从八大以后,明显走向没落,齐白石的出现为失魂落魄的花鸟画唤回了新的生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来“笔墨当随时代”的本意被一些人滥用和曲解了,一些人总是打着“笔墨当随时代”的幌子,干些与艺术毫不相干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把“真经”给念歪了。就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我想石涛这样一位具有智慧的大师所表达的意思绝不会象现在一些人所理解那样:笔墨就完全依赖社会时风与紧随时代潮流。“时代”与当代或当下是不同的,它是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语汇,而“当”字也不仅是应当、应该的意思,当有多意:有承担、正在、相当等意,石涛所讲的“当”应该是“承担”的意思而不是“应当”,这对略通古文的人来说理解这句话是不成问题的,而一字之误读就成了大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考虑随不随时代,而应思考艺术本体的东西。时代必然不失,不需特别强调。画家是创造美的,只要真诚表达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包括历史与现实,只有尊重艺术创作的本体精神与发展规律,“时代”才有意义,“时代”不论你强调与否,都会自然融到每个人的血肉里。我们对石涛这句话的理解应更宽泛一些。
260195468473054818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画画不是一种简单的描摹,它是一种“物我交融”之后而又“两忘”的一种精神表达,更不是画“东西”和画“标本”。中西融合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两种文化的对立,中西很难融合与结合,只能吸取、借鉴,只有以中为本,洋为中用,吸取与借鉴才会有意义。所有自作多情的结合都是浅薄与不自信的表现,我从不看好那种不中不西的东西。当下中国画不满足于传统样式,需要有新的突破,这本是件好事,但无论什么时候艺术发展都是有其规律与规则的。艺术从文化精神层面上讲是不存在新与旧的,所谓新与旧也只能在形式上苛求,如果一种新的形式背后将最本质的东西舍去了,那这样的不同有什么意义呢?九方皋相马,只相“其骥十步,一日千里”之马,他并不在黑白与公母上费眼力。古人留下的经典,都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是经得起验证的。画史上的经典,就像一座灯塔,是照亮我们前行的航标,“以史为鉴”这四个字的意义太值得我们珍视了。中国画的创新一定要在“品格”上下功夫,不应在“皮毛”上枉费心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维中国画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改变了很多。
看上去,越来越古朴、简约、空灵、讲究。我们都在“路上”。某些改变,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改变也是在一种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自己始终在坚守一种文化上的东西,我认为从文化这条脉中把握中国画的本体精神,顺着中国文化的大道而行,才会有作为。中间的任何偏离都需要及时自觉地去修正。这其实就是画家的一种文化智慧,也是画家对艺术的一种态度。
靠书法起家,有书法的底子,讲究用笔用墨,这也是你最值得推崇的地方。你是怎么看待“书画同源”这一理念的?
“书”与“画”本来就是一回事,因文化意趣和宿求是一致的,肯定是同源同宗。当然,当代很多画家,书法这门功课没弄好,连用笔问题也没解决,就奢讲笔墨精神,很浅薄。不重视书法对绘画的作用,这是当代中国画坛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认为,画中国画必讲笔墨,笔墨核心在于一“写”字,写的秘决在用笔,用笔之妙全在生命情感与精神品格的把握上。没有书法的基础,不看重以书入画的重要性,就很难使其作品有高度。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讲究线条的含金量,讲究笔墨品质,书法在其中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相反,搞书法的人不研究绘画,同样对书法的提高也会有影响。综观中国画史,一个大画家无不是一个好书家,所以,一个书法不好的画家,其画一定不会有高度。

12061515570100c50e5fb26f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其昌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该说,对于每位做学问的人都有一定的指导性。这跟石涛讲的“生活与蒙养”的道理一样,“读万卷书”是“蒙养”、“行万里路”是“生活”。画家要有读书的好习惯,读书可以蒙养人,古人讲“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可见古人多看重读书修养。读什么书是要有智慧的,要读有用的书,读经典才有意义。“读书”不能呆读,“行路”也不能瞎走,读书明理,行路经历,这是有作为画家的一种感悟生命、通达事理的最有效方法。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意义即在于舍小我求大我,以至无我,达本真天然之境。
师维个人创作的角度,下一阶段的计划!
计划是一张空纸,不断前行最重要。创作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画家能心甘情愿地自找麻烦,不断给自己制造困难,再试图去解决它,只有这样,才不会重复自己。只要心中始终有盏不灭的灯,就会照亮自己前行的每一步……。
ssw728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维中国书画《沣渭池畔》系列
ssww56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胸襟修为也关系到“气韵”,什么胸次的人画什么样的画,“画即人”,此话不假,早已是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5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人们徜徉在博物馆,看到精美绝伦的陶瓷器、朴实厚重的青铜器和绚丽多姿的壁画,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想象古代文明“金戈铁马”的辉煌的同时,也常常伴有一种“灰飞烟灭”的惆怅。与时代相隔离的文化,毫无生命力可言,也就失去存在理由,只剩下僵死的文化躯壳。现代社会能够保存木乃伊,却保存不了“它”的灵魂,博物馆成为古代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坟墓。文化不是毫无生命力的符号,而是鲜活、生机勃勃的。它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径是植根于生活,为人们所热爱,在服务于生活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和内容,这样,人们对它无限的热情就是其生命力,生活中使用并流传就能使其永葆青春,中国书法艺术就是扎根于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被赋予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形成不同的书法风格,产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法作品,它们事实上已成为艺术上“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121104215877a1afae491941c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