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金沙石

方笔考(希望一起考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蕉批评包世臣与康有为云:“包慎伯草书用笔,一路翻滚,大是卖膏药好汉表现花拳模样。康长素本是狂士,如作大言期俗,其书颇似一根烂绳索。”
. W' |( n9 {+ Y- k& M- v& e
" r; A2 z' ^1 x; {# g, X( G对包氏书论及实践的现代批评,可以看看金丹的《金丹:包世臣书法分期及其风格述评》. l8 T3 n, f. Y* L$ B7 C
http://www.iguoxue.cn/html/80/n-20080.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慢慢写,俺出去旅游去。下个月中旬再来看& O9 |' T* Z- I. h2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26 12:09 编辑 . ?0 j' c5 G, z" y

2 K+ o7 w4 c# V: f: D; Z旅游愉快,寒石。到哪儿耍去?你回来,我还可能没写完。- y1 W( A! s$ \! h

/ M. l1 i3 J( J' h/ o6 |( ]
+ `+ U$ ~- ~: t8 K: K- f改不了早睡,困了也要到凌晨这个时候。一躺下就能睡着的日子,早已过去。! y" [; K& Z8 _4 h

8 g& O# g, y# Y/ U, g包世臣表述的成功,和实践的失败,是书法史上一寻常的案例。不但像卫夫人所的那种“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而且,更因为其天性善变,辗转多师,这个也好,那个也棒,自己却无定见,无法一以贯之。白蕉对他的评价也类似。就和结了多次婚的男女,对幸福的追求固然令人钦佩,但到底因为心事动摇,不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也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笔法,也鉴别不出来,什么是不变的。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赵孟頫的“千古不易”论,是谬误可笑的。结果,他连赵孟頫也到不了,却自大地自诩为王羲之第二。他不但不善书,也不善鉴。包世臣的意义,倒是记录的众多探索者的见解,不分偏见(因为没有主见),结果留下了一份难得的笔法探索记录。或者说,他是个工匠型的人,但却不是一个艺术家,也没有哲学思想,这限制了他的探索深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24 01:07 编辑
2 r9 C' Y1 Y: S" s7 |
6 \0 |6 B/ w+ Y( U, C' e; |和包世臣不同的是,康有为却是一个有哲学头脑,也有政治敏感的改良主义者,和一个更有天赋,包括艺术天赋的人。他敏感的觉得,阮元和包世臣他们的描述,是有道理的,北碑(其实是南北朝时的书法),确实是书法返本求原的好参考。政治上倡导“偏”“侧”“斜”固然反动,但避开谈用笔的斜(邪)正,独提形态的“方圆”却四平八稳,和阴阳学说可以想通,因而也明显更有市场。于是乎搜索诸史,考证源流,来个卑唐尊魏,着实亮了一番。你真要佩服政治人物的狡黠。政治家写历史,历来偏激,康有为算是有良心的了,至少没有任意打扮那个小姑娘。所引的史料,非常准确,只是也在时间空间上,和阮元包世臣一样,给一叶障目。这片叶子,就是那条淮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24 11:29 编辑
) ]% ?5 s2 n8 y+ @* J& h" ]/ l: l8 k) }$ O
凌晨写的,给坏网络飞到以太去了。所怀佳人,发来微信说,飞回来了。兴奋了一下,就来这里补上不见了的一段。
  Q# t. B! b$ I) x7 L- _& b* p0 [- E2 p; x4 [% A
南北朝的那片叶子,这里不谈了,别的地方,我已经喋喋不休说了很久。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17901&highlight=
+ @" J. ]; n, B# s
: B0 {6 Z0 B2 N3 z# b宋元之后,谈方圆的就多了。
- ~  s2 O3 r) `. f
! k' d  f0 [4 y5 L# t明·赵宧光《寒山帚谈》:
( L, z& x1 _+ e. M8 f- h, R5 |" e
1 G2 `8 y! |" \“象形古文,方圆不移。大小二篆,惟圆用事。八分以圆法行方,真楷以方法行圆。”, P  E' ?; n% {# v
! G& |" J5 _* i2 z3 ]
“笔法尚圆,过圆则弱而无骨;体裁尚方,过方则刚而不韵。笔圆而用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谓之逸。逸近于媚,遒近于疏。媚则俗,疏则野。惟媚与疏,即未入恶道,亦野俗之滥觞乎!预防其流毒,斯不为魔中。”  简直和骂街一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关键是,那些各位前辈说的方笔,用毛笔,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几年前开始学书法,写比干文的时候,来了个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我请教他。那个那么三角形的点,是怎么写出来的。他画了个三角,然后中间的空白用墨填上。我吓了一跳。无论如何也不相信,那一点,崔浩或者他的传人,是那样写一点的。这位会员,写的是隶书,常常得奖。但他这个做法,让我相信,许多书法人,对书法的基本概念,还相当模糊。这个点,在汉朝之后,写法不同了,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侧”。唐太宗专门说过:“侧不得平其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睡了一觉。凌晨还是照样醒来,什么声音都没有。周围只有蝉声。0 z4 F8 m3 O( ^  m( _  {! ]" w9 v

/ L& [# V; E! f: O+ J! L这个帖子开头,就引有元朝刘有定《书论》有说:“篆直分侧。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  这里讲篆书和隶书的分道扬镳。历代都有阐述,知道篆与隶(分)书的不同。所谓初无异者,说的估计是秦隶汉隶。“八法之道,肇自隶楷。。。。八法者,永字八笔是矣。一曰侧,二曰勒,三曰努,四曰趯,五曰策,六曰掠,七曰啄,八曰磔。”(《法书通释》/明·张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6-1 22:38 编辑
! d. r% Z. S% W) s6 K! ~
, w" \8 c9 k3 t# d' s: m这个帖子本来也到了要讲周汝昌的《永字八法》,但没有翻阅该书很久,本来想再看一下再说,没想到在微博上,昨晚知道了周先生仙逝,就提前说说也好,纪念这位我敬佩的伟大前辈。今天本来略患小疾,茶饭不思,但还是写上几句,感激周先生在我学书的初期给过的印证和开心。
& V7 @6 V* I' g! \8 O& Q( g& r" n
+ H8 w: S! o# l" w篆书到隶书之间发生的变化,是书法史上的头等大事。这个变化,唐人及唐前的论述里就有,但其意义和细节,说的最清楚的,我看过的文献里,莫过于周汝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6-2 03:50 编辑
5 [8 d7 ^9 x6 I3 k7 i$ F
1 }3 y  g$ G6 J, G' t周氏此书里的上篇《书法艺术答问》,说起来让人难以相信,是在1976年地震后北京的地震棚里写的。周氏此篇及下篇其他文章,他的具体方法,就是紧紧围绕历代对王羲之的用笔的描述,对中国书法里的用笔进行探索,努力探索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所谓的“晋书”。这个观点方法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文献有“足够”的多,但也不至于撒网太大。周氏对王氏书法用心几十年,对六朝隋唐文献有亲切的熟识,这些都使他成为弄清那段时期书论的绝佳人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氏的最大关键,正在本帖讨论的正侧。也许,自汉末以来,也未曾有过对“侧锋”有过这样淋漓痛快的颂扬。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由圆到方的字体和笔画的变,并不只是形式上的“改良”,而是“内容”上的变更,包括技术(例如制笔)和审美、实用方面,乃至书法上关键的“用笔”方面,都发生了基本面上(fundamental,借用一个英文词,比较贴切)的变化。这个看似形式上的变动,实际上是一场内容上的“革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