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创作的动机与心态
虞晓勇
【内容提要】
书法创作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书家的艺术创造能力,本文就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动机与心态作了探讨,希望能对研究书法创作观念的构成、书家审美追求的多样性,以及当代书法创作实践等诸方面问题有所补益。
【关键词】
书法创作
创作动机
创作心态
书法创作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联系书家与作品的纽带。它既集中体现了书家的艺术创造力,同时又是书家艺术创造力的必要物化过程,所以没有书法创作,就没有书家和作品,更没有与之相关的艺术批评。在书法创作中,技巧和观念是两大核心要素,前者是“术”,后者则属于“理”的范畴。没有技巧的支撑,观念就无法得以物化;而缺乏观念的指导,技巧最终也只能为“术”而“术”,难以升华到“道”的境界。因此在书法创作中,创作技巧是基础,而创作观念则是根本。有了观念的指导,书家的艺术追求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书法作品由此也呈现出多样的风格面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书家艺术水平的差异,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在于创作观念的差别。
书家创作观念的形成受多种要素的左右,其中既有创作动机、创作心态、人生经历、艺术思想、创作手法、外物影响等直接原因,也有社会艺术思潮、周边文化环境等间接原因,在这些要素中,创作动机与创作心态是首要而基本的要素。陈振濂先生在《书法学》中就认为,书法创作“发动一方是以心态、行为、效果三连环构成一种阐释导向。”①创作心态是创作行为之发端,而创作心态又发端于一定的创作目的与动机,所以一个书家如果没有创作动机,就根本谈不上有创作的欲望,理论家们如若缺乏对书家创作心态的深入研究,就难以解释书家艺术行为与艺术风格中的种种谜团。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对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动机与心态加以探讨,希望能对我们研究书法创作观念的构成、书家审美追求的多样性,以及当代书法创作实践等诸方面问题有所补益。
一、创作动机
艺术创作发端于创作动机,没有动机与目的,就不会产生一定的艺术冲动,也不会形成特定的创作心态和创作观念,所以创作动机是形成创作观念最基本的要素。
要详细阐述书法创作的动机并非易事,书家产生创作动机,或因特殊的心理需求而生,或起于瞬时的潜意识,还有的则源于功利需求等等。此外,在创作过程中这些动机有时单一出现,有时则是复合并发,正是因为书法创作动机具有如此多元的因素,书法作品才会形成丰富的风格特征,对此孙过庭在《书谱》中感叹说:“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
从本质上讲,这些多元的创作动机可分为“为己”和“为人”两大类。“为己”而书是书家最主要的创作动机。有些书家提笔创作为的是排遣忙碌机务带来的烦恼,他们把书法创作视为一种毫无功利性的人生休闲活动或是纯艺术的游戏。例如,欧阳修《试笔诗》云:“试笔消长日,耽书遣百忧。余生得如此,万事复何求?”又米芾《答绍彭书来论晋帖误字》云:“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扬雄。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这两首诗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即书法创作是用来“遣忧”和游戏的,创作唯一的目的就是“意足”和“自适”,至于写出来的效果如何,或欣赏者有何感想,则不在考虑之列,一旦创作完成,游戏也就结束了。这种创作动机和现代西方某些艺术流派有点类似,它们追求的都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快感,而不太重视结果。但不同的是,书法艺术创造的快感是建立在熟练掌握笔墨技巧的前提之下,快感的产生与书法美的创造是同步的。例如,欧阳修一方面认为学书可“消日”,同时更强调书写技巧在“学书为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有些书家“为己”而书则是追求一种道德的完善。如项穆《书法雅言》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他认为,人的道德美感可以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书法就是其中一种外在表现,所以书法创作与其说是一种艺术行为,还不如讲是一种修身方式。在创作中,书家应该抱着冲和的心态去塑造具有中和意味的笔墨语言,以此达到净化心灵、完善道德的目的。还有的书家视书法创作为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手段,张旭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情感的激发往往是艺术家产生创作灵感的主要诱因,《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艺术家因外部事物的影响而在心中产生激越不平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心中难以得到排遣与抒发,最终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宣泄出来,书法笔墨语言恰恰具有这种抒情功能。其舒展的笔势给人以开阔的感觉,轻快的线条给人以活泼的情趣,而厚重的墨块则给人带来沉厚的意味,这些饱含书家情性韵味的笔墨意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书家创作灵感激发之初的情感强度与力度。
“为人”而书也是一种重要的书法创作动机,它往往具有功利性的倾向,许多书家提笔濡墨并非是“为己”适意冶性,或一展豪情,而是应时所需,应人所请。这种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书家创作是为了政治的需求,例如,颜真卿书《干禄字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干禄字书》是一部由颜真卿伯父颜元孙编纂的具有范示性的字书,由于书中标明了当时通行的“正、通、俗”三种楷字写法,因而颇受干禄之士的重视,颜真卿用大小一伦的工楷将《干禄字书》书丹立石也正是出于当时的科举仕途之需。姜夔在《续书谱》中批评唐人“以书判取士”,楷书“以平正为善”,因而没有魏晋书法的飘逸之气,并且说“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颜真卿为“干禄之事”而书的创作动机。颜真卿书《放生池碑铭》也是书家应时而书的一个范例。据《放生池碑铭》记载,此碑是为了纪念唐肃宗诏令“天下州县临江带郡处,各置放生池”一事而立,为了颂扬皇帝的“好生之德”,颜真卿曾两度创作,以令笔迹更加粗壮,符合皇帝施恩天下的气派。收于《忠义堂帖》中的颜真卿自书《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即云:“缘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据石擘窠大书一本,随表奉进,庶以竭臣慺慺之诚。”当然,有些时候实际情况也并非像我们分析的这么简单划一,有些书家提笔创作起初确实是“为人”,但随着创作过程中艺术灵感的迸发,艺术情感的涌起,其创作又往往会转化“为己”而作,颜真卿书《祭侄稿》即是一例。《祭侄稿》本是颜真卿为祭奠亡侄颜季明而书的一篇祭文,从原稿开端较为平和的字迹中可以发现,颜真卿是想用祭文的形式叙述亡侄的功业,寄托自己的哀思,其创作动机原本应该是很功利的,书法只不过是抄录祭文的一种手段。但原稿后半段顿挫起伏的笔触却分明告诉我们,在抄录的过程中颜真卿已经不满足把祭文的文字内容作为奠念的方式,苍茫干渴的笔墨更是他抒发悲愤情思的无声语言。
二、创作心态
创作心态是指书家创作时表现出的情绪强弱度,它是在创作动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创作观念构成的重要基础。书家只有具有独特的创作心态,才能形成与众不同的创作思想和意象构思,才能表现出特有的创作行为,在作品中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对于创作心态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元代书论家陈绎曾早有论断,他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②。所谓“喜则气和而字舒”并不是说书家喜悦而书,他的作品会相应表现出快乐的情感,而是讲由具体的情感产生的情绪强弱度可以对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即“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再以张旭为例,他之所以有“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的创作观念,其作品之所以有变化犹鬼神的神采,其创作行为之所以有颠狂不羁的外相,根源就在于他具有“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的人生态度。他对外物爱憎分明,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不息追求,这种人生态度反映在书法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激越的、“不平则鸣”的创作心态。所以创作心态和创作动机一样,都是理论家们研究创作观念问题首要的环节。
通过对种种书法创作现象的观察,我们发现书家的创作心态主要表现为内修型和外向型两种。
内修型的创作心态是指书家在创作时表现出的虚静冲和的情绪状态,它是在“自适”或完善道德的创作动机下产生的,是中国传统文人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传蔡邕《笔论》中就有一段对内修型创作心态的精彩论述,其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从现有文献考证看,《笔论》大概是唐代崇尚道家的学书者的伪托之作,但其书论思想却一直得到研究者的重视。所谓“默坐静思,随意所适”是说,书者应该在安静的环境下放松自己的情绪,发散自己的创作思路,为在创作过程中寄情寓意做好充分的准备。“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是要求书者在创作时不能一味纵任情意的驱使,而应调匀气息,用平和的心境和沉静的态度去控制纵奔的情意。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尤其是后者,那么书家创作出的必然是一件情蕴丰富、气象雅穆的佳作。那么,内修型创作心态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呢?
其一是静。这种静的特征首先体现在书家对静谧环境的渴求上,苏舜钦曾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③洁净的器物、雅静的环境可以给书家的创作提供一个静谧的外部氛围,也为书家的心绪从尘世的喧嚣中超脱出来,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静的特征更体现在书家闲静的心境上,书家只有脱于机务的萦系,志气才会平和淡泊,内心才能彻底宁静下来,才能充分领略自由驾驭笔墨的快感。传虞世南《笔髓论·契妙》对此就作出了苛刻的要求,所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是说,书家在创作时应该作到,外物来而不视,外音来而不闻,心无旁骛,心若止水。
其二是虚。内修型创作心态的形成往往是出于“自适”或完善道德的动机,随意自适、焠炼气质是许多书家艺术创作的直接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书家必须虚怀,只有心境虚旷,才能接容各种意绪,才能为气质的变化提供无边的空间。
其三是“冲和”。古代崇尚内修型创作心态的书家最为推重“冲和”的心境,“冲和”即淡泊而平和,书家只有抱着无所营求的创作目标,才能有此心态。但要达到这一境界,却非朝夕之功,孙过庭《书谱》以王羲之晚年的书法为例作了阐述。他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为何王羲之晚年的书法最妙?这是因为他晚年的书法创作已经没有了丝毫功利与火气,他对艺术问题看得既通透,又精微,他可以在丝毫不胶着的心态下,完成极其精细的技巧动作。书家要达到这种创作境界不仅需要修炼艺术技艺,更要在艺术生涯中不断磨砺自己的修养与德行,要能善于把握为事的时机与分寸,《笔髓论·契妙》就用“中则正”的鲁庙觚器对这种修养境界进行了比拟。因此从本质上说,内修型创作心态中的“冲和”之境,形似无欲,实则有为,但若有意为之,又难得其实,炼心境是提高书艺的根本途径。
外向型创作心态是指书家在创作时表现出的动荡激越的情绪状态,它完全是在达情纵意的创作动机下产生的,和内修型创作相比,其情感的抒发更为剧烈,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在古代书法创作中,这种创作心态并不是主流,但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却一直得到欣赏者的重视。这种创作心态主要具有唯情和表演两大特色。
唯情是外向型创作心态的根本特点。虽然在内修型书家创作也表现出寄情的特点,但由于其情感的抒发受到了平和心境的理性控制,因而强度与力度都较为平缓。而外向型的创作心态则更讲究唯情是尚,书家原本受理性控制的情绪会因情感的激发而成为一匹脱缰之骥,奋蹄怒奔,不能遏制。在古代书家中,张旭的草书创作可谓此类创作心态的典范,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就描述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从传神的诗句中我们不难揣测出草圣酒后的创作心态:明知饮多能醉而照饮不误,说明其人豪情冲天。醉后情绪激动,急于用草书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所以有了“脱帽露顶”这些原本不应该有的越礼行为,但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用暴风骤雨般的笔墨语言表达自己难平的情感。同时,通过对张旭创作心态的解析,我们也不难看出,具有外向型创作心态的书家,其情性常常有偏执的一面,而美酒又往往是其释情最好的一种催化剂。
表演也是外向型创作心态的一个特点,从艺术性质上说,其综合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各自特点。一般来讲,造型艺术更强调形体塑造完成之后的一种整体艺术效果,而表演式的书法创作则可以把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展示给欣赏者,从中欣赏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书家情感、思绪和手法的变化;表演艺术常常具有时间性,时间结束了,艺术“表演”也就终止了,但表演式的书法创作在“表演”结束之后,欣赏者仍然可以玩味艺术品的独特魅力,并且通过未干的墨迹追忆书家挥运之际的风采。在古代书法史上,有许多书家的创作具有这种表演式的心态。例如,师宜官题壁酬酒值④;张旭、吴道子和裴旻“相遇于洛阳天宫寺,各陈其能”,遂使“都邑士庶”“一日之中,获睹三绝”等等⑤,他们的艺术行为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书家开放外向的创作心态,更为后人深入研究书法艺术的性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① 陈振濂:《书法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6页。
② 陈绎曾:《翰林要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490页。
③欧阳修:《试笔》,《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307页。
④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⑤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神品上》,《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64页。
谢谢观赏!请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