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5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画收藏》杂志是面向全国美术界和收藏界的一本具有前沿性、权威性、鉴赏性、收藏性、可读性、学术性的高端专业杂志,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办刊宗旨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高雅艺术创作,反映中国书画发展现状,促进中国书画理论研究,搭建追求学术品质的中国书画交流平台。坚持以一流的稿件、一流的设计和一流的印刷质量,办一流的艺术杂志为目标。杂志自创刊至今,获得了美术界、收藏界及广大读者较高的赞誉与评价,并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进行首发,几年来拥有了一批高端的艺术读者群。在杂志上刊登过的诸多艺术家作品,还被广大收藏家、艺术机构广为收藏。



      本刊由中国工笔画学会和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担纲学术指导,由著名画家未君担纲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孟昕担纲学术主持。杂志2015年改为大12开本,每期全国发行3000本,所刊画家另由杂志官方微信平台负责发布一次或多次。为扩大杂志影响,广交艺友,特面向全国艺术家征稿,凡投稿作者,均将免费邮寄一本上期杂志。



      征稿内容:
①中国画、书法及中国书画相关的论文、随笔、探讨性文章;
②对古今书画艺术家个人及作品的评论文章;
③当代艺术家优秀作品集;
④当代艺术名家访谈;
⑤书画艺术品的收藏经历、感悟文章;
⑥当代优秀诗人的诗歌、散文(诗)作品;
⑦全国城市与旅游景点的高清摄影图片及其推介美文等。



      稿件要求:
①本刊只接收文稿、高清图片的电子邮件稿或快递已刻录的光盘,并请作者提供简介一份;
②书画作品注明作品名称、尺寸、创作时间;
③如有画册出版,请邮寄个人画册供发表参考;
④本刊对来稿有编辑、修改的权利,所有来稿文责自负;
⑤本刊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10个工作日内回函作者,并将“版式设计稿”发给作者确认。



      投稿邮箱:ghsc66@126.comhnsys123@126.com;联系电话:18210270763    15210393832(本征稿启事长期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6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宾虹为什么名气大
——从“南黄北齐”的区别说起

□李珂
  黄宾虹与齐白石在中国画坛并列齐名,素有“南黄北齐”称誉。其实他们二人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确切地说是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齐白石是个纯粹意义上的画家,一辈子基本上就是把自己关在家中画画。除了偶尔出游省亲,北京胡同四合院里的画室画案,那一方小天地,就是他艺术人生的全部“世界”和“舞台”。即使被徐悲鸿强拉硬拽聘请去北平艺专当教授,齐老先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是给学生做做示范,内容还是画画。所以,齐白石的名声名气名誉名望,完全是来自于他的作品。黄宾虹则恰恰相反,他在画画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远远不如他在各种社会性艺术活动方面和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多;画画取得的业绩成果,也远远不如他在社会活动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业绩成果大。因此,黄宾虹首先是一位积极热情、精力旺盛、极富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艺术活动家,其次是一位学养深厚、著作等身的艺术理论家、学者、著作家、鉴定家,再次是一位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的艺术教育家,最后才是一位画家。
  这样说,是有事实为根据的。
  翻开黄宾虹的生平年表简历,先不说别的,只看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量职称和头衔,便可证明他是一位多么活跃、多么积极的活动家、教育家——
  安徽公学学务襄理,新安中学堂教授,安徽铁路公司议员,神州国光社美术部主任,《神州国光集》兼《国粹学报》编辑,上海留美预备学堂教授,《神州日报》笔政,南社庶务,上海务商中学校董,宙合斋古玩店店主,竞雄女校文艺科教授,《国是报》编辑,有正书局编审,《美术周刊》主编,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江苏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中国画部审查员,《国粹月刊》名誉编辑,烂漫社社长,上海美专国画理论与诗文教授,新华艺术大学教习,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部委员,中日现代画展览会鉴别委员,中国文艺学院院长、教授,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习,新华艺专国画教授,《安徽丛书》编审,湖北水灾急赈会书画征求委员,安徽水灾救济会主席,《画学月刊》主编,四川艺术专科学校校董兼中国画系主任,蓉社出版部主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百川画会理事,中国画会第一、二、三、四届监察委员,上海市博物馆董事会董事,安徽黄山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黄山琴棋书画社社长,《学术世界》编辑部主任,中华美术协会第一、二届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审查委员,全国美术研究学会理事,北平艺专教授、理论教席,故宫古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研究员、教授,京华美专教授,国立杭州艺专教授,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身)所长……
  尽管上述职务职称不可能是同时同地从事和担任,个别的也许仅仅是“挂名”或“一次性”,但是一个人能够在有限的生命岁月里,从事这么多的重要工作、活动和事业,担着这么多的显赫职务、头衔和官职,而且还都干得好,干出成绩,而不是敷衍了事、尸位素餐、白拿俸禄,究竟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消耗多么大量的精力啊!
  据史料记载,黄宾虹绝不是华而不实、贪图虚名的人,他在各个领域里的每个岗位上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甚至辉煌业绩。这也正是黄宾虹在艺术圈内深受尊重尊敬,威信极高,被众多单位视为至宝、争相延聘和重用的原因。
  黄宾虹还是个特别不甘寂寞、交际异常广泛的人。他的朋友圈,绝对是一个超豪华的近现代文化艺术界精英阵容。仅仅开列出极小一部分名单,就会令读者震惊艳羡——谭嗣同、王国维、李叔同、苏曼殊、柳亚子、蔡元培、胡适、鲁迅、徐悲鸿、陈师曾、张大千、刘海粟、傅雷……这些近现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与黄宾虹有过交往或情谊。
  黄宾虹超常超人的社交活动能力,还体现在他热衷组织和积极参与艺术社团活动方面。据不完全统计,黄宾虹发起创建或参与的艺术社团有——
  黄社,南社,贞社,蓉社,默社,烂漫社,寒之友社,消夏画社,停云书画社,神州国光社,中国书画研究会,国学保存会,文美会,百川画会,豫园书画善会,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广东国画研究会,上海艺观学会,国画补习所,存古学堂,上海留美预备学堂,中国文艺专科学校,中国文艺学院……
  在担任社会上和美术界多种职务和从事纷繁频仍的艺术活动之余,黄宾虹还创作、编撰了几千万字的学术著作,编辑过多种影响颇大的报刊画册。
  拥有了这些深厚的资历、显赫的职称、浩繁的著述、充足的理论,尤其关键的是拥有丰富优质“高大上”的人脉资源(黄宾虹结识交往的多是精英阶层名家大家,这些人握有重要的领导权、话语权,掌控着文化美术界的主要舆论阵地),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弟子、朋友、同仁……因此,在中国尊师重教、讲情义、凭资历、认头衔、崇名家、尚理论的传统文化背景下,黄宾虹想不出名都不行,想不名气大都不行。
  至于黄宾虹的绘画作品,笔者认为,既不是垃圾,也不是奇葩,更不是如某些人(包括他自己)形容的那样玄奥高妙,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有自己明显风格的传统写意山水画”罢了。
  因为人先有了名,画因人贵,成了“名人画”,所以黄宾虹的作品在市场上也就值大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10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安城外乐游原,绿树红花四处连。古寺香烟飘远籁,真言法宝苦心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1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凡, 1981年生 , 浙江省湖州市人。2004年定居北京,开始从事绘画创作。作为青年女书画家,她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勇于追求创新,喜欢书法,擅长国画工笔,是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当代艺术家,师从当代著名国画家吴东魁先生。现为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长城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华夏画院副院长、全球华人文化统一促进会理事。

      庄乔莎的作品总是以独特的视角去描绘自己心中的国画形像。从早期的油画《青花瓷》系列到如今的国画《香溢》系列,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作者的每一次蜕变,而每一次流出的汗水都使得庄乔莎的艺术之花更加得娇艳妩媚。近年来庄乔莎主攻国画的同时还兼习书法。临习隶书《乙瑛碑》《曹全碑》,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学习的过程中庄乔莎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书画的无穷魅力并为之折服,作品也在国内外各大展中多次获奖,被收录于各种画册与画集。被国家领导人、企业家、国内外友人收购收藏。

201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书画展(北京军事博物馆)

2015年庄乔莎国画精品个人展(北京)

2014年“长城杯”第四届全国名家书画展(北京)

2014年“七京节”暨翰墨京韵国粹美书画展(北京)

201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名家书画联展(河北)

2013年海峡两岸名家交流笔会展(北京人民大会堂)

201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画展 ,作品获二等奖(中华世纪坛)

2013年山东淄博国际艺术博览会吴东魁、庄乔莎等北京名家联展(山东)

2013年“美丽中国”全国诗书画印大展,作品获大赛铜奖(北京东城)

201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诗词书画优秀作品展(北京)

2013年“中巴友好文化使者”全球华人作品展(北京浏阳河酒店)

2013年 缅怀开国元勋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15周年邀请展(民族文化宫)

2012年《和谐盛世翰墨情》第三届全国“长城杯”书画展(首都博物馆)

2012年为了世界环保全国书画展,作品获大赛铜奖(北京)

2012年喜迎十八大书画邀请展(北京)

2011年建党90周年全国书画展获大展铜奖(民族文化宫)2010年和谐世博会全国书画展,作品获大展铜奖(北京)

2009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6周年全国书画展,作品获大展金奖(北京)   

2009年国庆60周年全国诗书画印大赛,作品获大赛优秀奖(北京)

2008年北京当代艺术百人油画展

2008年北京上上美术馆当代艺术联展

2008年北京尚东艺术车间画廊联展

2006年北京宋庄第二届艺术节当代艺术展

2006年北京宋庄136艺术区当代艺术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6月27日推出感恩之作——《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将他自2013年9月得知罹患淋巴癌以来治疗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以及死亡线上回来的人生思考与读者坦诚相见。


    对话星云大师:


    生病之前,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百大人物”之一,我意气风发地赴美受奖,自认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然而,吊诡的是,领奖回来没几个月,我就发现自己生病了。病中赤裸裸地暴露在病痛的风暴中,再大的影响力、再高的知名度都帮不了忙;在诊疗间、在病床上,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随时可能在呼吸之间顿失所有的病人。


    那时候,我常常怨天怨地、责怪老天爷对我不公平,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喊:“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这是因果报应吗?”我是天之骄子啊!我有能力改变世界、造福人类,老天爷应该特别眷顾我,怎么可能会把我抛在癌症的烂泥地里,跟一群凡夫俗子一样在这里挣扎求生?


    朋友看我很痛苦,特地带我去拜见星云大师,并在佛光山小住几日。有一天,早课刚过,天还没全亮,我被安排跟大师一起用早斋。饭后,大师突然问我:“开复,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不同’!”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人生信仰: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就越能够发挥效应……这个信念像肿瘤一样长在我身上,顽强、固执,而且快速扩张。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


    大师笑而不语,沉吟片刻后,他说:“这样太危险了!”


    “为什么?我不明白!”我太惊讶了!


    “我们人是很渺小的,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世界都不会有增减。你要‘世界因我不同’,这就太狂妄了!”大师说得很轻、很慢,但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什么是‘最大化影响力’呢?一个人如果老想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你想想,那其实是在追求名利啊!问问自己的心吧!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听到这里,简直像五雷轰顶,从来没有人这么直接、这么温和而又严厉地指出我的盲点。我愣在那里,久久没有答话。


    “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大师略停了停,继续说:“要产生正能量,不要产生负能量。”他的每一个字都落在我的心田里:“面对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药。病痛最喜欢的就是担心、悲哀、沮丧。病痛最怕的就是平和、自信,以及对它视若无睹。我患糖尿病几十年了,但我无视它的存在,每天照样做我该做的事,我现在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那几天常听大师开示,觉得自己过去坚信不疑的很多价值观、信念都是有瑕疵的。我当时还带着很多因为身份、名望、地位而来的自负,大师的话语,我虽然记住了,可是我并没有完全明白,也没有完全接受,甚至还有点儿不服气。


    有一天,我想到我在微博上时常针砭时弊,也曾对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口诛笔伐。于是请教大师要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社会上的“恶”?没想到,大师还是以一贯平和的语气回应我:“一个人倘若一心除恶,表示他看到的都是恶。如果一心行善,尤其是发自本心地行善,而不是想要借着行善来博取名声,才能导正社会,对社会产生正面的效益。”


    “可是,如果看到贪婪、邪恶、自私等负面的事件,又该怎么办呢?”我想辩解。


    大师说:“要珍惜、尊重周遭的一切,不论善恶美丑,都有存在的价值。就像一座生态完整的森林里,有大象、老虎,也一定有蟑螂和老鼠。完美与缺陷本来就是共存的,也是从人心产生的分别。如果没有邪恶,怎能彰显善的光芒?如果没有自私的狭隘,也无法看到慷慨无私的伟大。所以,真正有益于世界的做法不是除恶,而是行善;不是打击负能量,而是弘扬正能量。”


    养病期间,大师的话语时常在我心中回荡。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影响力”这三个字。


    过去,不论做任何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先估算这件事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一场演讲不到一千人就不去;每天微博不能新增一万个粉丝,我就觉得内容发得不够。有人发电子邮件问我创业问题,我只回复那些有可能成功的。是否要见一个创业者,完全取决于他的公司有多大潜力。要见哪位记者,也要看他面对的读者群有多少。


    我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我的行程排得满满的,我的时间有限,当然必须过滤掉很多次要的、没有意义的活动。于是,我精确计算每分每秒该怎么用在能够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地方;我也几乎有点偏执地把运营社交媒体当作人生目标的重点,把获取粉丝视为志在必得的工作。


    那时候,我确实沉溺在各种浮动的快感中,我是众所瞩目的人,走到哪儿都有粉丝围绕着我;我在微博上的影响力让我轻易发起万人实名抵制某一档红火的电视节目;我认为自己是路见不平、仗义执言的大侠。作为一个科技人,我丝毫未察觉自己已经越界;我坚信自己是在关心社会,但骨子里我恐怕已经被千万粉丝冲昏了头,每一个社会重大事件,粉丝都会期待我的表态,于是我陷入转发与关注的热潮中,不能自已;甚至还运用我的专业知识,筛选最值得关注的微博条文,好让我的言论更具有影响力。


    大师重重点醒了我:“追求最大化影响力,最后就会用影响力当借口,去追求名利。不承认的人,只是在骗自己。”


    为了追求更大的影响力,我像机器一样盲目地快速运转,我心中那只贪婪的野兽霸占了我的灵魂,各种堂而皇之的借口,遮蔽了心中的明灯,让我失去准确的判断力。我告诉自己,有了影响力,我就可以伸张正义、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我的身体很诚实,我长期睡不好、痛风、便秘,还患了几次带状疱疹。这些警示都太微弱了,无法撼动我那越来越强大的信念;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狂心难歇,最后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也让我从身体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体会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奥妙。


    身体病了,我才发现,其实我的心病得更严重!当我被迫将不停运转的机器停下来,不必再依赖咖啡提神,我的头脑才终于可以保持清醒,并清楚地看到,追逐名利的人生是肤浅的,为了改变世界的人生是充满压力的。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保持儿童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让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有成长,不必改变别人,只要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这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不必等待任何一个救世主来拯救。


    现在,我发现一种更符合自己渺小地位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如果我做一件事情,世界上每一个人也都这么做,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好一点?如果会,我就去做,但不再用量化的思维计算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太深奥了,很多看不见的价值与意义,会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细微之处。例如生病之后,我陆陆续续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些病后感悟的文章,我只是真诚地想要跟大家分享,再也不会像过去一样,为了增加点击率和扩大影响力而刻意营造推广。我发现,对于真正有需要的人来说,一篇短文、一句诚恳的话,就能深入人心。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两个人铭记在心。而且,通过这种真诚、无私的灵犀相契,我自己得到的回馈才会是正能量。


    现在,之前汲汲营营追求的一切,在我心里都渐渐淡了;卸掉身上很多看不见的负担,我才有能力辨识网上许多激昂、沸腾的讨论,常常都充满了负能量。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病中醒来,昏聩的心灵也醒过来了。我现在不太看网络消息,更不觉得自己需要在网上仗义执言。眼不见、心不烦,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不烦不乱,就不会带来身心的压力,不然,压力是一切致病之源。就算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我也势必要远离过去的生活方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崔如琢似乎并不难:师从郑诵先、李苦禅等大师,因而用笔老辣,深得妙法;出海留洋历尽磨难,于是眼界大开,玉汝其成……

  然而,要读懂崔如琢却实在不容易:大气磅礴却又细致入微,恢宏中透出些许纤细;率性洒脱却又张弛有度,奔放中蕴含些许沉稳……

  因而,我只能去读画,在画境里品读一个激情荡漾如大海般涌动的心灵。

  古来咏荷、画荷者甚众,那是因为荷已经成为中国人特定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及至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把荷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歌之咏之。如琢先生笔下的荷花于是也在画面之外,解读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文精神。他的荷花挺拔劲直,酣畅淋漓,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更没有蜂蝶相逐、扭捏作态的酸腐。实在是用画笔铺就的《爱莲说》。这是我在如琢先生的《荷风盛世》里读到的真实感受。而繁简呼应,疏密相间,留白处意蕴深远,浓重处沉稳练达,无一不彰显着画家丰富的人生经历,如歌如诉,韵味绵长。而这种抒情的优美,恰恰构成了如琢先生的绘画风格,在自然流畅中跃动着生命的律动与节奏,以古典的形式解说着浮躁现实中的超凡与宁静。也正是这种审美意趣,构建了如琢先生对于自然与生命的关注,完成了“天人合一”境界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如琢先生书法功底深厚,因而以书入画,相得益彰。写枝条则揉入章草笔法,凝重自然;写叶则类狂草,奔放洒脱;写花又转而以行书笔意,流畅可人;总体布局则取书法的错落,活泼新鲜。可以说是书法化了的立体画卷。我们常说书画同源,这不仅是指工具材料以及技法的“同源”,更准确的说法是,站在书画文本背后的是强大的同源的文化。没有了文化的支撑,也便失去了可资品读的人文内涵。

  如琢先生的一首题画诗可能是我们深入解读他内心世界的另一把钥匙:“红裳原不掩清资,月白星稀绽一枝。博得濂溪真解意,中空外直满塘诗。”以诗入画,以画入诗,这大概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表达。诗书画的完美结合,使得如琢先生艺术表达容量增大,构筑起他的面目独特、蹊径自开的完整境界。

  对于一位成就斐然的艺术家做技术上的品评,显然是不明智的。然而,在画境里去品味一位跋涉者的心灵,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就像面对如琢先生的山水画卷,我们完全可以“一片寒林万事休,更无杂念在心头”,获得人生的超脱与心灵的洗涤,做一次精神的畅游。诚如郭熙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在如琢先生为我们构筑的四时山水中,或者可以安顿一颗疲惫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1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契此(布袋和尚)(?—916)



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五代禅僧。蹙额大肚,笑态可掬,出语无定,随处而卧,禅杖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能示凶吉。于岳林寺盘石说偈而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称其为“弥勒佛”、“欢喜佛”。佛寺里的大肚笑弥勒,相传就是以他为原型而造的像。



《插秧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感悟解析:此诗描写了插秧的情景,禅者在当下中悟道:当我们在生命不断地耕耘,修正自己的贪嗔痴,就是在为自己播种福田,当我们不再自大无知,内心谦下了(满招损,谦受益):低下头来才能看见水中的青天白云,清明因此呈现出来,内心清净无染,就和佛性融为一体了。佛性便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随波逐流,退步求己,看似表象的后退,实则是在回归——自己离佛性又近了一步。

《忍辱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诗的中心思想是宽容忍辱。我们在生活中若能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善待,自已亦乐在其中。内心没有分别,清净自在,自然就是佛境正果。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殿楹联: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云南宾川鸡足山弥勒殿楹联:

天王人王平等观,安用五体投地;

出世入世随宜过,本可一笑付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1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吕洞宾(796—?)



吕洞宾: 原名吕喦(喦:读岩) 、字洞宾,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县招贤村),自幼熟读经史,过目不忘,才华横溢,擅剑术。全真派祖师,北五祖之一、钟吕内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他与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的一位、与观世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合称为“三大神明”。



   《悟禅偈》

弃却瓢囊撼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感悟解析:吕洞宾少时饱览佛家、儒家、墨家群书,意在世间金榜题名,但屡次求功名无果后,便开始游历江湖,有缘遇仙师钟离权,得之延命大法(内丹)。他曾在对禅理未悟精微时,在庐山归宗寺留诗一首《题归宗寺壁》:



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感悟:此诗他自诩丹田有宝(真气),再无心寻道问禅。一日在黄龙山,遭到了黄龙禅师的当头棒喝:“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洞宾曾认以空即是禅,禅师点化他将落空而亡。于是他醒悟:“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



修心为真、真空妙有,才是圣贤所传之根本大法。佛道同源,名词不同,但本质相同,不外乎一个“真”字。修心、修真、同一理也。心没有修好,就回不到本真。内丹同属圣贤之法,初始以有为法入门,以无为(心法)修之,方能达到上承。否则,终会落得空亡。



此诗反映了诗者弃绝了从前。知道自己从前用错了心。对修道有了正确的认知。表明不能道外求丹,大道不离身心,金丹本在大道之中。心修不好,亦不能把自己炼成纯阳之体,如果一个人活得再长久,但没有济世度人,只说明你活着了,实际上没有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如此:便是落在空亡之中。

《吕祖心经》


天生万物,惟人最灵。非人能灵,实心是灵。心为主宰,一身之君。

役使百骸,区处群情。物无其物,形无其形。禀受于天,良知良能。

气拘欲蔽,日失其真。此心既失,此身亦倾。欲善其身,先治其心。治心如何,即心治心。



以老老心,治不孝心。以长长心,治不悌心。以委致心,治不忠心。

以诚恪心,治不信心。以恭敬心,治无礼心。以循理心,治无义心。



以清介心,治无廉心。以自爱心,治无耻心。以积德心,治为恶心。

以利济心,治残贼心。以匡扶心,治倾陷心,以仁慈心,治暴戾心。



以谦逊心,治傲慢心。以损抑心,治盈满心。以俭约心,治骄奢心。

以谨慎心,治怠忽心。以坦夷心,治危险心。以忠厚心,治刻薄心。



以和平心,治忿恚心。以宽洪心,治褊窄心。以伤身心,治沉酒心。

以妻女心,治奸淫心。以果报心,治谋夺心。以至信心,治大疑心。 



以悠久心,治无恒心。以始终心,治反复心。以施与心,治悭吝心。

以自然心,治勉强心。以安分心,治妄想心。以忍受心,治怨尤心。



以推诚心,治猜忌心。以镇定心,治摇惑心。以中正心,治偏袒心。

以大体心,治细务心。嗟呼人心,不治不纯。如彼乱丝,不理不清。



如彼古镜,不磨不明。如彼劣马,不勒不驯。我故说经,欲治人心。

人心得治,天地清宁。



偈曰:



一切惟心心最危,范天围地发光辉。

天心即在人心见,人合天心天弗违。



吕洞宾修习内丹方术,得道成仙,但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他乐于施舍,救民水火的作为,又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的身上可看到三教文化融合的典范。





道济(济公)(1148—1209)



俗名李修元,法号道济,字湖隐,号方圆叟,出家前为浙江天台永宁村人。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投师于南宋禅宗高僧瞎堂慧远门下受具足戒,后又住净慈寺。在世人眼里,他不受戒律拘束,饮酒吃肉,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颠狂,其实他是假借酒肉,实则济世和度化生灵。因为他显示的神通,是常人的肉眼所看不到和不能感知的出世间的层面)。他唯有故作癫狂,看似诙谐乱语,但真心暗藏,无处不是道。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道济深受民众喜爱,称之为济公活佛。道济学问渊博、才华上乘,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济公圆寂之后,其舍利如雨、皎洁晶莹,一时轰动临安城。杭州虎跑建有济公的舍利塔。济公生前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留下许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西湖》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识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感悟解析:诗僧独游西湖,篙师(船家)明目识人,不与这位江湖僧问价论钱。癫僧“几度”舟行,聆听啼鸟啼破“幽寂”,欣赏夕阳“山横落照”的旷远。此诗以景抒情,以心观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修行者内在和大自然融通的境界。



此诗暗喻为:篙师是我,我即篙师。“篙师识我”:识得自家本性,度人者需自度,自度者方能度人。



      《醉傲》

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尖明月冠南洲。

转身移步谁能解?雪覆芦花十二楼。”



      《赠明颠》

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

不言不语知何事?只把心来不自瞒。”



侍僧左脚红尘里,右脚大道中,假醉真心,疯癫有道,济物度人,无是无非,有心无相,呈现禅者的心底无私、乾坤正气和自在风流!



  《醉菩提》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济公是一位有大神通(大能量)的修行者,但对于济公的喝酒吃肉,我们常人的肉眼,则不能看到他在“喝酒吃肉”的表象中的深度内在。很难理解他“吃了死的(动物),吐出了活的……”的行为。只有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示现吃肉,以掩盖圣人之本。大德印光法师深识妙趣,典籍中有如下记载: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杨树枝居士书四》: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记载: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神仙也难知道,济公指出,不承认,济公于是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记载:净慈寺遭火烧毁,重建需要大木头,浙江此地又没有,济公答应去四川化缘,结果醉卧三日,将大木头走海路运到钱塘江,又运到寺内井里。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还有一个悲壮的典故。

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现在的成都),在城外的一个寺庙里驻扎,并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有一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破山和尚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 ­



感悟解析:“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流传甚广,但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成了常人劝人酒肉的“口头禅”。肉:乃命也。酒肉之过,不利健康,何况今天的肉类都是工业养殖,喂养食料中加入了大量的、使动物快速增长的、多种生长激素,这些,都是治病、致癌和当代人“三高”的主要原因。再说我们众生也没有济公活佛的神通,没有能量度化这些可怜的动物们。就应该约束下自己的口,收敛以往的饮食惯性,从少吃酒肉到不吃,人类是这个星球的强者,应该多体现“强者”的风范——也是生命的光芒和恩惠,对不同的物种多一些怜悯,我们自身亦心安理得,同时也为自己多积累些福报资粮。




神秀(606—706)

唐代高僧,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尉氏县)人。少习儒、道,博学多闻,后寻师访道。师事禅宗五祖东山弘忍,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深得五祖器重。弘忍圆寂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遣使迎至洛阳。神秀时年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礼重。中书令张说也向他问法,执弟子礼。神龙二年(706),神秀禅师在天宫寺逝世。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从他作的示众偈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景德传灯录》卷四),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



《身是菩提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感悟:神秀禅师把人的身体比作菩提树,将心拟作明镜。尽管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亦本清净,但也会有尘埃落在上面,因此必须时常拂拭,事事警醒,以保持我们身心本来面目的洁净。此偈诗以身、心拟物,未喻空性,意指当修行者的身心,处于有相未空之时,需要时时勤拂拭落在上面的俗尘。以免越积越多,污染本性。

神秀的北宗法门:主张渐修渐进,渐成正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1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地址:历代高僧名仕—悟道禅诗作者:李明月禅画

契此(布袋和尚)(?—916)



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五代禅僧。蹙额大肚,笑态可掬,出语无定,随处而卧,禅杖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能示凶吉。于岳林寺盘石说偈而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称其为“弥勒佛”、“欢喜佛”。佛寺里的大肚笑弥勒,相传就是以他为原型而造的像。



《插秧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感悟解析:此诗描写了插秧的情景,禅者在当下中悟道:当我们在生命不断地耕耘,修正自己的贪嗔痴,就是在为自己播种福田,当我们不再自大无知,内心谦下了(满招损,谦受益):低下头来才能看见水中的青天白云,清明因此呈现出来,内心清净无染,就和佛性融为一体了。佛性便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随波逐流,退步求己,看似表象的后退,实则是在回归——自己离佛性又近了一步。

《忍辱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诗的中心思想是宽容忍辱。我们在生活中若能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善待,自已亦乐在其中。内心没有分别,清净自在,自然就是佛境正果。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贞元进士。为一代诗坛宗主,诗风浅切平易,以新乐府名闻朝野。他敬僧礼佛,诵经坐禅,谙熟禅理,安贫乐道,以平易浅近的近乎偈颂的诗句,任情挥洒,留下了数百首诗禅兼得的好诗,表现了诗人对禅宗真髓的颖悟与自在无碍的旷达心境。



   《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感悟解析:此诗赞誉了韬光禅师的开山立寺之功德。诗歌的前三联,对仗工整:“东涧水流”对“南山云起”,“ 西涧水”,对“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句中连续使用叠字,环环紧扣,试图把人带进了佛法与修行的精妙所在。诗中的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实中有空,空中有物,达到了真空妙有的境界,可见诗人的禅心已悟道精微。诗中的八个方位,给人浑然一体的水乳交融的时空镜像,把人带进了佛性立体的万象之中。全诗妙然天成,是一首诗技娴熟、禅味浓郁的佳作。



     《闲吟》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



     《秋池》

洗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

眼尘心垢见皆尽,不是秋池是道场。



两首诗表达了诗人苦学空门、真心参禅求真:当销尽平生的种种凡心,铅华落尽,诗人看到了了自身的“眼尘心垢”,方知生命真谛:行住坐卧,清风明月、红叶秋水尽在大道中。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殿楹联: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云南宾川鸡足山弥勒殿楹联:

天王人王平等观,安用五体投地;

出世入世随宜过,本可一笑付之。





吕洞宾(796—?)



吕洞宾: 原名吕喦(喦:读岩) 、字洞宾,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县招贤村),自幼熟读经史,过目不忘,才华横溢,擅剑术。全真派祖师,北五祖之一、钟吕内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他与铁拐李、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的一位、与观世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合称为“三大神明”。



   《悟禅偈》

弃却瓢囊撼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感悟解析:吕洞宾少时饱览佛家、儒家、墨家群书,意在世间金榜题名,但屡次求功名无果后,便开始游历江湖,有缘遇仙师钟离权,得之延命大法(内丹)。他曾在对禅理未悟精微时,在庐山归宗寺留诗一首《题归宗寺壁》:



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感悟:此诗他自诩丹田有宝(真气),再无心寻道问禅。一日在黄龙山,遭到了黄龙禅师的当头棒喝:“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洞宾曾认以空即是禅,禅师点化他将落空而亡。于是他醒悟:“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



修心为真、真空妙有,才是圣贤所传之根本大法。佛道同源,名词不同,但本质相同,不外乎一个“真”字。修心、修真、同一理也。心没有修好,就回不到本真。内丹同属圣贤之法,初始以有为法入门,以无为(心法)修之,方能达到上承。否则,终会落得空亡。



此诗反映了诗者弃绝了从前。知道自己从前用错了心。对修道有了正确的认知。表明不能道外求丹,大道不离身心,金丹本在大道之中。心修不好,亦不能把自己炼成纯阳之体,如果一个人活得再长久,但没有济世度人,只说明你活着了,实际上没有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如此:便是落在空亡之中。

《吕祖心经》


天生万物,惟人最灵。非人能灵,实心是灵。心为主宰,一身之君。

役使百骸,区处群情。物无其物,形无其形。禀受于天,良知良能。

气拘欲蔽,日失其真。此心既失,此身亦倾。欲善其身,先治其心。治心如何,即心治心。



以老老心,治不孝心。以长长心,治不悌心。以委致心,治不忠心。

以诚恪心,治不信心。以恭敬心,治无礼心。以循理心,治无义心。



以清介心,治无廉心。以自爱心,治无耻心。以积德心,治为恶心。

以利济心,治残贼心。以匡扶心,治倾陷心,以仁慈心,治暴戾心。



以谦逊心,治傲慢心。以损抑心,治盈满心。以俭约心,治骄奢心。

以谨慎心,治怠忽心。以坦夷心,治危险心。以忠厚心,治刻薄心。



以和平心,治忿恚心。以宽洪心,治褊窄心。以伤身心,治沉酒心。

以妻女心,治奸淫心。以果报心,治谋夺心。以至信心,治大疑心。 



以悠久心,治无恒心。以始终心,治反复心。以施与心,治悭吝心。

以自然心,治勉强心。以安分心,治妄想心。以忍受心,治怨尤心。



以推诚心,治猜忌心。以镇定心,治摇惑心。以中正心,治偏袒心。

以大体心,治细务心。嗟呼人心,不治不纯。如彼乱丝,不理不清。



如彼古镜,不磨不明。如彼劣马,不勒不驯。我故说经,欲治人心。

人心得治,天地清宁。



偈曰:



一切惟心心最危,范天围地发光辉。

天心即在人心见,人合天心天弗违。



吕洞宾修习内丹方术,得道成仙,但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他乐于施舍,救民水火的作为,又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的身上可看到三教文化融合的典范。





道济(济公)(1148—1209)



俗名李修元,法号道济,字湖隐,号方圆叟,出家前为浙江天台永宁村人。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投师于南宋禅宗高僧瞎堂慧远门下受具足戒,后又住净慈寺。在世人眼里,他不受戒律拘束,饮酒吃肉,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颠狂,其实他是假借酒肉,实则济世和度化生灵。因为他显示的神通,是常人的肉眼所看不到和不能感知的出世间的层面)。他唯有故作癫狂,看似诙谐乱语,但真心暗藏,无处不是道。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道济深受民众喜爱,称之为济公活佛。道济学问渊博、才华上乘,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济公圆寂之后,其舍利如雨、皎洁晶莹,一时轰动临安城。杭州虎跑建有济公的舍利塔。济公生前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留下许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西湖》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识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感悟解析:诗僧独游西湖,篙师(船家)明目识人,不与这位江湖僧问价论钱。癫僧“几度”舟行,聆听啼鸟啼破“幽寂”,欣赏夕阳“山横落照”的旷远。此诗以景抒情,以心观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修行者内在和大自然融通的境界。



此诗暗喻为:篙师是我,我即篙师。“篙师识我”:识得自家本性,度人者需自度,自度者方能度人。



      《醉傲》

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尖明月冠南洲。

转身移步谁能解?雪覆芦花十二楼。”



      《赠明颠》

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

不言不语知何事?只把心来不自瞒。”



侍僧左脚红尘里,右脚大道中,假醉真心,疯癫有道,济物度人,无是无非,有心无相,呈现禅者的心底无私、乾坤正气和自在风流!



  《醉菩提》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济公是一位有大神通(大能量)的修行者,但对于济公的喝酒吃肉,我们常人的肉眼,则不能看到他在“喝酒吃肉”的表象中的深度内在。很难理解他“吃了死的(动物),吐出了活的……”的行为。只有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况下,为度众生才示现吃肉,以掩盖圣人之本。大德印光法师深识妙趣,典籍中有如下记载: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杨树枝居士书四》: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记载: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神仙也难知道,济公指出,不承认,济公于是到阶前吐出两只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



《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记载:净慈寺遭火烧毁,重建需要大木头,浙江此地又没有,济公答应去四川化缘,结果醉卧三日,将大木头走海路运到钱塘江,又运到寺内井里。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还有一个悲壮的典故。

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现在的成都),在城外的一个寺庙里驻扎,并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有一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破山和尚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 ­



感悟解析:“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流传甚广,但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成了常人劝人酒肉的“口头禅”。肉:乃命也。酒肉之过,不利健康,何况今天的肉类都是工业养殖,喂养食料中加入了大量的、使动物快速增长的、多种生长激素,这些,都是治病、致癌和当代人“三高”的主要原因。再说我们众生也没有济公活佛的神通,没有能量度化这些可怜的动物们。就应该约束下自己的口,收敛以往的饮食惯性,从少吃酒肉到不吃,人类是这个星球的强者,应该多体现“强者”的风范——也是生命的光芒和恩惠,对不同的物种多一些怜悯,我们自身亦心安理得,同时也为自己多积累些福报资粮。




神秀(606—706)

唐代高僧,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尉氏县)人。少习儒、道,博学多闻,后寻师访道。师事禅宗五祖东山弘忍,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深得五祖器重。弘忍圆寂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遣使迎至洛阳。神秀时年90余岁。深得武则天敬重,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礼重。中书令张说也向他问法,执弟子礼。神龙二年(706),神秀禅师在天宫寺逝世。中宗赐谥“大通禅师”。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从他作的示众偈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景德传灯录》卷四),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



《身是菩提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感悟:神秀禅师把人的身体比作菩提树,将心拟作明镜。尽管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亦本清净,但也会有尘埃落在上面,因此必须时常拂拭,事事警醒,以保持我们身心本来面目的洁净。此偈诗以身、心拟物,未喻空性,意指当修行者的身心,处于有相未空之时,需要时时勤拂拭落在上面的俗尘。以免越积越多,污染本性。

神秀的北宗法门:主张渐修渐进,渐成正果。



                                                         六祖慧能真身

慧能(638—713)



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久存于广东韶关南华寺,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实为中国南宗禅宗的开创人。俗姓卢,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人,三岁丧父,卖薪为生,闻人诵《金刚经》而省悟。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选嗣法子时,慧能请人代书一偈,并深得弘忍赏识,秘得法衣顶相。为避法衣之争,隐遁岭南十六载,676年于法性寺因“风动幡动”一案遇印宗法师,落发为僧。翌年回曹溪宝林寺,力弘“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门人法海汇其语要,编成《坛经》,成为禅门的经书。卒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大家为其撰写碑铭。



   《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感悟:这是一首内蕴深奥的禅悟偈诗。六组慧能对佛教思想中的“空”是理解得最为透彻。既然宇宙在变化之中,无论万物存在的时间多久,终究都要毁灭的,没有一种事物是恒定不变的,那么,宇宙万物的本质就是空性的,如此,哪里有什么菩提树与明镜台呢?又何况一个小小的肉身!知道了宇宙生命的本质,自身也就空了,与佛性本来一体,本自清净,哪里又会有什么尘埃?只要觉悟到这一点,便可顿悟、立地成佛。这便是南宗主张的顿悟法门。六组承先启后,为中国的禅宗从理论上、方法上找到了一条超凡入圣的捷径,开辟了一代宗风。是中国人文史上影响深远的大觉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顾青蛟,1948年生,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无锡分会会长、无锡市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画《丝绸之路》获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大展金奖,《十三武僧》获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优秀奖,《松疏雀幽》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优秀作品奖。国画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体育美展、中国花鸟画展、全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等,多次出国举办国画双人展、个展及联展。1986年起出版各类美术专著近40种。主要有《中国当代名家画库•虎精选集》、《白描画谱•古代仕女》、《美术家顾青蛟》、《顾青蛟画虎》、《水墨写意动物画技法》、《顾青蛟仕女写意画法》、《顾青蛟画十二生肖》等,并出版个人国画作品艺术挂历20多种。2009年江苏省广播电视台“魅力江苏”拍摄专题片《典丽古雅•达性任心——顾青蛟的艺术人生》。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和谐中华文化名家专题邮票一套,全国近百家报刊对他进行过专访。
一、能工善写 触类旁通

顾青蛟出生于苏州,现居无锡。两地人才,风流蕴藉。顾恺之、倪云林、徐悲鸿、钱松岩辈,雄风久振,百代称贤。顾青蛟师其神而不蹈其迹,得其意而不循其法,千里江南,万顷太湖,久蕴于心,真力弥漫,万象在即。故作画必有其境,写境必有其法。虽情性一也,而风格各异。质袭古意,文变今情;遇物援毫,自出胸臆;工笔写意,各有意趣。顾青蛟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或举杯畅饮,或倾心聆听,或高谈阔论,谦谦君子,古道热肠。顾青蛟画虎闻名,同道戏称“顾老虎”,称俗而韵雅,不由令人想到唐朝杜甫在《题玄武禅师屋壁》中的那句诗:“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当今画坛,不可谓不“热闹”。有人作画靠聪明或靠灵感而一鸣惊人,有人作画则是靠一点一滴长年积累,顾青蛟属于后者;有人作画追波逐浪,朝秦暮楚,而美之曰:“笔墨当随时代”,也有人素处以默,醉然古今,心手两畅,顾青蛟也属于后者。“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在商风劲吹的大环境下,顾青蛟却在悉心培育着一束属于自己的一清二白的幽兰。

顾青蛟的“能画”是多方面的。很少有人会为他担心,他像一位能征善战的骁将,就是能潇洒自如地“四面出击,八面威风”,恍然如入无人之境。有时,他更像一名高手侠客,身怀绝技,进退自若,无畏无惧。当然,他后来说了,这都是逼出来的!譬如画虎,他写意线描,没骨勾勒,历尽了多少个挑灯不眠之夜呵!到后来的出神入化、出奇制胜,他都一一做到了!他笔下的虎画就是能得势张扬,睥睨千古,秉怀王者风范,显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虎虎生威,威武勇猛的高标时风。中国的虎文化,里面包含着鲜明的民俗性,素有深远、丰厚的影响和积淀,不仅象征着彪悍的虎虎生气、活力和气度,还象征着一种华夏民族的宏观气象。而顾青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法国巴黎蔷薇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他个人的“百虎画展”,顾青蛟却缄口不语。《水墨写意动物画技法》,说明他不仅擅长人物,并能工善写、触类旁通。可以说,数十年的绘画实践也确实使顾青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出版界横竖邀请,他受托编写示范的图书光绘画技法就出了30多种,其中虎、马、牛、羊、猴、狗、动物之类的运动技法书就有10多种。顾青蛟实在太“能”、太招人“恨”。他就喜欢尝试,更喜欢“大包大揽”。他对各类题材的主旨、脉络、技法运用从不放过,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搞个明白。



二、气韵神到 勤奋创新

韵者,画之灵魂。韵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观美。对照顾青蛟的作品,画山岳树木,勾勒披擦,无一不是这样;画花鸟人物,造型勾线,又无一不是这样。可谓“下笔不改”,一气呵成,形象栩栩如生,笔墨的气势与气韵之美跃然纸上。中国画有“一笔定其物”之说,就是提倡笔墨要有表现物体质感之内涵和气韵。可以想象,观顾青蛟作画,犹如廊下赏清音,时而急切,时而舒缓,又如林间闻鸟鸣,间关莺语,流转花间,这就是韵的魅力所在。质者,是指描绘对象不可缺少的实体质感,这体现了画家的笔墨功力和内涵。不管是人物、鸟鹊、畜兽,还是诸种花草植物,在形态塑造上,顾青蛟不再单纯地从古代巨匠或当今大师的图谱中截取所谓的图形符号,而是将创作的源泉植根于对日常生活的写生,通过对自然环境中生动对象的深入观察,加之从构图、章法、笔墨等诸多层面上探究合适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表达。气者,画之神也,同时也体现出画家的人格气度和精神气质,显露出画家当时的思想、情绪以及胸中之激情。王右军醉书《兰亭序》、颜真卿悲写《祭侄稿》等,都是饱含激情,所思所虑积蓄于胸,物我两忘,信笔挥洒,把当时内心的热血浩气,淋漓尽致地流露于画笔之下。顾青蛟为人内敛,不张扬。广取博收,借鉴诸家,另辟蹊径,自创一格。可以很明显地从中窥测到顾青蛟的一条走向艺术成功之路的清晰轨迹。他的许多作品,更多的是充满了一个“博”字,他的造型功底,卓然超逸,诗意照耀,而对画面处理的那一种研究劲、精微劲可说是令常人难以望其项背……

开拓新题材,提炼新主题,探索和表现新技法,顾青蛟向来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曲意婀娜、激情抒发,画境中所呈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气象,皆因画面形神兼备、生动逼真,而充满了泱泱意趣与精神内涵,鲜活地为我们诠释和演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与精彩。毋庸说这种炉火纯青的笔墨造型功底纯为天赋所得,那秉烛夜修、潜心深研的艰辛,唯其自知。顾青蛟年少时,家境窘困。然从小酷爱艺术,最初的艺术启蒙只不过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连环画读本!朝临夕摹,春寒暑夏,加上后来专业艺术学院的短暂学习深造,谁能想象,尔后的世界,便就出来了一位这么“能画”的画家!



三、以形写神 形外神内

无锡美术界曾想对他呈现的艺术成果展开研讨时,不喜欢张扬的他婉言谢绝了。人们都有点不太明白,并不善言辞的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成就:除有可观的专著外,个人入选国家级重要画展粗略算来就达30余次!最近阶段,他忽然又对松树情有独钟,而且又表现出了他卓尔不凡的笔墨图式语言。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作品《和以天倪》,最能诠释出他对这个中国画创新问题上的思考与理念。顾青蛟喜爱原生态的自然,他的这幅画也可以说是以“野逸”取胜。画面为满构图,竟然挥写而就,“青松遥各各,松针复重重”,小鸟栖息高枝头,山藤野叶循枝而上。和谐世界,铁戟虬枝,画得相当得意和随意。“山林若闻天籁音,浑似松露滴清响!”这种“逸格”,原本应为“淡泊功名,隐居山林”的高士所擅,大有孟浩然诗中所蕴涵的“清幽澹淡”味道。最感精彩的是他对松树别出心裁的处理:笔锋矫健劲挺,柯枝峥嵘交错,清新野逸,淋漓尽致,一一尽皆和盘写出,洋洋洒洒,传递了画家对自然和谐的生命发自肺腑的欣欣之情;这很不简单,在当代中国的众多画家为入选大展埋头大搞制作的时候,他却悠然自得地走了出来,与他们说声再见。于是,就在那短短几天工夫,大气与蕴藉的微妙融合,精工与写意的轻松会聚,构成了一幅幅夺人眼球、惹人心动的画面……

当前中国画坛,在处理形神关系上有两个误区,一个是一味追求写实与形似。用近乎照相的手法,简单、直观地再现物象,缺乏主观的思索和心灵的感悟,徒具表象,意味索然。另一个是刻意营造意境神韵。完全脱离对事象的准确把握和真实刻画,不恰当地进行变形和夸张,信手涂抹,毫无法度。这些故作高深的所谓的“文人画”“神意画”,看似花哨,其实如空中楼阁,似镜花水月,了无根基,形神俱散。以形写神,形外神内,是一种艺术观念,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艺术高度。站在这个高点上,顾青蛟的中国画定会登临无限的艺术巅峰。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浪。”顾青蛟如是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