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6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砚边手记

  认识中国画,首先要认识笔墨,以书入画,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要研究物理,知其道理,方可下笔。

  用精湛的笔墨,深厚的修养铸造优秀作品。

  坚持传统,坚持生活。

  任何时代都有艺术的牺牲品,他们背离传统,脱离生活,创造这个派,那个派,所谓多元,不愿在优秀传统的根基上苦下功夫,终究被人遗忘。

  无论当今艺术如何多元化,坚持中国画的笔墨属性,终以笔墨,思想获得境界。

  艺术是一种感觉,是愉悦,无法表述。好的笔性也是一种感觉,故中国画下笔立判高低。

  中国画一定要有韵味,无韵便无气,便是废纸。韵味乃品味,气息,格调。

  传统有两类:一类首先是书法,第二类便是优秀传统绘画。

  历史以画说话,当代以名看画,以职论价,何哉?

  骨子里就很高雅,笔下不会俗气。

  什么叫“笔墨当随时代”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创造新的传统,是传统的延续,可供后人研究,挖掘的宝库。

  格调第一,笔墨为上,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绘画当在气韵上下功夫,气乃笔,墨乃韵,有了气韵便可生动,古人论吴道子画“笔所未到气已吞”画有气息方可灵动。

  古人云:“狂怪求理”狂不违自然之理,无法致法乃为境界,一味狂怪无法,则误入野狐禅,毫无韵味。孙过庭论草书云:“违而不犯”正所谓迹违而理不犯也。

  一气呵成,气韵生动,生动之处在于意到笔不到,则笔不到气到之妙也。

  石涛论画“借古以开今”吾常常思之,借谁开今,如何借?如何开?转而一想与石鲁“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神来之笔在于平时之功,先熟中熟,再熟后生,则是最高境界。所谓“无法至法”乃为妙品。

  看艺术作品的好坏不以大小而论,而以笔墨气韵修养评判。有的画离艺术越来越远,有的画则离钞票越来越近。工成了匠。黄宾虹,付抱石最懂得什么是中国画,笔笔写来,气韵生动。

  我喜欢有气韵生动的优秀作品,以气写意。我的画就有一股气,是静气。

  徐谓云:“从来不看梅花谱,信手拈来便是春。”信手拈来是厚积的产物,所谓厚积薄发,看的多,记的多,储存在大脑中有关联的多,心中有物,笔下才有形。作画不在于画多少,画多大,难在分寸,能做到不多一笔也不少一笔乃为大家。

  学习传统一定要研究古人思想,用笔特点,看得出,才能画得好,运用在写生上,既要有生活,又要有传统,时刻要具备两只明亮的眼睛,一只盯着传统,一只盯向生活。没有传统笔墨的写生形如图案,当今比比皆是。

  “胸有成竹”亦工,“胸无成竹”亦妙,自然天趣,意到笔不到最佳。

  写生是面对自然,理解自然,外师造化,借物写心乃最高境界,要把自然变成艺术品,一靠笔墨,二靠取舍,能取舍,会取舍是修养,修养是多方面的体现。读书,实践,体会,三者缺一不可。

  笔墨一道重在气韵,气乃生命,若气韵不全,形同图案,谈何生动,“此难与俗人道也。”

  古人自有古人门径,观历代大家作画自有闲静,超逸,品味,神韵,浑厚,高古之妙,神采焕发处拍案叫绝,眼高者自能识别。“今人只求悦庸平人之耳目”相互抄袭制作,众工之迹。

  书画之妙在于虚实相生,有中生无是虚,无中生有是多余。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今人用心在制作处。无笔墨处是灵魂,是境界。若能在虚处有生意,乃为高手,八大山人是也。

  古人云:一世兰,半世竹。可见兰之高妙。简最难,用笔之简尤难,青藤,八大最擅此道,无人可及。

  陆俨少说:“要笔笔生发”我认为要笔笔生意,笔笔生趣,笔笔生动,方为好画。

  读帖有时胜于临贴,晋唐法书时常参取,心摹手追,如参禅,心眼相印,董其昌云:“以章法为一大事”长此自有解秘处。

  古人云:“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这个变者是出百家而后一家,是学养,才情,阅历,自然而然之变。

  书法用笔首重内力,开合转折,一张一驰。再重文气,纤丝未到处力到,无一笔弱,无一笔板,无一笔匠,如行云流水,如弦外之音,美哉!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这是鲁迅的见解。艺术之路,人走多了便没有了路,这是我的见解。

  艺术的价值是由修养决定的。

  理解艺术的人,一定能理解人生。理解人生的人,一定更加理解艺术。弘一法师做到了,“悲欣交集”乃人生艺术之写照。

  仰望传统是一座座山峰,再观今人是一个个山头,悲矣。

  我始终相信中国画最终是笔墨的较量,修养的较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爱描绘的对象,从40年代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结束,不断画牛,以至于人们把他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

为什么他这么喜欢画牛呢?

第一,这是生活中所见的最平凡也最有牧歌情调的景象。他1940年住在重庆金刚坡时,寄住的农民家里有个小男孩,还有条水牛。小男孩天天早上赶牛出去,黄昏的时候把牛再赶回家来。李可染就以此为素材,开始画牧童与牛。

第二,李可染开始画牛还与抗日战争的时代需要有关。中国国力不如日本,抗日战争必定是持久战,需要中国人民有一种坚忍的精神,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有一种任劳任怨的、勤勤恳恳的精神,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自己的力量,而且要有牺牲精神。为了鼓励国人具有这种精神,需要塑造一个艺术象征,这个象征就是牛,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动物。李可染画了出来被郭沫若发现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便写诗盛赞牛的品格,称牛为“国兽”。

第三,李可染对牛的品格、气质、形象无一不钦佩,把它树为自己人格学习的榜样,以牛为师。所以他的画室叫“师牛堂”。他对牛的评价是:“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有真本事,却很温驯;“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一生辛苦都是为农民服务,为人类的劳作服务;“不居功”,这是美德,“纯良温驯”,这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时亦强犟”,并不是没脾气,“稳步向前,足不踏空”,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作风是所有事有所成的人共同的;“皮毛角骨无不有用”,但求有利于人,有利于世,全部奉献,不仅仅死而后已;“形容无华”,样子并不漂亮,没有华美德外表。但是“气宇轩宏”,不管从正面还是侧面,从任何一个角度,牛的形象都是堂皇高大的。“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倦写之”。

第四,李可染是个性情中人,诙谐幽默,葆有童心,这是一个艺术家必有的天真。但李可染主攻山水画之后,我们看到他追求的都是崇高严肃的东西,他性格中的天真需要有一个适当的渠道来表达发泄。牧童和牛就成了很好的对象和载体。雄伟的山水是他对精神的不断升华,牧童与牛是他对灵魂的不断净化。在“峰高无坦途”的山水画革新路上,不时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算是很好的劳逸搭配,反映出李可染生命情调的两个侧面。另外,我想特别指出,牧童与牛这一题材是在李可染人到中年后很重要的感情寄托,中年思子、得子,心境与年轻时有相当的不同,一腔柔柔的父爱化为笔下的牧童与牛。牛是自况,俯首孺子,终生劳瘁,纯良温驯,稳步向前,皮毛角骨,无不有用—这就是父亲的形象,牧童是儿辈,其直接的生活原型就是李小可,童年的李小可,性格与形象活脱脱就是李可染笔下的顽皮牧童,李可染的牧童与牛感动了中国与世界深层原因即在于此。

第五,中国艺术诗意空间的拓展。牧童与牛是中国诗与画的传统题材,是农业社会最经典的诗化场景,不管我们今天远离这一场景,只要看到它,就唤起童年与家园的记忆,李可染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诗意空间的拓展,其感情的末梢神经在这一题材上深入人类心灵的易感区,稍一发动,便情不能己,藉由牧童与牛的亲密无间,我们与春夏秋冬四时合序,与天地阴阳合二为一。

第六,李可染画牧牛图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利用它不断试验一些新奇的章法和笔墨。他在牧牛图中的笔墨是最大胆、最豪放、最无所顾忌的,章法结构也最新奇。因为画牧牛图的时候,他的心情最放松、最无负担,所以他往往能画得随心所欲。因此,李可染的一些笔精墨妙之作,常常出现在牧牛图系列之中。(新闻来源:《书画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刃振衣处
我辈唱大风

P1240540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的精妙,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到行书的发展经历让人唏嘘,我们可以看懂几千年前先人的典籍,可以跟东晋的王羲之对话,瞭想他那天和朋友在兰亭畅玩的场景,可以从唐诗了解大唐的气度,从宋词里看到赵宋的小资,元曲明清小说几百年来血雨腥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2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君)




圣君宣告:从现在开始,当今的水墨中国画,进入了大水墨时代!
众所周知,写意画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
  因此,圣君将水墨分为大水墨和小水墨。
大水墨和小水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概念。
  在圣君之前,只有水墨概念,也就是小水墨概念;小水墨包括具象、抽象、写实、表现、图案以及变形等等多种形式;小水墨的概念是图像大于水墨,也就是说:水墨为图像服务;水墨是手段,图像是目的;小水墨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艺术(包括具象、写实、抽象、表现、图案、变形等等国内外多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
后当代艺术教父圣君,正式确立了大水墨概念,圣君是大水墨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圣君命名并且催生了大水墨艺术的诞生!——大水墨,是圣君开创的全新艺术概念和形式;大水墨的概念是水墨大于图像,图像为水墨服务,图像是手段,水墨是目的;也就是说大水墨不是为了图像,而是为了水墨自身;大水墨把具象、抽象、写实、表现、图案和变形融为一体;大水墨强调的是创新、另类,彻底抛弃、颠覆和反叛一切传统文化艺术。因此,圣君是大水墨艺术之父。
  大水墨不是指大幅的水墨绘画,而是大构思、大气魄、大心胸、大思想、大手笔、大格局、大气势、大境界、大气象、大颠覆、大开放、大创新、大解放、大反叛、大变革、大另类!——如果不具备这些新要素,那么,哪怕你画得比地球还大,也不是大水墨,而只能是小水墨。简而言之,大水墨艺术与小水墨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大水墨是水墨大于图像,图像是为水墨服务的;而小水墨是图像大于水墨,水墨是为图像服务的。
大水墨的具体概念、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
1,
打破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具象、抽象、图案、变形、国籍、绘画与书法等等的传统章法、门类、品种的限制和局限,真正做到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为所欲为;
2,
抛弃传统笔墨技法和规矩,颠覆传统水墨的小笔小触、小情小调、柔弱纤细、僵化死板的程式化工匠画风;
3,
废除儒道佛哲学及其传统美学对水墨的统治和约束,不断创新,彻底摆脱崇尚传统的审美恶习,甚至用阳具、阴毛和小便作画;
4,
创立散线描暨虚线描(圣氏线描),一反传统僵化、程式化、僵化的十八描(实线描),或者说是把十八描增加为十九描,变传统水墨中国画的实线描为圣氏散线描暨虚线描;
5,
创立大水墨(圣氏水墨)湿皴法(圣君皴),而此前只有干皴法;
6,
最重要的是,大水墨在绘画方法上强调无限度的用水或者说最大限度的用水!充分表现千变万化的水墨渲洇和晕散效果,使画面出现和造成淋漓酣畅、渲洇无限、变化无穷、渗透扩散、出人意外的晕散现象和效果,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以及超常的心灵震撼力!
  大水墨涵盖绘画、书法、装置、行为艺术、雕塑、建筑、音乐、影视、摄影、视频、影像等等多种艺术。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24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子思秦,古秦周至人氏,生於乾州,学艺从余十载,常喜心翻倒,憨态可鞠。其为人心诚而佛爱之,秉性敦厚而人喜之。纵观时下学古学今,苦不纯粹,未臻其境,流于绮靡,入於僻涩,皆非深造逢源之道也,西安画界素有早年便专心力作名士,未能向学问用功者众,以画邀名者尤甚矣,思秦入此坊间,尝能保持清纯心地,坚定地走着一条“清心、务本”画路,儒子可教也!
东坡每诮东野诗如食小鱼,吴昌硕论“作画如事父母,色难”;潘天寿论“用色如烹小鲜”......观诸前贤,其用心,其智慧,恭敬从志之状可见一斑,今观市场绘画,鱼目混珠多多,其病在年少即下笔矜持,毁书劈板,自谓另起炉灶,唯叹其难修正果罢了。
老夫致力斯事六十载,可谓谤满天下,名亦随之,今已老去才退,虽浪得学问一二,归隐山林多年,已日渐声名暗淡,消遁几近咫尺。见思秦入西安从绘事己八载,始办首次个展,其作为与众多被利益化后而一味办画展炒媒体混脸熟者大有区别!见其参展作品尚存碧潭之精洁,琴阁之风华,娴静之典雅,但有学识渐进,悟性渐高者,自能智过其师,青出於蓝矣,学子有志绘事,若能弥久愈坚者,再长十年,刮垢磨砺,自觉觉他。针砭泥淖,洗尽铅华。待诗文卓然可观时,则舍老夫安归矣。
----老呆子 辛卯三月既望 於上林宛之杏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来名士爱流水,自古山僧喜斗茶。佛能使人安静,茶亦能如此。佛家的人,总是喜欢静静地坐着参禅,在时空的流动中感受人生的微妙。静静地泡着一杯茶,即使不喝,内心也会充满惬意、富足。这或许就是在感受茶的真谛,或者说是人生的真谛吧!  
  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禅一味,由茶入禅、由禅品茶,都是在求其安静清澈之味。茶与禅相通,重在感受,重在深味,重在深味之后有所得,非深味不可得。茶中有禅,禅借茶悟。禅提升了茶的品位,茶洗涤了人心中的幽暗,茶禅一味,悠然忘怀。
  

  “茶”是“草木之中有一人”,人在草木中,就是在大自然之中,在大自然之中的人,其心灵也是最为自然的。正所谓一杯清茶,附着一份闲情,延伸一种心境。
  

  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一种享受。在高速推进的生活节奏下,咖啡成为了人们忙碌的调剂品,使得人们渐渐的忘记了品茶,忘记了享受“一份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匆匆的脚步也踏翻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悠远心境。所以,在闲暇时,不妨放慢自己匆忙而又疲乏的脚步,泡一杯清茶,品一口佳茗,品一段人生。
  

  浮生如茶,茶之初,其叶微小纤弱,当它放入杯中,一旦与水相融合便释放它的一切。其色彩得以展现,其清香得以挥发,其魅力得以绽放。虽然遇水后,它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融入了水,虽然彼时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叶而是杯中水,但它都无怨无悔,因为它已绽放过自己的美丽了,哪怕是一瞬,哪怕是一杯。
  

  人生在世,浮浮沉沉,何其短暂,在有限的生命里,有多少人能及得上那片微小纤弱的茶叶所绽放出的全部价值。沧海人世中,每个人都在完成着自己生命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留心每个人,所以我们又何必为自身融入这万千社会却不为人关注而沮丧呢。佛语有云,人生最大的幸福其实是放得下,只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只要绽放了属于自己的魅力,带着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朴实,便会拥有绚烂的光环。
  

  浮生如茶,从无色到有色,从有色到无色。出生,如那一沸的茶汤,小小地起着涟漪;中年,如那二沸的茶水,激烈地带着茶叶翻滚;晚年,如那三沸的茶叶,滤去浮躁,沉淀在杯底,用唯一的表情——微笑,来接纳一切。
  

  所以也有人说,人生如三道茶,其一,苦若生命;其二,甜似爱情;其三,淡如清风。人出世的那一声啼哭便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注定有七情六欲的苦,贪、嗔、痴的障。禅茶悟道,“无”是禅茶的真境,意为抛弃一切烦恼,灭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人只要有了“无”心,便能处处修心。
  

  品茶助神思。品一口佳茗,品一份淡泊、朴素、节俭,清廉的人生格念;助一份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的神思。品茶的过程其实也是“苦静凡放”的修炼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彭武彭夷,德垂闽水;元勋元正,香溢神州。”这是任宗厚老师为正山堂书画院撰写的楹联书法作品。相传公元前4600年彭武、彭夷隐居武夷山时,教人开垦荒地,种植粮棉、花果、茶叶,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此山命名为武夷山,延用至今。今天,茶叶成为武夷山的名片之一。2005年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首创金骏眉红茶,带动了红茶的复兴,填补了没有高端红茶的历史空白。旗下品牌之一“元正”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这杯茶可谓香溢神州!楹联作品对仗工整,饱含武夷山历史文化和正山堂的制茶理念,辅以隶书书写,联墨流香。
作为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的任宗厚先生,无论是在大学课堂,还是在参与的社会活动,都秉承一贯的思想和理念,用传统的书法理论、书法艺术的自身规律和切身的学习体会去启发人,用切身的实际行动和创作行为去感染人。虽然年过花甲,他为此不遗余力。老师回去后,又发来一条短信,这一首诗传递着老师对武夷山的眷恋:

《武夷山纪行兼赠武夷诸茶友》
回望崇安不忍离,
别来朝暮泛相思。
三三溪纳儒佛道,
六六峰牵茶梦诗。
彭武彭夷疏闽水,
元勋元正育金眉。
何当再上桐关岭,
共邀山月话水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1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20日上午,乙未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海内外华人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在河南美术馆开展。来自国内知名书画家、海外华人、华侨书画家的128幅书画作品“惊艳”亮相,看点多多。

以书画形式展现黄帝文化、根文化,丰富了大典的内涵,是近年拜祖大典的新特色。此次展出的艺术作品以轩辕文化为主,歌颂黄帝故里,弘扬民族文化,以和平和睦和谐来表达华夏儿女对世界和平的祝福。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身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地区同胞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风气越来越浓,他们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看到这些作品感到很震撼、很欣慰,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海外书画家的作品,表达对祖国、对黄帝的敬意和向往,相信对于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早日实现中国梦是个很大的鼓励。”中国书协香港分会副主席吴任对记者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