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002
发表于 2008-2-25 15:44
十《敬豫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四十三帖。草书。十字。此帖著录于《右军书记》。全文为:“上下安也,和绪过,见之欣然。敬预乃成委顿,令人深忧。江生亦连病,今已差。”
《淳化阁帖》二行,首行七字,末行三字。《大观帖》亦二行,首行八字,末行二字。《罗本》未见此帖。此帖《翁本》行之字距稍大,《最善本》行之字距紧密,便觉整体气息《最善本》为优。而《翁本》显得涣散。《最善本》首行“敬”字两出模糊,惟见字外轮廓,《翁本》清晰可见行笔使转细节。“豫”字起笔,《最善本》尖笔直下,《翁本》为方笔。《翁本》“委”字上 部“禾”首笔与次笔断开,“女”前缀笔与次笔有牵丝连接,且粗细方圆具备,《最善本》行笔生拙,少姿态。
741002
发表于 2008-2-25 15:44
十一《清和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四十四帖。草书。四十字。此帖著录于《右军书记》。
《淳化阁帖》五行,首行十字,次行九字,三行九字,四行八字,末行四字。《翁本》四行,首行十三字,,次行十二字,三行十一字,末行四字。
此帖《罗本》未见,《津古本》有。
《最善本》首行“适”字残起笔之点,圆钩内收笔为连笔而出的短横,《翁本》“适”首笔全,圆钩内收笔为向左撇出之点而以意连末笔。末笔《最善本》为短横,《翁本》亦短而稍屈曲,故颇显“千里阵云”之妙。《津古本》首行“适”字起笔之点存,且“清”字字形可辨,其余皆同于《最善本》,惟点画稍细瘦耳。以此观之,若《最善本》为宋拓,则必是捶拓不精,或者摹刻欠妙。若为前者,《津古本》“适”字起笔之点存则不可解释,且史料记载仅言王着选帖与编次有瑕,未言摹刻欠妙。若为后者,更不可解。“问”字,横后向左弯钩,《最善本》于此画中加一曲折,《翁本》则五。内“口”草法,《最善本》画短促,《翁本》画韵长而向左撇出。《最善本》“清”字不可辨识。《翁本》首行之“复”、次行“自想”至三行“之想”,想是原帖点画提按变化大,多有细画至于磨灭处。
此帖《淳化阁帖》与《大观帖》行之字数,一为十字左右,一为十三字左右,差甚悬殊。以章法而论,《翁本》佳,以字口之清晰而论,则《最善本》为上。于《翁本》之细而不可见之点画,《最善本》皆清晰。学者临帖,固需选择字口清晰之字帖,然此种清晰,如与原来面貌差距甚大,则反不如选择字口虽欠清晰,而少妄加修改的字帖为好。
741002
发表于 2008-2-25 15:45
十二《追寻伤悼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四十五帖。行书。一百零三字。此帖著录于《右军书记》。
《淳化阁帖》十一行,首行九字,次行十一字,三行九字,四行九字,五行十字,六行九字,七行九字,八行九字,九行九字,十行九字,末行十字。《大观帖》为九行。首行十三字,次行十一字,三行十一字,四行十三字,五行十二字,六行十一字,七行十一字,八行十二字,末行九字。
《翁本》此帖,极似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而摹刻精妙过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虽然为学习王羲之行书之不二法门,终系虮字,不免怀仁手脚,且刻碑为神圣事,固每字皆周正精到,而行气章法拘束,想王羲之不为也。此帖是手札,信手写来,无拘无束,潇洒自然。常用字组合,大率草体,其余或正或形,不拘一格。与墨迹中,惟《得示帖》最为相似。如此帖之“奈何”、“足下”、“告慰”;《得示帖》之“知足下”、“吾亦劣”等。
《翁本》中,首行之“伤”右下“勿”内做二短撇,《最善本》做一竖提。不知何意。上部两竖中间,《翁本》仅为一短横,《最善本》为一短斜竖。《翁本》“但”字右部“日”与下横之间用点连接,与《最善本》不同。且《最善本》“有”字右下“月”之钩,与左竖连,内二短横与左竖不连,《翁本》 “有”字右下“月”之钩与左竖形成闭合,二短横与左墅连。
《最善本》“有”字长撇上部缺一回锋,“月”右上横折外轮廓,不与王羲之相合,而极似魏碑笔意。
《翁本》三行之“散行”不相连,《最善本》连。《翁本》“散”字,与《最善本》不同。《最善本》“散”字长横,即非晋人笔意。《翁本》可与《得示帖》之“散”字相对照。点画及笔势均极相似。右军书乃晋人书,入笔与行笔之间变化均较小,不似近人,下手重按,提笔中行,又与转折处,又加顿挫。
741002
发表于 2008-2-25 15:45
十三《临川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四十六帖。草书。
《淳化阁帖》三行,首行十字,次行八字,三行六字,《大观帖》三行。首行十三字,次行十一字,三行九字。
《淳化阁帖》字数二十四。《大观帖》字数三十三,较《淳化阁帖》多出三行之“知庾丹杨差数深致心”九字。然此九字为《淳化阁帖》系统本子所无,三行下尚有空,想是王着以为此帖到此结束。而龙大渊以为当有此,故《翁本》有此九字。
《最善本》中,凡字之笔划不相连结处,皆安排等分,殊乏晋人潇洒自然之致,是行书中馆阁体。故虽点画与《翁本》相似,而韵味相差远甚。
此帖犹音乐的节奏起伏。首行,开始时节奏舒缓,渐而至强,复舒缓,以一小强烈结束,为第一乐章。二行开始也缓,然较首行之始强烈,至“使”字为最强烈,后复舒缓,结束。此第二乐章。三行,为最精彩部分,首字起笔仍较轻,而后用笔渐重,且字字独立,犹如音乐节奏,一字一高,渐至最高而戛然止住,留余响于字外。此为行之节奏变化,且一字之内,行笔轻重起伏,快慢变化亦复不少。此书法在技巧方面之高度,非精熟不能。疑末行之字,画重而起伏变化大,与前两行形成大反差,故望着不采用。
741002
发表于 2008-2-25 15:46
十四《袁生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四十七帖。草书。二十六字。
《淳化阁帖》三行,首行十一字,次行九字,三行六字,《大观帖》两行。首行十四字,次行十二字。全文亦见《右军书记》,为:“产妇儿万留之,月尽谴,甚慰心。得袁、二谢书,具为慰。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省至到之怀,吾所尽也。弟预须遇之,大事得其书,无己己。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万赢,不知必惧不?知弟往别停几日,决其共为乐也。寻分旦与江姚女和别,殊当不可言也。”此帖末句少一“尽”字。
日本藤井有邻馆藏此帖摹本,神采不可复见,人有疑为根据《淳化阁帖》钩摩而成。行之字数同《淳化阁帖》。然点画之方劲挺拔与点画粗重处似《大观帖》而过之。《最善本》棱角模糊,不复右军潇洒风致。又,余因张芝《冠军帖》中“处”字,于《淳化阁帖》中被分割为两行,误释为 “不别”,《大观帖》正确无改动。又《远宦帖》唐摹本行数及行字数均同《十七帖》,而与《淳化阁帖》不同。从而怀疑王着于行之字数,随意变动,妄加割裁。然未见《十七帖》刻于《大观帖》者,故无从印证。
《翁本》首行“谢”字犹可识,《最善本》误为“易”之草体。余临此帖,见《最善本》释文为“谢”,不解。见《翁本》则释然。《翁本》两行,行末字皆用笔重,至。《最善本》不见此特征。首行“都”字,连结左右结构之笔划,《翁本》起笔方折挺劲,在《最善本》以成圆头。人评《淳化阁帖》“古拙浑穆”之原因,盖在泯灭转折,消除行笔过程中的节奏变化。但是,此是《阁帖》摹刻不精到所致,非忠实于原帖。以唐双钩本对比,昭然矣。
启功先生诗云,“透过刀锋看笔锋”,对于精于书道者,或可适用,然与一般学者,见此摹刻不精之本,以为珍宝。钻之愈深,去真愈远。盖此种圆头圆脑的形成,不见于墨迹与摹本,应是受枣木质地与纹理的影响与限制,如果初刻于石,则斩钉截铁,挺拔俊朗。见北魏未刻完墓志,墨书多圆,刻于石则方。
741002
发表于 2008-2-25 15:47
十五《知宾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四十八帖。草书。七十二字。此帖著录于《右军书记》。“然故”为“然以故”,“至足言”为“是足老”。
《淳化阁帖》八行,首行九字,次行十字,三行九字,四行十字,五行八字,六行十字,七行十字,末行六字。《大观帖》六行。首行十三字,次行十一字,三行十二字,四行十一字,五行十三字,末行十二字。
《翁本》此帖首行,起笔较轻,渐行渐重,至“知宾”二字为最粗重,后行笔复渐轻细。末二字画细而疏,与“知宾”形成强烈对比。次行之重笔较首行为高,至“心”字结束,末三字行笔,从细而渐粗,直接下行三字皆粗笔。此即张芝“一笔书”也。四行也如此,起笔重,渐行渐轻,至中段画细而疏,与上部形成反差。至下段又出现画稍粗者,与前行区别者,在此段多点,而上段多长线。于是变化丰富,神采飞扬,右军书法,神妙如此。
《最善本》此帖,首行中,加重起首字之点画,减弱“知宾”二字厚度,节奏不明显。次行与三行画之重处,全在下段,稍显雷同。五行,六行重画也在下段,形成上轻下重之格局,无复清逸俊朗之致耳。
《翁本》首行“耿”字末笔缺,四行“言”字模糊不可分辨。末字“卒”也不可辨。《最善本》三行“都”左部交代不清,末行“药”字、“如”字摹刻错误。
《淳化阁帖》之优,在于清晰,使人不假思素,便可临写,之坏处,也在清晰。《阁帖》岁称摹刻精良,然囿于木版材质,转折固不能方劲,王着以一己之见,妄加裁改,顿失右军本色。以此观之,清晰则是害,非是利。刻于石之汉魏书法,因“误读”而发生“金石气”之特殊审美范畴,扩大了书法审美范围,是清代碑学书法的主要特征。然清人书法,虽是创新,终非正统。行草本流便快捷,清民之际,难而迟。注重行笔变化,反而失于精妙。后来不善于学习者,徒成乡愿。故学书之人,于帖本之选择,不可不慎思明辨也。
姜夔《续书谱》言,“想见挥运之时”,是指在书法欣赏中,通过书法欣赏者自己的知识,恢复书写当时的节奏韵度。如果欣赏者面对的是不准确的信息,则复原的书写节奏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741002
发表于 2008-2-25 15:48
十六《适太常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四十九帖。草书。四十一字。此帖著录于《右军书记》。“庆庆”为“庆之”。
《淳化阁帖》五行,首行十字,次行九字,三行九字,四行九字,末行四字。《大观帖》四行。首行十二字,次行十字,三行十二字,末行七字。
此帖肃府本,余有二种。一为《津古本》,一为从书法网下载《书法纵横藏本》。《津古本》点画皆肥,与《最善本》相似,与《津古本》中它帖不同。《书法纵横藏本》则点画细瘦,末二行愈瘦,至失神。
《翁本》末行“也”字末笔出锋有飞白意,《最善本》无。此石刻之优。“冀”下部,《翁本》较《最善本》交代清楚,《最善本》“冀”下部末笔,直接“或”之起笔,与笔法不合,且交代模糊, 使人不知如何临写。《翁本》此处不连而另起笔。因知《最善本》传摹失真。
《翁本》三行“亲”字稍剥泐。
741002
发表于 2008-2-25 15:48
十七《司州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五十帖。草书。四十四字。此帖著录于《右军书记》。
《淳化阁帖》六行,首行七字,次行九字,三行八字,四行十字,五行八字,末行二字。《大观帖》四行。首行九字,次行十一字,三行十二字,末行十二字。
此帖《津古本》太过细瘦,仅见字形。
《最善本》次行后“者公私之”四字,是因刻于木,伤于材质所成不见棱角,不见牵丝之病。如“私”之左部,《翁本》于使转交代清晰而《最善本》模糊。“之”字牵丝与实笔之间笔迹往来,《翁本》亦清晰可见,《最善本》模糊,不可复见挥毫妙处。四行“书”字《最善本》亦难寻笔迹。或评《最善本》“气息淳古”,盖因泯灭点画之细节。魏晋人书,气息淳古者,钟元常、索幼安,非逸少也。孙过庭《书谱序》论之甚详。以“气息淳古”而求逸少书,是南辕北辙,愈行愈远。是故古本未必佳拓,新摹亦有价值。古本未必最接近原来风貌。以《淳化阁帖》而论,后之反刻,固出其下,若以今只高清晰照片相比,则古本佳拓,亦远在现在照片之下。拓本意义,在于保存已消失之古法帖。于今,大多仅有版本学意义,而学习书法,当以墨迹为最佳模板,以佳拓为辅。若一味迷信古人,漠视高科技提供之便利条件,则功倍事半耳。
741002
发表于 2008-2-25 15:49
十八《里人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五十一帖。草书。四十七字。此帖著录于《右军书记》。“髀”字误,“问”为“闻”。此贴亦见于《来本》。
《淳化阁帖》六行,首行十字,次行十字,三行八字,四行九字,五行九字,末行一字。《大观帖》四行。首行十二字,次行十二字,三行十一字,末行十二字。
《最善本》“因”字,内部做真书,末笔与上一笔断开,而与下一字起笔相连。《翁本》内部为行书,末笔不与下一字相连。“想”字右下两点之上点,《翁本》与《来本》未联上笔,《最善本》联。“里”字,《最善本》模糊,不辨笔法,不明笔迹,《翁本》与《来本》点画来龙去脉,均交代清楚。二行之“肿”字,《最善本》摹刻错误。《翁本》与《来本》同。三行“如”字,末笔与左部“女”上笔长横相连,《翁本》则“女”部横出后提,复按做横折成“口”之草体。《来本》与《最善本》结体相同,但《来本》中“女”字左出下撇与上部长横,细审为两笔未联,《最善本》已经为一笔。“髀”之右部,《最善本》交代欠清晰。四行之前一“至”字,中部绕成圆圈后,应在画之右外轮廓有一显示,《最善本》未见,《翁本》尚可寻得。“患”字,《最善本》更显模糊,至不可辨识,靠猜测而知。以次数处论,《最善本》之不善,昭然可见,然“最善本”尚且如此,翻刻、翻印何足论?
一般而言,从书写到装裱成帖,有五步骤。一为写。二为摹,三为刻,四为拓,五为裱。摹不精到已经失神,刻工妄加修改,难免《兰亭序》被开成《爨宝子》,纵有佳刻,拓工粗率,亦难传神。不识书法之装裱匠,装裱拓片时,又使字之笔划变粗。无过程皆佳,始得一佳拓,书写后面之四个环节,失一环节,即有毫厘千里之失。
741002
发表于 2008-2-25 15:49
十九《疾患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五十二帖。草书。十二字。
《淳化阁帖》两行,首行七字,末行五字。《大观帖》两行。首行八字,末行四字。此帖末行“羲之顿首”已成为符号,无法辨识。此帖想已不全,意虽可解,然似前尚有数行。
《翁本》此帖末行惟“羲”字上半部存,余皆泐损。
关于行字数,一种情况是行字数摹本与《淳化阁帖》同。如《上虞帖》唐摹本尚在,行之字数与《淳化阁帖》同。余曾疑心《淳化阁帖》因系刻之于木,限于材质,字皆放大,故行之字数,必较原帖为少。然《袁生帖》与《上虞帖》之行字数,均同于《淳化阁帖》,而不同于《大观帖》,则于行之字数,难究《淳化阁帖》与《大观帖》之优劣。一种情况是其它摹本、拓本与《淳化阁帖》不同而拓本稍多,然未见相应《大观帖》,无从比对。《远宦帖》唐摹本亦在,且公认为最接近王羲之书法真相之作品之一,行之字数与《十七帖》中次帖同,而《淳化阁帖》行字数少,以《十七帖》为接近原作。又《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卷》所附宋拓《大观帖》中张芝诸帖,行字数均多于《淳化阁帖》。宋人云:大观帖 “字行稍高”,然字行高,仅为增加行字数吗?刻帖,并非为保存文献资料,乃为保留书法艺术。王着固然不通书学,然未见修改行字数之记载;《大观帖》之刻,因宋徽宗见《淳化阁帖》失误而欲加修正,其次龙大渊固不识书,蔡京岂不知书,而宁有妄加行字数之举?书法中,章法为重要组成部分,行字数一变化,则章法尽变。章法一变,神采亦变。如此,则刻帖何为?
右军书法意义有二,一为其书法技法之精湛,所擅长书体之多,为一时之冠;二为其创新精神,开创了书法技法和审美的新境界,故为书圣。今之学“二王”者,徒有二王笔墨,谨守一家,而不能创新,然创新亦难矣。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