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002
发表于 2008-2-8 23:19
一《适得书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一帖。草书,三十七字。《淳化阁帖》五行,首行八字,次行八字,三行九字,四行八字,末行四字。《大观帖》四行,首行十字,次行十一字,三行
十一字,末行五字。
《最善本》首行多牵丝,只四笔,《翁本》多意连,首行前八字七笔。《最善本》“书知”二字连,“足”字直连“下”字之点。《最善本》首行牵丝之粗,几如画之粗。《翁本》点画起伏变化较大而明显,有笔断意连之妙。仅以此观,《最善本》因摹刻失真,而不能尽传右军之致。《最善本》首行,“适”字下部走之与上部连接含混不清,不见行笔方向。“得”字右部连书之笔,《翁本》清晰可辨行笔向下后,复向内行笔形成的圆圈。《最善本》不见圆圈,模糊一片。“书”字,《翁本》中竖与右侧斜笔不相连,《最善本》则连为一片,切末笔出锋似无来由,不若《翁本》精细。
《最善本》四行“不暂”之间有牵丝连接,《翁本》两字分处两行,然“暂”字入笔处承上之笔意甚明,则此帖之分行,似应以《最善本》为近真实。另《最善本》末行“面”内部两短竖之间有细笔连接,《翁本》此字则没有相连之笔。
关于《最善本》卷六,上海市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初言为“祖帖”,后来又言为“泉州本祖本”。泉州本已是《阁帖》孙辈,杂入他人血脉不少。与故宫藏《淳化阁帖》相校,差异甚大。浙江省图书馆藏《淳化阁帖》刻石,据考为宋刻。《书法导报》曾配发拓片,正王羲之卷一首帖也。以此对照《最善本》,浙江省图书馆本风神俊朗,于细节部位尤多照顾,摹刻水平远在《最善本》之上。
《翁本》自首帖后,佚三十二帖,第三十四帖仅见两行。此后顺序与《淳化阁帖》相同,至《二谢帖》结束。
741002
发表于 2008-2-10 22:06
二《近得书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三十五帖。行书,四十一字。
《淳化阁帖》五行,首行十字,次行九字,三行八字,四行七字,末行七字。《大观帖》四行,首行十三字,次行十字,三行九字,末行九字。此帖《最善本》无,案头有天津古籍出版社所出无缺字本《淳化阁帖》(以下简称《津古本》),以《津古本》相校。
《翁本》末行“得”、“兴”、“滞”、“忧”字,皆画粗,《津古本》皆细。“廿二日”之“日”,外形与《孔侍中帖》之“日”极为近似,惟《孔侍中帖》字内部几模糊。
此帖亦见《罗本》,行数及字数均同《淳化阁帖》,由此知《澄清堂帖》是《淳化阁帖》系统。此帖笔意,可与唐摹《丧乱帖》、《孔侍中帖》、《二谢帖》等相印证。唐人摹本,最为接近真迹,以此判之,则《翁本》远较《津古本》近真。以其它帖而论,,则《津古本》字瘦,《最善本》字肥。以此帖两“书”字论,《津古本》横画中段几不可见。晋人书法有隶味,虽王羲之亦不能免。隶味来源之一,在于晋人直接下笔而行,全无后人“始艮终干”,藏头护尾的痕迹,故画之中段亦肥。其次不用提按,纯用绞转之法。唐以后人书法,入笔重按,凡转折处均用提按法,遂无此意味。且《津古本》画中段皆细,两端重,全无晋人笔法,仅存字形耳。
《罗本》虽然自《淳化阁帖》摹出,点画形态较《津古本》佳,亦更接近《翁本》。
此帖是笔札,故似放纵,不若怀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方正清雅,然是真面目。集字之作,于字形或可保留,从章法而精神则不可梦见。
741002
发表于 2008-2-10 22:06
三《昨书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三十六帖。行书,二十五字。《淳化阁帖》三行,首行十一字,次行八字,末行六字。《大观帖》二行,首行十三字,末行十二字。此帖《最善本》无,然见于《罗本》。
此帖应是右军中年笔迹,中既有古拙凝练之笔,也有清秀峻妍之字,风格与唐摹《得示
帖》相似。
此帖首行“月”字之左竖撇,起笔轻,收笔重,与,《津古本》相反,而与唐摹《得示帖》中“明”字之竖撇相似。此中笔法来源于隶书,是典型的隶味。“昨”之左部,亦与《得示帖》“明日”感觉极其相似,而异于《津古本》。《翁本》末行下不后五字,行笔由轻渐重,《津古本》与《罗本》因另起一行,点画皆清轻。《翁本》此种特殊章法亦与《得示帖》同而备得古雅之气息。《翁本》与怀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近似。皆方笔多而圆笔少。虽是刻帖所致,亦是晋人特点。晋人凡于转折处,皆亦方亦圆,离方遁圆,出于自然而不可预见,《罗本》犹见妄生圭角,《津古本》点画外缘皆圆,圆头呆脑,虽见字形,全无精神风骨,所谓优孟衣冠。终不似真。转折之细节既失,则无法想见挥运之节奏与笔法之变化,更难知书写时性情所在。《翁本》字肥,有并笔,《罗本》点画细劲,无并笔。
741002
发表于 2008-2-10 22:07
四《阔别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三十七帖。草书,八十八字。此帖著录于《右军书记》。
《淳化阁帖》九行,首行十字,次行十一字,三行十字,四行十一字,五行十字,六行十字,七行十字,八行九字,末行七字。《大观帖》七行,首行十三字,次行十四字,三行十四字,四行十四字,五行十四字,六行十二字,末行七字。此帖《最善本》与《罗本》均无。以《津古本》校。《肃府本淳化阁帖》余有数本,其它本皆肥,惟《津古本》瘦。
《津古本》自二至六行,因字小,点画细而失形。若“寒”、“严”、 “暇”、“意”等字,几乎不可识读。
右军行草法帖,尺幅最高者为《宝晋斋法帖》,均二十九厘米,《二谢》三帖为二十八点七厘米。而每行之字数,在十字左右。此《翁本》行字数多至十四字,摹刻极不易精到,摹拓亦易失神。故非嘉刻嘉拓不能得其极致。验之《翁本》,信然。
741002
发表于 2008-2-10 22:08
相关图片可以在书法网资料馆找到。
请大家多批评。em2 em2 em2 em2
741002
发表于 2008-2-10 22:09
后面陆续发全,请各位看官好歹提点意见。
741002
发表于 2008-2-13 09:20
五《旦极寒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三十八帖。行楷书,五十八字。此帖著录于《右军书记》。“卿可不”为“卿可否”。
《淳化阁帖》六行,首行十一字,次行十一字,三行十一字,四行十二字,五行十一字,末行二字。《大观帖》五行,首行十三字,次行十四字,三行十三字,四行十三字,末行五字。此帖《最善本》与《罗本》均无。以《津古本》校。
《津古本》磨泐,点画细而失真。明王雅宜小真书之古拙之气,全出于对古法帖的“误读”。如现代人学碑,求金石气,也是 “误读”,但为积极意义之“误读”,有创新的意义在。
此帖即《翁本》亦摹刻不精。若摹刻精而成此风貌。余必疑其为伪。首行“寒”字,同《大唐三藏圣教序》之“寒”字,然平正舒卷,远逊《圣教序》。其它如次行“得”、“眠”、“助”等字,三行“卿”字,四行“便”字均与结体等方面不好。末行“顿首”也嫌生硬。《津古本》虽风貌非晋人,然行气贯通,自有可观。
741002
发表于 2008-2-13 09:20
六《虞休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三十九帖。草书,三十九字。
《淳化阁帖》五行,首行八字,次行八字,三行七字,四行八字,末行八字。《大观帖》四行,首行十一字,次行十字,三行十字,末行八字。此帖《最善本》与《罗本》均见。
此帖《罗本》第四行“决”字左部磨泐,末行“劳”字亦有泐损。《最善本》皆全。《罗本》点画细而伤神。《最善本》次行“诚答”二字有牵丝连接,尤其“答”为一笔书。殊觉俗气。《翁本》纯以意连,而行气生动。《最善本》四行“资”字下“贝”模糊,《翁本》清晰可辨。
741002
发表于 2008-2-13 09:21
七《建安灵柩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四十帖。行书,四十一字。此帖著录于《右军书记》。“无由言苦”为“无由言告”。
《淳化阁帖》四行,首行十一字,次行十字,三行十一字,末行九字。《大观帖》亦四行,首行十二字,次行十一字,三行十三字,末行五字。
首行“月”字右竖钩《翁本》略向右偏,《最善本》则向左偏。“灵柩”二字《翁本》有侧势,《最善本》亦不见。三行“彻”只中间下部《最善本》交代不清。
《津古本》惟首行可见字形,其余三行几不可识。法书刻帖后,渐拓而石渐磨损,画遂转细,浅刻者至不见痕迹,惟余画之两端深刻者。后代学书,不明就里,以为古人必然如此,学之愈深,去真愈远。《罗本》点画细,尤致力于转折之棱角,殊乏韵致。然《罗本》于三行之上较《翁本》与《最善本》多一“崩”字。读为“永惟崩慕痛彻,五内永酷”,似乎更加合理。且与《右军书记》相合。是《澄清堂帖》虽出于《淳化阁帖》,然亦有所本。《淳化阁帖》刻王献之《廿九日帖》,因《万岁通天帖》首行下面 “别怅”二字残损,将其删去。《淳化阁帖》与《大观帖》的没有“崩”字,想是刻帖时已然残缺,故与其揣测增补,不如弃而不用。此与摹刻《澄清堂帖》者为两种观念,一种只为书法计,如同现在有些字帖,选清晰而完整之字,放弃文字的可识读性,一种如不可移动文物的维修,注重文化的整体传承,孰优孰劣,识者评之。
《翁本》此帖下有跋两段,抄录如下。一,苦字中间勾环嗫迭,神理紧聚于中,直连下势,无碍所以为妙。圣教则中间散开矣。度一切苦厄,在圣教第二十五行。惟字圣教佳之左直方板,则神理缩断,亦不及此圆活一气。伏惟在圣教第十七行。二,考化度昭仁苦字中直□不茂穿上,作对犄势,盖山阴遗矩也。
741002
发表于 2008-2-13 09:21
八《一日一起帖》
《淳化阁帖》王羲之卷一第四十一帖。草书。二十三字。
《淳化阁帖》三行,首行九字,次行九字,末行五字。《大观帖》二行,首行十二字,末行十一字。
《最善本》首行“吾”字上部“五”之空白,已不见。“昨”字左不亦不见行笔次序。“得”字下面多出一横。末行“言”字仅见乱点。此帖风格在《姨母帖》与《初月帖》之间,尤有章草遗意,然无章草最具特色之雁尾。如“昨”、“腹”、“凋”、“忧”等字,结体左高右低,点画粗细变化较小与《李柏文书》风格亦类似。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