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英 发表于 2005-11-4 16:35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你好1
我刚上来看到你提的问题,因我五点开会,时间比较紧,明天我一并与你探讨。

王文英 发表于 2005-11-7 14:43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你好!
  因我周末出去参加了一个活动,故未能及时上传帖子,非常抱歉。
  我把你的问题综合起来,不一定按照你所提问题的顺序。
  王铎楷、隶、行草皆精,尤以行草书为长,取法二王、李北海、米南宫等。提倡取法高古,不仅要学晋,还要上朔高古,参合篆隶笔法。清姜绍书云:“铎行草书学山阴父子,正书出自钟无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我们可以看到王铎临习二王的作品以及仿模二王的作品传世很多,足见其的传承。其书法实践中行草参入篆隶笔法,并取法篆隶结构,不仅增强了线的质感,而且增加了朴厚之气。
  王铎的行草书赋予了行草书新的气象、新的理念。首先,体现在用墨上。大胆使用泼墨,往往在开篇、中间需要重新蘸墨之处,饱蘸水和墨,且落笔沉着,任其饱涨。墨色浓、淡、干、湿、燥极尽变化之能事。其次,体现在用笔上。用笔速度的疾、慢,用笔力量的大小,形成线条粗细的丰富性。再次,体现在章法构成,空间的营造上。墨色的变化,用笔的疾、慢,线的粗细,字的大小,最终体现在空间的章法构成上。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从而形成其行草作品起伏跌宕,行气贯通。
  书法的结体正像你所说的分外拓和内压,但很难就一个书家或一件作品分为外拓或内压型,因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往往统领在一起,只是那一方面更突出而已。我们研究一个艺术家要全方位的深入,王铎的身世、境遇因其的特殊而势必影响其性格以及其艺术,并非几句话就能定位。王铎的行草书在灵动恣肆中又具规范凝重之感,其内敛之气因为开张的视觉冲击而淡化。
  细心揣摩王铎的行草书作品,自会有心得。至于多少个字蘸一次墨因作品尺幅的大小,字的大小不同也有变化,可以结合临帖细心体会。
  “计白当黑”有人说其来源于老庄哲学,其实就是指书法创作中整体空间构造。古人论书中说:“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意思是说,在书法的创作和欣赏中,不仅要关注笔墨之处(即黑),更重要的是关注无字处(即白),通篇的黑白分割构成了作品的整体气象。在创作时不仅要考虑墨色、线质、结构、章法,更要注意留白,正是有了空间的布白,才能体现书法独特的墨韵变化。
  字的大小和留白以及错落在王铎的行草中极具特点,多看、多揣摩,就可以找出相应的规律,说相应是因为艺术创作还是要凭借自己的艺术感悟和喜好。
  以上只是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

红荆藤 发表于 2005-11-7 22:32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老师您好:
看了你关于几个问题的指教,很受启发。您对计白当黑的哲理分析,很有道理,“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看来书法是多种美学元素的组合,不用点真功夫是很难以把握的。
关于临习王铎的方向。我想,还是以其行草巨轴、诗卷为主,顺序上先行后草。就是先临其行书卷、行书轴,再临习草书卷、草书轴。您看如何?

王文英 发表于 2005-11-8 09:17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王铎行草书轴与诗卷还是有区别的,主要在章法、行气上,其实直接临习行草也未尝不可。

红荆藤 发表于 2005-11-8 10:35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行,那就直接临习行草吧!现在我收集了一些行草书轴。在临习行草书轴方面您有何见教。我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以下内容由 红荆藤 在 2005年11月08日 10:39am 时添加 -=-=-=-=-
现在我的临习方法是这样的:把有关图片都下载到笔记本里,放在书桌的一侧,把贴子放大到比较清晰程度,再照着写。-=-=-=-=- 以下内容由 红荆藤 在 2005年11月08日 10:45am 时添加 -=-=-=-=-
王铎行草巨轴都比较长,得把两张练习纸接起来,写几个字,拉一拉。

王文英 发表于 2005-11-9 10:52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你好!
  你这么用功,对我也是一个鞭策和激励。我虽然没有看到你临的作品,但依你以前的功底,一定不会错。
  凡是站在桌前,临习或创作大尺幅的条幅,都会遇到写几个字要拉一下纸的问题,没关系,这与书写的方式有关。如果把纸立在墙上,站着写,有可能会好一些。
你对着电脑屏幕临习,是个新鲜事,会看得很仔细,临完别忘了再对照完整的作品看一看,因为整体气息很重要。
祝你进步!

红荆藤 发表于 2005-11-11 00:51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感谢老师的勉励!
在练习纸栏贴了几张临王铎练习,实是差距太大了!王铎书法作品太丰富了,就巨轴作品说,有临古的,也有自创的,有行书(或行草偏行)的,也有狂草的。其临古和自创作品风格迥异。可以看出王铎的书艺超人,不下狠功夫是难以入门的。
对贴上的作业,您狠批。我有时觉得自己太笨了,临习时虽能临进去,但回过头来看就惨不忍睹了。主要觉得还是我自己的字,脱不了“我”,亦脱不了俗,不萧散,拘蓄等。您看看,这毛病究竟在哪,有法治吗?
给老师献上杯茶吧——

红荆藤 发表于 2005-11-13 01:35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老师好!
从昨天开始,由原来的临诸贴改为专临一贴。对专临的贴子,又用扫描仪进行了放大,这样更容易看得仔细。通过专临,对王铎书有了更深的认识。王铎书临古与自书差别较大。临古基本上做到了“如灯下取影”,形神皆似,而自书其个性特点非常突出。临王铎《再芝园》轴,觉得有以下特点:

1、中锋运笔,线条沉稳。为了保证始终中锋运转,在转处往往要做欲左先右的回旋,绕一个小圈。起笔和收笔都很讲究,不随意为之。
2、横划起笔粗,末处细,往上抬约25度。竖划向左倾斜弯曲,这与一般书家的习惯正好相反。由于字体向左倾,末笔与下一个字的连线显得格外突出。
3、墨的浓淡干湿处理的非常自然,字或大或小、或竖或扁非常自然随意。
4、“振笔直书”,每个字在限定的空间内,极笔势,又能嚘然而止,显得很有气势。
不知对否,请指教。

王文英 发表于 2005-11-14 10:41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你好!
  能和你在网上交流其实是很享受的事,这也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因为你的好学多思也启迪我的思维,我应该感谢你。你能如此用心一个范本,足见你的专注。王铎行草书确如你说的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在保持浑厚、沉稳的基调的同时,有峭拔意韵。起笔和收笔都很讲究,不随意为之。这也是学习书法者应该吸取的地方。
欹侧多姿是王铎行草书特点之一,无论字如何向左倾但行的主线还是垂直的,每一个左倾的字前或后必有一个正向字或向右的笔画,以保证行在空间的垂直感。比如,《再芝园》起首的“花”字在左倾的“林”字前,不仅垂直,而且还有向右夸大的笔画;再如“堪”字前“平”和后“理”字,都是垂直的。这一点在临习时用心体会,以后的创作中可以借鉴。
  王铎的行草把内敛和外拓这一对矛盾处理得非常好,正如你说的“每个字在限定的空间内,极笔势,又能嚘然而止,”既有气势,又具沉雄,这也是许多学习王铎的人很难做到的,你既已注意到,希望用心体会。
  临习了一段时间,很有些心得,你不妨默临一下,对照原作再找找差距,如果感觉还不错,可以尝试找一首自己熟悉的诗进行创作。

红荆藤 发表于 2005-11-14 11:10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您好,王老师:
这么快您就回贴了!专临一家、专临一贴,是您指导的结果。如果说有进步,得谢谢您!
这个星期天过得并不轻松,原因是专临一贴后反而觉得不容易了。过去临诸家数贴,随意而为之,现在专临一贴,临完一遍对照一次,反而觉得差距越来越大,最后甚至有点沮丧了。总结的那几条,实在是没办法了,对着电脑上的帖子苦思冥想,才归纳出那么几句。今天看了您对王铎书法的解读,才真正明白了一些。
的确,王铎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独宗羲献,临二王如“灯下取影”,又敢椎晋鄙(唐),视怀素书为恶札,他是一个敢于变古的人……
-=-=-=-=- 以下内容由 红荆藤 在 2005年11月16日 00:43am 时添加 -=-=-=-=-
今天开始尝试默临。对《再芝园》、《旧日山舍俚作》、《送友人南行》三幅能写下来,但自己不太满意。主要问题还是未抓住特点,自己的习气太浓,拘束,放不开,气息不通畅。
我也试着写了一首《空山新雨后》,觉得对王铎的字脑子存量太少,字与字之间不知怎样连接。
再是习惯了在草纸上写,换了好点的纸反而找不到感觉,笔墨纸不能相发,如此等等……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