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荆藤 发表于 2006-1-13 00:25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老师您好!
   邱的这本书,我也是元旦期间才买到的。其实您对动力形式的解释是很正确的。邱在本书中,有好多名词,我估计是他自己的“创造”。
   :)
   

王文英 发表于 2006-1-18 12:21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你好!
新春将至,送上诚挚问候,希望继续努力!!

红荆藤 发表于 2006-1-20 11:35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老师您好:
    这段时间,还是以临贴为主,重点是临写王铎大幅书轴,颇有心得。纵观王铎书轴,可分为自书诗轴和临法贴两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点,临贴部分偏草,多连带缠绕,而自书部分偏行,重倚侧多姿。临贴部分内容多为晋唐书札,自书部分多为自作诗或文语。临贴部分多为意临或背临的(其内容词句与原贴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其书法特征既不像原贴,也不像自书,而自书部分更能彰显王铎书的风采。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任何书家,不管其在临习先贤书家方面下多大的功夫,其最终都要形成自己的书法特点。这除了性情方面的因素以外,很可能与自己的生理特征如胳膊的长短、手掌的大小、腕力以及书写姿势等有关。羲献父子,既有书法师承,又有生理遗传,但两人书作也是各有特点的。王铎书曾自称临书“如灯下取影,不失毫发”,但仔细观其临兰亭以及临诸法贴,王铎的印记还是显而易见的!这进而说明,临书的目的,重要的还是解决技法问题,解决心中有字的问题。不知是否是这样。
    网上学习快结束了。您对我下一步继续学习有什么希望和建议,望不吝赐教!

红荆藤 发表于 2006-2-15 10:20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

相传为梁巘所著之《书法秘诀》有云:余学书十六年,方悟得势字,至二十七年,方悟得三折笔锋。历代名家,各有妙悟,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如两峰出云,忽然自合,如见舞剑器,如见道斗蛇,如闻嘉陵江声,乃于道字方有悟,抽刀断水,总只悟得个势字,是取势又兼用笔,其余三折锋之说,自卫夫人及羲献而后无有问途者,岂知之,固秘之耶。抑得势即三折笔耶,可以不言耶,妙极!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凡作字时,便存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极熟之后,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元宰以争座位为颜书第一,为其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最为深思。
老师嘱语:“多注意用笔的细节,即轻重、速度,墨色的变化”很中肯、实在!
近日,我在体会笔法的问题。以上书论,确能发人思考。古人学书二十七年方悟得一个“三折笔锋”!三折笔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笔法?老师是否有体会?记得有位名家评老师书的时候,提到过老师作草书的线条之曲美,这是否就是“三折笔”?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双清山馆——师生主交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