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墨斋主 发表于 2011-6-5 17:32

祝各位端午节快乐!!来,吃粽子哟!!{:1_122:}

aohange 发表于 2011-6-5 17:38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 尉天池傅德锋
(尉天池,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尉天池先生书作给人的印象是风驰电掣、真情激荡,富有张力的点画线条在纵横争折中使其作品夹带有一股英迈之气。从其作品可以看出,尉先生似是一位疏狂豪放型的书家,他的草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跳跃飞动之势,时人恐无出其右。尉天池先生的行草,很显然是以晚明尚态书风为根本,以陈献章、徐文长尚情重势的审美风格作为自己的突破口,有意扬弃传统帖学的庸正与典雅,追求一种粗头乱服,不计工拙的即兴挥洒。明代末年政局多变,官僚文人命途多舛。大量士人栖迟山林。即使出世,其内心也充满着矛盾与痛苦。在这种官做不得,同时又无法安心研究学问的情况下,一部分人便以书法排遗,借以宣泄胸中郁郁不平之气。结果,动荡的政局为林驱雀,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赶到了书法领地。加之时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艺术主张“独抒性灵,不拘客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的创作原则,于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运动应运而生。天池山人徐渭首开其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傅山紧随其后,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观徐渭行草书,点画纵横排突,笔势狂放不羁,结体宽博开张,奇诡多变,意象恢弘,章法大小参差,倾倒错落,如骤雨旋风,作品中局部的技巧都丧失了应有的地位与价值,不计工拙,一切都服从于整体的审美效果,让人只看到线条的缠绕和点的迸溅,感受到书者那种愤懑的倾泻、痛苦的呼号和血泪的挥洒,进而为书者那慨然而不可磨灭的气概而顿然起敬,为英雄失路托身无门的落拓命运而深感不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谓作品中奔放激越的情感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空前绝后。尉天池先生对徐谓的参悟,使他的作品具备了很好的表现力,迸溅飞动的点线使其草书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动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尉天池先生作品给人有另外一种感受,即他的草书尚未能达到徐谓作品昂扬激越而不失理法,粗疏放任而深蕴内含的特殊境界。徐渭草法多从黄庭坚草书化出,而能造诣独到,他的锋棱顿挫的笔法较之山谷的波荡摇曳似更见笔触感,线条中实,骨力洞达,在雄肆奔放中不乏法度的展现。但尉天池似乎只具备了徐谓作品表面的线形特征,并着意加以突出夸张,而其散锋、拖锋的过度运用,致使线条直白外露,中怯而乏厚实蕴藉之美。他的草书在很多字的结构处理上也有一种疏放有余而内敛不足之感,一味地纵放张扬,反致笔下失去控制,未臻收放自如,张驰有度之境。平心而论,尉天池先生作为历届国展的评委,见多识广,同时作为长期生活在传统帖学中心南京并专门执教大学书法的学者型书家,他应该并不缺乏对传统书法经典的深入参悟和自身笔墨功底的锤炼。他的有些作品,比如少字数书法还是写得极为精彩的。但慰天池先生的多字数作品却每有激情有余而理法欠到的地方。或许尉天池先生只是想从天池山人徐谓狂草的某些特点上进行发挥,进而寻找到一个突破口,抒写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或者说是尉先生并不属于为法度而法度,导致因法害意,反而有碍自我意识、昂扬激情的更高层面上的淋漓尽致的表达。对传统的过度反叛和破坏,尽管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迅速形成自身的书法风格,但这种风格可能会因为传统书法支援意识的趋于淡薄而未必具有理想中的审美价值。继承、破坏与重建无疑是每位具有明确创作观念与审美意识的书家走向成功的必须经历的三个环节,至于继承什么,破坏什么?重建什么和如何重建?往往因人而异,但尺度与分寸的把握始终是一个关键,能否处理好这个关键,将会大大影响书家作品的品位与格调。

http://img.ph.126.net/EQdIysc6Xs0KbMuGkRd1hw==/3722788041975492953.jpg


http://img.ph.126.net/xwetpbeiRQozVc-GlnNoSQ==/3694640544304426570.jpg


http://img.ph.126.net/vFOfI0dNImTAmZLog4SPgg==/3276650203890235134.jpg

aohange 发表于 2011-6-5 17:46

本帖最后由 aohange 于 2011-6-5 17:47 编辑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李刚田傅德锋
(李刚田,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 《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当代书坛,在书法篆刻和理论方面都具有较高造诣者,不过数人而已,而李刚田先生则属其中之代表性人物。由于李刚田印名远远大于书名,故人们通常将他篆刻家来看待。当代印坛由于受总的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当书坛流行夸张变形书风之时,印界与之呼应,也大多以善治写意印为能事,章法大开大合,篆法奇诡多变,刀法纷繁复杂,印面效果多以荒率、粗旷、朦胧、残破、诡异为尚。而李刚田先生却能不为时风所动,依旧倾心致力于流流印的弘扬与发掘,法乳黄士陵一路光洁整饬印式,并融汇秦玺汉印之精髓,食古而化,自成家数,迥异时流,虔诚地捍卫古典篆刻的尊严。但李刚田先生又显然不属于那种顽固不化的守旧派,他的篆刻在演绎古典篆刻浑穆古雅风范的时,亦从中透视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向印坛昭示着化古为我,古为今用的强烈讯息。也许刚田先生并不属于那种充满幻想和激情的艺术家,因此,他的书法也一如他的篆刻,以法寓情,在理性的支配下抒写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寄托。李刚田由对行草书采取迥避态度,似乎可以证明他不是那种天份很高、才华横溢的书家,当然,这仅是一种揣测而已,或许是李先生的性情使然,他更偏好端庄沉静一路书风,洗炼精悍,内敛含蓄,不事张扬。李刚田在书法上以小篆、楚简、魏碑的研究创作为主,这三种书体显然都属沉静古雅一路,而此类创作最易板刻僵死,学之不当,则很难有所建树。而李刚田居然能在楚简的挖掘与弘扬方面开风气之先。其实,当代楚简创作至目前为止,也还只是停留在搜集、整体和临习摹仿阶段。因这种文字造型诡异,富于变化,加之资料所限,历来几无问津者。而李刚田的意义在于开楚简研究与创作之先河。近年受其影响,一些青年书人纷纷效法,居然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实质也是“物以稀为贵”的一种体现。楚简的兴盛,尚有待时日。然而,李刚田印凭借他较强的小篆功底,结合楚简结体和笔意,能跳出邓派樊篱,为自己找寻到一条充满个性的篆书创作之路。李刚田于魏碑多本于《无略墓志》,同时受在书坛祭起“尊碑抑帖”大旗的康有为影响较大。康有为借书法喧泄其在政治方面的失意和忧闷,他的艺术主张虽对魏碑艺术的发展不无补益,但他这种任情使性,极具针对性的作派也不免带着一种极大的偏激。李刚田的高明在于不是照搬康氏魏书的圆浑与宽博,而是将《元略墓志》的结体的某些特点加以放大,中宫紧牧,让横、坚、撇、捺尽量舒展,呈放射状,如黄山谷行书然。他将康氏的圆珠笔转运笔以侧锋代之,但在行气上却因字形的欹侧而生动势,得笔断意连之妙,更增加了其书作的含蓄蕴藉之美。李刚田致力于魏碑,其实也是时代风气使然。由于当代书坛,创新求变之口号愈叫愈响,二王一脉行草书已经历代书家开拓,各种风格范式极尽变化,至时下已难出新。而北碑资料众多,结体天真浪漫,笔势诡异多变,若循门而入,登堂入室,则可望有成。但事实表明,单纯师碑与单纯师帖性质是一样的,单纯师碑者,虽得其骨,却失之清逸;单纯师帖者,虽获其气,却失之甜俗。学之不当,师碑者易入丑拙怪诞一路,法帖者易入巧媚熟俗一路,各执一端,实难脱化。康有为诗云:“北碑南帖孰兼之?更铸周秦孕汉碑。昧昧千秋谁作者,小生有意在于斯。”其志向虽大,但其书作却远未达到通脱浑融之境,牵强生硬之处时有显露。倒是他这首诗让后来的许多师碑者获益不少。李刚田先生能摒弃写碑的刀刻生拙,而佐之以毛笔书写的温润与蕴藉,作为一位长于以刀代笔的印家而言,诚属难能可贵。


http://img306.ph.126.net/jeyw7_gqS7DvvXQeO4cFsA==/3860429305587001801.jpghttp://img306.ph.126.net/6BV0STBKp-KrBt9w1_tzkQ==/3860429305587001954.jpg

http://img.ph.126.net/6ulgrZxCRwhNOmcevXtA0A==/2328361007350963544.jpg






http://img.ph.126.net/xqrUy4_4_9JwR_gjvHnc9w==/2313724308562012670.jpg

陈一耕 发表于 2011-6-5 18:26

本帖最后由 陈一耕 于 2011-11-8 12:37 编辑

赵之谦与李刚田老师都是印从书出的薪传者,老师把赵、邓两家篆刻用字取材的侧重之处及字法的形式特点作以比较,提出以上看法,虽不能说是绝对如此,但二者相比较之下,确实是抓到了主要特点。二者“之学”,应指其入印所取的文字原型,赵以石刻为多,黄以金文为多。有争议者在后两句“之功”处.但我们如果把“之功”不理解为二者入印文字的取材出处,而从秦汉以下与三代以上金石文字的审美特点这个角度看赵、吴两家入印篆法,汉代篆、隶的主要特点是线条平直,线与线之间排叠平行而均衡,这个特点在汉印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赵之谦的篆刻作品尽管形式变化丰富,但他基本上没有跳出汉人的篆法习惯,没有破坏线与线之间的排叠均衡。而李刚田老师印面的篆法却有许多脱出了汉式的模铸,为印面布白需要,打破线条之间的排叠均衡,所以李刚田老师的入印字形看似方正的汉篆形象,细体会其中有“三代以上”金文的布白特点。在艺术观上,老师非常重视形新而意古,形近而意远。李刚田老师在推崇形近而意古。看来,与赵之谦相比较,金文的审美气息对李刚田老师老师的影响要大----观后感之二--------湖北省孝感市毛陈镇董永街12号;邮;432020----陈泽民{中国国家画院书画家}13697135323----求李刚田书法作品集

杨晓润 发表于 2011-6-5 20:26

各位老师印风各异,各有千秋,能欣赏现当代篆刻大家的作品真是荣幸之至!!!{:1_107:}{:1_107:}晓润再拜!!!

杨晓润 发表于 2011-6-5 20:26

{:1_107:}{:1_107:}{:1_122:}{:1_122:}

杨晓润 发表于 2011-6-5 20:27

{:1_120:}{:1_120:}

狂迷张迁 发表于 2011-6-5 23:11

衷心祝贺《西泠印社中人》出版
简评如下:

韩天衡先生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印坛领军人物。上世纪80年代始,印坛繁荣,“韩流滚滚”,韩先生以其卓越的印学成就,独特的印风,影响了整整一代年轻印人。韩先生印宗秦汉,印从书出,白文雄强厚朴而寓巧思,隐含一种霸气于其中。犹如颜氏真卿,盛唐气象寓目于前。朱文鸟虫篆,则是先生的另一极致成就。方寸之内,布白匀称,线条柔美,吴带当风,笔意浓郁,刀感十足。令人赏心悦目。边款单刀直入,风格独具,耐人品味。先生书画印,齐头并进,互为借鉴,成就高拔。《历代印学论文选》的整理出版,是先生的又一嘉惠印林的巨大成就,影响深远。

李刚田先生是中原印坛的一面旗帜,影响带动了一大批中原乃至全国印坛俊彦走向成功。先生理论和实践双修,成就灿然。先生印渊汉法,升华于黄氏牧甫,形成了俊爽整饬,刀味呈显,笔意隐含的艺术风格。朱文白文,风格统一。边款使刀如笔,娟秀娴雅,如微型碑版,可人如玉.

黄惇先生执教高校,印学理论深厚,特别是明清印学理论的研究,钩沉掘隠,成就杰出。先生在篆刻实践上的最大成就是,将青花瓷印,挖掘放大固化到自己的篆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先生篆刻,朱文笔意浓郁,刀痕隐匿,边栏与笔道融为一体,提高了边栏的艺术地位,是其独创。白文则笔意刀痕俱呈,风格宽博舒朗。边款字从书出,俊雅和弘。

徐正廉先生是一位个性鲜明,篆刻创作,理论研究,授业解惑齐头并进的当代著名篆刻家。先生篆刻拙巧生辣,欹侧生动,顽皮跳拔,大智若愚。朱白风格统一,方圆转换圆融,揖让呼应团圞。线条浑朴,结构巧拙,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边款生辣劲利,玩味隽永。

朱培尔先生是当代著名中青年篆刻家,印坛中坚人物。其生辣的运刀,斑驳的线条,废铜烂铁千秋沧桑般的印面效果,把他的篆刻艺术风格推向了极致。独特的面目,奠定了他在当代印坛中的地位,只有其一,不可有二。边款运刀异于他人,喜治阳文款,生辣一如印文,仅见于当代,珍贵弥足。

王丹先生是位早慧型当代著名中青年篆刻家,书画印全能。很年轻时,就被吸纳为西泠印社社员。年轻时曾留学日本,鬻印为生。求艺磨砺,获益良多。其印作宗法秦汉,巧妙融合古玺和汉印,形成了浑厚雄强,拙朴灵动,高古大气的艺术风格。边款多样,爽利而浑朴。先生还有一重大艺术成就是,对陶瓷印的研究,深入而广博,成就斐然。

张公者先生是当代著名中青年篆刻家。风格独特,引人注目。其作品印从书出,笔意浓郁。线条圆浑,粗壮,以曲为直,流动隐约,留白空红,匠心巧施。以空和动,消解粗和圆的笨拙拥塞,给人透气舒畅之感。有环肥之美,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边款以刀代笔,率意畅达。

蔡树农先生是当代著名中青年篆刻家,评论家。其作品渊源战国古玺,精致小巧,渊雅纯厚,气息高古,小而见大。线条凝练,结构欹侧,布局巧妙,生动自然。先生还是著名的批评家,长年执笔《美术报》,为篆刻艺术的健康发展,不遗余力鼓与呼,贡献良多,印林铭记

岭上人家 发表于 2011-6-5 23:14

本帖最后由 岭上人家 于 2011-6-5 23:49 编辑

          祝贺【西冷印社中人】系列展成功
观看这次系列展,令我大饱眼福。从影响当今印坛的泰斗人物到才气横溢的青年主力,让人看到了传承的延续,更看到了发展的异彩。

沉雄大气   别有天地
韩天衡老师有传统的根基,更有脱变的勇气。几十年挥刀不止,开印学新境,印风豪放博大,极见气象。又能灵动奇崛,寓静于动,方寸之间见性情。结构宽博疏落的篆法入印,呈现出顾盼有致,意态横生的姿态。刀法娴熟,毫无滞碍,又能入微,起止转折处更见风姿,耐人寻味。鸟虫印精致华美,刀法的灵动,沉稳,精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淳厚典雅   清新明净
李刚田老师由秦至清,众家兼收,功力深厚,以平实清雅的印风为人瞩目。刀含情趣,寓灵性于淳厚之中,稳健中蕴含着激情。欣赏李老师的印,带给观者一种纯正的气息,一种平实的美。纯的,美的没有尘埃气,见本真。


   刀融笔意   变化奇出
黄惇老师以独特的技法寻求着自我艺术语言的展现。正侧,深浅,快慢随情挥刀,追秦汉,涉明清,力求演变。用刀谋篇多有变化,变中有定,正中求变,奇趣横生。得放逸险绝之风。

儒雅气质   俊逸流淌
徐正濂老师印风纯朴简约,用刀清劲自然,字体俊逸清朗,气韵流畅。有意境旷远的恬淡;有沉稳严谨的精湛;也有飞扬豪放的潇洒。徐正濂老师用篆刻诠释着自我情怀,自我心境。

苍浑率意   畅快淋漓
朱培尔老师的篆刻格局开阔,雄浑大气,任情驰骋,极有感染力。体现的是一种潇洒跌宕,又有儒雅气息贯穿之中。奇诡恣肆,苍浑率意之中有着独特的精微。用刀爽朗畅快,穿插挪让,顾盼有情,随意转换,任其自然。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意识,似乎能够让观者感受到他内心自由而流畅的激情。

寻求超越   别有境界
王丹老师刀法沉雄,纵横恣肆,极富变化。书法的自然天成也使得印风有着别样的面目。豪放雄浑筑基,既有金石气,又见古韵,润泽与韵柔融汇,呈时代精神。陶印的制作,创造了一种更趋于天然的整体与和谐的美。

厚重天真   挥刀从容
张公者老师印风厚重大气,线条遒劲雄强。取鸟虫篆,得动感。寓烂漫于天真,拙而灵动,刀法细腻,气息淳古,求简去繁,朴实自然。融古法,又不被其束缚,扬长避短,别开蹊径,锐意出新,求个人面目。有别样的写意情怀。

   立意鲜明   才气横溢

蔡树农老师的篆刻,既古典又时尚,以气息清正独立印坛。善制小印,那直率且充满活动韵律的刀法,使得小中见大,天真弥漫,极具气象。


   欣赏展览多遍,受益很多。有急于挥刀的冲动,更有对明天的畅想。
如能得作品集置于案首欣赏学习,真是一件幸事。真心期待。先致谢意   向各位老师问好
邮编:165000
地址: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红旗供电局综合楼一层南4#商服
安平房地产中介有限公司,郭栋平
电话:13845770335

杨涵之 发表于 2011-6-6 03:47

朱 记 丹 心----《西泠印社中人》读后杨华 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西泠印社中人》系列丛书(八卷本)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这是一件喜事!该丛书分别收录韩天衡、李刚田、黄惇、徐正濂、王丹、朱培尔、张公者、蔡树农诸位西泠前辈各时期代表篆刻作品100方及谈印文字一篇。是一套极具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印谱。网站通过图片的形式,不惜用巨大的篇幅将这套书推荐给大家,真是网友们的福音!知道该书出版是几月前的事情,一直想找来看看都没有如愿,这几天借网络欣赏到了全部图片,总是想说点什么,整理和很长时间的思绪,才有了下面这些文字。《西泠印社中人》收录的八位老师,是活跃在当代书画篆刻领域的高手,他们的作品在不同流派风格的取向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西泠印社出版社在这套书的取材上,没有囿于传统工稳印风,而是将触角伸向了中国当代篆刻艺术的各个层面,走出这一步,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接下来我分别谈一谈自己对这套书中各位艺术家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韩天衡先生是中国篆刻的一面大旗,30余年来中国印学的发展,他的名字,无法绕开。读他的篆刻,奇崛雄伟、富美堂皇、清丽洁莹、变幻多姿,具有强烈鲜明的艺术风格。多年来韩先生没有享受艺术上巨大的成功给他带来的欢乐与兴奋,而是以此为鞭策始终勤奋的探索着更新的篆刻语言,享受创新不懈的过程。他的印风不断在变,从早期作品用刀爽利,一无遮拦,冲切披削,八面威风;到近阶段的印风多参用楚文、古玺法,不雕不饰,一任天成,复归于朴。他曾说过,“篆刻之人,要有些诗心文胆,要敢于舍旧我而创新我。”韩先生的篆刻创作不仅在秦汉经典上倾注心力,而且对明清各种流派都有涉猎,如此他把自己的创作框架于庞大的传统根基之上,又苦心经营专属自己的印面体势与气格,以浑然天成的魄力,创作出一种具有豪迈大方、奇崛博大的金石气象! 李刚田先生的篆刻别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明净,他的作品取才广泛,从秦汉玺印到明清流派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更接受晚清印坛“印外求印”的理念,采撷各种文字素材入印,作出可贵的尝试。李刚田治印源于战国玺与汉官印、汉凿印,旁及黟山派诸名家,运刀爽利干净、技法纯熟、功力厚实、气韵浑朴。白文线条有玉印之风致。其运刀之肯定,线条之到位,虽行家里手亦难企及。徐无闻曾经评价他的作品“清雅峻洁”,可谓形象!李刚田守传统、重功力,淳厚而典雅一以贯之。看他的作品,不难体验其不慌不忙,老成持重,稳健从容,布篆近理近情,行刀不偏不倚,雄浑刀势,作品自身发射着属于他自己的声音----印章似乎诉说着荡荡乾坤的天地正气,雄浑朴厚,古茂沉郁。李刚田篆刻作品中结篆布白或合文、或通借、或逼边、或破框、或并笔,充分调动各种技术的形式的要素,为他的篆刻表现服务。其朱文印借边栏以代印文,而白文印则大胆无畏地把线条冲出边界,给人“印外有印”与韵味无穷的美感,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中国当代名家里,黄惇是一个既搞艺术又做学问的人。有人说他的智慧就是会“钻空子”,找前人尚未做过的和未发现的事。黄惇富有创新意识,敢于超越自我。他有一个嗜好――爱收集青花瓷片。黄惇从这些搜罗来的青花瓷片上的青花押中,发现了其中蕴藏的美:青花押流动的边,写字的技巧和特有的韵味。他把青花押的独特元素融入到自己的篆刻创作中,开创了全新的风格。被同行誉为“发现了新大陆”。 “趣入青花押,篆书汉器铭。千寻长不获,兴到自天成。” 黄惇一枚篆刻作品中的边款上道出了艺术家创作的甘辛。他善于吸收民间艺术,化俗为雅,绝去粗野肆放,尤其是他的朱文印和边款,峭拔中透出一股清新、隽永的个人风格,于当代印坛独树一帜,不随流俗。黄惇的篆刻创作重要的还在于情趣的把握,把文人的闲情雅致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作品是清新、恬淡、闲适的,如一壶清茶,散发着幽远的清香。黄惇的篆刻巧妙地将青花瓷押的灵动和汉玉印的雅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汉私印到玉印,再到青花瓷押,如此左右逢源,墙外开花,使得黄惇的创作古朴可爱,雅洁灵动,欢悦有趣(柳青凯先生语)”。黄惇的篆刻创作成功的避开了汉印的斑驳,玉印的平稳,瓷押的荒俗,集三家之所长,极尽趣味美态,堪称经典之作。他的朱文印创作更是将青花瓷押的灵动清欢发挥到了极致。在这类作品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印文与边框的自然粘连,或巧妙借用,或红杏出墙,使边框与印文融为一体,加之用刀又颇具写意,冲切相济,轻重自然,倍显雅趣,适合置于案头把玩。黄惇赋予了篆刻艺术不温不火,不激不励的文人气质。
徐正濂先生的篆刻作品是极富有个性的!“他是当今成功地表达个人艺术理念的篆刻家,也是如今为数极少的还有创作热情和抱有艺术使命感的作者(石开评语)”。纵观他创作的印章,图式独到,结字造型在平易与新奇之间,文化信息含量丰富;用刀直率,没有矫饰,没有犹豫,一派天然任性的气度。据说徐先生外表温和,内心刚毅自信,与人为善,和而不同。他安处自乐的生存智慧,还可以在印章篆法结字中寻得消息。徐正濂作品简约、真实、纯朴的风格所具有的审美魅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的篆刻创作强调用真实的心去表现生活,用作品表现其内在的情愫。徐正濂的作品意境旷远,是一壶好酒,提炼的简约精纯,如同炼就的纯铜赤金,是何等宽广豪迈的胸襟气魄。 朱培尔的篆刻代表了当代篆刻的一种“突变”。 庄天明先生说:“读培尔的印如同欣赏优美的流行歌曲”。 朱培尔的创作,心手无间,忘怀刀法与楷则,能任变态于刀笔,合情调于纸上。任心自运,是以技巧的高度娴熟为前提的。他融合古今,化为己有。在章法上,不取秦,也不取汉,更不取皖、浙等派,而是随性而出,任意为之,事先不作设计。他一向反对设计,以为损其天趣。朱培尔下刀,多用冲刀法,融齐白石的爽利,来楚生的破碎,乃至古玺汉印的拙朴,墓志造像的天真为一炉,加上自己的提炼和创新,以自己的面目出之,挺进活泼,生动而自然。他刀下的线条的起止、顿挫、转折极合用刀之规矩准绳。刀笔的任心自运,见诸形式,乃是创造独特的形式语言。朱培尔的朱文印,以“碎”为特征。由于“碎”,明线暗线的分界线消失,红白的分野出现了交互转化,使虚实的反差呈现戏剧性的对抗与消长,故他的印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其白文印,线条组合奇崛,使图底出现错觉,亦朱亦白,且善用边框,使空间分割出现多元的态势,甚至融以绘画的构图,形式独特
王丹是当今篆刻界无人不知的人物。《庄子.山木篇》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已成为王丹篆刻追求的崇高境界。望着那一方方憨态可掬的印作,就如同他那一尊尊佛造像的边款是那么的庄严、静穆、天人和一……王丹创作的陶印,使观众感悟到了他与远古的烧陶人之间心灵的暗合与沟通。那古朴、厚重、苍茫、雄浑的线条里体现出“陶”所特有的质感与韵味儿!我想这才是王丹所真正追求的。篆刻创作对不同材质的运用,将会成为今后印人探索的一条新路,作为粗陶印方面的开路人,王丹功不可没。作为当代印人中的佼佼者,王丹仍辗转于当代和传统之间,渴望找到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印式。翻看《西泠印社中人—王丹卷》中选录他的陶印作品,我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在篆法和用刀方面的变化,他通过长期大量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了“拨刀”---一种适宜刻陶的用刀方式,与刻石章的刀法大为不同。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陶土特有的自然与古朴也是有别于金、石、玉、牙等材质的,这些都不是对陶印偶尔为之的印人所能轻易达到的,为此王丹苦心孤旨,费尽心机!“ 笔三昧、墨三昧、水三昧、刀三昧,有王丹,通三昧。”---韩天衡先生如是说。 张公者是一个才子!数年前对张公者的篆刻语言一直不很理解,始终认为他就是一个谜团。 读韩天衡先生《题张弓者篆刻》中说:“生,不生为高;熟,不俗为妙。弓者印人治印,生熟互参,颇见高妙。”刘一闻先生也评价张公者“尊作很见功底和才分,运刀设字布局皆佳,构思亦高。”王镛先生更说道“(张公者)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容。”顺着这些名家的评价,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专门认真的读了张公者先生的印章。我认为“以情入印”是张公者治印的显著特征。刘熙载论书强调:“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这句话移用于论印,同样是至理名言。张公者印谱中的许多作品都能看出他对艺术的执着和“深情”。可贵的是,他的印作不仅重在抒情,更重视篆刻技法的合理运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张公者治印既得屈子缠绵悱恻之意,又得庄子超旷空灵之心,故能调古神情,见出自家灵性。张公者还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即用刀的鲜、灵、重、浑。他的用刀手段亦南亦北,非南非北,刀味淳古而现代,“饶笔墨趣,寓金石味”。其用刀之佳作,可以令印里的文字立起来,厚起来,有超越平面的浮雕感和运动感。用刀无定法,无法而法,法外有法,一法可生万法。剖析张弓者的用刀,切、披、凿、砸、推、乔、击、打,捕风捉影,手段多样,自会领悟出独特的刀法。前贤的成功告诉我们:不在用刀上下大功夫,不具备刀法的个性独立,就成不了大印家。当然,印艺虽小,却也是系统工程,刀法之立,又以篆法、章法、格调之立为前提,仅有刀法之个性,也是不足以成大印家的。 蔡树农首先是一名记者,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他始终在思索着、寻觅着古典美与现代美在篆刻这块方寸之地中的契合点。所以,他的印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鲜活的思想和自由的生命精神。他的印集中,满白文、细朱文、甲骨文、金文、陶文、青瓷花押、印币文,乃至与篆刻相关或者看起来没有直接联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成为他涉猎的对象。他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古老的篆刻艺术,以自己的禀赋与才情,更以扎实的传统功力,树立了自己简约、高古、冷逸、奇肆、劲健的印风。作品集选择的印章中可以看到,他对篆刻的探索与把握已不满足于乱真,并试图有所突破。确实,他那种直率而充满生命韵律的刀法,使篆刻创作又开新境,小印大气象,真使人回味无穷。蔡树农的印是古典的,也是时尚的。但他的的确确是不肯轻易附和时潮,也不肯轻易就范古典。这其中关键在于他有独立思考,基于他把篆刻放在大文化的背景下来认识与实践,即循着一条篆刻与文学乃至其它艺术相融合的道路探索前行。 我写下这些许文字,面对八位西泠前辈的精彩作品,或有些多余,但是这些文字是我看完作品后“心像”的的表达。刻印本是一件“自娱”的艺术,可是艺术是需要用心去沟通的。 辛卯端午凌晨于草堂灯下
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查看完整版本: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韩天衡、李刚田、黄惇等)——精彩回帖赠384元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