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情怡志 发表于 2011-6-3 11:28

{:1_107:}{:1_107:}{:1_107:}祝贺祝贺!!

胡本汉 发表于 2011-6-3 12:56

向名家学习,敬礼·!!!

怡情怡志 发表于 2011-6-3 13:26

本帖最后由 怡情怡志 于 2011-6-3 16:22 编辑

{:1_107:}{:1_107:}{:1_107:}祝贺祝贺!!!
      祝贺韩天衡、黄惇、李刚田、徐正濂、王丹、朱培尔、张公者、蔡树农诸位先生展览取得成功!!

   百年西泠,印坛巨擘。西泠印社已经成为当今印坛人敬仰的神圣之地,成为西泠中人是每一个印人梦寐以求、毕生追求的目标,可是其对篆刻艺术的高深要求使得只有少数印人能成就其梦想。
    本次展览的八位先生,以其精湛的篆刻艺术、精深的印学知识,各自领域的造诣,早已受到印坛的关注和敬仰,成为当今印坛卓有成就的名家,可以说名副其实。祝福八位大家!!
    韩天衡先生   在当今篆刻界,以其精深的艺术造诣成为印坛的中流砥柱,为印坛所推崇和敬仰。先生之于篆刻,涉猎广泛,无论是圆朱文、鸟虫篆还是白文印、肖形印,无不体现出先生精湛的刀法、深厚的古文字功底以及丰富的章法布局及形式,刀法果敢,线条圆润,结构精准,形式多样,金石韵味浓烈,一派古雅之风迎面而来。尤其是不拘于篆法入印,探索将楷书、简帛等书体和鸟虫等动物用于创作,不但体现出先生广阔的艺术追求,更体现出先生善于将艺术与生活与时代融入一体,平添一份时代之气。
    李刚田先生   应该说是当今印坛致力于继承传统印学艺术最成功者之一。赏读先生的篆刻艺术,与人一种大气、厚重之感。无论是白文还是朱文,其刀法犀利中略带迟涩(个人以为)使得笔画呈现出锯齿状的独特效果,与人深刻印象。个人认为先生之白文印,无论在刀法、结体还是章法、形式上都与人一种别致的感受,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将篆刻艺术的功力与才情充分展现出来。
    黄惇先生最早知晓的是先生的书法,很有个性风格。而今有幸一睹先生篆刻作品,感觉先生的篆刻也富有独特个性。一切植根于传统,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刻意,刀法不激不厉,平静祥和,方圆兼济,篆法精准,线条流利,章法饱满,使得作品具有一种风规自远,宁静祥和、自然畅达之意象。
    徐正濂先生谈及当今篆刻界先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之一,这不但是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使然,更得力于先生在篆刻理论和变革上的卓越贡献。先生一改过去以篆字来表现篆刻艺术,同时受到篆字字体的约束使得作品形式单一,沉稳有余,个性不足,难于表现作者自我创新精神。因而先生独辟蹊径,在字体、章法、布局上都大胆变革,无论是点画还是线条均赋予活力,重点中心突出,将自己的个性风采很好地表现和张扬,引领当今印坛一次大的变革,同时也得到印坛所肯定和瞩目。
    朱培尔先生曾经先生过先生的山水画,不但很有气势也很有意境。而先生的篆刻也犹如先生的绘画,在充分体现传统功力的同时则将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理解融入其中。品读先生的篆刻,与人一种率意为之、痛快淋漓之感,将篆刻艺术的一切元素深纳其中,使得作品与人一种不同凡响之景象,可以说真正体现出篆刻艺术的个性追求和创造,走出了一条未脱离传统有有别于传统但时代气息甚浓的艺术之路。先生无疑是最成功的。
    王 丹先生提到当今印坛的陶瓷印,王丹先生无疑是最富盛名也最成功者之一,而新晋辽宁书协主席,不但是对先生篆刻艺术造诣的充分肯定,并且因篆刻成就而主宰一方书坛也是当今书坛绝无仅有。先生之印印风雄浑、大气、古雅,与人一种悠然自得之意态之美,无论是朱文还是白文,无论是以石质还是陶瓷表现,无不显示出先生的传统功力和艺术追求,这应得益于先生对古玺与秦汉印的精深探索,特别是将其以陶瓷印的形式展示出来,好似为印坛注入一股清风,吹拂着印坛,使得印章艺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也引领着无数印人去追随和探索,这无疑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一个强大的推动作用。
    张公者先生无论是篆书还是篆刻,都深深烙上自己独有的印迹,与人过目不忘之感.先生之篆刻,无论是朱文还是白文,无论是基于传统还是写意,均显示出先生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造诣,刀法时而果敢时而委婉,结体时而紧密时而蔬阔,尤其是写意印赏来犹如一幅美妙的画卷,韵味无穷.而先生的满白文印恢弘大气,厚重典雅又似大写意之鸟虫篆,与人极强的艺术享受.朱文印则注重线条的质感,注重整体的协调,呈现出一种纤细线条的内在雄强.个人尤其喜爱先生白文印风格.
    蔡树农先生首先是从美术报知晓先生,对于先生犀利的文辞很是佩服。而对于先生之篆刻艺术,虽然知晓很有个性但了解甚少。今有机会欣赏先生篆刻艺术全貌,很是荣幸。先生之篆刻,以秦汉为宗,没有奢华的修饰,一切遵循自然规律,因而先生之篆刻很难夺人眼球,但细品却知是功力、实力与才情的高度结合,这在当今印坛已经不可多见。
    以上是个人品读八位篆刻家作品的肤浅认识,不当之处,请一笑了之。
    祝福八位篆刻家艺术精进!!再展宏图!!
    若能蒙厚爱惠赠作品集以赏读学习,当不胜感激。谢过先!!
511515 广东省 清远市 新城东7号区 金科楼F401 冯光永

枕流堂作坊 发表于 2011-6-3 14:27

羡慕。向各位大师敬礼{:1_85:}

aohange 发表于 2011-6-3 17:29

能被公认为书法大家和篆刻大家的是韩天衡和李刚田。

怡情怡志 发表于 2011-6-4 07:28

{:1_107:}{:1_107:}{:1_107:}

陈一耕 发表于 2011-6-4 11:20

金石文字是韩天衡篆刻创作赖以存在的基石,可以说他的每一方印都是“下笔有由”的,都可以在金石文字中找到原型,有时一方印中要集起数件金石器物的铭文。一印之中取材如此广泛,但并非拼成一件“百纳衣”,而是“讨千家米,煮成一锅粥”,变化使印面形式统一协调。
   有人曾经曾评说:“(赵之谦)之学在贞石,;韩天衡之功在秦汉以下,韩天衡之功在三代以上。”赵之谦与韩天衡都是印从书出的薪传者,韩天衡把赵、吴;邓两家篆刻用字取材的侧重之处及字法的形式特点作以比较,提出以上看法,虽不能说是绝对如此,但二者相比较之下,确实是抓到了主要特点。二者“之学”,应指其入印所取的文字原型,赵以石刻为多,韩天衡以金文为多。有争议者在后两句“之功”处,我认为:“韩天衡得之金文特多,但主要在秦汉,而不在商周。因此,说他只在吴家一方面,或三代以上方面,似乎都未见其全。”但我们如果把“之功”不理解为二者入印文字的取材出处,而从秦汉以下与三代以上金石文字的审美特点这个角度看赵、吴两家入印篆法,。汉代篆、隶的主要特点是线条平直,线与线之间排叠平行而均衡,这个特点在汉印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赵之谦的篆刻作品尽管形式变化丰富,但他基本上没有跳出汉人的篆法习惯,没有破坏线与线之间的排叠均衡。而韩天衡印面的篆法却有许多脱出了汉式的模铸,为印面布白需要,打破线条之间的排叠均衡,所以他的入印字形看似方正的汉篆形象,细体会其中有“三代以上”金文的布白特点。在艺术观上,韩天衡非常重视形新而意古,形近而意远。
    印从书出是韩天衡的创作观,下笔有由是他印文的特点。但书与印毕竟不同,一切印外的东西对于篆刻创作只是原始素材,要把这些素材取用入印,被篆刻所接取而不被“排异”,成为印面的“适合纹样”,其中有一个艺术转化过程,或可说要经过“印化”改造。在这方面,韩天衡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超越了他的前人和同时代人。------------------------湖北省孝感市毛陈镇董永街12号'邮;432020;陈泽民=========13697135323个人原创评论-------任何人不得转载----求韩天衡书法作品集

张清风 发表于 2011-6-4 12:20

祝贺热烈祝贺《西泠印社中人》出版!
韩天衡、黄惇、李刚田、徐正濂、王丹、朱培尔、张公者、蔡树农等老师是当前最活跃的群体, 是当前篆刻家群体的中坚力量。
韩天衡老师的篆刻,拙中藏巧,动中寓静,自然含蓄,充分体现了雄,变,韵的情致,风格自成一家。
李刚田老师的篆刻,从秦汉玺印到明清流派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更接受晚清印坛印外求印的理念,采用各种文字素材入印,对当代篆刻是一大突破。他的篆刻创作篆法在平正排叠之中见奇思妙构,用刀挺健自然,在刀石相激中表现出勃勃生气。传承篆刻的内在金石气与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交融一起,形成在当代印坛中李刚田篆刻的独特风格。
徐正濂老师的篆刻,古逸形象,疏朗神气,印理尤为明晰。
王丹老师的篆刻,致力于陶印的发掘、整理和创新,可以说他是今天中国艺术界制陶印的第一人。刀法沉雄,纵横恣肆,温润古朴,充分容纳和发挥了书法和绘画要素,别样境界,浑然一体。
朱培尔老师的篆刻,在印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在人们心目中,朱培尔老师无疑属于豪放的写意派人物。其印以雄强豪迈的大气胜,以纵情有韧的刀法胜,以精心营构的灵气胜。线的奇崛,刀的爽利,章法的胆敢独造带给人视觉的新鲜感和震撼力。
张公者老师的篆刻,幻化无穷,伟丽、奇险、漫患,皆尽刀法之变,独具特色。
蔡树农老师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印人,他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古老的篆刻艺术,以自己的禀赋与才情,更以扎实的传统功力,树立了自己简约、高古、冷逸、奇肆、劲健的印风。蔡树农老师的印是古典的,也是时尚的。

张清风 发表于 2011-6-4 12:26

西泠印社,是每一位篆刻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它聚集了当今印坛的无数高手,是每一位篆刻爱好者的梦想。今天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当今印坛响当当的人物,每一位都是对篆刻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前辈。韩老,几十年前在当今印坛的地位就已经确定了,他的印风影响了好多的人,尤其是韩老在鸟虫篆方面的贡献,更是值得一提的。韩老的鸟虫篆让许多人追捧不已,在传统的鸟虫篆的基础上,韩老又加上了现代的修饰性的纹饰,更是开创性的一举。
李刚田老师同样,在篆刻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李刚田老师的印基于他的书法,正向李刚田老师自己说的一样“印从书出”。我私下认为李刚田老师学习黄牧甫的成分比较多一点,篆法上面楚篆里面掺杂了隶书的笔意,有一部分印里面还掺杂了草书的笔意,这些都是有独创性的贡献的。同时李刚田老师又是理论上的大家,他提出了很多的书法篆刻的独特的理论,使人们对书法篆刻的认识理解有了新的方向。同时,李刚田老师任中国书法杂志的主编,对弘扬书法篆刻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黄惇老师的印有一种天然的感觉,我感觉修饰的地方很少,似乎是性情使之,在分布朱白等哥哥方面都自己的理解。喜欢老师的朱文印,在边框的处理上,黄老师能够把边框和印文的形式等方面协调统一起来,这是相当的不容易的,向黄老师致敬。
徐正濂老师在当今印坛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徐老师的印是一种纯粹的感觉,大巧若拙。每一方印都是看似简单,确是别具匠心。黄牧甫的印上手容易,但是要能从里面跳出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徐老师做到了,他能从黄牧甫的印里面走出来,找到自己的语言。徐正濂老师的成就,在印坛也是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的。
看朱培尔老师的印,每次总会被那独具匠心的章法所感染。朱培尔老师定是一有才之人,也是一有心之人。在边款的创作上便可以看出来,朱培尔老师的边款不仅仅是落款,更是一种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一定的统一,这是我们这种初学篆刻的人要理解和体会的,向朱培尔老师学习。
王丹老师是以刻陶印出名的,虎溪窑的主人。王丹老师在陶印上的研究也是受到世人关注的。陶上的符号和文字,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篆刻,但是陶并不同于石头,再用刀以及章法篆法等诸多方面都是需要探索研究的。王丹老师字这方面的应该说是先驱。他的篆刻不仅能表现出陶印的意味,更能表现出金石的气息,这是相当的难得的。
看到张老师的印给我的第一感觉竟然是如孩童般的质朴,如孩童般的可爱。我刚开始刻印的时候还年轻,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印谱,更不知道什么是临古。那时候甚至连一本篆刻的入门教材都没有,但是现在看那时的印总是有一种不经意的童趣在里面,很亲切,很感人。
看张老师的印就有这样的感觉。当然第一眼看到的还是张老师的用刀,从那斑驳爽利的线条上我们似乎能看到张老师行刀时的痛快,似乎能感觉到张老师刻印时心中那份激情。我看到的张老师的白文印边框是几乎没有破残的,但是阴面内部的处理却是古拙质朴,这似乎是一种对比,但似乎更与那份童趣脱不开。朱文印最喜欢的是那方“三辈子”,印面的左下部正好是三个“辈子”。这三辈子没有刻意的变化,三个“辈子”的写法几乎是一样的,给人一种很脱俗的感觉,或许这就应该叫做自然的美,自然得来的质朴。张老师朱文印的线条很是有意思,就像是一个顽童拿着树枝在沙子上画出的深深浅浅的沟,看起来是那样的自然,但是用刀表现出这样的线条又是何等的困难。我也曾经试验过,但是出来的东西做作的成分太多,自己都不好意思多看。张弓者老师的印是古的,同时又是新的。而张老师的印最能表现的应该就是那份最原始的古。
蔡树农老师的印古,汉印的斑驳与古朴,灵活与生动,蔡老师都做到了。我想这应该叫境界……

九华松人 发表于 2011-6-4 13:50

李刚田先生的印,大巧若拙、返朴归真,尽得汉印之神采,技进于道……{:1_107:}
页: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查看完整版本: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韩天衡、李刚田、黄惇等)——精彩回帖赠384元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