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14 17:26

从比干文到王羲之



http://www.ha.xinhuanet.com/add/syzx/2003-04/28/xin_f7d717e687d245458989e825c203560a.jpg   “比干庙(墓)位于卫辉市顿房店乡比干庙村。比干为商纣王之叔,林氏宗祖。商朝末年,因不满纣王无道,被剖心残杀,葬于牧野(今卫辉)。比干庙占地44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壮观。每年5月24日,世界林氏宗亲会都要来此参加比干诞辰纪念活动。”http://www.ha.xinhuanet.com/add/syzx/2003-04/28/content_443739.htm

“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被称为“天下第一仁”;比干庙是中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被称为“天下第一庙”;比干墓是第一座史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被称为“天下第一墓”;比干庙里有个石碑,是孔子用剑刻的碑,上书“殷比干莫”几个字,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惟一真迹,被称为“天下第一碑”。 http://tour.cyol.com/content/2008-04/17/content_2148453.htm

上面是网咯上对比干墓的介绍。河南人很多东西都号称天下第一。开封有家饭店,名字就叫”天下第一楼“,也很有名,的士司机都知道,我也去吃了一顿。
我这次到河南,专门到卫辉去看看这个地方。原因很简单,是里面一个碑。这个碑全称叫《皇帝吊殷比干文》,简称可以是《吊比干文》或者就叫《比干文》。要去看这个碑的原因,是我开始学书法时候,练习的第一本字帖,就是它。临写了50遍,连续一年半。因此,这个碑,是我书法的启蒙老师。这次,就是去看看老师。

字帖上说:“碑现存河南汲县”。汲县多少还有些印象,就是以前那个“汲冢书”或“汲冢竹书”那个汲县。一查,汲县已经改名,现在叫卫辉。http://www.hudong.com/wiki/%E6%B1%B2%E5%86%A2%E7%AB%B9%E4%B9%A6

所以,从北京到洛阳,看完龙门石窟(《龙门20品》也就在石窟里的一个叫“古阳洞”里)和洛阳附近几个地方,我们就去卫辉。从洛阳坐火车,只到新乡市,在新乡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才坐汽车到了卫辉。

卫辉是个小市,晚上路上街灯稀少,可是夜市蛮热闹,靠着商店和车灯,却也灯火通明。
http://blog.zhuhai.gd.cn/UploadFiles/2009-8/141651909071.jpg

从市区到比干庙,有十来公里,坐出租车15元。庙里游人稀少,那么大的“天下第一墓(庙)”,里面没有几个人,很清净。我们在那里,呆了整整一个下午。
http://blog.zhuhai.gd.cn/UploadFiles/2009-8/14175489201.jpg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9 21:20 编辑 ]

王玮ww 发表于 2009-8-14 17:37

em1 em1 em1

王玮ww 发表于 2009-8-14 17:38

em1 em1 em1

王玮ww 发表于 2009-8-14 17:38

em1 em1 em1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14 18:01

男人到庙里,和到商店里一样,直奔目标。我忘记了过了几道门,就看见那块高大的碑了。其实和它一起的,还有很多碑,唐太宗的,乾隆的,什么什么的,几十个。当然,还有那个传说里孔子的“书法”碑。那不是用毛笔写的,说是用剑刻的。我们顺便看了一圈。比干的墓和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比关林里关云长关武帝的墓还大。老庙是明代重建的,建筑都是明代风格,我熟识的风格。在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见的多了。关林也是明代重建,也是这样的味道。

关林也好,比干庙也好,都是皇帝们热衷的,因为供的都是著名的“忠臣”。关云长当然是榜样,那比干是更早的榜样。所以乾隆也曾来比干庙,留下他著名的“书法”。而且,和平常看见的乾隆行书体稍微不同,这次他特地(我估计)毕恭毕敬(故意如此也好,偶然也好)用少见的“楷体”书写。我对他的字和在艺术品上乱涂的习惯尤其恶心,但还是要承认,他的这个比干留言,多少可观。当政治上需要的时候,皇帝也是蛮认真的,字体都不同了: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14 18:03

回复 #5 金沙石 的帖子

em13 em13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8-14 20:28 编辑 ]

楼船夜雪 发表于 2009-8-14 18:39

em1 em1

923758056 发表于 2009-8-14 19:09

em1 em1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14 20:44

em2 谢谢923758056 ,楼船夜雪,王玮ww 各位。

一般人参观这类庙宇,留言题字,当然是不会有人弄个碑竖起来,你就是自己刻一个送过去,人家也不会将它竖起来。大官尤其是皇帝的,就要不止动土木,而且要动刀子。要是乾隆留言,地方官不把字刻石,恐怕脑袋也不保险了。

我对于古代这些无名的刻工,尤其佩服。字写的再好,不是良刻,也难成艺术品。碑刻艺术,和书法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一块碑,它的艺术价值,恐怕是大部须由刻工负责。像这样的刻工,就是真正的艺术家: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14 20:49

从刻工的角度,乾隆那块碑,就远不如上面这块唐刻(在偃师)。这块唐刻的震撼力,不比一个伟大书法家少。

这也是我千里迢迢,去洛阳周围寻碑的动机之一。碑和书法,是两类艺术。有时候,例如在龙门那样的情况,书法其实是其次的,造像才是主要的,书写只是记录一下造像的缘由和时间,就像他们在记录一下自己的祈祷。当然祈祷是主要的。因此造像的刻工,还是主角。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8-14 21:01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从比干文到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