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22 23:32

回复 #40 寒巢___寒石 的帖子

谢谢寒石,我是希望自己愚者千虑,能有一得。也顺便学点历史。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8-23 00:06 编辑 ]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23 17:51

崔浩父亲崔玄伯,已经是魏初重臣,《魏书》有传。有关书法部分,说及钟繇卫瓘书法在北魏的地位:“玄伯自非朝廷文皓,四方书憿,初不染翰,故世无遗文。尤善草隶行狎之书,为世摹楷。玄伯祖(崔)悦与范阳卢谌,并与博艺著名。谌法钟繇,悦法卫瓘,而俱习索靖之草,皆尽其妙。谌传子偃,偃传传子邈:悦传子潜,潜传玄伯。世不替业。故魏初重崔卢之书。又玄伯之行狎,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8-23 18:00 编辑 ]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23 18:13

关于南朝其他学术,比北朝更为创新,北朝南朝相互交流的情况(主要是从南朝流向北朝),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有专节论述。陈氏所谈不及书法,但书法的情形,看来也是如此。南朝商业稍先进,思想也稍活跃,北朝比较保守,是一般的情况。但此保守,并不是说北朝严重倒退。事实上,北朝经济、人口和武备,都比南朝强很多。北朝多年不能成功统一南方,还是因为北方的民族复杂,直到隋唐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唐太宗最终树立“书圣”的动机,固然有美学上的关系,也和魏孝文帝等诸帝一心要汉化,有异曲同工之处。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8-23 20:50 编辑 ]

履薄斋 发表于 2009-8-24 11:24

em1这个贴好

尔唯 发表于 2009-8-24 11:36

you见地!em1

梧桐栖凤 发表于 2009-8-24 14:00

比干文是很特别的。

金沙用功勤,收益多。也有了自己的书学思想。em1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24 14:32

谢谢履薄斋em2 ,望多指正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24 17:41

回复 #45 尔唯 的帖子

谢谢。我一孔之见。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24 17:56

回复 #46 梧桐栖凤 的帖子

好久不见老兄了。过奖了,我还挺勤,希望可以搞明白,大家在谈论什么。你一句“比干文是很特别的”,我就要想想它特别在哪里。


我之所以挑它,是因为它偶然(比较偶然)是启蒙老师,学过一段时间,有感情,也有点了解。也因此让崔浩和与他,还有那段北魏历史故事,就慢慢清晰。上月底到河南之前,我先去了北京,见了一位台湾朋友(他钢笔字真好)。我们以前是生意上的伙伴,他是历史迷。晚上聊天,他突然说起,“你们大陆的历史研究,现在有点意思了。以前你们写的东西,实在是能看的少。一些有意思的历史人物,你们都没有兴趣。比如崔浩,你知道吗?”我说,碰巧,我还听说过这个人。然后我们聊崔浩。这个朋友碰巧,对周易五行术数很在行。我说碰巧,是因为崔浩对此也很在行。他初入仕,后来居相位,固然因为父亲,也因为书法了得,还有就是他还是北魏宫廷周易讲师,帮助北魏统一了北中国。我告诉他,北京之后,我还要到河南,专门看看传说是崔浩写的一个碑。他眼睛睁得老大:“啊,真的?你是不是疯了?”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8-25 19:32 编辑 ]

金沙石 发表于 2009-8-25 12:39

除了个人这段和《比干文》挺偶然的关系之外,其实真正特别的,其实是北魏、东晋正处于书体变化阶段--所谓楷隶之间。王羲之他们在南边所代表的书体,隋唐之后,其实就是汉字写法所谓的“正统”,迄今1600年没有什么变化,稳定了下来。

语言和艺术甚至生物,即使发源是一个,但地理政治分割,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路线,中外皆然。达尔文的进化论,举了很多动物植物的物种变化的例子。方言的例子也很多。大的例子,如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发源英国,一支迁移到大西洋彼岸,然后两地的英语也走上各有特色的路线。书法的“物种”情况看来也类似。

当然北边也有变化,但北魏时代却相对稳定,确实是个特别的例子,保留了很多唐宋人就认为失传的东西。如果不是因为王体给政治上贴上神圣的标签,魏碑也许不用等到明朝清朝,才重新给“发现”。这个发现故事,有如童话里爱丽丝做梦掉到洞里,看到了奇异的一幕幕。这也许也是梦的含义之一。解放了思想,也解放了眼睛。

我用的化石的比喻,其实有点过分,可能“活化石”更为恰当。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8-25 15:58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从比干文到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