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石
发表于 2009-9-18 11:35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2-24 03:56 编辑
结论
明了所谓贴学与碑的关系,才明白黄庭坚所说的“兰亭面”学不好。杨疯子“下笔已到乌丝栏”,到不到乌丝栏,其实都不要紧,表面的东西总是变的,古人早称之为“流美”,流美着变化也,时髦也。今天也还有人力主形态之学(正如“兰亭面”),忽略了相同形态的东西,内容可以天差地别。例如神龙定武赵临《兰亭》什么的,即使形态是用双钩什么方法复制,形态无异,却无法重现形态的来历。这才是关键的不同。
康有为指出从方笔开始学书。我觉得即使是为了学贴,也是正确的。虽然他也没有说明为何必须如此。要学好贴学,其实先要写好方笔。因为那是“法”的出发点。没有方笔,就没有八法。其实从汉晋朝的碑石也可以看到,但多是隶书或隶意很浓的楷。而且,也太规整,没有龙门那样保留了多样性,那么专注地表现方笔的使用。有时候我感叹北魏时候怎么如此坚守只用方笔。我至今也不太明白,所以有这么多的话要说。只能猜想,那也是当时的“流美”。但这却也是书法的基础和站桩功夫,中原古法。
从王氏开始,兰亭面给人的印象,是使转厉害。真迹的缺失,以及王羲之用锋的精细,使得他方笔的特点比较隐蔽。他取的意象和龙门那些大为不同。也许是江南的秀丽山水,烟雨,池塘青草,让他做出了这种选择。也许是大量写经需要速度,让他采取了一些取舍,入笔的方式,和后来一些写经手已经无异。也许是他要在意象上,和北朝(现在是敌人了)的区别开来。也许是他另外一个老师,王廙的教导,让他要写自己的风格。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得到了新的书体,完全没有隶意的楷书。这种楷书,特别是行书,笔画不再像原来洛阳流行的那么粗,也不在一味方用按顿的那种方,而是提的的那种方,在转折的地方,也不再明显地表面上“笔笔断”,而是提笔暗中转锋,方向转好了之后再用方笔的笔法。这是充分理解了方笔之后,采取的两个改进:改按为提,改折为转。现代楷书的面貌就出现了。最重要的,是笔力得以保持。因为方笔的实质,是逆锋利用毫的弹力,并不在于使用了更多的笔腹或副毫。北朝碑版上看到的方笔,其实是最基本的方笔,初级阶段的方笔。兰亭里或者《圣教序》里的方笔,就复杂和高级多了。但无论笔法如何变化,最基本的,却是古老而新的方笔。
此种笔法,如果用在写碑,速度不再是一个考虑因素的话,那就是欧阳询褚遂良那样。吴玉如所说,取掉使转,那就是北朝碑版了。基本如此但不完全对。还要增加按和多利用副毫。因为北朝人喜欢看上去就雄强,而不是隐藏起来的雄强。到了隋唐,对笔力以及方笔的理解,已经比北朝人深刻。但宋时,阁帖的流行,重新模糊了这种认识。唐以后书家概叹古法之不存,以至有人直接埋怨王氏父子起而古法失(《衍极》,22),是有道理的,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找回,到康有为以“贴学兴起,人不能复为方重之笔,千年来几于之不祀也”,奋起而呼吁,作矫枉过正之举,也就可以理解了。**的推崇统一,往往统治意识形态。此种统一的意识形态,加上新体笔法的复杂,可以蒙蔽人的眼睛几百年。书法史上方重之笔的丧失和重新发现,是个绝好的案例。
回头看方笔的形成,贯穿汉隶直到真楷的形成过程,逐渐放弃了所谓的传统篆书中锋(尤其顺笔那种)。顺笔(卧笔)的笔法,基本废除。废除的原因,是无法随时用力,也就无法体现笔力的雄强。八法,无一不是讲如何利用反力的。从蔡氏九势、钟繇卫夫人圣病之论,都是围绕笔力而谈,欲尽其势而已。这也是方笔出现引起的美学革命。方笔不是形态的问题,是“力”的自觉,锋的理解,进入书法的第一步。到了王氏父子提转的使用,参入圆笔的快捷与变通(但逆锋,形圆而实仍方),这是对方笔的笔法的增加,和旧时的顺笔中锋,已有本质的不同。但此类用笔,在宋之后,阁帖的泛滥,侧锋看不见,笔强调正,中锋在意识形态(正,中)的支持下重新复辟。许多事实,就掩盖在一统天下的中锋论中,多样性及力的运用,基本一并丧失。其中有天才异禀之人,偶有复得,也不敢犯**正确的禁忌而明言。方笔大势已去,直至阮元康氏出,才有回天之力。冷落了千多年的石碑,终于有人去抚摸致意。
这是我中年偶然接触书法,看碑临帖学习三年多的初步体会,算是一个小结。由《比干文》引起,直到王羲之。读、临都有限,见识不广,又无师承;陆续写成这样的东西,也是朋友催促的结果,谢谢。望读者赐教,以免谬种流传。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18 22:52 编辑 ]
殆庵老闭
发表于 2010-2-21 19:16
em1em1em1
学习
忠瑞
发表于 2010-2-23 16:58
好文章,好帖子,多有获益。
金沙石
发表于 2010-2-24 11:47
谢谢殆庵老闭 忠瑞 ,请多指教。
金沙石
发表于 2010-3-3 01:28
北魏时期的书法,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曾经淹没在“正统”的潮流里,其价值其实一直没有被认真的发掘,它与我们奉为正宗的书法,关系错综复杂。但就崔、卢氏的传承来说,就和王氏的干系不小。现在发现的墓志,和文献方面的探讨,也还不足够。我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方家讨论。拓跋氏在孝文帝汉化之后,改汉姓,皇家就姓元。元家就皇家。拓跋贵族按规定,是要和汉人大族通婚,如崔、卢、李等,崔氏灭族之后,还有所谓的八族,如穆、陆、贺、刘等等。我们先看元氏,现在发现了很多元氏的墓志,例如《元略》,《元昉》《元怀》等墓志。《元略墓志》里,就讲到元略的王妃,是范阳卢氏,字真心。这个范阳卢氏,就是和崔浩关系密切的那个卢氏,地位仅次与崔家,也就是史书上说传承钟繇笔法的卢氏。那么这个元略的墓志,就极有可能是卢家善书者的笔迹,决非一般所谓村野小民能办。这种书法和钟繇就有很多关系。难以想象卢家自己是书法名人,还要去别的地方找一个什么没有来路的人书丹。吴玉如先生说过:
“如欲习行草,能将《元略》入门,庶可得三味。骤闻之似不能解,实则非故欲骇言。因六朝无间南北,精书者皆然。化二王行草之法入楷则,能得其理。” (吴《论书语录》。)
这是吴先生很有心得的看法。他一生穷治《元略》,成就斐然,他将元略和二卫联系的结论也很确切,这是从书法里面得到的结论。比我这个书法的门外汉,从书法外面看的,要有说服力。元家的其他墓志,还有,简而言之,北魏流行的崔、卢笔法里,其实是真藏着白蕉所言的“中原古法”,钟卫之法,和南朝王氏一流息息相关。撇开了政治迷雾,意识形态的抗争一切就如碑石一样清晰。撇开了形态的迷雾,张怀瓘那句“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赵孟頫那句“用笔千古不易”,就有了具体的意义。
附元家墓志:元昉,元苌,元淑,元腾,元譿,元偃,元仙,元瑛,元君,元暐,元鑒,元显携,元簡,元桢,元羽,元倪,元晖,元飃,元勰。以上除元略外,不知王妃为谁家女子,但资料可以从《魏书》等处细检,有心人可以查查。
金沙石
发表于 2010-3-6 17:12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0-3-6 17:28 编辑
上面提到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棹》中的《传卫》,我先贴出来全文如下,再行分析。康氏收集《魏书》等用力颇好,引用也算精确,略嫌分析过于简单。我们上面的结论,和他的已经很不相同。但也有可以更仔细的地方,就算是无事生非,再来坐一趟时光旅游。与上面特别有关的,我用红色标出。
传卫第八
书家之盛,莫如季汉。刘昭、师宜官、张芝、邯郸淳诸人,并辔齐驱,虽中郎洞达,莫或先焉。于是卫敬侯出,古文实与邯郸齐名,笔赜精熟。今《受禅表》遗笔独存(闻人牟准《卫敬侯碑》以为觊书,按闻人魏人致可信据,若真卿以为钟繇,刘禹锡欧阳修以为梁鹄者,不足据)。鸱视虎顾,雄伟冠时。论者乃谓中郎派别有钟鼎,实非确论。考元常之得蔡法,掘韦诞冢而后得之。韦诞师邯郸淳,卫敬侯还淳古文,淳不能自别,则卫笔无异诞师,元常后学,岂谓能过?梁鹄得法于宜官,非传绪于伯喈。《孔羡》一碑,亦岂能逾《受禅》欤?伯玉、巨山,世传妙笔。伯玉藁书,为简札宗;巨山书势,为书家法。王侍中谓张芝、索靖、韦诞、钟繇、二卫书,无以辨其优劣,惟见其笔力惊异。斯论致公,袁昴、梁武、肩吾、怀瓘、嗣真、吕总诸品,必欲强为甲乙,随意轩轾,滋增妄矣。
夫典午中衰,书家北渡,卢家谌偃,嗣法元常,崔氏悦、潜,继音卫氏。以《魏书》考之,卢玄父邈,实传偃业;崔浩父宏,实缵潜书。北朝书法实分导二派,然崔潜诔兄之草,王遵业得之,宝其书迹。宏善草隶,自非朝廷文诰,四方书檄,未尝妄染。魏初重崔、卢之书,而卢后无人,崔宗自浩、简兄弟外,尚有崔衡、崔光、崔高客、崔亮、崔挺,家业尤盛。宏既为世模楷,而郭祚、黎广、黎景熙皆习浩法,于时有江式者,集古今文字,其六世祖琼,实从卫觊受古文,强兄顺并擅八体,盖亦世传精法者。由斯而谈,然则钟派盛于南,卫派盛于北矣。后世之书,皆此二派,只可称为钟、卫,慎伯称钟、瓘,未当也。按卫觊草体微瘦,瓘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然则北宗之书,自当以筋骨无上,其风韵之逊于南,亦其祖师之法然也。《孝文吊比干文》是崔浩书,亦以筋骨瘦硬为长。
元常之获盛名,以二王所师。嗣是王、庾品书,皆主南人,未及北派。唐承隋祚,会合南北,本可发挥北宗,而太宗尊尚右军,举世更无异论,故使张、李续品,皆未评及北宗。夫钟、卫北流,崔、江完绪,孝文好学,隶、草弥工,家擅银钩,人工虿尾。史传之名家斯著,碑版之轨迹可寻,较之南士,夫岂多让!而诸家书品,一无见传,窦皋《述书》,乃采万一,如斯论古,岂为公欤!
《述书》所称,皆亲见笔迹。晋六十三人,宋二十五人,齐十五人,梁二十一人,隙二十一人,而北朝数百年,崔、卢之后,工书者多,绝无一纸流传,惟有赵文深兄弟,附见陈人而已,岂北士之笔迹尽湮耶?得无秘阁所藏,用太宗之意,摈北人而不取邪!
唐宋论书,绝无称及北碑者。惟永叔《集古》乃曰:“南朝士人,气尚卑弱,率以纤劲清媚为佳。自隋以前,碑志文辞鄙浅,又多言浮屠,然其字画往往工妙。”欧公多见北碑,故能作是语,此千年学者所不知也。
北碑《杨大眼》《始平公》《郑长猷》《魏灵藏》,气象挥霍,体裁凝重,似《受禅碑》,《张猛龙》《杨翚》《贾思伯》《李宪》《张黑女》《高贞》《温泉颂》等碑,皆其法裔。欧师北齐刘珉,颜师穆子容,亦其云来。《吊比干文》之后,统一齐风,褚、薛扬波,柳、沈继轨。然则卫氏之法,几如皇帝子孙,散布海宇于万千年矣。况右军本卫漪所传,后虽改学,师法犹在,故卫家为书学大宗,直谓之统合南北亦可也。
http://www.esgweb.net/Article/Cl ... /200610/7424_10.htm
你的样子
发表于 2010-5-7 22:14
张见识了
金沙石
发表于 2012-5-24 14:49
一看居然已经是快三年老的帖子了。
金沙石
发表于 2012-5-24 14:49
一看居然已经是快三年老的帖子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